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题主是想问为什么明朝把哈密卫丢给了吐鲁番汗国(其实明朝一般写作土鲁番,不过出于习惯还是都做吐鲁番吧),不过问题描述里怎么一转攻势变成为什么不殖民南洋西域了(笑)
先纠正题主的一点错误
给明朝造成土木堡之变沉重灾难的也先一系,据我所知也是来自内亚地区的蒙古人,比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更具威胁性
啥叫来自内亚地区所以比蒙古高原更有威胁啊,这是直接把蒙古开除内亚籍了么.....题主可能是误以为也先太师出自新疆中亚一带了,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瓦剌人老祖是在唐努乌梁海东部八河地区(现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和蒙古国库苏古尔省交界处)深山老林中的林中百姓,而也先作为脱欢太师的长子,早年是驻牧于蒙古国杭爱山脉以南的堆河和塔楚河一带。这都和西域中亚没什么关系。
回到哈密卫的丢失,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两条,一为哈密卫当地孱弱不能自立,对明朝已经失去了价值;一为明朝处置中出现不少失误,导致了西北边防的被动。而最终的结局就是明朝官方选择了承认既成事实,西北危机结束。
1、需要明确的是,哈密卫不是大明的一个州府,忠顺王也不是县太爷,哈密卫的实质就是建立在哈密绿洲上的哈密国。哈密方面不只是被吐鲁番汗国吊打,而是与周边势力“悉与构怨”然后被日常入侵。如被周边的罕东、赤斤等卫:
(罕东)兵抵城外,掠人畜去。沙州 、赤斤先后兵侵,皆大获。
被瓦剌也先太师:
(也先)遣兵围哈密城,杀头目,俘男妇,掠牛马驼不可胜计。
被鞑靼癿加思兰太师:
哈密素衰微,又妇人主国,众益离散。癿加思兰乘机袭破其城,大肆杀掠,王母率亲属部落走苦峪,犹数遣使朝贡,且告难。朝廷不能援,但敕其国人速议当继者而已。其国以残破故,来者日众。
哈密如此屡遭鱼肉,有其客观原因。如哈密“居平川中”“北面大山,三面平旷”缺乏可靠的地理屏障,如哈密当地人口可能仅有三四千人与吐鲁番存在较大差距。但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历代哈密首领忠顺王皆庸懦之人,虽为元朝王室后裔,却无力在复杂的西域局势下立足,威望不足难以服众。
(忠顺王)率庸懦,又其地种落杂居。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儿,一曰哈剌灰,其头目不相统属,王莫能节制,众心离散,国势渐衰。
忠顺王在哈密根基不稳、威望不足的问题贯穿其始终。元朝的末代肃王安克帖木儿投降后被封为忠顺王,他死后其侄子脱脱袭封爵位,却因“自幼俘入中国”不被当地人信任而被撵了出去,而朱棣不顾其在哈密缺乏政治根基,又倚仗自己威望把他给扶了上去,这种行为虽然显示了明的赫赫声威,但对于哈密王统的统治力和影响力实际上也起到了负面作用。而脱脱未来的表现亦显示他能力有限无力掌控局面,他死后朱棣对其的评价反映出对其甚为失望。
哈密近在西境,曩命脱脱为忠顺王,俾抚治军民,乃肆为凶骜,暴虐下人,慢悔朝使,天地鬼神不容,致其遽没尔。
(这话直让人怀疑这人到底怎么死的)
前已提到,哈密城内有三大族群,而他们互相不睦“三种番夷种类不贵,彼此颉颃”,各部族离心离德,内部仇杀颇为严重,根本无法一致抗敌。忠顺王又“率庸懦”,中间甚至王统断绝八年,使得局势更为糟糕。选立出的忠顺王尽是些无能之辈,如罕慎“贪残,国人觖望”;陕巴“嗜酒,国内不治”;拜牙即“淫虐不亲政事”,“属夷谋害之” 。如此荒唐局面,面对“最为强盛,外阻天方国 、撒马儿罕诸夷,制其出入,内压哈密、蒙古、罕东属番,听其驱使,侵扰吞并,假道胁援,莫敢不从”“诸夷之畏土鲁蕃如蹈水火”的吐鲁番汗国自然只能被反复攻破掳掠。屡遭兵戈使得哈密极度残破
自拜牙即为国之后,回回遂与吐鲁合谋占据哈密城。畏兀、哈剌灰两种,俱逃来肃州,见在东关厢及各山散住,部落十散七八,止有五六百人,且贫弱不勇。
而逃出的哈密难民被明廷安置于甘肃一带后,住上些年后纷纷乐不思蜀,整天就是“种瓜放债,生计百出,皆不愿回故国”。把甘肃视为人间天堂,再也不提什么“光复故国”了。最有希望兴复哈密的力量,已经没了恢复之志,这大大出乎明朝君臣的意料,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他们不光不占地利,而且也未必有人和。
此是鸟雀不落之地,我们如何住的。又曰,我们东关住久,各有置买房屋,不能割舍,我们情愿入堡,将我们家小仍留在东关也罢。
明朝当年设置哈密卫,对其予以特别恩典,是希望其能“迎护朝使,统领诸番,为西陲屏蔽”“弭西戎东窥之心,断北虏南通之臂”。但是从哈密当年投靠也先“世受国恩,不能思报,乃阳为尊事朝廷,阴则交通北虏,漏泄事机,以构边患”就已经颇为不满,如今哈密自保尚且无力,摆明了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对我们还有什么价值呢?故有不少人主张应该抛弃这个负担。
往建哈密,以其能制诸夷为藩蔽也。今不能矣,立之何益?
