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是这么定的。好像是2016年起执行的。
直到2019年进行得还比较顺利。
官方统计到2019年国产率已经达到了30%。(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要达70%,去年仅为30%左右)
从2016年开始,每年增长20%左右。去年规模是7500亿,预计2020年达到9000亿。
(2019年中国芯片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_中国产业信息网 这几天发不了图,不知道怎么回事。)
2020年的亮点主要在几个内存芯片厂开始出货(合肥长鑫开始出货DDR4、LPDDR4 DRAM内存)。
虽然还是那句话,芯片这玩意最赚钱、利润最高的在14纳米以内的。
但是产业规模远远不限于14纳米,目前主流仍然是28纳米,几百纳米的芯片产能仍然相当可观,而且产值也不低。
即使强如台积电,仍然有一半多的营收来自14纳米以上。28纳米占14%,16纳米占18%,180纳米还能占到8%。但是利润的大头主要来自于7纳米。
所以,以目前这个形势,可能14纳米以上贡献了我们目前7500亿的绝大部分。
但是要知道,即使像格芯、意法半导体、以及三星、英特尔,14纳米以上也是占很大比例的。
14纳米以下我们没有优势,但是28纳米以上,过几年我们可以通杀。
而且14纳米以上的设备市场保有量上已经非常多,甚至翻修这些设备都已经成为一个大产业,蔚然成风。
国产光刻机成功出货!安芯半导体正式进军光刻机产业,国产化70%_手机网易网
不仅进口设备保有量大,而且国产设备和材料在高制程芯片上也已经上来了。
且不说蚀刻机、离子注入机之类已经解决的,明年预计上海微电子要出货28纳米DUV光刻机。
应该看到,国产的设备和高制程的制造(28纳米以上)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国产体系(进口光刻机的保有量很大),而且在中低端芯片上战斗力十分旺盛。而且一步一步向高端芯片攀升。
自去年美国打压华为以来,国内芯片产业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能用国产的就不用美国的。
我以前也说过,去年11月个人开了一个芯片的会,望到了几个牛人。餐桌上芯片行业的人普遍对川普的政策是欢迎的。因为放在以前,他们的东西很难打进产业链。
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手机的基础芯片模块,什么射频前端、滤波、放大、音频等之类的,基本已经被国产的包圆了。
当然,芯片也不仅限于手机。电视、电冰箱、洗衣机、鼠标、键盘、跳舞毯、温度计、烟雾报警器、汽车、机器壁、摄像头、照明系统、净化机,等等,无处不在。这里面都有我国芯片的影子。手机行业的芯片要求是最高的。
你要知道,一旦一个领域国内的企业进入了,国外基本上再也别想进入了。
当时还有个人举了一个例子。那种接收电视信号的锅(单纯锅),在美国一个要卖100多美元。结果河北有个企业背靠邯钢,原材料便宜,弄了一批设备,咣咣咣24小时锻,出厂价5毛人民币。现在全世界的天线锅可能都是这个厂子的。他们公司的锅就是这个厂子的,加上他们的芯片盒子,在非洲和中东卖得非常好。
当然,因为手机、电脑、AI这些都追求最先进的芯片,新闻每天炒的也是这一些,以为芯片产业快要玩完的样子。
我们夯实基础,先进的暂时搞不过,咱把外围的先吃下。
芯片产业太大,外围的足够养活我们众多的芯片企业。
外围被咱们吃完了,美国老就只剩最先进的那几款了。
然后咱们的设备成熟了,工艺也上来了,最后向最先进的那些发起总攻。
干!
似乎是以讹传讹。CCTV的小编偷懒复制粘贴出来的。
中国制造2025里面有这样一段。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然后有人引申了一下。
央视财经援引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而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
央视财经的小编从哪引用的呢?是国务院吗?不是。
是一篇网文。
2015年5月份中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白皮书,其中提到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0年达到40%,2025年达到70%。
2016年发表在超能网论坛,出处应该更早。
我甚至找到一篇政府的考试题目,考了这个比例。
就是说,中国制造2025说的自主保障,被一篇网文引申了一下。
然后小编没查原文,就这国务院说了。
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
这70%芯片自给两码事吧。
你的手机算核心基础零部件吗?好像不算。
按照小编的说法你的手机中那么多芯片都算数的。
中国制造2025里面定义问题不大,可能是一些核心产品的自给率要70%。
全部70%,那是放卫星。小编傻,国家不傻。
7纳米以上实在是不好用。
另外,,联发科也是国产。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SLS,这个项目什么都推迟,推迟,再推迟,只有试车是提前结束的。 2333333
PS:别的答主有说SLS是鸽王的,你们不要搞篡位,把我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置于何地?把鸽王中的鸽皇毛子的科学号实验舱置于何地?[手动狗头]
如果简单计算一下,SLS Block I 理论最大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时的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249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81%
而被批拉跨的长征五号,理论地月转移轨道运力9.4吨,此时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861.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90%
是的,SLS Block I 地月运载系数还不如长征五号,用固体燃料就是这样,高比冲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高推重比发动机,高干质比都救不回来,不过起飞级固体燃料的比冲劣势影响其实并不大,运载系数其实也没差多少。
SLS的一级发动机也不是史上最强大的,只能说是NASA或者美国史上最强大的起飞推力。
SLS起飞推力 固体助推器 1490吨X2 + RS-25 190吨X4=3740吨,航天飞机起飞时RS-25长时间处于104.5%的工作状态,按照这样计算3774吨,超过了土星五号(土星五号第一级F-1发动机有两个版本,按照自从阿波罗9号起启用的稍微增推版本,起飞推力为3582吨),不得不说,大型固体发动机是真的大力出奇迹。
相比之下,苏联发射过2次的能源号运载火箭RD-0120X4+RD-170X4起飞推力3547吨,甘拜下风。
但N1运载火箭靠30台NK-15火箭发动机,起飞推力达到了4633吨,迄今为止一直保持着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的世界纪录。当然四射四败的实战记录让人有点不好意思提起它,但它的确是记录创造和保持者。
目前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起飞推力最高的将是SpaceX的星舰,一级28台猛禽,可以提供225X28=6300吨的起飞推力。
起飞推力第二高的是长征九号,一级和助推12台YF-130,提供5873吨的起飞推力。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