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身在美国(尤其是湾区)的软件工程师们还想回国吗,还能回国吗?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feng-4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想到啥写啥

1、这个问题会被提出来,而且目前已经有300多个回答,就足见中美两国职场和生存吸引力的相对变化。放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么十年后呢?

2、提问的职业锁定码农。一般来说,这是华人新移民在美国作为工薪阶层所能拿到的最高待遇。反之在中国未必。作为个人价值很高的高薪职场岗位,除去码农还有高端金融、律所和医生,这是典型的精英小圈子文化,很遗憾,在美国,华人进入这几个行业并长期发展困难重重,在中国那就是本土人的天下,外资进入这些圈子都不灵;

3、提问题和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普遍忽视了一个前提。就是答主们在中国的原生家庭情况。个人认为,这恰恰是影响是否留下,是否海归的最重要权重。试问,一个原生家庭在京沪一线城市有不少于三套房,父母有社会关系积淀,有城市户籍的湾区男性码农在积累一定经验后更倾向于海归还是留下?试问一个三四线小城市出身,没家底没京沪户籍,要么在湾区做新移民等待抽签,要么去京沪做新移民的码农更愿意留下还是海归?答案显而易见。原生家庭手里攒下来的牌会影响我们接下去的出牌思路。原生家庭一般的反正去哪都是做新移民,为啥不一步到位在美国做新移民?

4、这个问题面向的人群本身也是经过一轮筛选的。即毕业后去留的决定筛选。想回的毕业就回国了,会留在湾区做码农的本身留下的倾向性大;

5、对于大多数华人新移民而言,美国的下限高上限低。中国则是下限低,上限高。当然,原生家庭如果能将自己在中国的下限抬高,同时自己性格适合创业折腾,回国挺好的。目前看依然充满机会;

6、性资源的获取程度不一。美国华人男性码农新移民能把同文同种的自留地看好不外流就不错了,别指望能对异族有啥大的吸引力。回国的话,一个事业成功的雄性在国内是很吃得开的。一线城市高知中产以上阶层,男少女多。如果节操下降,向下兼容,那画面简直不可想象……

7、年轻一个人时觉得好不是真的好,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还觉得好才是真的好。此条中美都适用;

8、留下和海归也取决于平台未来的走势。中美两国未来会怎样,各自判断。看好美国的留下,看好中国的海归。码农的待遇未必会一直这么高,中美两国的国运,仁者见仁;

9、中美都不存在十全十美,各有利弊。选择之前充分权衡,利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弊是不是自己能忍受的。选择无所谓对错,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将利的一面发挥到最大,将弊的一面尽量包容和忍受,努力坚持走下去,最怕朝三暮四频繁变换赛道;

想到啥写啥,以后再补充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里说的其实都是中长期的事了,短期内刚毕业的码农回国工资是要打折的,在美国找个华人多的组呆着也挺好,等老板换成印度人再跑不迟。。。

———————————————

回国三个月了,大概说一下原因吧。

首先是事业,美国华人码农现在的问题不是撞上天花板,而是天花板塌了。

微软谷歌等公司印度ceo上台以后,华人高管大面积崩盘,未来几年高层的失败会向下传导,直到每个华人码农都汇报给一个印度manager为止。

在美国的同事除了华人以外,主要是印度人,老白男,年轻白左。如果老板把狗血都替你挡了还好,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如果你要自己去争取资源搞项目的话,就会发现这三类人都很难沟通,老白男傲慢,年轻白左偏执,印度人吃了你不吐骨头。总之文化差异太大,你不理解人家的游戏规则,被搞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扭曲自己按西方文化玩太累,不想伺候了。

然后是教育,美国的舆论环境充满了对华人的隐性歧视。不会伪装的小孩子之间就是赤裸裸的歧视了。abc从小因为血统被歧视,不少人以华人血统为耻,拒绝说中文。我不想白天用英语和老印撕逼,晚上回家还要和孩子说英语,还要被嫌弃。

食品安全是小概率事件,我从小闭着眼睛吃也活过来了,中小学时期的心里发展会影响人一辈子,就算不回国,也最好吧孩子送回东亚读中学,让孩子体验一下平等相处的感觉,建立自信。

(不过这一点有改善的希望,随着硅谷华人越来越多,华人聚居区可能会出现专供华人的中小学,只要不是天天被切身歧视,媒体的影响会小很多)

最后就是赌国运了,这个太玄了,不多说。但是当全球经济危机,世界秩序剧变的时候,当主体民族永远比当少数民族安全。尤其是当昂撒日耳曼国家的少数民族最危险,这帮人脑子一根筋,一定要让你一家人整整齐齐,连做包衣的机会都不给的。。。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理解不对。

中国人高考那么卷就是为了让你出国干外国人的。天天在国内和一堆职业刷题手拼,谁不累?

中国人的国际称号是内卷之王吗?不,韩国日本表示你先等等。中国人的国际称号是:

发达国家粉碎机

路都给你指出来了

你出了国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悟:中国人就是最强yyds。我在美读书工作近十年,朋友遍布几十家公司。多年来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在大厂里中国人英语水平是最差的!!

要知道美国职场第一看重沟通communication,去面试咨询永远和你强调交流的重要性。中国人普遍语言不行的情况下还能有这么强大的存在,语言之外能力有多强你细品。等于高考让你两门交白卷还上了清华。

在美国工作前我以为程序员工资上限是150w rmb(22w美金 我15年毕业)。工作后才发现起步就是这么多……之后年年大涨。

我硕士在美国学的数学和机械,垃圾专业浪费我青春,找不到工作后自学一年编程现在谷歌。

程序员有几个特殊的点:

  • 薪水极高
  • 岗位特别多,现在任何公司几乎都需要程序员
  • 面试几乎等于应试,需要刷题刷书符合国人特点(几乎不会有这么契合国人特点的工作了)
  • 网上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各种网上大学,拿一个基本就不愁签证问题了

国内你说找会踢足球打篮球的比较困难,但找会考试的,遍地不都是专业选手吗?

国内主要问题是没有那么多高薪岗位,以前大学的同学说我现在薪水的1/3的相当于他们公司ceo,而我只是一个接触编程1年工作5年的码农,当初还只是普通985吊车尾。

我觉得出国工作才是正途啊,大部分人都只是混饭吃,根本对当地没有贡献,简直都是人形硕鼠米缸饭虫,说什么建设美国就是搞笑,我也配???

为什么要回国抢国人工作?美国掠夺那么多资源,难道不应该把利润让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美国码农不说全部,基本上都是划水大师,华尔街一堆堆公司技术人员一周工作10-20小时。科技大厂估计也就30左右。这种态度效率回去想祸害自己人都没人接受吧

现在人人都对内卷深恶痛绝,内卷是什么?是无效努力啊。是你考试高分,学习刻苦,工作加班最后得一个工资不涨职位原地踏步的结果。什么是中国梦美国梦,就是你努力了,有高额回报。

考试做题厉害,也可以有高回报

我深刻体会中国人高考之卷,出来干外国人吧,我这条路简直适用一切中国做题家:

自学编程,投简历,降维打击

来把西方人卷个稀巴烂才是中国人的浪漫!


user avatar   bomb1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都一年多了,很久没上知乎了,看到一年前写的文章,回想这一年多,做了一家startup,投了一个地标项目,买表买成了某地区最大的vip,手里表都翻了好几倍,22年 由于太忙 没时间 管理自己 portfolio 股票只留了很小的仓位,打算专注自己的startup,虽然还没从公司辞职,工作已然成为打卡的副业。

然而各种喷子还是在评论区里活跃,认知啊 - -!

