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满分作文: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这样的满分作文到底是尊重个性化,还是鼓励诘屈聱牙?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把这个问题分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问题:流程上到底有没有问题?

我参加过多次高考语文阅卷。根据高考作文阅卷的规则,每一份高考作文需要随机分配给两位或三位老师(各省规定略有区别),由老师分别打分,并取最高分为考生得分。但这种打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其中有两位阅卷人之间的给分差值超过5分,那么在二人阅卷制下分配给第三人打分,在三人阅卷制下则交由阅卷小组商议决定。

按照此前发布的文章来看,这次浙江作文的阅卷是三人制,其中一人给了39分,另外两位老师给了55分,所以最后交由阅卷小组统一讨论。然后,阅卷小组给了这个作文满分。所以,在流程上这的确没问题。

第二个问题:这个作文该不该给满分?

我的看法是三位老师的给分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严格来说,这篇作文并不是一篇标准意义上的作文,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所谓思想深度的作文。在我的理解上,它更类似于一篇哲学随笔。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如之前所说,高考作文是交由随机分配的老师进行阅卷的,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同等的知识储备,因此如果你的作文写的过偏或者过深,都有可能影响最后的给分。

有人也许会说,我写的深了,老师看不懂,反倒是我的问题了?

没错,这就是你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本科生或者硕士学历,他们对于哲学领域的接触本来就比较少。更何况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哲学著作与他们的工作关系也不大。所以作为一个考生,用大量的哲学内容来作为自己作文的论点,本身就有很大的冒险性,而老师如果因为看不懂而给了低分,那也完全不冤枉。

说到底,语文作文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的表达能力而不是思想深度和哲学知识。而这位考生明显是走偏了。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三位老师的给分都有道理呢?因为给39分的那位老师,应该是觉得自己看不懂这个作文要表达什么,所以给了低分。而后面给55分的那两位老师,可能哲学方面的积累相对多一点,能明白作者的意思,所以给了高分。

至于说这个作文该不该给满分,我个人觉得55分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数,并且这其中有5分还是对其阅读量的鼓励分。因为这个考生的文章结构,实际上是被哲学话语撑起来的,其自身的表达能力并不见得比那些满分的考生要好。

第三个问题:这个事究竟错在哪儿?

既然我认为55分是个合理的分数,那么这个作文给满分给错了吗?

我认为也没有错。因为一方面这个给分在程序上是完全合规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阅卷人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55分这个档位上,如果大部分阅卷人都觉得不错,给到满分也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这个事就没有错吗?

在这个事里,浙江考试院最大的错是不应该把这篇作文公布出来。

不管怎么说,目前即便是支持这篇作文得满分的人,大部分也都认为这个作文是靠“偏门”拿的满分,并不足以为更多人所借鉴。而浙江作文阅卷的组长也说“不是让所有人晓芳”。也就是说,这篇作文得满分只是一个不值得推广的个例。

如果情况再极端一点,以浙江省今年的作文考题来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有考生从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矛盾的结构转型入手,援引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从人的社会建构与社会经济制度对家庭结构的冲击两大角度,分析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个人应当如何保持家庭于社会的统一——那么面对这样一篇作文,你该如何给分?

这样的作文没有深度吗?可它还是作文吗?

所以,浙江阅卷组忽视了一点,那就是高考作文是具有导向作用的。你虽然嘴里说着“不鼓励”,但你把这条路给考生指出来,那就意味着考生可以走这条路。那么,我们假设一个情况,如果明年考场上出现了大量充满着国际关系、政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各种不同领域学科话语的作文,老师们要怎么去给分?是不是要把每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都请一遍,以免看不懂作文呢?

所以,对于高考作文阅卷组来说,除了把分给的公平一点之外,那些作文该公布、哪些不该公布,心里也应该有点数。


user avatar   ycy199807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质疑,该作文的风格很像阅卷组长陈建新的例文风格,加入生僻字是为了容易被推送到查审组。

第一个给了39,后面两给了55,这位组长打成了满分,确实有点刻意,但证据不足难以实锤,而且如果利益输送没必要这么高调,打59分就不就行了?


