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坐标湾区,留美还是回北京/上海呢? 第1页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魔都土著做题家来说,你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很可能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上海黄浦的两套房,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回国卖了上海的房,去二三线城市买几栋楼收租。

至于小孩教育,当收租公会算数就行了。如果想着让小孩复制自己的做题家道路,需要知道由于均值回归,做题家的小孩大概率没有父母聪明,在国内不一定能卷进一本,而在美国铺开AA以后亚裔在好大学的比例会从30%降低到3%,内卷程度无法想象。前有狼后有虎,不如随遇而安吧。

实际上留学黄金期只有09年到19年短短十年而已,不要把瞬间当永恒,20年后几乎不可能还有当下的留学路径了。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一定要进清北么?

20年后,中国人均是多少美元GDP?那个GDP,需要对应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质量?

20年前,哪怕10年前,清北在世界100名都排不上,现在呢?即使那些排名本来就对欧美有利(什么留学生比例,外籍教授比例,英文期刊发表数之类)

将来呢?20年后孩子才会上大学的,不是么?

如果你认为”中等发达国家“不是空话,那么可以预期的就是二十年后,中国”人均顶尖高校“数量与韩国(”中等发达国家“的标杆)相当。意味着至少20所”首尔大学“水平的大学。


换言之,中国高校和欧美高校名次对半开,即清北复交(如果中国大学名次不变的话)都能稳定进入世界前十,前50中至少20个中国大学。这是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必然的衍生物。做不到这点,意味着党的”中等发达国家“计划就失败了。


那时候,还一定要卷清北么?随便一个国内前20的学校,应该都会有极高的科研水平了吧。


user avatar   cat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验证自己是不是韭菜的唯一方法,就是跑回国去让别人割一下。刀割不下去就证明自己比刀还硬,那就证明自己不是韭菜了。


我一般不喜欢跟那些没有在中国做过全职工作的人讨论这个话题。那些一直在读书,读着读着就从中国换到了美国的人,对中国的职场和社会缺乏亲身经历,因此往往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缺,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做决定。这是我没办法用言辞说服你的事情,我觉得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让你去体验一把。

对此我唯一的建议就是进行风险控制:如果你最终发现自己是韭菜,你要有退路。最简单的做法是先把绿卡拿到了再回。退一步来说至少要抽到 H-1B 且 I-140 批了,这样将来只要找到一个新的 H-1B 工作就能回美国。直接扔掉 OPT 就回国的,相当于没有任何风险控制。


我自己对于回不回国的抉择的底线是「an offer that I can’t refuse」,如果连这条底线都达不到,我是不会考虑回国的。

为什么我选择把这作为底线呢?因为这至少能避免职场上被割韭菜。一家公司如果愿意给我开一个我不能拒绝的 offer,证明这家公司非常非常想要我,那意味着话语权在我手上,抵抗被割的能力高一些。

当然,这底线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达到了必要条件后还有很多因素要考虑。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拿着这样的 offer 回国去(例如说在美国从未做过管理的拿到中国大厂的 director 级别 offer),最后还是发现做得不开心。


user avatar   xiao-ling-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我和你的情况有一些相似之处,去年因为家庭和工作原因回国。与回国之前的期望值相比,对于生活和事业的综合满意度能达到85分,在这么一个艰难的年头算是非常幸运了。我不跟你分析房子车子票子这些,就简单说说以我的认知而言,要想在回国后具备较高的满意度,你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条件:

1)作为女性,你的资源或能力需要达到社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你当作“荣誉男性”来对待的程度,也就是你的资源或能力要在一定程度上稀缺,从而规避对于基层女性员工普遍存在的婚育歧视。这一点无论是你去大厂还是“做点自己的事情”,都是适用的。

2)如果你又打算生娃又打算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你要能够认同“妈妈给娃最好的礼物就是职业妇女的榜样,而不是生活上的陪伴”这样的价值观,而且没有心理负担地利bo用xue老人、育儿阿姨和钟点工阿姨的劳动力。由于一线城市的工作强度和平均通勤时间,你陪伴娃的时间大概率会少于你美国的小伙伴,无论你在陪伴质量上多么用心,绝对时间的缺失也是几乎一定的(除非你找个混日子的闲职)。如果你深深认同那种传统美式家庭的work life balance,希望和美国的小伙伴们一样经常全家出去远足滑雪,周末的时间都留给娃和家庭,那你大概率会活得非常纠结。但如果你能像我这样“狠下心来”,那在国内有人帮忙带娃做家务也是很舒服的。记得对老人和阿姨们好一些。

3)你要能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洞察力,认识到人性中的共性和弱点,并且明白很多问题的表现方式是由于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是“美国人可好了,要是在美国就一定不会这样”。