It’s time to go home!

估计下次上知乎 不知道又是什么时候了。


———————————————————————

第一 不想回。 第二 回不去。

收入少于30W刀 还有可能 打个折 回去。超过50W刀 国内的坑就很少了。如果是两个人 一起在国内找到50w以上的工作真的太难了,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了,国内消费比美国高很多 再一打折 生活体验就差好多。在美国开得起库里南(33W刀起)的回国只能卡宴走起。

生活在湾区 纽约附近的 丰富多彩也不亚于 北上广,而且玩的时间多不用加班。有时候五点不到就下班了,去海边看个日落,找个好餐厅吃个饭,不香么。一年能休一个多月的假,全世界去哪玩不行。

在国内花rmb,吃喝玩乐够了 再滚回美国 挣美刀。除非大牛回去创业单干,国内人才太多,普通打工仔,肯定是在性价比高的地方打工。

在国内打工实现财富自由的可能比较小,主要创造被动收益的空间有限,大家都太拼了,套利机会被无限压缩,美国除了工作,还有很多机会创造被动收益。工作到35-40岁,被动收益加上工作这些年挣的钱,想退休是完全可以的,回国养着,或者环游世界也未尝不可。

收入,生活环境,工作自由度以及开心程度,目前让人想回也回不去。

被动收益:就是指在你工作或者主业收入之外的收入,比如房产的租金,股权分红,投资收益,版权费,自媒体的流量以及广告收入,等等…

关于父母:父母 还没有到需要专人照顾的年纪,不过再过10年也差不多了。首先很尊重父母的想法 他们想在哪里养老 就选哪里。前提是在未来十年内需要让被动收益 超过主动收益,这样在哪都比较轻松。即使回国 随便找个工作 或是在美国碰上了中年危机 工作不顺,生活质量 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关于湾区35w+ E5 vs 国内120w的问题:

首先控制变量,假设你在中美居住方式相同,即都有房 或者 都租房。

35W税后 有20W 左右,一年花10W 存10W 生活还可以,国内120万,税后85万,如果你一年存70万,花15万。估计就没那么潇洒了。

在美国 10W 可以当首付 在cap rate 高的地区投资地产,现在10%+ cap rate 还是能找到的,或者直接投股票买指数,要是懂个股的投个股也可以。钱存多了直接PE投独角兽也可以。做跨境电商,就算业余跑个uber挣个外卖钱还是可以的。

在中国70W,有增值的房子首付不够。买得起的房子 低增值 现金流可以忽略,外加现在住房不炒。仅靠70w想在房市赚钱已经很难了。再说A股,从历史来看,指数长期收益跑不赢美国,而且牛短熊长,一个熊市好几年。投PE吧,独角兽比美国少,而且好些直接跑去纳斯达克上市。做电商什么的竞争贼激烈,开个自媒体,讲点财经知识,粉丝多了,类似的号如雨后春笋,大家都来讲财经。跑个滴滴,还有月末排位制,排名不高,外卖钱都不给你。

国内大家都太拼了,多少双眼睛盯着赚钱机会,想挣钱不削尖脑袋根本没机会。

再看这10年你每年存的10W,纳斯达克从10年到20年翻了4倍,这么算也快300W。10年后回国,300W接着投美股指数或者投保守型Dividend ETF,只要保持10%的年化,就基本自由了,被动收益已经接近主动收益了。

投指数算是最简单粗暴的了,要是投资知识丰富,那收益就海水不可斗量了。上面的例子是简单的估算,还没用利用到美国的减税大法,等其他大法。

国还是要回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

补充下:车的例子只是想体现下 中美价差,同理 北京一顿 京兆尹 也比 纽约一顿米三 实惠 而且幸福感强。

再者也没有说国内不好的意思,要是国内不好,也不会有人这么多人讨论回不回的取舍了。古语云:衣锦还乡,一代美漂们只是想早日衣锦而已。要是能在故乡衣锦,还有几个愿意漂的。

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趁着年轻,努力奋斗,财务自由后,才不会因为突然的一个账单,停下探索的步伐,或因为钱的原因,做一个不喜欢的决定。无论是想追忆儿时春节的锣鼓喧天,张灯结彩;还是追逐极光,游历世界;抑或是援建祖国,支援他人,都可以挥斥八极,无畏无惧。

————————————————————————————————————————

鉴于大家对如何在美国提高被动收益很感兴趣,之后会单另写一篇关于投资的文章。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声明】我没有折叠任何人的评论,没那个时间和兴趣。请了解下知乎自动折叠,谢谢。


湾区大厂工程师来答一波:不想,也没必要。


第一个也是最担心最恐惧的是996。身体吃不消,胖子一个(其实体力体质都还好),但长期过敏,所以体力只能发挥出6-7成左右。工作10-12小时几天没问题,时间长了扛不住,各种负面状态就会出现。而且考虑到家庭问题,一个人996,另一个照顾家里和孩子得很累;工作压力不大的环境的话,双码工的配置也问题不大,其实就更舒服了。


第二个是收入问题。国内1M人民币以上就算高薪了应该,听说某些公司能给到2M但很少很少了,但在湾区以及西雅图,朋友中20多万USD的为主,30万以上的也不少。收入问题连带的是买房问题,就不提了,其实哪边压力都挺大的倒是,不过湾区西雅图双马工买房子压力还是不大不需要任何家里支持,单码非大厂可能略难。


第三个是环境问题。其实自然环境我认为两者差不多:国内一线雾霾严重一些,脏乱差,饮食空气水都略坑;但我个人在美国越待过敏越严重(免疫系统越来越敏感),长期过敏损失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快把人逼疯,两者算是拉平了。但人文环境湾区西雅图好很多,没国内那么拥挤和聒噪。


第四个是社会经验问题。我喜欢上知乎有一个原因是可以观察国内人的心态和习惯,这是我所不了解的,很多人给我的回复都让我大吃一惊。这不是装X,虽然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但大学毕业后立刻出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到今天,其实完全没有真正地接触过中国社会、完全没上过班,只接触过学校。比如在美国随便提一个人的职业和专业,我内心中大概都能估计出他(她)的收入、社会地位等,但对国内很不了解,比如副教授能赚多少钱社会地位如何等,甚至同行BAT的工资我都不是很清楚。


这导致我对国内的社会其实是很陌生和畏惧的。比如国内HR权力很大,我该如何面对和处理?都不是很清楚。我这人属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性格,不肯随便冒险。有些朋友回国时说好50万,回去了才给27万这种情况不少,我就更怕了。在美国也接触过很多国内外派的人或是直接transfer过来的人,的确觉得思路是不太一样的。


第五个是性格问题。能在当初选择出国这条路,是因为知道自己不够圆滑,但善于学习和死读书。在美国搞技术的这种性格问题不大,有些甚至还算是加分;国内毕竟轻技术重权力,所以性格上就不是很适合。


第六个是(我个人)的饮食问题。实在太喜欢美国的各种、各国食物了。国内有的,湾区大部分也都有;湾区有的,国内可没有。各种牛排啊,大虾啊,Brazilian Cheese Bread(想起来就流口水),雪蟹之类的。寿司遍地有,韩餐多如狗。我不算美食家,但是却喜欢尝各种各样的风味,早年连印度餐都吃得开心,可见我的包容性。


但饮食问题还在于美国食物较为便宜(相对其收入),而且质量也较好。更在于大厂一般管三餐,吃得不亦乐乎。


最后一个算是孩子教育问题吧。美国也得推娃,但是毕竟程度差很多,生活环境还是压力小,不行读个State University也能活,感觉对孩子的压力和期待跟中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你说咱辛苦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不想让孩子再走一遍咱的路么?诸如饶毅之类的高调回国的大牛,不也是把老婆孩子留在美国么?