我觉得更可能的是,学生是无辜的,是陈建新鼓励自己辅导班的学生尽量都用这种文风,导致推送的样本足够大。一方面这种文风不说人话倒是容易强行符合主题,另一方面正常老师看了有争议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样本很大,总有一篇会出现分差到他手里。

他只要看到一个自己辅导班的样本然后打个满分就行了,一个辅导班如果每年都出满分作文,那学生家长绝对挤破头来报辅导课和买作文书。

当然这仅仅是逻辑上存在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查他辅导班学生的作文文风才能确定。

而且即使查到也拿他没办法,这就是在规则下办事。

不过这种老师看到这种文风就给打满分,还要专门写一篇文章来吹,也是有点太爱推广了。

建议查审组还是不要这么赤裸裸的表达自己的喜好吧,别到时候搞出一种新时代的八股文来,变相鼓励掉书袋,那就非学生之福了。


user avatar   100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科举虽然陈腐,却也知道几条原则:

第一条:字多生僻者,一概黜落。

科举考试有糊名制(相当于高考的密封线)、誊抄制(以免认出笔迹),对考生与考官之间的关节(暗号)十分敏感。所以,如果有考生在每段分别插入一个“嚆矢”、“祓魅”、“婞直”…… 原则上即使考官再欣赏,也会避嫌,岂敢拔为头筹?

据《清稗类钞》记载,溥仪的老师陆润庠(同治十三年状元)曾写信给一位李姓好友:颇忆“水烟袋”否?这位李拔贡欣喜若狂,知道陆润庠终于当上考官了!两人不敢贸然以生僻字为暗号,就约定了共同爱好——抽水烟。那一年湖南乡试的题目是《惟善为宝》,李拔贡携两位连襟一起,都将“水烟袋”三字嵌入了试帖,其中一位以“烟水苍茫里,人才夹袋储”被录为“满分作文”。

晚清文豪樊增祥著有《水烟袋歌》,正是讲述这个巧妙绕过了生僻字规则的作弊案。

而我们这个时代进步了,就算每段十分规律地嵌入生僻字,也“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条:考官不常驻。

道理很简单:首先是反腐败。连足球比赛都知道,不能过早公布裁判是谁。

所以古代文人作个弊,费劲得就像在猜谜。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张廷玉他爹),他被任命为主考时,只来得及送出去一个画有美人图的铜锣。桐城考生硬是通过“响里有容色”,悟出了《论语》中句:享礼有容色。(谐音哏,不提倡。)

其次,如果老早就知道谁判卷,考生会花大量精力去投机于考官的口味。

比如近年来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就全是“少年哲学家”装逼的气息:


长此以往,该地区的作文会以“尊重个性化”之名,发展出许多一模一样的“个性”来。

古人一生中能担任一次主考,已是莫大的荣耀。沈德符在《野获编·科场》里有个“十典文衡”的说法,意思是能当十次以上考官的文豪,包括李东阳(两次两京乡试、两次会试、八次读卷官)、梁储(两次顺天乡试,两次会试,外加同考及读卷)、杨荣(一次京畿乡试、九次殿试读卷官)…… 就算这几位罕见的''十典文衡'',也不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主考十年。

而顶着“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身份四处走穴的陈建新老师,从2000年开始主考,俨然已经是''二十典文衡'':


同样是主考江南,同样的夏天,光绪年间的主考官——殷如璋直到临考之前,才乘船抵达苏州码头。即便如此,他的同年周福清也找上门来,想为自己的儿子周用吉活动一下关节,结果就因为时间上太仓促,正好撞上副考官周锡恩也在场,最后被判了死缓。周用吉的秀才功名也被剥夺,从此家道中落,导致周用吉的儿子——周树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那时候考官的身份都很敏感,不像现在只需回应一句:“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评卷之前的程序,就不知道了。


第三条:考官不得经营与考试相关的生意。

(WTF,这特么还用说?!)

明朝的主考官程敏政,就因为“有偿”指导过唐寅和徐经,惨遭举报。最后虽然“查无实据”,但程敏政被勒令退休,愤郁发疽而亡;唐寅终生禁考,变成了纵情酒色的唐伯虎;徐经还好有钱,可以四处游历,酝酿出一个后代叫徐霞客;而当届考生全部被拖累,其中有个受害者叫王守仁;告发这件事情的华昹因奏事不实,也遭到降职处分,最后被黑成了《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华太师……

而我们的考官呢,却在顶着“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身份公然办班!

