差别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汉语拼音教学和英语教学的脱节,其实照老的要求,本来应该是写得一样的。而且过去的标准写法,既不是1也不是2,这两种都是书写教学大滑坡后的产物。
汉语拼音本身并没有规定一套书写字体,只要是拉丁字母的字体,都可以用来写。但在设计汉语拼音方案的年代,十九世纪那点“古典”余韵还在,不论英语还是汉语拼音,最正式、标准的写法都是圆体行书(cursive),这也是店长……啊不,官方推荐写法,是学校里要教给小学生的。
先上图。1958年出版的拓牧编写的《汉语拼音入门》是这样教人写汉语拼音的(同时代的汉语拼音课本但凡教书写,都是这样教的,只是拿这书举个例子)——
作者解释得很清楚,“手写体是手写时必须用到的”。
这样写出来的汉语拼音是什么样呢?可以看下图最底下的那两行示例“一切为了完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
(图片出处:高元白编《汉语拼音课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此后,文革时期的汉语拼音教材,同样也把这样的字体当作汉语拼音的标准书写体。然而,这种圆体行书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临写字帖,要拨出相当的训练时间,而且同印刷体字形相差比较大,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后来形成的惯例是,在小学低年级只教印刷体,手写体要放到后面去教——当然,实际上不一定再教了。
下图是八十年代一本讲汉语拼音的书籍,可以看到直到八十年代,标准书写体仍然是圆体行书(此书称“草体”),但是后面的说明也写明了,在小学、广播讲座和教文盲的识字学习班用的书写字体,是近似印刷体的一种简易字形。
这也就是今天小学教汉语拼音用的字体的起源。
为什么当初选用了那样一种今天看着很“惊艳”的字体呢?因为是模仿当时的英语教学。当时学英语,教的字体就是这样。不论英国美国还是中国苏联,这种英文书写体是初学英语就要学的。写出这样的一笔字,是基本要求。
比如可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出的初中《英语》第一册里的书写范例:
这种做法甚至还推广到当时设计的少数民族拉丁文字方案上去。像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曾经一度改用拉丁字母(所谓“新维文”、“新哈文”),所教的书写也是这样:
(出处:杨振明编《哈萨克语》(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然而,在英语教学中,这种圆体行书因为太难写,也不用了,今天英语初级课本教的那一种成为了主流。改变的时间点应该是七十年代前后。
下图是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学《英语》第一册,1975年出版,可以看到此时教学生,已经不用圆体行书了。
这种书写上的改变,不仅发生在中国。与此同时在美国,圆体行书也衰落了。从三四十年代开始,美国大学不再教书写(handwriting)课,中小学教的书法也日渐简化,圆体行书显得太过繁复花哨,没有必要。而且一些教育思想和政策——比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也使得学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使用圆体行书来进行书写,每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想用的字体来写字。据美国人自己提供的数据,2006年,SAT考试中,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还用圆体行书写答案。今天美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不用这种看起来有点雕琢的字体来写东西了,写的字近似于印刷体。当然,在那种保守的“老夫子”看来,当今美国人写字水平是很低的,都是些不成体统的烂字。
++++++++
圆体行书的主要捍卫者,是苏联和南斯拉夫这些用西里尔字母的国家,一直要求中小学生用圆体行书写字。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教育系统,可能是唯一还这样坚持的。像中国学生学俄语,学的便是圆体字(虽然和五十年代比起来,也已经简化很多了)。
图为我在网上随便找的一份俄国大学生的试卷——这还不是什么好学生,而是老师挂出来示众的差生,答卷内容比较奇葩的。
++++++++++++
我个人习惯是写圆体行书,因为不会写好看的印刷体。在美国时,一次去银行办事,要填一个很长的表格,接待我的职员是个来自塞尔维亚的移民,九十年代那段动荡的岁月后来的美国。她看着我写字,突然有点悲伤地说:“你写字真好看,我真的很喜欢你写的字。你知道吗,这边没有人再这样写字了……” 不知道她是不是想到了她在南斯拉夫的识字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