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点当然是为了给行动不自如的人提供便利。但其实有远比这重要得多的重要性。
比如在国内的高校,教学楼或实验楼,看见学生或工作人员手捧着或手拿着器件、搬过来搬过去是司空见惯的。
如果在老美那边,搬东西基本都是用小推车来实现的。
然后电梯也有一些专门加固的设计,防撞。
这样的话,一个人可以胜过几个人,也很安全。
每个楼基本都有一个dock,就是一个专供上货卸货的口子。货柜车倒停在口子那,打开门,东西正好平放在平板推车上。即使很重的东西,也只需要平推,平拉。一两个人就可以有说有笑地转移到实验室,很方便。
而国内搬重一点的东西,经常召来很多学生,一起上。效率低且费劲,而且经常有人受伤。国内还没有见过教学楼或实验楼有dock这种设计。
还有一个好处是,清洁工开着或推着一个强力清洁车,过一遍就可以把走廊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死角。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提高、技术进步,有些方面也要开始慢慢纳入考虑。
我们首先应当达成一个共识,在这个多样且复杂的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毫无障碍、顺利地使用各种产品。
无障碍(accessibility/直译:可访问性)设计方式最初的愿景是关注特定群体(通常是残疾人)在该领域的使用情况,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某些特定领域(比如人机交互中的通用访问,UAHCI[1]),无障碍设计的真实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特定人群关爱」本身:
特定人群关爱→优化产品交互→高质量产品→触达更广泛的用户(e.g.所有普通群众)。
甚至,它也已经超越了单个领域的局限,比如建筑的无障碍性、人机交互的无障碍性、视听翻译的无障碍性等等,进而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accessibility studies (AS)[2]。就这个问题,我更倾向于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来同时思考(在某些领域)无障碍设计重要地位的由来,即无障碍设计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它内含的商业价值。
没错,对公司来说,追求无障碍设计并不单纯是一种纯公益行为(或者大公司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它同样存在可以接受的商业价值内涵。我甚至觉得,如果考虑到社会责任感带来的品牌效应,无障碍设计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十分巨大。
早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信息社会峰会[3]曾发布文件认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完成「接入权的重新配置(reconfiguration of access)」。这个术语可能非常难以理解,通俗来说,信息和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的接入权。当然,也正如世界上很多次权利重新分配所带来的动荡一样,这种接入权的重新分配也形成了多重数字鸿沟,新的社会不平等现象随之而生[4][5]。
比如,非洲等欠发达国家缺少接入互联网的设备,那么这些无法使用网络的人群和可以使用网络的人群之间就产生了数字鸿沟。再比如,盲人无法看到手机屏幕显示内容,那么残疾人和普通人之间就产生了是否可以用手机的数字鸿沟。
换句话,科技的发展诞生了新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天生不人人平等,即新权利并不「普惠」----并不是所有人都天然能享受到这些权利本身。这句话我采用了一种非常形而上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鼓弄玄虚,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无障碍设计的愿景,这样或许能更好的把握无障碍设计这个研究领域的内在脉络。
事实上,这种从关爱特定群体到信息接入权的转变,正是当前无障碍设计原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来源。早在最初的时候,人机交互领域的无障碍访问被认为是「为残障用户提供对计算机应用程序访问保障」,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无障碍设计被认为是一个基本的社会问题。这种变化在当时的视听翻译(audiovisual translation,AVT)[6]领域最为明显。
因为在视听翻译领域,针对聋哑人、听力障碍的字幕和音频描述文件是必备的,有的时候还需要制作手语翻译。后来,学者们把AVT这个概念扩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普通账户,这时候,「面对残障群体」本身已经成了一个相对不太需要明确的概念[7],因为大家已经发现了,人类的状态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特定时空和场景里,正常人的表现有可能还不如残疾人[1][8]。
比如在车上,我们可能无法把双手离开方向盘,这时候仿佛双手残疾;比如在炒菜时,我们难以频繁时候用手机,这时候就产生了自我隔离,和信息社会会产生了数字鸿沟,这时候也仿佛双手残疾。
这或许是无障碍设计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价值原因。
在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产品制造商总是能通过对产品的深入理解,找到产品最合适的改进方式(这就是说,用户们,我是你们爹)。无论是某些技术设计还是娱乐业的演出,都是根据制造商的观点来设计产品,或者在最佳情况下,根据制造商对用户需求和能力的解释来设计[9]。
但是制造商喜欢的就是最合适的吗?
