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高考期间大叔骑车强闯禁行路段,称「要讲道理,高考跟我有什么关系」?全社会护航高考的意义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cao-tu-dou-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大叔说得最值得回味的一句话是:“他们高考做了官之后,跟你一毛关系都没有,看都不会看你一眼。”

他的潜台词是:“这些高考的人将来会骑在他们头上做官,而交警为了这些人如此尽心尽力的做法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愚蠢。”

如果不带着情绪分析,仔细琢磨这个大叔的心态还蛮有意思的。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大叔自私,但大叔的心态远比自私复杂。

大叔的一句话体现出了我们社会中的一种比“底层社畜”还要再往下的割裂存在:“三和大神”价值观。

他们好像有着一种和现代社会基础观念格格不入的认识世界方式。

大清已经亡了百年了,他们还一直保持着这样“读书等于做官+官民二元对立”的脑回路。

大叔大概率是一个挣扎在匮乏中的人。

这种“匮乏”不仅仅是指他拥有的财产数量,也指他在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时常得不到所需要的尊重与善意。

长此以往,心中的戾气与不平自然积累。

在他的脑回路中,那种自己做出一些退让然后方便大家最终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举动是一种奢侈。

他更习惯或者说不得不习惯的方式是:不占便宜就算吃亏的零和游戏。

所以他对这种所谓的“侵害他正常权益”的事情是有着超过多数人的敏感的。

再进一步分析,这个大叔所代表的一批人对于“职业道德”这种认为赋予意义的事情是非常反感的。

大叔其实说出了一个很本质的问题:我们现代社会的很多职业其实是存在着“意义通胀”的。

教师好像都是为了教书育人的伟大理想而工作。

交警好像都是为了服务社会而站在车辆川流不息的街头。

还有医生好像也都是为了天下再无病痛的景愿而日以继夜救死扶伤。

这些职业的意义的确存在,但实际上这些带有着高尚意义的职业中的大部分从业者的想法很简单:养家糊口而已。

我的妈妈,舅舅,表姐都是医生,我问起他们为什么从医的时候,得到的答案从来没有“救死扶伤”。

“医生这个职业受人尊敬。”

“无论时代怎么改变,医生永远都饿不死。”

“医生这个职业会给你积累各种各样行业的人脉。”

这些才是他们从事这样“高尚”职业的理由。

所以大叔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没错,那个交警拦住他的源动力很可能并不是来自于对祖国未来的关心。

从个体层面来看,他们为的就是自己的饭碗。

但大叔还是错了。

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和组织结构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这种职业“意义通胀”大叔能看出来,别人也能看出来,那么在这种多数人事不关己但依然很重要的高考面前,我们就是靠着这样的各司其职来保障。

我们不需要认同所做工作的意义,我们清楚地知道工作只是为了赚钱,只要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做好本分即可。

所以那个交警认同大叔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放他过去,这就是交警的重大失职。

全社会护航高考的意义我们都明白,这是社会阶级流动的很重要的洗牌过程,是很多充满“不稳定性”的社会底层的唯一希望。

但明白这些其实没有必要,事实是这些也都不需要我们操心。

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并且尊重这些在岗位上各司其职的人就好。

那些每年高考都帮助考生争分夺秒地在跑错了的考点中穿梭的交警。

那些为了帮考生找丢失的准考证在街上一个个翻垃圾桶的交警。

那些洪水中把考生护在木盆里一次次运到考点,全然不顾自己半截身子已经湿透的交警。

大叔说考生以后“看都不会看他们一眼”,但他们值得被“看见”。


这是另一个高考中的大叔的故事: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高考和大叔确实没有什么关系。高考好不好和警察与大叔没有直接利益。

二、交警封锁交通不是没道理的,而是有法律保障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遇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大范围施工等情况,需要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或者作出与公众的道路交通活动直接有关的决定,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