据《宋稗类钞》记载,苏东坡在出任考官前,曾寄给李方叔一篇范文《扬雄优于刘向论》。此事很可能是北宋朋党之争的产物,政敌用来诋毁苏东坡,可见其性质之恶劣。

而我们的考官呢,却在顶着“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身份兜售范文:



苏东坡自己还在应试时,主考是欧阳修。有野史称,苏东坡的考卷本应点为第一,但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门生曾巩,于是降为第二名录取;另有说法是,欧阳修从策论中认出了苏轼的虎爪,并一直很欣赏他。欧阳有句名言:“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无论哪种情况,考官最终都有意避嫌,把跟自己有“关节”的好文章,主动降到了次席。

而我们的考官呢,却将原本分数为39/55/55的文章强行拔高,年年炒作“满分作文”!

因为“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权力早已变现,形成了围绕“满分作文”打造的完整产业链。

而关于这样的“满分作文”,一千年前的考官欧阳修也早有评语:

“宵寐匪祯,札闼洪庥。”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批过高考卷的人,我来说说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作文要求得到所有人认可的,是很难的,因为除非特别差或特别好,一般作品都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这跟说哪个明星漂亮不漂亮是一样的。

审美具有差异性。

但是作为这么严肃的选拔考试,高考批卷还是很认真的。

我们当年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天就在讨论批改标准。

对,一整天都是,大组都在讨论。

先是每个人抱回去看几本试卷,然后按照自己的判断分出几个等级,及其代表作品。

然后小组讨论,然后再拿到全会上讨论。

中间会有激烈的辩论,因为老师间的意见也不统一。

最后往往要组长来协调。

最后才由组长来总结,确定大致的档次,每个档次的作品读一遍给大家听。

这里插一句,当年我相中一篇作文,文字浅白,没有传统高考作文的那种起承转合的套路,但是我看了很感动。

所以评为一级。小组内讨论就通不过。大家觉得太一般了。

后来大会上,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站起来读了一遍。

读完,坐下。旁边的老师就说:“你不读前,我真的不赞成一级,但是等你读完,确实觉得应该是一级。”

我说:能让人感动的作文,只要没有大毛病,我觉得就要给一级。

……

可是,知道吗?即便这么认真,还是会出问题。

有附中的老师也来批卷,后来直接哭了,跑了。

说大家是在草菅人命。

……

其实,批改主观题的老师,心理压力特别大,反正我至今给学生批改主观题都反复衡量,心里特别痛苦。

因为没有客观标准,要保持平衡,对得起良心,太难太难。

举个例子,你看了前一百篇作文,觉得有一篇已经可以是满分了,可是后来出来一篇更好的,你最多也只能给满分了,就觉得对不起后来的那篇。

……

所以,我从来没有给过满分作文,因为满分太满了,再也没有余地了。

给满分作文,个人觉得不应该是某个老师敢做主的。

满分作文是明星一样的存在,是标杆,是风向,是榜样,作为普通批卷老师哪敢这样做?

我再满意,也要扣掉一分,大道五十,还要遁去一呢。

……

一旦是满分,意味着就要接受公众审视了。

这个道理就像普通人还可以说这是他的个人自由,但是明星人物就必须一言一行承担起责任了。

满分作文就相当于明星人物,你再也不能以什么个性化啊什么的来作为托词了,就像明星不能随便在媒体上开地图炮一样。

……

浙江考试院等于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了。

因为这篇满分作文实在是难以服众。

所以哪怕程序正确,也会受到质疑,影响其公信力。

我只能说,批高考作文很难,但是正因为难,所以不要做事太满。

说实话,哪怕莫言的文章,我也不敢给满分。

————

有浙江考生说浙江这边是有固定比例的作文满分,这个我真的不知情。

如果这样,那么情况还是两说。

不过,浙江这个固定是必须有多少比例的满分作文,还是可以有满分作文到多少比例?

希望有知情者可以补充。

免得冤枉了人。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名为“三个老师打分”

实际上三个老师只要相互之间有分歧,打分差距很大就行,具体打多少分倒无所谓,39,55,55和39,39,55甚至20,39,39本质上是一样的。

因为只要差距大,最后就能落到组长那里一言堂打成满分。

假设这篇文章,有三分之一的老师会打35左右,三分之一会打45左右,三分之一会打55左右,那么达成共识的概率只有1/9,这种情况下平均会得到45分,有8/9会落到组长那里得到60分。

这么算下来,这篇哈希表式的暗号作文,期望得分是58。

本来正常写,写作得再好的人在没写作文之前,对自己作文的期望得分也就在52左右,一般人则是47左右,现在直接变58。


user avatar   8477592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篇作文能够获得满分,是尊重个性化表达的体现。

额,评卷程序没有问题,这个我是认可的,那个作文放在考试里,确实容易拿高分。

可我真没有想到,这篇作文拿满分,也能冠之以尊重个性化表达的名号

放眼所有文体、所有形式、所有风格的文字创作,应试作文的个性化表达程度,都是濒临最低的。

《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到底讲了什么?