并非如此,产品制造商和产品使用者之间存在(可能)加大的信息和理解差异,这种信息和理解差异在(专家)产品制造商和(残疾)产品使用者之间会非常巨大。所以,为了弥补这部分差异,如果我们考虑最广泛使用者的话,产品制造商和产品使用者的相关知识同等重要。
当公司意识到用户知识、专家知识与制造商知识同等重要时,这其实就自然而然设计到残疾人士等问题,这就形成了更广泛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如果残障人士也可以无障碍使用,那么普通用户的用户体验会更好。当然这句粗体是否严谨我暂时无力判断,但是方向应该是正确的。就设计本身而言,设计师既可以在产品完成以后微调,也可以在产品设计时就直接考虑无障碍设计问题。事实上,后者的调整空间通常会更大。
可以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无障碍设计中有一条比较重要的规范:色彩并不应当成为传递信息的唯一线索。色盲用户可能就无法分辨下图Email是否错误。
但事实上,同时使用颜色、标签、辅助说明却可以很好规避问题,同时优化产品质量。
此外,无障碍设计的巨大公益属性会给更多大公司带来的品牌价值,这可能会更加提升商业本身。
PS 1. 我在回答中规避掉了无障碍设计涉及的政治和人权问题。
PS 2. 事实上,无障碍设计目前已经成为了比较活跃的学术领域,在无障碍设计中的存在一些通用原则:
PS 3 国际化也是无障碍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
完。
看到了 @白小鱼 的回答,想起来自己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做一个检测老年人是否摔倒的系统,最后只是粗略的实现了功能。但是对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这块有过关注,正好圣诞节也无心工作就写一篇AI赋能无障碍领域的回答。
无障碍(Accessibility[1])意义是指产品,设备,服务或环境设计,能被身体有残疾的人使用。[1] 可访问性设计的概念和可访问性开发的实践可确保“直接访问”(即无辅助)和“间接访问“(例如计算机屏幕这类型辅助阅读器)
无障碍可以被视为“访问能力”,可以从某些系统或实体中受益。该概念侧重于使残疾人或有特殊需要的人能够访问,或者通过使用辅助技术来使人能够访问。
无障碍不应与可用性相混淆,可用性是指特定用户可以在特定环境下使用产品(例如设备,服务或环境)达到特定目标的有效性,效率和便利性的程度。
无障碍与通用设计密切相关,通用设计是一种创建产品的过程,该产品理论上应在尽可能广泛的情况下被使用,无关于是否残障。
1950年代,丹麦人卞·麦克逊(N.E. Bank-Mikkelsen)提出了正常化原则的观念。于此同时,Wolf Wolfensberger也在美洲大陆倡导正常化原则的观念。随后瑞典人本·那杰(Bengt Nirje)于1969年1月10日发表了一篇专述正常化原则的文章,阐述正常化原则的精神与内涵。[1]
1950年,欧洲各国开会决议对于“身体残障者方便使用的公共建筑物设计及建设”加以考虑,于此同时,美国订定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无障碍环境设计基准的式样书。受到此举影响,欧洲各国及加拿大竞相设立无障碍环境的相关法条。1969年,国际复健协会将美国采用的“坐轮椅人像”图案定为国际残障人士专用标志。1970年,日本也经由私人团体,向政府单位争取到了诸多为残障者所设计的设施,并受到施政单位的重视,于是日本继欧洲和美国之后,正式加入了推行无障碍环境的活动之中。
我国也在2009年成立了中国无障碍协会[3](China Barrier-free Association),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4]等等机构。
国际上也有国际伤残人体育组织(ISOD)、国际脑瘫人体育协会(CP-ISRA)、国际盲人体育协会(IBSA)、国际轮椅运动协会(ISMWSF)、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联合会(FFSPIC)[5]等国际体育组织等类似组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无障碍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身体无障碍)Physical accessibility,经济无障碍(Economic accessibility, or affordability)和 信息无障碍(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1 身体无障碍 [6]
“被理解为在有需要的人的合理范围内以及在开放时间,预约系统以及服务组织和提供的其他方面提供的良好医疗服务,使人们可以在需要时获得服务”。全民健康覆盖和全民无障碍。根据人权背景的定义,“ 健康设施,商品和服务必须处在人口的所有部分,尤其是弱势或边缘化群体,例如少数民族和土著人口,妇女,儿童,青少年中,并且处于安全的身体可及范围内,老年人,残疾人和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都可以无障碍访问”。
2 经济无障碍 [7]
“是衡量人们在没有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支付服务的能力的指标。它不仅考虑了保健服务的价格,而且还考虑了间接和机会成本(例如,往返设施的运输成本和抽出工作时间的成本)。 ”经济无障碍受到更广泛的卫生筹资体系和家庭收入的影响。
3 信息无障碍 [8]
“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有关健康问题的信息和想法的权利”。但是,这种对信息的访问“不应损害对个人健康数据进行保密的权利”。