高考封路不封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决定。

三、大叔认为侵害了他的权益,他怎么维权合法的问题。

法律体系内,大叔可以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认为它们封路这个决定有问题,走行政法这套,复议听证诉讼。

认为法律有问题,那就比较麻烦了,修改法律得人大。

就是说大叔认为法律和行政决定不合理,影响了他的利益,他除了骂两句交警,也没有什么低成本的制衡办法。

这个事情本身是小事,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不那么简单。

一个法律制订修改的时候,是人大代表或者常委会决定,间接选举制度,你一个大叔没有投票机会。

一个机构执法的时候,你需要走行政听证复议诉讼手续,这个有一定门槛。大叔可能达不到。

比较低门槛的维权手段是信访。这个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立法和执法侵害公民利益的问题。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让我想起我多年前看到的一个视频,视频是这样的:

大致翻译一下

印度记者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印度今天归你管,你能不能在印度施行过去三十年来在新加坡的政策,第二,什么是构成最好政府的基本原则,你想给我们政客什么教诲。
李光耀说,首先,没有那个人可以独自改变印度,因为印度讲320种方言,辛格(前印度总理)可以讲印地语,我不确定他是否会讲旁遮普语,我想他会,但是在十二亿人民里面仅有2亿可以理解他说的话,所以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你跟和中国比,90%的人讲一种语言,当中国领导人讲话的时候,90%的人听得懂他说的话,所以领导中国比领导印度容易的得多。
其次印度有多种方言以及不同的族群构成,泰米尔语和泰卢固语之间没有历史渊源,旁遮普语也是如此,印度是被英属印度殖民统治创造出来的,所以印度有这样的不足……

其实李光耀整个访谈大致都是讲这些话,新加坡后来也一直促进不同族群的互相沟通,其实李光耀说很多“老实话”的,比如说李光耀批评过伊斯兰教,其实他说的那些话如果放在美国属于“政治不正确”,是需要被批判的,但是李光耀还是说了,但是这种批评并没有引发新加坡的内部分裂,相对于美国来说,新加坡的族群问题处理的好得多。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是族群,什么是共同意识,高考对于凝聚我们有什么好处。

我90年代上的高中,当时班上就有那种非常贫困的孩子,也有市长的千金,我们当时就在一个班上,没错,她的生活比一般人优渥的多,她周六放学的时候有车来接,但是这不代表她就可以不看书了,不代表她就可以少做卷子了,该看书的看书,该做卷子的做卷子,该高考的个高考,一样都不能少。

而且由于呆了三年,所以我了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少我了解她是个大致什么样的人, 她也了解一般同学的想法。

高考以后进了大学,大学里面照样也有从很贫穷的地方来的学生,也有富商的公子,照样住一个寝室-----好处是作为同学,我们可以蹭一下富商儿子饭,打一下他的秋风。在同样共同生活的一个背景下,即便是以后真的走上不同的路,起码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不同阶层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彼此之间都不能互相沟通和理解,那还是一个国家吗?

大学在促进沟通上有两个特殊贡献:

第一个是把天南海北的人聚集在一起,你是武汉人,我是南京人,他是长沙人,共同生活,了解彼此的习俗,促进彼此的共识。

第二是把不同阶层的人汇聚在一起,你是富商的儿子,他是官员的儿子,而我就是一介平民的儿子,但是你他我将要共同生活四年,而无论毕业以后最后走入何等的生活,至少富商的儿子,官员的儿子,他们不会误解平民的生活,不会讲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话。

年轻人是国家的根本,现在其实国内的阶层分化已经非常严重了,很多有钱的父母直接把自己的孩子从小就送到国外去读书,这和国内已经形成严重的隔阂。

当然有人会说,既然社会已经如此了,已经分化的很厉害了,何必纠结于一个高考?

