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奕 兄的回答已大体说明,我则又来补充几句了。
主要想强调一点,即两汉时县、邑、道的长官,具体为“令”为“长”,实际上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 最基本的,即在籍户数。通常满万户为令,不满为长。
- 其次,则是该地的重要程度。譬如各刺史部、郡、王国的治所,抑或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1]、三边(此处指益州、并州、凉州刺史部)的一些中、小县,即便在籍户数不满万[2],也可能设令,而非长。而南方的荆州、扬州刺史部则相反,即便一个县在籍户数满万,也可能设长,而非令。
-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东汉桓帝时,以汝南郡阳安县为长女刘华(阳安公主)的汤沐邑。阳安长官本为长,设邑后特升为令,公主去世后,又恢复为长。
参考
- ^ 两汉不同时期,三辅或属司隶校尉部,或属雍州刺史部。
- ^ 有些位置紧要的小县甚至可能只有几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