但也说说我所向往的国内吧,毕竟人在外边飘,说没想过回国那是假的。


第一个是社会地位。这边一个破码工哪怕一年30万+,还不是老老实实地上班,老老实实在家干活看孩子,其实没什么社会地位的。收入看着高,山姆大叔先拿走一大堆,然后也没剩多少。这种成熟社会其实金钱的边际效应是降低很快的,又够不上富人阶级(当然,少部分华人能做到)。你说我现在,想吃什么倒是不会吃不起,但问题是太忙碌,没时间啊。


身边回国的兄弟,甭管蚂蚁金服还是卖药的百度,那爽的是不要不要的:其实他们的层次也未必就高过了大厂码工的生活,甚至还不如,但你架不住国内整体水平差啊,鹤立鸡群,这么一比就心里美滋滋了。这种比较的快感,是美国绝对没有的。


第二个是作为男人肯定国内爽啊。别误会,不光是那方面。男人内心中都希望的是自己强大,被当成Alpha Male,所以异性的崇拜和社会的认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对于很多男人来说,其实远重要于实际的物质——比如大房子、豪车、好环境。逃避这种刻画在基因中的本性没用。


美国这种社会很低调,没人炫耀。你说你开个路虎之类的是很拉风,不过看了也就那么回事,因为比尔盖茨不过开个Ford Focus新车才1万6、7,你能比他有钱?穿一身名牌也没用,买大房子也没用,顿顿下馆子吃三个美元符号的也没用,总之这是个物欲很轻的社会,对,我知道你有钱,但我关门过我自己的日子,你咬我呀?


国内就不同了。几个在美国没女友或是被女友甩的,海归后很舒服,就不说了。所以在美国成家了的,女方一般是不肯让男人海归的,太容易出问题了。国内的攀比其实也太严重了,好多海归是很享受这种攀比的。


第三个说正事——创业和事业。国内,尤其是行业上升期时,机会的确比美国多百倍。这种混乱虽然有时候很考验人的运气和情商,但的确比美国创业更容易成功。能爬上去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各个方面恐怕都强于美国。虽然国内发展很快,但毕竟整体上还是有差距,各个方面的差距,海归的经验和眼光有些还是很有用的。一旦拥有自己的事业,那才是真爽对吧,马斯洛五层需求。


第四个是种族和文化问题。毕竟,同文同种的话,再怎么没社会经验也可以学也可以锻炼,慢慢就懂了;但在美国其实华人的定位还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为主(虽然80后90后有很多人升到了manager,跟以前不太一样了),想管人或是创业还是需要真本事和能力的,有时候要付出更多。


而且,在美国是跟本地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犹太人等精英竞争,还有世界各国移民——印度南非中东,其实压力本身就是挺大的。更别说,华人还有很多天生的独特劣势你懂的我就不明说了。


但是我也有点反对很多人动辄说“玻璃天花板”问题。其实第一代移民真正能触碰到天花板的应该不是非常多,大部分还是自己努力到一定程度就享受生活了。反而是他们的孩子ABC们好多可能因为亚裔身份而触碰到玻璃天花板。


总之,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我在这些年间,的确也看到一些朋友海归,但他们大部分归海了(又重新回到美国)。只有几个真正喜欢国内气氛的人乐不思蜀。码工因为不会太穷,所以其实引导他们的更多的是自身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向往稳定生活的,一般会选择留在美国;向往拼搏、奋进、鲜花掌声的,就算一时留在美国最后也会海归碰运气。


就我个人而言,看的很开:在哪里都是生活嘛。年轻时多积攒点经验和钱,后面有机会也回国折腾折腾呗。


=========April 5th, 2019,第二天的更新=======


过敏问题

先解释一下过敏问题:我觉得很多人都会面对这个问题,或多或少地。我在美国的头五年基本上不过敏,从第六年开始,越来越重,现在已经长期服药了。过敏源是花粉和草粉。很多华人和白人都有这个问题,有些甚至到了恐怖的地步。


原因我认为有两个:第一个是环境太干净,导致人免疫系统不断变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第二个是一种“科学”解释,但我觉得很有道理:华人过敏,是因为小时候生活在东亚,没有接触过美洲的植物,但是本地白人也大量过敏怎么解释?他们不是从小生活在美国的么?


这种“科学”解释说,是因为美洲大陆跟旧大陆(欧亚大陆)分隔太久,植物不一样。华人白人的祖先都是旧大陆人,在旧大陆流窜,对旧大陆植物过敏严重的早就被自然在几十万年间自然淘汰了;但是旧大陆人殖民新大陆不超过400年,所以旧大陆人无法适应新大陆的植物和环境,过敏率非常高(如果印第安人过敏率低,其实就证明了这个理论)。


信不信由你了。但过敏其实主要是在劳累、压力大的时候影响很大,要是天天没事做或是轻松的话我才不在乎这点过敏。有人说每年回国吃喝玩乐一个月,就能重新让免疫系统不敏感起来,也许能治疗过敏,以后有时间时我试试看。


身份问题

身份问题在来美国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也是海归的最主要的理由。但毕竟解决了身份问题以后,其实情况就都变化了,所以我没提。尤其是有孩子后全家出去旅行你就会发现某国护照多么方便。


能力问题

我个人始终认为:抛开环境和背景,轻易谈能力问题意义不大。一个人也许不善于某些方面,但一旦有环境、机遇去学习培养,也许很快就能掌握。所以我不轻易立flag说我自己善于什么,不善于什么,我觉得个人的智商、领悟力、人品和决心也许更重要一些。说国内码工996所以技术和熟练一定胜过美国大厂,我觉得未必;生活中也见识了很木讷的书生型性格在美创业很成功的。


人生是很复杂很奇妙多变的。如果非得回国,我觉得我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在国内任何大厂当码农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如果回国,人的定位就会变,应该不会老老实实纯写代码了,我倒是不讨厌写代码,但我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不是根正苗红的写代码出身,写代码只是为了糊口。


HR问题(契约精神问题)

我不是对HR这个职位有意见,但有的朋友回复提到了我就说下。其实我隐含的意思是契约精神问题。在知乎上看某个HR的回答,我三观顿时破碎:那位答主说刚进入公司的一个女职员就生孩子“这不是明着坑人呢么?”这种语气让我不寒而栗。FB算是偏压榨的了,我有的朋友3年生了两个娃,公司也没说什么对吧,人还好好干着。


而且海归回去当码农,收入稍微高点,HR说不定背后就跟人嚷嚷“同一个职位,凭什么他拿这么多”之类的。这叫做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对于美国来说,收入、产假什么的都看offer letter和公司规定,你想耍无赖是不行的,HR权力被限制得很死。没有契约精神其实无所谓,但沟通成本就非常非常高,其实让大家都很累,收益却没有。