可是我要说,如果连高考都保不住,那还谈什么促进阶层的上下流通呢?高考是一个标志,是在中国诸多分歧中好不容易形成的共识

高考作为一个制度已经备受攻击,各式各样的借口滚滚而来,教育界的“素质教育借口”,法学界的“阶级固化就是好,可以诞生大宪章”的借口,经济学界建议的“推荐信替代高考”,每年都有莫名其妙的“高考改革建议”,去翻翻现在的期刊就知道了。

高考都保不住,还妄谈什么促进阶层流通,防止阶层固化呢?

而同一个国家的人互相都无法沟通,还谈什么“凝聚共识”呢?那还叫一个国家么?


user avatar   ping-an-hao-che-zhu-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前些年高考考场外的家长们:

这是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密密麻麻可以看到有多少。

交警说的很清楚:“能绕的就绕一下,一辆车不要紧,如果电瓶车多了会产生噪音。”

一辆车确实不要紧,但是一辆车破坏了规则。

所谓的破窗效应指的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电动车也是一样,一辆过去了,那么其他电动车能不能过去,其他电动车能过去,汽车能不能过去?汽车过去了,行人能不能在此聚集?

不能任由这种情况一直发生下去。

在交通问题上不见得所有的行为都会带来危害后果,甚至可以说大部分违规都不会带来危害后果,偶尔的酒驾,偶尔的闯红灯,偶尔的不按照道路行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安然无事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偶尔的行为,就把这些行为给合法化了。

任何规则都是有成本的,对于高考这种一年就几天的行为来说,采取封路的措施,有利于保证考生有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也有利于避免在高考时期由于聚集产生的交通隐患,而对于机动车来说,它的负面效应无非是绕一下路,从执法成本来说,封路带来的成本要远小于不封路带来的风险,因此封路是OK的。

而且这位大叔说的“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眼睛都不会看你一眼”很没有道理,交警本身也是上过公安院校的,在高考期间出来维持交通,也并没有高高在上“眼睛都不会看你一眼”,实际上这位上过公安院校的交警正在耐心的跟他讲道理,希望他配合理解,我不知道这位大叔是不是对于“高考”有什么误会 。

说到高考就必须得说说高考这种制度。

新加坡有一种制度叫做组屋制度,是政府提供给新加坡人民的住房,7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里面,并且强制性规定了每栋楼的种族比例,比如说华人如果超过了比例,那么华人在卖房子的时候是不可以卖给华人的,只能卖给马来人或者印度人。

新加坡这种制度非常有意义,一方面政府把不同的种族进行混居,也把不同收入阶层以及教育程度,以及本地人和外来人进行混合安排在一个小区,确保没有一个地段成为纯粹的贫民窟。

坦率说,这实际上是有点“反人性”的,因为如果政府不加限制,各族群大多数倾向于同族集中聚集在一起,因为同一个族群集中居住能够享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以及团结争取获得的共同利益,然而,从人民行动党从国家认同和族群和谐的角度出发,要避免族群冲突就必须首先打破族群集中居住形态,为各族群交流和融合提供空间上交流的平台

新加坡的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以种族或者阶层或者地域的限制,大家在一起生活,彼此互相了解,让新加坡人产生一个国族的概念,这也是新加坡这么多年来没有发生类似于美国那么严重的种族对立和阶级对立的重要原因。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尽管现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确实已经存在了分化现象,例如飞涨的学区房导致一部分平民无法享受到那种学区房的待遇,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天差地别。

同时即便是上了大学,也不见得以后就一定会实现阶层的跃进,这是事实。

但是无论怎么样的一个优渥的条件,要上大学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还是需要艰苦的学习,高考作为维系上下流通,阶级流通最至关重要的一环,每一年还是有大批的平民的子女进入大学学习,这些平民的子女和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女会在一起生活四年,当有一天即便是重新出现阶层分化,不管是平民的子女的阶层跃进,还是平民子女依然维持着自己的阶层,至少他们能够了解彼此,知道对方是怎么生活的,了解对方的想法, 而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高考不简单的是一个“促进阶层流通的工具”,而是让不同阶层的人能够在一起生活,不至于不同阶层的人对于彼此完全不了解,而促进这种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制度,即便是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也未必能百分之百的保证新加坡的种族互相和谐,高考也是一样,只要任何牵扯到高考的问题都会上升为最大的事情,前段时间苟晶事件能够引发舆论那么大的旋风,原因就因为它是“高考事件”。而这种制度如此重要,值得我们用较高的代价去捍卫它。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家给士子最好的待遇,就是为了国家在教育他们要看看下层人民的时候,他们会听。如果他们有人不听,那么任何人都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他们。

