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中医学生刚一入学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不是中医专业吗?为什么要学那么多西医课程?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病人奄奄一息来到医院求助,这时候你怎么办?用独参汤甚至大剂量附子回阳救逆?不现实,医院和病人家属都不会允许你这样做,你只能老老实实地用肾上腺素急救。
再来一个例子,来了一个肺痨病人,也就是我们说的肺结核患者。你怎么做?给人家望闻问切然后辨证论治?不存在的。你必须联合抗结核药一波走起。
再紧跟时事热点来说,来了一个咳嗽发热的病人,你如何判断他是普通的感冒发烧还是新冠肺炎?把脉?不不,你要清醒一点,判断的有效依据只能是核酸检测和影像结果。
这时,有同学就该疑惑了,既然如此,我还念什么中医,当初老老实实报个临床它不香吗?
不然,电影《大明劫》当中有这么一幕:明末大灾大疫,吴又可和师父在为如何给军营中的士兵用药起了争执,老师傅认为应该按照古时圣人伤寒经典来治,而吴又可却认为此病绝非伤寒,而是人感受邪气,从口鼻而入。了解中国医学史的同学都知道,吴又可“守古法不合今病”,后著有《温疫论》,创立了瘟疫病因病机的独立体系。
举这个例子呢,其实就是想说,中医体系并非是像外界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只知道盲目崇古。总的来说,是继承创新,既要继承前人的精华,也要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进取。无独有偶,在电影频道中华医家系列电影中,有一集儿科钱乙的故事。钱乙与老御医为观点起了争执,钱乙提到小儿“肾无实证”。老御医冷笑一声,“肾无实证,出自哪位医家哪部经典”,钱乙愣了一下,说“出自我多年临床总结”。这也说明了中医体系来自于临床实践,又服务于临床。中医中医,虽然姓中,但本质还是医,为了愚蠢的门户之见,而耽误了患者的临床诊疗,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学习西医的课程,本质上是为了弥补中医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医学是一门实用医学,只要有用,就拿过来用。再举个例子,医圣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批评同一时代的医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扶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医圣为什么这么看重脉诊,是因为脉诊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种诊断方法。那他为什么不用CT仪呢,因为那是西医的东西?不不不,当然不是,因为当时的科技树还没点亮,没那个条件。如果有条件,我相信古时候的医家一定不会拒绝现代高科技的使用。
本人目前大五,可以说是在本地最强的中医院里实习,单就住院部而言,我们平时都是用的各种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治疗,必要时还要西医手术介入。可能这时又有人要批评了,你们这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吗?其实不然,我在医院见到了很多中医特色的疗法。比如,基本上每个病人都会用到艾灸盒做温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负责的医师开出中药处方后,由药房来熬制装成袋子后发放到各个病人的手里。我们看到,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人去计较中西之分,有的只是选取最效的疗法配合使用,一切以临床疗效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