国内的公司(包括湾区西雅图的各大公司分部)很多给人一种小聪明的感觉,总想欺负海外码工人生经验少,先骗进来然后卸磨杀驴,比如股票vest等各个方面做手脚。其实这里说句公道话,像我们这样的人,的确可能人生经验尤其是国内经验比不上那些拼杀过的人,但我们绝对不傻,而且走过的路,见识过的各种环境和各个社会,吃过的苦,给了我们天生的直觉和警觉。


换句话说,让我去骗别人忽悠别人,我不太会;但想识破别人骗我,还是不难的。什么时候国内IT大公司学会了FLAG的气度,相信海归会多很多的。这个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事方式和尊重的问题。尽管有些傻瓜可能被忽悠回去,但你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我有的朋友看似被忽悠回去,实际上是人自己要回国的,要争夺和继承老爹的财产(富二代,跟二娘生的娃竞争继承权);就算有被忽悠回去的,过几年回来了也愤愤不平,传播对公司不利的信息,最后其实导致在海外招人很难。


最后强调一遍:有些东西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做事方式的问题。


技术 VS 权力

其实骨子里,哪个国家都是权力更重要。毕竟人类社会就是基于权力而组织起来的。但当代,的确是技术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后面的资本是推动技术前进。所以在FLAG这些公司,掌握权力的人依然非常舒服,但对技术劳动者的尊重也是有不少的,两者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感觉国内的996、HR、35裁员、产假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够尊重技术劳动者。还没有进化到工匠和官吏和谐共处的地步。


这使得我们技术背景的人还是很犹豫的:毕竟在美国,实在不行还能做技术;在国内,光技术做得好不行,必须往上爬,获得权力和资本,这就压力很大了。



=======April 7th, 2019 Update =======

看大家回复得很high,我再补充点。都是个人意见。

治安问题

回复里有位朋友认为我美化了美国的治安问题。似乎是有点,我得承认,毕竟我工作忙、平时宅、加上居住的区域较为安全,所以可能主观意识更强一些。但是治安问题本身,的确是跟生活方式挂钩的。严格来说“我自己的生活方式下”,治安的确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比如砸车窗问题,的确很头疼,所以要么车子停车库,要么就养成了车内不放任何东西的习惯。比如枪支泛滥问题,的确做不了什么。


我知道这几年国内的治安有很大改善,尤其是一线城市。我18年没有回国,17年回去过一次,感触当然不会太深,所以可能很多意识还停留在过去,也希望大家理解。但是有些问题比如人口买卖或许好转但未必根除应该是真的,这个看知乎和微信就足够了吧,不会那些人都是编故事的吧?有些话我不太好多说,大家都明白的,两个社会都有它们自己的独特问题,咱小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


对比问题

很多人下意识是拿一线城市对比美国的。其实这样不是很公平,因为你们也许是本地人,也许是已经在一线城市买房早定居了的,不知道有很多人的故乡其实在三线、四线城市。像我现在如果海归,一个北京买房上学户口问题就卡得很难受对吧,回三四线城市根本不现实,因为工作性质没法满足。


而且80后90后其实很多人家境很好,从家里还是能够得到很多助力的。我绝不否认一线城市的生活质量高,但我想说的是每个人起点不一样,对部分人的生活来说,其实一线和湾区难度可能差不多,甚至后者更低一些。


心态问题

很多人不理解我对美国食物的容忍和包容。其实除了口味问题,这还是个心态问题:如果我现在这个年龄出国,我可能也懒得适应美国(以及各国)食物。但毕竟我大学一毕业立刻出国了(之前也没有时间品尝太多的美食),为了省事省钱解锁成就愿意尝试着融入非中餐体系,所以我的心态是更包容的,十年下来,那些美食也成为了美好记忆中的一部分(比如有什么喜事去吃了牛排龙虾)。


感觉很多人不是不喜欢美国的食物,而是根本没有尝试过,或是从内心中不愿意去尝试。直接立flag给否定了。我也爱吃国内的很多东西,但我不会去认为这是唯一的好吃的,我的理念是包容为先:到哪里都能找到自己爱吃的东西,生活方便舒适,才是关键。


汇率问题

1:3到1:7应该都有道理。这个问题其实很个人化,没什么可吵的。一个LV 2000美元吧?6000人民币能买到么?但修个车,上门服务,按摩,代驾,可能1:1都毫不稀奇。房价上,差不多是1:7,但是在美国的小城市,恐怕1:10, 1:15都有,我住过的地方有20万美元能买6个屋的。


所以,抛开整个社会体系和生活方式谈汇率,其实意义不大。如果我天天在算汇率,说明我没有真正地在生活,还在比较。其实说实话,甭管收入多少,普通中产根本不需要太考虑汇率问题:大部分的钱都还了房贷、养孩子、各种开销了,属于饿不着亏不着,但也不敢躺在家里不上班对吧?真正考虑汇率的是大商人和政治家。

主观的习惯问题

就像很多人留在一线城市就不肯回家了一样,有各种理由,其实一个真正的心理原因是:在一线城市生活久了,已经主观上习惯了适应了,所以就懒得挪动了。湾区这帮工程师其实也是同理:很多人抱怨着这个那个,自己也不肯走,因为生活习惯了。


所以,你说我写的理由,是不是很多都是给自己不挪动找借口给心理暗示呢?我觉得肯定是的。只不过,人毕竟不能总在路上折腾,受不了啊。过过安稳日子其实挺好的,毕竟每个人追求不一样嘛。


======最后一更 April 10th, 2019=====

这个话题最近很火,别人的答案我也都看了,大家思路似乎大同小异。


其实有不少人是真心海归并且已经做到了的。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就是这样,只不过以他们的性格和喜好,不会来知乎而已。我非常理解他,因为他在美国的痛苦是很真实的:无聊、无趣,跟他很多次吃饭都听他在抱怨,尽管他是年收入40万的工程师。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很个人化的话题,是依赖个人选择的。时代早就不是非黑即白了,而是陷入一种僵持、抉择和妥协。


真正指引每个人的,还是梦想和追求的生活方式。


我年少时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很消极:免于恐惧。免于物质缺乏的恐惧,免于被社会排挤的恐惧,免于事事需要争抢算计的恐惧,免于家长里短人际压力的恐惧。而如今,这些恐惧都没有了,可以说我的梦想大部分都实现了。


我在年轻时也非常热血或者说愤青。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我对社会的理解趋于极简:请不要来麻烦我,我也会尽量不麻烦别人。细想一下,很多大事情大人物,跟我是毫不相干的,还不如用最简单的善恶来判断。


一些人在回复中提出的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问题:比如下一代的认同感,并不是我所能控制的,甚至我担心自己因为见识和能力的局限,说不定对孩子还有负影响。与其担心下一代不会说中文、被社会排挤,不如教会他们自强、自立、自尊,去追寻他们自己的梦想,如果再能多留点钱给他们就更好了。至于认同感,在我看来都是鸡虫之争。


也比如种族歧视。得承认,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但是,我工作接触的人,70%以上都是中国大陆出身的华人、第一代移民,你让我怎么天天担忧歧视?我的孩子的幼儿园,华人也占50%。我的确恐惧歧视,但是不光种族歧视,还有户口歧视、地域歧视、方言歧视、出身歧视等很多其他方面。总不可能事事完美吧?