这算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方面之一。

历史上不管多王八蛋的王朝,嘴上都不敢说不以民为本。

这是一种中式大宪章。

当然,对这位大叔,我建议大家一笑而过。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社会为高考保驾护航,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在为政治合法性进行投资。

作为一个以阶级叙事为主要方法论的国家,阶层与阶层间的流动性,是主要的政治合法性来源,而高考,是对这种合法性的制度保障。

从考场路段禁喇叭,到禁音,再到禁车,禁摩托,现在干脆拉起警戒线来禁止通行,警察值守,电子屏蔽,高墙厚垒,严防死守。

仿佛战区一般。

这一切手段,本质上是对合法性的制度保障本身进行再保障。而现在,又有了对这种再保障的质疑和辩护。

那么今后是不是又要对这种再保障本身进行再再保障?

如此层层嵌套,反复叠加,什么时候是个头?俄罗斯套娃吗?

对社会结构的每一部分进行维持,都必须投入相应的社会资源,而由于边际效应的存在,每一次这种叠床架屋后,投入社会资源以维持社会结构的收益获取都会相应递减,而当这种对社会资源的消耗达到一定临界点时,便是《复杂社会的崩溃》

从长远来看,任何社会机器都是不可无限维持的,宇宙尚且有灭亡的一天,人类又何德何能以永恒自欺?

社会机器的构建有时候就像是祖传代码一样,推倒重来不可能,维护起来又步履维艰,最终成了所谓的“屎山”。

西方学界对历史周期律的认知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刻,在他们的悲观程度面前,传统天下世界观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生产资料逻辑下的兼并和再分配,唯物史观下的阶级叙事,全都天真可爱的像是童话世界一样,毕竟就算是向政治合法性投资,也是有尽头的,世上一切都是有尽头的。

然而正如死亡不是生命的全部一样,消逝前的过程,才是生命的主要意义。哪怕是苟延残喘,但凡能延续的久一些,终归不是坏事。

要想续的久,一方面,能不能减缓一点叠床架屋的速度?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另一方面,更多的社会资源供应也有助于缓和这一趋势,而这种供应,有赖于更广阔的空间。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高考的价值超高,对广大人民群众都极为有利!

1

国家是一台机器,它有自己的运作方式。

这台机器要健康,能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阶层固化。

中国古代王朝的衰落,根子上主要因为严重的阶层固化导致。

阶层上下不流通,就没有人愿意去创新去发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如果一切都注定了,还要努力做啥,混吃等死就行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的财富增长只能靠疯狂的吃存量,最终社会会引发严重的内卷。

利益阶层为了自己的资本增长无所不用其极,挖空老百姓手中的财富,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发生革命。

革命把原来阶层都砸碎了,建立新的王朝体系。在建立新的体系的过程中,社会阶层重新开始流动,社会再继续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的意义非凡,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给阶层流动找到了一条出路,给王朝的发展带来持续新鲜的血液。

所以有人说印度未来可能会超越中国,我都懒得反驳,印度什么时候把阶层固化的代表——种姓制度给砸碎了,再谈崛起吧,中国五千年王朝更替的历史把这个问题都说透了,印度你再要崛起也得遵照规律不是。

2

要解决阶层固化这个古老的问题,新中国也不例外。

新中国从根子上解决阶层流动的办法就是高考。

一个偏远的农村青年,只要学习好,通过高考并取得很高的分数,就有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机会,中央部委人才的招募很多时候就是从这些学校选拔出来的。