4)你可以(且应该)善良,但不能天真。你可以不学着喝酒、跪舔、放弃原则,但你必须精明、灵活、会说场面话。(这一点跟是否有国内工作经验没有必然联系,纯属个人能力和价值观问题。)

5)接上,出于长期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考虑,你的老公也最好是一个善良但不天真的人:他要能够游刃有余地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但又不能和那些直男cancer,丧偶式育儿、红旗xx彩旗xx的价值观同流合污。

6)你要有足够的独立思考能力来避免养娃这件事上的大部分内卷和焦虑(在湾区养娃的华人也已经很卷了,所以你更应该明白我在说啥)。

7)作为一线土著的你,钱这个事儿,丰俭由人,它应该让你自由,而不应该让你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陷入更深的焦虑。

以上,祝顺利。 @是一只大猫啊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看到我看到我

看了一下大多数回答,不要脸地说我的情况可能和你是最相似的,除了不生活在湾区。我们也不是码农!我们也不是码农!我们也不是码农!夸张一点说,我和先生身边,包括认识的人,就很少有不是大致情况相符的(非ABC的还是以码农居多)。

一句话来概括,我所见的大多数类似背景的人,是结婚了就留在国外,未婚就回国。唯一结婚了回国的,是一对超级富二代,都不是码农(我们家里分别只是一个小目标的富二代+普通背景的第一代gwy上限),女方是一个极其有改变社会理想的人,所以她回国实践理想了,男方继承家业…

国内外硬条件而言,学区房都不需要操心,我有不止一个国家的身份,不想呆了就带着老公换个地方。老公在努力成为一名发考题。

我想说说我们的权衡。其实对我老公来说没什么好权衡的,他追求理想化的学术环境和充分的work-life balance。

回国的好处:

1)能经常见到外公外婆(很巧的,我们都和爸爸家的亲戚断了联系)

2)家乡菜丰富。大闸蟹蟹黄豆腐各种野菜管饱(国外吃的不少,但是粤菜川菜北方菜多一点,江浙菜少)

3)继承家业,上限高

4)继承关系网,下略

5)市场有活力?这一条应该和第三条合并

6)父母养老方便

以上是回国的优点。

回国的缺点:

1)继承不是你想继承就继承(误)。不是什么上市公司,市场竞争也很激烈。继承家业的好处撑死能说出来三个:1)家人高兴,2)更多的钱,3)有成就感?第三点我要打个问号。我给家里干过活,实事求是地说和一些中年人在一起吹逼,要喝酒还要忍受二手烟其实没啥意思。我先生从小就被带去各种饭局,他更加烦不胜烦,而且讨厌逼他油腻的环境。所以继承家业对我来说缺点是很多的。随便举举一大把:1)二手烟(我还有肺癌的遗传风险)binge drinking和油腻的环境,2)不规范的市场,3)作为一个管理者所要面对的所有困难,4)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2)对于我老公而言,回国意味着要做他不想做的事。我老公很倔,如果不是一直生活在一个半气泡的环境里,早就犬儒化了。

3)没有我老公想要的学术环境。不展开了。

4)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在北上深也只有零星几个。在美国尚能有机会一聚,在北上真的是寥寥无几。我们的朋友都是十几年的朋友,见不到他们的寂寞是无法通过结识新朋友排挤的。

5)我们家长都是控制狂。我们都不在国内的时候,他们和谐相处成一个大家庭,但也时不时来对我们隔空指手画脚。可以想象我们回国后,他们(处于无论我们在国内哪里都可以把我们呼来喝去的位置)会有多么地干涉我们的生活。我先生因为和他爸的矛盾已经PTSD了。我的朋友也不乏因为和家长的矛盾出现心理乃至生理问题的。我们要是回国,一旦发生一丁点小矛盾,家长一定也会马上干涉、袒护自己家孩子。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同市人,回国探亲的时候就像所谓的“两头婚”一样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有空了跑出来见个面一起打打球爬爬山。即使我们在家乡城市有很多套房子。这不是搞笑吗?更搞笑的是我们是严格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就没有一点不门当户对的地方。双方家长对婚姻也非常满意,归根结底只是我们作为独生子女,理所应当地是优秀而强势的父母的个人财产。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所以我们想要一个以上的孩子,但我们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承认自己个人能力太弱了,不能刚毕业就回国就年入百万、不能把家里业务做大做强、不能“很有能量”,配不上我们优秀的父母。