还有些人或许会问:融入不了主流社会怎么办?其实,我从来没想细过这个问题,因为没时间。平时忙碌着上班累得半死,下班忙着休息,周末有周末的事情,假期时得出去玩。缺钱了想办法增加收入,不耐烦了只能调节心态,过敏了得吃药看医生。——我觉得大多数的小人物,都是我同样的心态:我们的无休止的奔波,就是主流社会。


有时候我在想幸福是什么。也许就是有选择的权力吧——比如吃晚饭,可以选择0元的公司的饭,1块5的方便面,3块7的肉松面包3个,7-10块钱的垃圾快餐,20-30的中餐,30-50的牛排或是寿司,60-80的巴西烤肉,或是更高价格的(但一般下班后没这个心情)。单说哪一个东西好,是很无聊的争论。


其实公司0元的饭,一般比30以下的东西都好吃,还不限量、健康,但是不去吃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做什么你就得吃什么,没的选择。


海归的道理或许也一样:海归与否,不是幸福的关键。有能选择的权力,才是关键。



=======写点读后感,April 14th, 2019 ======

我看到这些回答中“放浪者”的回答颇为不同,或许值得每一个湾区码工阅读,很开阔思路。(我不会copy他的回答链接找不到按钮,只好copy他本人)

对他的说法我倒是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毕竟兵对兵,将对将,咱小码工还是闭嘴,让湾区的manager上去辩论较为合适。


感觉他的背景应该是在美国工作过几年然后海归了的,算是比较成功的,而且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语气和思路非常国内化。要知道,知乎不是抱团推进的地方,而是不一样的声音越多越好,通过阅读理解来了解国内不用肉身尝试,美滋滋。


我读了读他的其他回答,感觉很有意思。


=======Disclaimer (免责声明) April 15th,2019========

本来来抖个机灵,结果好像成了高赞,赞数一直在涨,心有点慌,免责声明一下。


首先,我不能代表湾区码工,正相反,我是非典型码工。湾区人是很上进的,不要看了我的答案觉得湾区这些人都是吃货或是混日子的。为什么要这么解释呢?因为很多人是要回国的或是创业的,我不希望因为我个人的偏好和抖机灵,让国内人产生误解和轻视。其实湾区人是美国人中最勤劳的,而美国人又是发达国家中最勤劳的,湾区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类似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1492年的卡斯提尔(发现了新大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是文化和科技的原创地,无数新贵和新技术在这里涌现。


所以,这里的中国人都是非常努力的,无论技术、商业还是眼界,都是非常强的。我认识的不少人都在短短几年内或者拿到大包裹,或者升级当manager,还有创业成功的,或者自己有business的。真的,不要因为我的文字看轻了湾区国人。


其次,关于我自己的。

我自己是出国后才改行学计算机的,读的也是普通学校绝非名校。虽然FB里面这样的人也不少,但我猜不会超过15%(毕竟公司可以轻松选择科班出身的名校的而且从全世界招募),甚至可能10%都没有。我的天资也不见得就适合计算机(爱读书,数学和物理都是短板),但我没有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免于物质缺乏的恐惧,我只能从事见效快的行业。


很多人看我在知乎的发言觉得三观正、乐观,那是没看到我的阴暗面。我这前半辈子经历过一些同龄人没有经历的事情,给我最大的感受和打击就是疲惫。跟绝大多数湾区码工一样,我也梦想着Google,梦想着创业,梦想着管人或是当技术大拿,梦想着海归当杨振宁钱学森,但我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状况。


因为,太累。心里太累,一种看开了的疲惫。我觉得做一个闲云野鹤挺好的,远离喧嚣的中国和美国,他们真的有区别吗?有一天,我的任务都完成了钱够退休了孩子也长大了我愿意躲在一个岛上,过着不需要与人交谈、不需要跟人接触的与世无争的生活,读读书、玩玩游戏、开开船看日升日落,足矣。


我早都看好了,那个岛36万美元。现在我就买得起,只不过脱身不开。


所以,我是非主流。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疫情前我曾经想过。

以前以为两国的差别都是在新闻里的。对于我等凡人的日常而言,真实生活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最多是物质水准有所差距,本质差别没有很大。

但疫情这两年,见识到了两国普通人的基层生活随时可能变成两个世界。因此尽管美国疫情严重,反而再也不想回去了。


user avatar   hongbo_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一下, 没有想到有这么多关注。

评论里面拿中国和美国比生活舒适度,那中国肯定是不如美国的,这个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即使是在同样的待遇的情况下。
国内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即使拿最发达的互联网和美国比差距也是不小的,也可能是小时候深受父母教育的影响吧 国家再落后那也是自己的国家。这里有一点忘了提 回国以后照顾父母方便多了。年初的时候母亲一场大病 自己第二天就回去了 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我也还在慢慢探索怎么样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路漫漫其修远

-----
回国三年了,说一下当时为什么回国的理由。

  • 在国外可能收入会高些 但是没什么地位 感觉精神上被阉割 个人的努力可以争取更多的财富,但是亚裔在美国基本上是被忽视的族裔,个人再怎么努力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 无法接受自己未来的小孩和自己说不同的语言,为不同的国家而努力。
  • 希望将来有机会为自己的国家做点贡献,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 甚至高等教育都是接近于免费的,国家培养了自己 希望能有机会反哺自己的祖国。

物质上国内确实很多方面不如美国 但是人活着不仅仅只是物质 还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


user avatar   kittyhawk-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10 更新,取匿。

在美国工作了五年多后,终于回国了,今年6月份回的。总体来说不后悔,但很大原因在于我在外企没有996。

今年先后面了几家国内的公司,本来打算从了其中一家,但是5月份准备启程回国前惊闻我们母公司要开辟中国业务线,需要人从美国回去带这个团队。那时候的我机票已定,健康码已打卡,在详细了解了这个机会并互相觉得合适后我决定接下这个机会。7月份正式在这个新的团队上班,坐标上海,但经常出差广州,说说感受。

先说说符合我预期的几点

便利程度

国内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确实远远超过美帝。

  • 支付角度来说,微信和支付宝已经涵盖了所有支付场景。相比之下,虽然信用卡在美国也很普及,但是在很多没有那么正式的地方还是会用到现金,比如餐车买饭,中国城理发等等。
  • 国内点外卖基本就是美团和饿了么。隔离的14天我已经深切地体验到了外卖带来的幸福感。抛开卫生状况来说,国内的外卖实在是比美帝的香太多了,加上配送费三四十块钱就能品尝各种像麻辣香锅,烤串,煲仔饭,生煎包等等的美食应有尽有。现在已经晚上11点,照样还能吃到这些东西。记得在美国的时候,很多外卖都得8点前下单,11点要吃东西不自己做的话,只能去safeway啃面包了。更别说每次外卖在doordash或者uber eats下单后加上服务费配送费小费价格机会翻了倍。一个12刀的炒饭能翻到20+刀。
  • 交通,这里的交通指的是大城市市内的交通,国内大多一二线城市的地铁都比较发达,湾区的话我经常要开车开个六七十公里去找朋友吃饭。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总体路况好很多,所以很多人在美国确实愿意开这个车。纽约的话地铁虽然发达,但实在是太老旧了,还常年伴着一股尿骚味。