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青年,学习好,通过高考并取得好分数,就有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机会,不少创新企业的高管或创始人都是这些人。

就是强如马云,也是通过高考后,借助高校的平台留校当老师,后来才有了创立阿里巴巴的佳话。如果马云高考两次失败后就不去复读了,马云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反正马云没考上大学,马云的爸爸让他去给出版社社用三轮车送书当苦力,马云去应聘酒店服务员、肯德基员工被拒的经历很难让人相信他可以做到跟目前一样的成就。

高考是解决阶层流动的重要办法,所以高考的公平、公正就极为重要。最近网上山东省的多个高考顶替事件被舆论重点关注后,国家下大力气去核查,去严惩冒名顶替者和相关人员,就是为了还高考的公平与公正,坚决维护国内阶层流动。

3

高考制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一员,骑车大叔也需要维护好高考。


user avatar   yu-ben-guo-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求同存异,相互理解,肝胆相照!”

能明白这一点,很多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想起了外国的一个故事:

一辆载着乘客的出租车在路口突然停下了,乘客发现路口并没有交通指示灯,询问司机缘由,司机指了指前方说:“有一支迎亲的车队通过,咱们等一下行吗?”

乘客说:“我要急着上班呢!”

司机说:“放心,他们几分钟就通过了,我一会加一下油门就把时间追回来了,放心,不会让你迟到的,你等的这几分钟可是成全了人家一辈子的幸福啊!”

乘客没再说话。

司机有节奏的按着喇叭,给迎亲车队上的新人送上祝福.......周围的车也都停下来像这个司机一样为新人送上祝福........


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个人很难从道德或者法理上去谴责这个老人。我只是在想这么2个问题:

1.如果他的儿子或者孙子就在这个考场里,他会怎么办?

2.绕路而行会对他产生多大的困扰?


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的时长不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将是决定命运的20分钟,不管有没有关系,如果是我,在没有特别紧急事情非要从这边走的情况下,绕路我心甘情愿。


我在想,如果是救护车载着急需抢救的病人,必须从这里通过的话,又该怎么去做呢?


最后,想起了那首经典老歌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jiu-lan-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有圈子的地方就有乐子。

年少的我以为我不会追星,不会相信了解星座,不会在一个满是不确定的地方找确定。

事实证明,青春期以后的我叛逆了过去的自己(好耶~)把这些个都试了一遍。

圈子再烂也有乐子(也不是很烂hh)

下一次想试试在猪圈里打滚(无端联想)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毫无问题。

牛顿最大的成就不是物理学成就,而是数学成就,这是发明了微积分的牛人。

弄懂相对论跟量子力学,其实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依然不是物理上的理解困难,而是数学能力。只要数学能力足够,理解相对论跟量子力学并没有那么大的困难。

牛顿,作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看这些并不会有困难,拿到物理学博士显然也没有问题。

--

可能唯一的问题就是:他最好能活得足够久不要英年早逝,毕竟现代的病毒比他当年要厉害多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总觉得学校老师的专业水平普遍没有社会辅导班老师水平高? 
  中国在历史上是否对同性恋包容?若是,为什么现在却变得比较保守,几十年前甚至认为同性恋是病? 
  如何看待「男子在家一丝不挂,被女邻居拍照发到业主群」这件事情? 
  如何看待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将于10 月 13 日至 17 日审议,你对该法案有什么期待? 
  教科书中还有哪些像《口技》一样删改过的文章? 
  高考前一天晚上睡不着的话怎么办? 
  追尾高级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瑞幸咖啡会因为伪造交易 22 亿事件而破产倒闭吗?相关人员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如何评价为了年底冲业绩,证券公司员工代替客户考研被抓? 
  如何看待文章《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前一个讨论
现今亚洲国家谁受中国影响最大?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部份欧美游戏,我都看不懂剧情?





© 2024-06-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