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个考试里被写烂的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讲得很新颖,用了一些很玄乎的概念,但是由于作者没法驾驭这些内容,导致每个小段之间的连贯性很差,再加上随意造词,部分句子给专业人士看,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大家都是高中时期走过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生不是第一次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获得高分,也不是一个学生在用这样的写法应试。

一般水平的学生,写得出来这样的作文吗?

不可能,起码普通高中生,那些人名和书名就认不全。

可为什么该作文传出来后,社会上几乎没有人会认可?

因为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在素材储备上已经胜过大部分同龄人的高中生,为了能够在考试里取得高分,不得不走进写作的歧途

这叫作个性化表达吗?

(如果你认为 故弄玄虚、允许客观事实错误 不是写作的歧途的话,我这篇文字你可以划走了,无他,理念不同)

我们高中语文老师也算省内驰名的名师,她对于高考作文的评价,是“戴着镣铐跳舞,还不能跳出有限的格子外”。

戴着镣铐跳舞并且在格子内跳的很好,这不叫个性化表达的自由,不过是无数考生对于规则的妥协罢了。

在考试里谈自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规则自然必须存在。

可我们关于规则、评分标准的导向,能不能靠拢下“可读性”、“实用性”更强一点的文字?能不能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以至于很多人成天编造“名人名言”

同样的一句话,我自己写就没人在乎,安在某个名人嘴里就成了加分的引用,这才是此类作文层出不穷的原因。

满分,就意味着所有考生的标杆,意味着近乎完美,意味着你跟他学准没错,它所具备导向性太强了。

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既然我们公认高考的公平性,那能不能把方向指引得更正确一些?

之前有人问:《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回答说不能,主要是用通俗语言表达了相同意思后,这篇作文拿不了高分。

但是真正的深刻,不应该通过形式体现

那这篇作文打满分的意义到底何在?

引用下我之前所写的描述。

这篇作文打满分,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高考作文,第一选择从不是写自己最懂的领域,而是选判卷老师最大概率不懂而自己懂一些的领域
保证你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多练练睁眼说瞎话、空口编名言的能力,高分触手可及。
较真的老师还是极少数,尤其在高考批卷那种高压大量的场合。
正确性不是第一要素,用很高级的方式让不懂的人看起来正确,才是第一要素

在我个人看来,这不是正确的写作理念,不应该被提倡。

这是我这篇文字想表达的事情。

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想问一句,这种文章放在申论考试和mba里的逻辑写作可以得几分?

再多说一句,这届的作文组现在用一句“过程没问题”来作出冷漠的回应以维护官方的权威性,然而这篇作文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这次考试能取得多少分,这位语文大组长被招多少骂。

这篇作文的毒瘤之处,在于高中语文老师会改变自己的作文教学,为了短时的高考分数,逼迫学生汲汲营营地去背诵或者研究所谓高大上或者冷僻的词语,而放弃最基本的逻辑写作的规则。作文的教学只有唯一性,而放弃了文体风格可以不同但同样可以出精品的可能。

再有甚者,作文教学也许会再次回到满足某部分高校知识分子、专家那种追求“抠字眼”、“堆砌文字”、“秀词汇量”的阶段,满足这种少部分束之高阁的学者,一种看不起广大人民群众用朴实、质朴文字来论证某一观点的文风。

我就想说一句,既然专家组觉得自己特别有道理,你们敢不敢拿一篇别的满分作文,用朴实无华词汇,简明通俗语言,但行文逻辑却十分合理的作文拿出来给大伙看,

其实你们这次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在于语文专家组的标准统一了所有作文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却经不起大众的检验,你们用自己专家级别的主观去对抗广大群众的主观,当然一口一个唾沫骂上天。

如果你们更愿意低下身或者愿意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意见,你可以挑五篇类型不同的作文出来,或者更多,哪怕是高分作文也可以,拿出来给大家品读,好处在于:首先就体现你们专家尊重个性化,多样化,其次体现你们的水平确实是专家级别,最后,你们审慎包容,海纳百川,有大家之风。现在是你们自己的通告把这篇文章归为小众,网友其实一直没有质疑这篇文章的个性化,纯粹只是觉得水平不够,你们不是要尊重个性化,多样性,只要你们样本足够大,我相信语文老师也知道如何取舍,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喜好和擅长去发展自己的文风。