工作

由于我的这个机会比较特殊,并没有换雇主,所以我在这边的工作氛围和在美国的时候相比并没有差别太多。在美国的时候我是一个纯码农IC,拿着一份还不错的薪水和众多硅谷程序员一样打着一份工,时间自有支配,年假无限,压力不大。在国内的话薪水少了许多,但依然保留了时间自由支配,不大需要加班的特点,并且能调动的资源多了不少。比起写代码,我现在的工作更多的是在研究如何合理的分配各种资源。首先是人力资源,我们组有十几个程序员,如何根据我们产品所需要的技术来把这些人安排到不同项目中决定了我们的开发效率。除了人力资源,现在对于一些资金资源的话语权也会更大一些。比如我需要某些license,需要举办活动,或者需要出差,现在都比较容易批下来。

总而言之,工作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影响力以及我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比在美国的时候要大不少。不过现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所以很多现在拥有的东西以后是否能继续拥有也不得而知,稳定性并不如以前那么强。

探亲

回家一趟真的是太方便了,今年国内好多航空公司出了随心飞/快乐飞套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随便乘坐该航空公司的航班。我花了3000人民币出头购买了东航的随心飞,周六周日随便乘坐东航的国内航班,所以我有时候想回家的话周六早上打个飞的回去周日晚上回来,再也不需要忍受十几二十个小时越洋飞行的折腾以及离别的伤感了。

消遣

平时上海真的很好逛呀,撸狗撸猫撸鸭撸羊驼随时都可以去,各种网红打卡的地方越建越多。而且今年有了随心飞,可以拿着这套随心飞周末飞到各个城市打卡一遍。如果不喜欢坐飞机的童鞋也可以选择高铁,打卡周边城市。

说完了符合预期的,再来说说焦虑以及怀念美帝的方面。

工作

对于我自己现在这份工作我是很满意的,然而国内像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国内互联网高薪机会都集中在一二线大厂。国内大厂的节奏我和朋友们聊了聊后我很确定自己是承受不了的,比吃苦我比不过国内的朋友们。所以一旦需要换工作的话,可选择范围会窄不少。

在这里我也想建议大家如果回国的话还是想办法找一个能够给到足够资源的机会再回去,比如一线大厂某些组需要从硅谷招人回来帮助他们组建团队。这种机会一般都在p8或者以上,硅谷的程序员回国到大厂当个大头兵确实落差会比较大。不确定的话可以想想自己在国内读小学初高中班级管理那一套,看看自己还想不想体验体验。

消遣

  • 喜欢户外活动的人会比较失望一些,攀岩,滑雪,冲浪,皮划艇这些活动在国内都刚起步,并不像美国那么流行,在大城市想去爬个像样点的山也不方便。
  • 一些美国很普通甚至比较low的东西到了国内后变得各种高大上,可能看得会不习惯。比如pop eyes这种在美国商场的food court我看都不看一眼的餐厅居然在国内能如此受追捧。再比如CK和李维斯这些烂大街的牌子放到国内也能被炒上天。

房子

家里土豪的可以无视这条。国内的房子真的是又贵又破,这点给我落差非常大。在美帝的时候我感觉90年代的公寓看起来也可以很新,换到国内90年代的房子真的老得不能再老了。就拿曼哈顿上班族和陆家嘴上班族对比吧,在上海或许我花个1000万才能买到一套通勤时间不算长,环境比较舒适的100平米的房子。在曼哈顿的话我可能要住公寓直接选择住新泽西的newport了,各种高大上现代化公寓一百多平的也就100万刀出头,地铁到世贸只需一个站。要考虑学区的话国内就更复杂些。


其他像小孩教育等等可能是很多人更加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暂时没有太多体会,所以先不做评价,有机会再补上。


2019/04 原答案

想。在美国工作超过四年了,现在在湾区,我是一直想回去的。

我在美国读的本科+硕士。我身边的朋友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国外读本科的同学比从国内读本科后再来美国读硕士的同学相对来说对回不回国看得更淡一些。对于我来说,在美国的生活更像是一场长期的旅行,并不是我最终的目的地。正因如此,所以我在美国会频繁地旅游,从西部自驾到东部再从东部自驾到西西部。过去几年,随着我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国和成家,我能约出来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少了。哪天在这片土地玩腻了的话,可能也真应该回去了吧。

来美国这么多个年头,我基本保持着每年至少回国一次的频率。我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过去几年每次回国都非常感慨国内变化之快。大到电子支付的普及,小到各种网红餐厅娱乐场所的出现,让我感觉处处是惊喜。对我来说,大湾区的变化实在是太少了。该去的去了该玩的玩过了,生活中少了些变化,也少了些惊喜。

更加让我想回国的是之前带爸妈来湾区转了一趟,我可以感觉到他们肯定没法习惯这里的生活。在国内大城市住惯了的老一辈要他们适应一个郊区或者一个基建还不如国内二线城市的三藩市真的有点难。

其他答案说的大部分不想回去的原因我也是考虑过的,湾区的优势也确实很明显,不然的话我现在就打包立刻回去不至于在知乎里说说而已了。但是问题问的是想不想回国,那我确实是想呀。那我会不会回去呢,我的直觉告诉我我肯定会回去的。可能回去后面对996和国内的高压环境我会后悔,但是不回去的话我也会留有遗憾,现在想法基本已经定下来了,可能需要的只是某些外因来推自己一把。

至于能不能回国,那当然是能的。我不指望在国内能找到一份像在湾区一样薪水高又清闲的工作,但是这两者取其一的话那机会还是很多的。而且谁说回国了一定要继续做软件工程师呢。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而且不想回湾区!

原湾区码农,已经回国创业两年。回国前拿到了算上股票30W左右的Offer。我相信在湾区工作4,5年的人有不少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我说说,我为什么回来了。

1. 文化差异与爱国情怀

说破了天,我也是没法对美国喜欢起来,毕竟文化不同。相比于西方的文化重理性,我更欣赏东方的文化重情,我也更愿意让我以及我的后代,成长在东方文化的环境中。我相信这个点在湾区的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很多在美国生了小孩的中国人,你是可以感受到这些小孩子的身份认同问题的,他们既像美国人,又不像美国人。但无论如何,已经不再是跟在中国成长起来的小孩子一样了。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而非一个民族国家,所以我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会失去中国文明的部分。

另外现在中美的局势,也会让这种身份认同感越加的矛盾,我理不清我贡献着我的青春,贡献着我的才能,是为了提高美国的生活水平,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逻辑。可能我有点狭隘的民族主义了,但我还是说服不了我自己。

中国从第二到第一的过程中必有摩擦,如果真有恶化的一天,我希望我人在中国。

2.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在很多高票回答中,我看到最多的还是金手铐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比在中国挣得钱多,而且还不累,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拿掉钱的部分,其他文化的优势在我看来是很弱的。那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高工资是否可以持续。Uber,airbnb之后没有出现更多的令人兴奋的公司,之前百花齐放的状态已经改变,现在逐渐又在向大厂聚集。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标准的大公司中的一环。湾区不是一成不变,中国也不是一成不变,虽然现在中国内忧外患,但是技术发展的速度依然非常迅猛,一旦中国开始崛起国际化的公司,天平会迅速的倾斜。今年中国oracle的裁员已经看出,这些被裁的员工已经找不到可以去的地方了。