6)接上,我们也达不到家长各方面的要求。家长怕我们阶级滑落而我们自暴自弃。我们的家长都是第一代小镇做题家,时刻生活在“三代培养一个贵族,我们的子女应当培养贵族的孙辈”的幻觉里。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是毕业马上回国,顶多苟个两三年。我妈妈曾经声称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都要在对门买套房,不然我们周六会睡到十一点。婆婆会因为我们晚饭没有顿顿三菜一汤十分不满。我妈也觉得我不母乳没人性、孕期不多吃是对不起胎儿、平时晚饭吃荤菜是不健康的…

7)我们生活的城市,包括中餐在內的各国食物都好吃不贵。比起家乡菜,先生更喜欢大块肉、肉多酱多的乡村法餐和…西北菜。家乡的西北菜反而不怎么多。

8)我们很害怕social comparison,比来比去的,其实连湾区的social comparison我们都有点怕…不要脸地说,虽然婆婆老催我做汤,但蛮经常拿我做的饭的照片和她的姐妹们晒儿媳妇。我爸妈也是这样的,配偶的每一个部分,小孩的每一个部分都要拿来和别人比。我和我的闺蜜、老公和他的朋友们就从来不做这些无意义的比较,甚至和同事我们也只聊一些吃吃玩玩鸡毛蒜皮。

9) 被期待了在xx时间做xx的事。每个生态系统都会对其中的个体有一些奇怪的期待、宽容和不理解。比如在国外,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了zzzq。比如在国内,多少有一些赢者通吃、社会达尔文、和相当一部分gender specific的要求(比如男性要在某些方面“放得开”)。有个回答说,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回国是“荣誉男性”,但“荣誉男性”的地位不是这么好当的,尤其是越往上越是一个男性主宰的社会。

综上,经过艰难的反复思考,我们在国外过着低欲望、zero social comparison的普通而快乐的生活。我们追求的是有work-life balance的、咸鱼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像我们一样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私人财产。如果ta们很成器,自然是好事。如果一般般,读个公立我们也能接受。在父母有需要时,我们会接他们过来(这里华人很多),或者(父母要养老时我们也五十了)回去。

对于我们必然被人在社会阶层超越这件事,我们都没什么意见,均值回归是我们的共识。我们(无论在中国在美国)都阶层下滑了,这才是正常的社会。虽然没有立场去批评自己父母太卷(毕竟他们付出了辛苦)但我们不想成为人上人,也不想把这个愿望寄托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人有不同的priority。自己卷出来,并且希望子子孙孙无穷匮,是不现实的。

结局就是,我们和lz你一样,自己贷款买了一套小小公寓。先生在努力试图拿tenure,他拿到后就轮到我读phd啦,嘻嘻。


我想说的是,尽管这个楼里很多人说觉得房车学位社会资源不愁就应该回国,回国爽到飞起。但人生不是只有“取得更多、更多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和社会意义上的享受”这一个选项,也不是只有“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才是有价值的。这些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朋友里那些家里有上市公司的人,尚且有一相当一部分在国外管理管理family office。我也打理一些我家在海外的资产,但自己不取用。(先生家里的资源没有变现,他也觉得变现这些是违背他原则的,所以四舍五入就是普通小康家庭啦。我倒是认识很多这种爷爷辈的资源没有在父母辈变现,所以孙辈非常努力奋斗的233)

前面很多回答可能没有明确提到!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你的未婚夫回国,可能会比你过得更加自在一些。那个时候,你们是否还会想和对方结婚呢?回国之后分手的例子很多。

大致就是这些,好久没有打过这么多中文字了!希望题主可以考虑到1)你的人生理想 2)你和未婚夫的感情、他的个人理想、你们理想的婚姻 还有 3)双方父母的性格、相处方式。综合决定吧。祝题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user avatar   caduceus-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美本美博,大叔年龄,私企搬砖,纽约养娃。作为过来人我说两句。手机码字。

根据你对自己财务状况的描述,我认为目前你们并不适合做不可逆的二选一决定。差钱的人才做取舍,有钱的都能要。以二百万美元为界,你们净资产积累的越多,就越会觉得中美两国的好处都能沾上。所以当务之急是在不放弃“选项”的情况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积累财富;对你们而言,现阶段哪边更容易就选哪个。以下我举几个栗子。

如果都留在美国,鉴于数据科学家的工资收入低于大厂程序员,我建议你们至少要有一人转码赶赴风口。人在湾区,不仅转码相对容易,工作轻松的一方可以搞点副业比如房产中介,亚麻卖货,职业培训,赚点外快。

如果回国,常见且稳妥的办法是一方回国创业拿股权,另一方在美国硅谷拿高薪等绿卡;中国上限高美国底线高的好处同时享受。等不确定性消失后再团聚。这样做的缺点是很异地辛苦,变数也存在。中国大城市白领女多男少,美国湾区男多女少;鸡贼的做法是太太回国,老公留守。