专家在互联网上从来不是高人一等,既然要公开,就想到要鞭尸,现在一句“我就是对的来打发。”真的是又当又立

这次这个语文大组长其实在这件事情中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他自己认为自己十分惜才,找到了知音,又一下子好像发现了一个人才,诶呀,太符合我心意了,阅读量真大,文风真好,这篇作文哪儿哪儿都好,比那些一味说理的文章好多了,但他只想到了第一层,却忽视了第二层,作文语文组长,你要学会克制,要学会节制,看到一篇满分作文你要真的多想想,这种作文是要拿出来“鞭尸”、当“猴子的屁股的”,你要想想到底要给满分还是高分,这篇文章如果现在你给了高分,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但偏偏你们要给“满分。”

满分意味着完美,意味着无错,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你们真的应该好好想想,这个满分给下去只是一时意兴还是深思熟虑,斟酌在三。

我发觉这些专家学者真的很不行,有时候你们真应该多学学互联网公司,明星公关,多学学用户思维,别老把自己放的高高在上,前段时间浙大事件不也一样么,和网友搞对抗,最后还不是得低头。

最后多说一句,第二次发布的声明其实也是“危机公关”了,(不过考试院,专家组主观上可能觉得自己还是对的,我何必跟你们解释那么多),但从效果来说,这一句话更进一步说明,所谓的评分者用专制性、唯一性去维护公告中所谓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后患无穷,其心可诛。

还有你们这些专家别以为自己孩子上大学了就没关系,反正高考过了,你们就无所谓了,那你孙子呢?你亲戚孩子呢?你们也别以为网友吃饱没事情干,他们终为父母,也会有孩子,也迟早会遇到,还有年年高考作文都是大众期待的一环,即便毕业多年,有些网友还希望自发性地写作,去思考,去感悟,题目一样的情况下,很多网友写出来和高三的学生写出来并不是一样题材,但确实值得一读,这不是作文的目的吗?让人人有话说,人人有思考,无分高下,无分低贱,所以满分作文真的是许多人一种美好情感的寄托,他们希望满分作文真的能称得上、担得起。

希望这一次的批改以及公布能给这些所谓专家、官方上一课,真的,真的,请你们别把网友看作对立面,如果你们能够真的做的好那么一点点,网友真的能把你们夸上天!

多学学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思维吧,成天在天上飘着真的不好……

很想看看这次文章有没有真的言之有物,文风似《毛选》、《赤兔之死》的高分作文


还有这种文章很容易速成,可以参考b站视频如何十分钟写出一篇类似薛之谦的歌词



补充:现在这个教授被人扒出书,商业行为,下一步会不会以涉嫌什么违规行为调查就惨了,破坏教育公平啊 ……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专门的应试套路。

不知道是不是主考培训班出来的。

但是这种写法,有些学校多年前就在集中训练了。

背一些生僻词,生僻作家,生僻典故。最好是老师不懂或者不认识的。

这些素材,在很多文章中都可以用。

根据命题,把这些素材放进去。

把常用词,替换成生僻词。

表达用词刻意脱离日常用法,背一些所谓好词语,贴切不贴切都用上。

赌的是老师不认识,要查书。然后钦佩于考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量,给一个高分。

如果把这些生僻字,作家,典故替换成普通的字词,作家,典故则文章空洞,逻辑不通,论证缺乏。

这篇文章的论据在哪呢?

你看文章,都不知道今年浙江高考命了一个什么题。

第一个老师给39分是客气了。

这种明显侮辱批卷老师智商的诈骗作文,给35分就够了。

不幸的是,另外两个老师给唬住了,真的认为考生学识渊博,博闻强识,给了高分。

主考官的培训班,可能教学生的套路,就是这个套路。

一看是自己培训班思路的试卷,当然要给满分了。

这个套路如果还能成。

以现在的媒体传播,明年高考会有一半不说人话的卷子。

这个真没有太大难度,背几个生僻词,背一些生僻作家,哲学家的作品,思想,名句,能用多少功夫?