不夸张的说,中国目前互联网在服务方面的水平已经跟美国拉开了差距,我现在回到湾区,会有明显的不适应,觉得湾区落后的感觉。这样的变化趋势是不能忽视的。评论中看到了这个部分的疑问,所以想额外的补充。1. 移动支付,我每天只需要一个手机,不需要任何卡,衣食住行全部解决。2. 服务的精细化,快递,外卖,o2o这些服务已经深入生活,效率与所享受的服务与美国不在一个层面。 3. 基础建设,地铁,高铁,彻底改变出行频率与方式。回国的这两年,日常生活中我会怀念湾区的海鲜跟印度菜,除此以外,更多的是消费升级。你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享受很多在美国享受不到的高质量的服务,线下的活动尤其明显。

所以最后回到论点,我依然相信回来是好的选择,我们十年以后再来比较。但同时我觉得不能盲目的回来,要找到比较优势,如果你发现你现在做的,在国内可以找到跟你能力一样,还拿着比你低几倍的工资的时候,除了欣喜,我觉得更是担忧。

—————更新—————

看到很多人赞同回答,想补充一下我对996的看法。一旦开始讨论996,就变成996还是955的选择题,但现实不是这样,人是活的规矩是死的。勤奋的人在哪里都是勤奋的,不爱工作的人在哪里都是不爱工作的,所以996是一个企业管理的选择题,而不是个人对工作态度的选择题。硅谷的崛起靠的也是一群充满激情,没日没夜工作的工程师。同时996的中国公司,周末也有超过一半人在蹭空调跟瞎聊天。

功等于效率✖️时间,在不知道怎么提升效率的情况下,只能提升时间。这在我看来反映的是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状,但同时反映的也是中国企业竞争的惨烈。所以如果你对中国发展的大趋势是认同的,那么你的选择除了996还是955以外,还有另外的一条道路,就是参与到现在中国企业管理进步的阶段中,参与到效率提升的阶段中,我相信在中国的土壤中也会逐渐出现令人向往工作的中国公司。比如大疆,比如字节跳动。并不只有湾区的公司重视个人发展,熟读netflix 员工手册的中国公司也比比皆是,还是那句话,不妨思考一下10年以后,那你的选择就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了。


user avatar   wei-si-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像最近这个答案又突然有了一些热度,最后更新一下。美国是一个优缺点都很明显的国家。我也希望美国既有高的收入,自由度很高的职场和淡漠的等级关,又能有像日本韩国新加坡一样优良的治安,素质较高的民众。然而好像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这种完美的事儿。。。

————————————————分割线———————————————————————

原答案:

感觉好像还是有必要来答一波。坐标湾区,某耳熟能详的大厂。

简单来说,很多时候都会有想回国的冲动,理智上来说:不是特别想。

除了一些真的有想法回国创业拼事业的人,个人感觉我自己和很多有过回国冲动的湾区码农想回的原因大体可以总结为四个字:人就是贱。

先别急着喷,其实我说这话的意思很简单。在湾区3年半了,有时候真的还是感觉到有点腻了。开始注意到湾区不那么好的地方了。比如湾区高速两旁路肩上堆积的垃圾,比如I-680的烂路况和三番的流浪汉们。

回想起15年1月,从成都阴沉的雾霾里起飞降落在阳光明媚的三番机场,准备接下来的面试,心里想着这世界上还有比湾区更宜居的地方吗,暗自发誓一定要生活在湾区。在101,880上,眼里只有双向8车道的高速,高速围墙上美丽的爬山虎和无敌的蓝天,根本注意不到什么路边的垃圾。3年里,湾区并没有变,只是我们对这里新鲜感消退了,对美国的新鲜感消退了。得到了那份曾梦想的年薪10几万20万美元的工作,却开始恐惧一眼能看到头的人生。

在美国快接近6年,直到一年的多以前,都没有过回国的念头。来自一个非常普通的教师家庭,前两年学生时期当然是无限憧憬那份年薪十几万美元的工作,以为得到那份工作之后就能立马获得幸福感的巨大提升。刚开始的一两年确实是这样,拿到第一张paycheck的第二天,就去奔驰把人生第一辆车开了回来,然后发票圈,装逼,美滋滋。感觉自己有钱的一逼,公司福利好的一B。工作上的新鲜感刚刚开始消退,又沉迷上了湾区最佳运动 —— 滑雪。那几年,是真的没怎么考虑过回国的事情。

然而后来感觉到金钱对幸福感的边际效应递减。买了奔驰,买了房子,然后呢?然后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坐进车里就好了?除了一开始几天,难道你每天坐进车里的时候看到奔驰的标志就高潮了?每天住在大房子里就感觉特别爽就不会无聊?然后,好像突然不知道该追求些什么。

新鲜感也逐渐消退,开始觉得湾区夏天那黄草遍野特别的丑,连云都没有的蓝天下特别的晒。然后开始怀念起那些湾区或者美国没有的东西。

怀念起国内车水马龙的热闹感。怀念起大学时候网吧五连坐开黑的日子,怀念起国内的公寓打开窗能听见楼下嬉嬉闹闹的街坊邻居,怀念起路边的夜烧烤,怀念起学生时代暑假里唱K聚餐,怀念起北京地铁十号线报站的声音,怀念那种对未来充满未知,充满幻想的心境。

人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就想要什么,有什么就不珍惜什么。在北京上大学时候,渺小的我走在拥挤的地铁换乘通道里。现在在湾区的生活,有着大房子,开着好车,想买什么衣服买什么衣服,想换什么手机换什么手机,就是那时候的我梦想的生活。而现在,当你有了这些,又开始怀念大学宿舍几个室友住在一起可以开黑,怀念一起打魔兽那种激情。所以我说: 人就是贱。

于是就不停的有想回国的冲动。可是你仔细观察那些回国了和待在国内的朋友,就会发现很多你怀念的事情,你以为在国内可以拥有的事情,很多都是一厢情愿。每次回国去看母校,去看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都会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还是想明白了,我可能不是真正的想回国,只是怀念以前美好的日子和以前的激情而已。

其实,想回的并不是国,想回的是回不去的青春。

说了这么多自己的感想,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有共鸣。现在对生活的看法比较佛系,个人觉得,在湾区也好,在国内996也好,生活都没有什么捷径,满足感和幸福感都不会那么轻松就能得到。然后讲讲为什么理智上来说不想回国吧。

  1.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在不需要过度透支身体的情况下能获得让人非常满足的经济收入。
    我也不知道硅谷的这种高收入情况能持续多久,就目前来说,我和女朋友(已订婚)两个人加起来一年的税前收入在45至50万美元之间。标准的朝10晚6。以前大家一般认为美元的购买力大概在1比3-4人民币之间。个人感觉,如果是湾区跟北上深比的话,考虑到北上深逆天的房价,车牌价,消费水平。实际购买力差不多接近汇率的比例。
  2. 感觉回国的话也很难有什么太大的突破。个人感觉未来几十年,国内的发展,利好的因素有国民素质提升啦,教育水平提升,科技提升等等等。但这些利好不知道能不能抵消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发展瓶颈,贫富差距加大这些利空的影响。每次回国跟大家聊上一圈,有权有势有钱的精英普遍都有点不是很乐观,混的不咋样的倒是比较神经大条。总之个人是觉得国内以后发财的机会,阶层跃迁的机会还是比较难。
  3. 这个可能就有点敏感了,总之现在的状况,你闷声发大财别管太多是没什么问题。至于以后怎么变化,大家也都讲不好。
  4. 太多人已经尝试过了,当然不是每一个人,但很多非常符合我说的例子。回国前两个月觉得什么都好,每天PO吃的,PO新鲜。然后很快就被发现有很多之前没想到的问题。在湾区的时候怀念国内的热闹,热闹了没两个月就又受不了人山人海,受不了地铁的挤,开始怀念开车上班,怀念加州冬天的蓝天。
  5. 回国之前想象的国内,发现可能并得不到。回去前一两个月跟老朋友都相聚一圈之后,发现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没有人每天陪你聚,他们也有房贷,也有工作。