夫妻都想一起回国也可以,办好国家利益豁免NIW或者投资移民,这样可以在美国以外等排期。万一国内创业不顺也可以回美国躺平。按照现在的行情,对于程序员以外的职业,如果没有绿卡,海龟后再“归海”有一定难度。如果自己不想移民拿绿卡,至少可以把娃娃生在美国,给他们一个选项。万一他们长大后卷不过国内各种做题家,在美国长大后做个普通白领也算是条退路。

生活中duck不必破釜沉舟,万事留足回旋空间。


user avatar   qqb020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其实像极了20年前我身边来深圳参与建设的长辈们对是否应该在深圳购房进行的激烈讨论。

当时人们也是手握选择权,各抒己见,激烈争执。

最终也是有人去,有人留。

当年的离深就像现在的离美,

大多数人走了以后一辈子就再也回不来了。

当然回到内地的人不见得就发展的不好。

留深的人也不见得就混的很好。

毕竟总有人能抓到一些大多数人看不见的机遇,平步青云。

比如把在一线城市实践有效的经营模式,搬到还没有这套模式的二三线城市去落实。就像从更先进的国家把模式搬运回国一样。

能肯定的是,回去能发展得好的,大多在回去之前就已经想好自己要的事情是什么,而且心里清楚自己这套方案大概率是行之有效的,就算失败了,后路也早就想好了。而不是听说回去机会多,然后一拍脑袋一幻想,就回去了。以上再扯就有点远了。

总之,

如今,又有一批手握选择权的人,对北美的去留产生了疑问。而就我观察发现。

现在想方设法往国外pao的人,其实和10-20年前不吃不喝拼了老命也要在一线城市供一套房上车并且中途没有卖,把房子留到现在的人,在思想,行为和动机方面大抵都是相同的。


现在出了国了,找到工作还跑回去了的人,其实和07年那阵上证指数冲上6000点,把自己手里翻了几倍的房子卖了以后,投资了一支往后十余年都没涨回来的股票的人,在思想,行为和动机方面大抵都是相同的。

当然啦,当年也有些人,买的那只股票叫贵州茅台。这只股票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因为当年就一路飙升涨上了200元天价。

我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买贵理论,抄顶原则,其中的灵感,就它的贡献。

对此我只想说,当年卖了房,买了贵州茅台的那些老股民们,请大声讲出你的故事好吗?

我想知道那时是什么使你们坚定的持有这支已经涨上了天价的股票?


现在出了国没有办法留住,只能回去的人的人,其实和10-20年前到一线城市打工,一个月只有几百块钱的工资,看着当地房子便宜也想买,但无奈就是买不起,只能回老家买的人,在思想,行为和动机方面大抵都是相同的。

历史虽然不会重演,事物也总是在变,但人们对待它们的思想,行为和动机却总是那么的相似。

总有绝大多数的人,对摆在眼前绝佳的机会视而不见,只会一味的对那些错失的良机感到忿忿不平。


user avatar   babyqu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前媒体人,我从发布的《推开K127那扇门--朱军“性骚扰”案真相调查》这篇文章看到,这并不是一篇中立报道,尤其是空间再现、仅提供一方证词、仅对话事件被告方(弦子的声音呢?)、分析事件对被告方产生的影响,读出了很强的导向性:弦子在撒谎,朱军是无辜的。

如何确保一篇报道中立?起码要体现真实、多方面看待问题、不掺杂写作者的主观臆测,这篇报道至少违反了后两者。


user avatar   hao-wang-21-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期错过了殖民掠夺,后期在分蛋糕战争中站错了队


user avatar   da-fei-79-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搞笑了,我说两个指标:

1. 50%升学率

2. 公务员考试最低门槛是大专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你们说上面这个局怎么破?

别跟我谈什么【减负】,谈的人麻烦先把自家孩子送去中专读两年体验一下。

慷他人之慨……真大方。




     

相关话题

  在美国当码农到底香不香? 
  如何申请到世界TOP30名校? 
  美国是人情社会吗?为什么? 
  在 Netflix 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苹果公司 (Apple) 的招聘流程是怎么样的? 
  facebook, google入职是否会严格检查之前*每一段*的工作经历,起始时间? 
  如何申请到世界TOP30名校? 
  在美国硅谷工作的码农,有什么工作上的烦恼? 
  万一美帝国主义崩溃了,世界会怎样? 
  美国除了藤校,还有哪些名牌大学推荐? 

前一个讨论
振兴东北地区经济,促进区域发展,有什么共同性的方法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浙江规定省级单位 3 度以下才能开空调,且开空调不能高于 16 度?怎样能既节能又保暖?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