这部分内容选取微软的一部分成果,AI for Accessibility。
1 教育
人工智能扩大了学习材料,语言开发和辅助技术的无障碍访问范围,使教育覆盖率更多的人。
1.1 通过游戏化提高盲文识字能力
通过带盲文显示器的语音识别,盲文AI Tutor通过游戏化来增强盲文知识的学生,使他们可以独立练习或在远程学习中练习。
1.2 通过I-Assistant赋予盲人学生学习权利 [9]
inABLE和I-Stem创建了具有文本转语音,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功能的I-Assistant,从而为盲人和弱视应试者提供了具有AI驱动的对话体验的,可以用来帮助上课。
1.3 Chatbot为残疾人提供支持 [10]
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残疾学生与教授合作创建了ADMINS聊天机器人助手。 ADMINS帮助解决由形式和过程造成的独立生活障碍。
1.4 AI帮助到聋哑人学生
微软自己的聋哑人首席无障碍官员珍妮·莱弗莱里(Jenny Lay-Flurrie)表示,RIT[11]的试点项目表明,人工智能具有增强残疾人,特别是聋哑人的能力。她指出,Microsoft Translator提供的软件提供了另一层交流,除了手语,它还可以帮助包括她自己在内的人们实现更多的交流。
该项目处于向教室推广的早期阶段。Connelly的生物学课程是为AI提供动力的实时字幕服务配备的10种课程之一,这是Microsoft PowerPoint的一个附加组件,称为Presentation Translator。学生可以使用在笔记本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运行的Microsoft Translator应用程序,以他们选择的语言实时接收字幕。
2 就业
2.1 AI辅助求职 - Our Ability [12]
Our Ability的能力通过为残障求职者提供可访问且直观的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以帮助他们识别技能并创建个人资料以匹配门户中发布的现有职位,从而促进包容性招聘。
2.2 自闭症患者的VR工作面试培训 [13]
范德比尔特大学(Fanderbilt University)的自闭症与创新中心(Frist Center for Faut Center for Autism and Innovation)正在为自闭症患者开发虚拟工作培训系统,以通过检测受访者的压力和注意力来准备面试。
2.3 人工智能支持残疾人在制造业和分销业 [14]
通过与Gigi的Playhouse和TRI Industries合作,Clover Technologies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开源对话式AI应用程序,以帮助患有唐氏综合症和/或自闭症的人在制造环境中执行常规工作。
2.4 帮助残障求职者找到自己的职业道路 [15]
伦纳德·柴郡残疾人(Leonard Cheshire Disability)正在收集数据以开发一种算法,该算法将以一种易于访问和直观的方式帮助残疾求职者确定其兴趣和职业目标。
3 社区与沟通
3.1 精神危机热线的AI赋能工具 [16]
印度的Befrienders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SocWeB实验室正在使用AI根据呼叫者的需求和志愿者的经验将精神危机热线呼叫者与志愿者进行匹配。
3.2 精神危机热线的AI赋能工具 [17]
印度的Befrienders印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社会动力与幸福(SocWeB)实验室正在使用AI根据呼叫者的需求和志愿者的经验将热线呼叫者与志愿者进行匹配。
3.3通过AI改善青年心理健康同伴求助热线 [18]
TeenLine顾问正在探索数据注释和机器学习模型,以理解青少年语言并将其映射到心理健康问题和相关症状,以有效管理青少年求助热线。
4 智能家居
4.1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盲人AI赋能计划 [19]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与Microsoft Research和AI for Accessibility合作,制作了一个带有标签的数据集,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以提高由盲人或弱视人士的安全程度。
4.2 盲人或弱视人士的安全硬件装置 [20]
WeWALK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手杖使用内置的运动传感器,语音控制和机器学习模型来改善盲人或视力低下人士的寻路和移动体验。
4.3 使用AI的对象识别 [21]
伦敦城市大学通过项目ORBIT(用于盲目图像训练的对象识别),正在收集数据并开发实验算法以改善个性化AI对象识别。
4.4 残障行人的个性化辅助导航 [22]
现有的导航应用程序主要用于汽车,而不是行人。iMerciv使用机器学习和包容性众包,构建了MapinHood(残障行人应用程序),可以为所有人群提供辅助导航。
4.5 非标准语音识别 [23]
Voiceitt正在建立旨在识别非标准语音模式的自动语音识别技术,以便为有语言障碍的人提供增强的交流平台。
全世界残障人士的数量总和高达10亿这个量级,并且残障带来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痛苦,和日常生活的不便是亟待解决的,现在AI的出现给很多方面的问题带来了新的突破点,希望再以后可以有更经济实用和推广能力的设备或技术诞生,同一个地球,应当同样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