当然在美国,华人程序员确实很难取得很高的社会地位,美国总体来说不是完全以财富划分社会地位的。至于一些回答说什么ABC怎么自卑,怎么恨自己不是白人,我觉得就是扯J8淡了,大部分写这些回答的人自己孩子都没有。在南湾这种亚裔占了接近30%,好学区一半多都是亚裔的地方,我不知道有啥好自卑。

另外个人感觉很多人说湾区无聊,美国无聊,其实我觉得原因是因为我们在美国没有那么多真正关系好的朋友。大部分国内的玩法美国其实也有,只是你没有一帮好朋友经常一块儿玩儿罢了。不过个人以为,除非是选择直接回老家,否则在北上深很可能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最后发现,大部分一生的挚友,都是学生时代建立的。

总的来说,经常会觉得现在的生活缺乏激情,对什么事情都有点提不起特别大的兴趣。特别是作为一个男人,女朋友也稳定了,连妹子都不能把了,就更加缺乏一点动力了。时不时的就会想要回国,可是每次理智的一想,就会打消这个想法。现在的想法是这几年尽力搞够 2-3千万人民币净资产,40岁之前回成都买个别墅享受生活。。两头跑,想吃火锅了回成都,想念蓝天想滑雪了就回加州。。希望能早点实现这个目标吧。。

先写到这里吧,希望湾区的朋友多多捧场,给点动力以后再来完善一下。

—————————————————分割线————————————————————

没想到大家这么捧场。再上来讲一些心里话吧。

回国与不回国确实成了一个很多人都在讨论的问题。也侧面说明了中国过去20年确实发展的很快。比如周围印度,巴西,非洲和东欧穷国的同事,除了特别思乡的基本都不用想这个问题。自己国家物质条件跟美国差了太多。而中国大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跟美国基本没什么明显的差距了,基建治安等一些地方甚至更强。

目前暂时没选择回国,还是想多享受享受一下现在的自由。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斗士的,他们不爱往回看,也没有时间回头看。一生都在战斗,都在影响着这个世界。比如Elon Musk,贝索斯这样的人。99.99%的可能是和我一样的平凡人。

不管是否奋斗。我是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以身体换钱的行为。人的一生没有想象的那么长,大部分人的身体机能从50岁之后就要急速下降了。如果你现在30岁,其实剩下的黄金岁月就只有20年了。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透支了身体,衰老提前到了,那么这个时间可能更短。很多时候,一忙起来很多人都忘记我们能享受这一生的时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前段时间国内做投行的朋友po的照片。


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自己能感觉到,25岁以后身体机能明显下降。想想学生时代,晚上爬起来悄悄看欧洲杯,第二天早上7点再起床去上课,感觉好像没什么。早上考完一门,去网吧一群人打魔兽争霸,下午再接着考另一门,也不觉得累。

现在这几年,晚上稍微熬个夜,第二天感觉一塌糊涂,有时候还会想吐。即使是朝10晚6的工作,如果白天8小时都干的很认真,晚上回家都感觉很累啥也不想做,躺在沙发上看看视频刷刷手机就过了,根本没什么心情出去逛街吃夜宵啥的。。

在美国的好处就是自由。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第二天请个病假,或者WFH(在家工作)中午好好补一补。喜欢的球队有欧冠比赛,WFH或者自己找个phone room看比赛。只要没有重要的会时间冲突了,想看的比赛一场不落。有朋友突然来了,提前一两天跟老板打个招呼请个假就好。前两天跟老板说下半年回国办婚礼,老板还问时间够不够要不要多批几天假。上下级之间很平等。有时候我们开会,定了个小会议室,director进来晚了,没座位了他就自己坐地上,也没人给他让座。

当然湾区的生活最大的弊端也很明显。平平淡淡的,就感觉做什么都没有太大激情。以前没有女朋友的时候还可以经常出去跟人date,见不同的妹子。现在有点做什么事都很难特别的激动。有种岁月静好但是又太“静”了的感觉。

这几年在湾区的生活也找到了调节这种生活的方法。

  1. 找一两项有意义的爱好并坚持下去。我现在每周上一节钢琴课一节网球课,下来之后自己练习。钢琴已经练了一年,网球虽然最近没什么进步,也坚持打了好几年了。
  2. 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不要拖延,不要把自己困在舒适区。前几年答主一直梦到踢球,然后在湾区又没有一起踢的人。后来自己建了足球群,一个一个人的拉,到现在100多人的群每周固定活动。
  3. 不要拖延,把各种签证办起来,除了每年的年假长假以外。长周末去个温哥华,圣诞去个日本,生活会有趣很多。
  4. 读书,坚持下来以后会发现比刷手机刷知乎都更有趣。

总之在湾区生活,相当于选择了一条物质生活上的捷径。但生活本身没有捷径,我相信那些选择这些年回国打拼让自己辛苦的,肯定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只是对于我们这些选择湾区生活的人,我想也没有必要被judge。能留在湾区的人,大部分也都是曾经在国内的佼佼者。Google Facebook Uber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进的。每个人有不同选择罢了。

记得曾经在某个网站上看过一句话:

正如当年一位学长所说:跨出大学校门(实际上基本上是被赶出去的,学校对毕业生向来不很客气,嘿嘿)的那一刻,我们就跨入了永恒的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之中。

答主是一个恋旧的人,我一直记得,09年高考之前,老师们都会对我们讲一两句话,大部分都是激励或者让大家放松之类的,都记不得了。只有生物老师对我们说:

有一天你们会回答这间教室外面。看着里面备战高考的孩子们,感叹一句。“啊,我们也曾经这么年轻过!”

不知不觉高考结束居然已经快10年了,大学毕业后的日子居然比上大学本身的日子都还长了。回忆中的过去永远回不去,无论在湾区过着轻松的日子也好,在国内辛苦也好,总有一天会发现无论怎么样规划算计生活,都只是不同的体验。一旦进入社会,就不可能再像学生时代一样奋斗就只用把所有心思放着学习之上。父母,爷爷奶奶,子女,有太多要去取舍的东西。回国或者在湾区,只是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罢了。




           

相关话题

  94年母胎solo女在湾区脱单难吗?该回国还是留在美国? 
  在旧金山湾区工作生活,年收入 13 万刀左右是个什么水平? 
  为什么硅谷的人在造火箭,搞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工程,而我们却在玩互联网? 
  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程序员毕业后留美工作几年再回国和直接回国有多大差距? 
  请问大家觉得旧金山湾区和纽约哪里更适合居住、工作、生活? 
  美国为什么把科技中心放在硅谷? 
  存在“中国人在国内表现的异常团结,但是到了国外却一盘散沙甚至窝里斗”的现象吗?如果有的话原因是什么? 
  怎样说服公司让公司愿意帮我出申请H1B的钱? 
  去美国读 CS Master,有哪些虽然不知名,但是老师和就业很好,性价比很高的学校? 

前一个讨论
中国综合国力会超过美国吗?为什么?
下一个讨论
我热爱中国文化,但是感觉汉字印在衣服上很土,英文还可以,为什么呢?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