但是,这个套路多了,可能老师就明白过来这是侮辱批卷老师智商了。乱用生僻字词,通通30分。

这个多年的套路,可能因为今年媒体曝光而死。


user avatar   li-xing-he-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哈哈哈哈… 这文章的行文思路(也许没有思路),真是莫名的熟悉…!特别是看到“滥觞”“振翮”这几个自己高中也用过的词的时候……请容在下先笑一会儿…哈哈哈哈哈哈。

严肃答一波,十年前坐标某重点中学文科强班(嗯 当年的省状元就出自我们班),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那时候我们语文都学疯了真的。。。

遥想当年,我语文也专门准备了不少生僻词汇和生僻名人名言… 好好的寂静绝对不能说寂静,要写成阒寂;茂盛不能写茂盛,要写成葳蕤;不止不能写不止,必须写成不啻……然而看了此文,感觉还是这位考生装逼更胜一筹啊!不愧是后浪。

这和英语作文套路一样: ① 准备好任何作文题目都适合的“不知所云万用模版”,选几句不知道说了个啥反正啥作文都能占几十个字的名言。 鲁迅啊李白什么的太低级了, 最起码也得是一个津巴布韦、密克罗尼西亚、英属特克斯凯科斯群岛或者随便什么生僻地点的王子说过的话才好。 ② 好好的人话就不要随便说了、 常见词要换成生(gāo)僻 (jí)词才是。 ③ 重点!!! 画龙点睛!一定要在明显处强行加入几个题目里要求的内容~ 好的, 裹上面包糠,两面煎至金黄,一篇看起来有内涵,又不至于跑题的文章就短时间内拼凑好啦。反正阅卷老师也只看几秒而已,咱们把亮点展示出来,字写工整漂亮就好。 用这种方法,姑且算是一种考场上不用思考仅凭背诵模版就能得分的偷懒行为吧。


我认为,至少这种文章不应该被鼓励。因为它显然只是个应试教育的畸形儿,不信倒推回去,咱们只看文章 你根本不知道这一年浙江省作文题目是让写什么东西…… 这种模版的堆砌,不是这个学生思路和创作的体现,亦无法证明他的语文水平高低。

只能说有的老师太好八股文和故弄玄虚这口了…… 还美其名曰词汇量大。。。


user avatar   shi-jian-yao-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吃瓜之前咱们先来回顾一下这篇“满分作文”及其译文。

论涉猎之广,引经据典,这位同学的确值得钦佩。又是“海德格尔”、又是“卡尔维诺”、“达达主义”,初看有一种不明觉厉,天人之作,文化修养直追哲学大师的赶脚。

细看之下,全篇就是一句话:“我们生活要有追求,有格调,要效仿先贤,动不动来个焚香沐浴。但又不能太清高,该上班上班,该996,996。”

有幸拜读过台湾当代著名文学大师王鼎钧《讲理》一书,书中说:

思想是论说文的核心骨架

用典、调查、引用权威能让观点更可信

而故事、诗歌、寓言,这些个性化的素材则能让说理更生动

以上构成论述文的血肉。

但是所有血肉的服务核心:是你的思想。

这位同学的满分作文,观点是不是深刻先撇开不谈,但铺面而来就是各种纷繁复杂的用典,反而让观点变得含混不清,如何能让人理解和信服?

本来这样的文章,考虑到该学生涉猎还算广泛,给个50分差不多了,第一位老师打分可能确实低了点,我寻思满分是怎么打出来的?是情绪紧张下的误判,还是本来就推崇这种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文风?

文学界评论金庸、古龙两位武侠小说大师,同样是学贯中西,在他们的小说里,也随处可见国内外文学的影子,为什么读起来就那么让人心旷神怡,如饮甘霖?

满分作文,尤其是高考这种决定一生的考试,需要的是超凡过人的见识,而非这种虚华俗丽的字句堆砌。

分给错了就道个歉,别强撑着,你是要回了面子,美其名曰:“个性化表达”,也祸害一帮没有判断力的青年学子都跟着表达个性?




     

相关话题

  河北承德一高校学生干部态度恶劣查寝,为何相关现象屡屡发生?学校需对学生干部怎样引导? 
  各个专业领域的你,将如何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自己专业的知识呢? 
  如何看待「小学生群体流行购买盲盒类商品」这一现象?应该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宁波工程学院明年还会有学生吗? 
  吉林一高校规定学生7点半必须起床,称「没课也要下床,用制度约束学生作息」,你赞成吗? 
  打击培训机构可以提高生育率吗? 
  高中考不上了,现在在绵阳九州技师学院上学在专业上很迷茫,不知道哪个专业利于创业和就业,有谁指点一下吗? 
  如何看待2017高考考纲修订? 
  高一下学期努力还来得及吗? ?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特朗普称中国「抄袭」F-22战斗机?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总统候选人拜登称「若我当选,将取消特朗普的对华关税」?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