夫国家立哈密,欲以为外臣,藩西陲耳。卒之兵连祸结,其害何如也。即厌兵不能灭土鲁蕃,弃哈密闭关绝朝贡。置之度外可也。
2、毋庸置疑的是,明朝在处置哈密问题上也出现了大量失误。
吐鲁番自明初便来进贡,一直称呼明朝皇帝为“天可汗(tangri qaxan)”“大明可汗(Daming qaxan)”“万岁主人”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明朝真正的臣属,只是为了贸易而已。
对于吐鲁番对哈密的野心,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面对吐鲁番的咄咄逼人往往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等到事情真正闹大了却又一味表示强硬,空喊恢复口号而不能认清现实。
1473年春,吐鲁番袭破哈密城,俘虏哈密王母,夺走哈密王金印,并分兵占据哈密国各地,而明朝却对吐鲁番在一年中三次所派贡使“仍善待之,未尝一语严诘”,贡使遂“益傲”。 1488年,吐鲁番酋阿黑麻诱杀了哈密忠顺王罕慎,可是明朝“朝廷亦不罪”之。
阿黑麻桀傲甚,自以地远中国,屡抗天子命。及破哈密,贡使频至,朝廷仍善待之,由是益轻中国。
1493,吐鲁番再掠哈密后,兵部主事官马文升不以为意“西域贾胡惟图窥利,不善骑射,自古岂有西域为中国大患者?徐当静之”,皇帝给马黑麻的诏书又是“我国家富有四海,哈密之在中国,有之不加益,无之不加损......且朝廷之待哈密亦如待土鲁番”。1495年终于出兵收复哈密,虽然使“诸番始知畏”但是无法恢复残破不堪的哈密地方秩序,吐鲁番的阿黑麻随时可以转进,可哈密城的百姓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孱弱不能自立的哈密在明军一走后复遭攻打,只能逃往明境寻求庇护。
遗民入居者旦暮虞寇,阿黑麻果复来攻,固守不下,讫散去。诸人自以穷窘难守,尽焚室庐,走肃州求济。
逮至1513年,被明廷扶上王位的陕巴之子拜牙即居然“弃城叛入土鲁番”,这一叛乱之举标志着明朝扶持哈密卫“统领诸番”愿望的完全破灭。
从此,土鲁番向甘肃镇进逼。其兵“寇赤斤、苦峪诸处,杀掠甚惨”,并“日夜聚谋侵甘肃” 。阿黑麻的接班人满速儿野心勃勃,写亦虎仙给他献计“甘肃风土好过,若要夺他不难”,他兄弟真帖木儿去过甘肃“探知风土好过,亦教速檀满速儿领兵侵犯”,满速儿自己也是雄心壮志,决心“领军马往汉人地方去”“要往汉人地方上去抢”“定要把旗子插在甘州城门上!”
1516年,吐鲁番大军包围肃州城,将军芮宁出城抵抗,不幸壮烈战死。吐鲁番“大掠而去”。而陈九畴联合瓦剌人,逼退了满速儿。
1522嘉靖登基。大臣杨廷和等颟顸无能,幻想通过处死和满速儿勾结的写亦虎仙就能吓退吐鲁番,然而毫无用处,反而给满速儿的犯边提供了“杀降”“复仇”的借口。
1524年九月,满速儿率领三万骑兵进入甘肃镇,将肃州城围的水泄不通,并劫掠甘州。这堪称明朝建国以来河西最大的一场危机。
肃州之衅(1516),将官被其戕杀,兵民遭其荼毒。去年(1524),甘州之寇,寨堡残破,不知若干;人畜杀虏,何止数万!比之正德十一年,又复数倍。彼为守臣者,寇之未来,既不阻遏。寇之既至,又不能剿截,满其所欲,得利而归。
不过明军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满速儿的大将火者他只丁被击毙了
他是苦先的一位火者,是引导蒙兀儿皈依伊斯兰教的大毛阿儿沙都丁的后裔....他侍奉速檀阿黑麻汗和满速儿汗五十年,更确切地说,这两位汗全是他的门徒.....在对契丹(中国)的一次圣战中,满速儿汗亲眼看到他被杀身死。
明朝的种种被动局面,与自弘治正德以来,北元达延汗中兴,塞北边防局势愈发紧张无暇西顾有很大关系。如 成化十四年,有人提出要出兵夺回哈密,被“第今北虏犯边,南蛮久叛,军饷调发,未有宁岁”,主张“缓图”而驳回。
而且此时已到明朝中后期,甘肃人烟稀少,军力疲敝。嘉靖五年总杨一清在奏疏中指出:
今甘肃地方兵马寡少,钱粮空乏,城堡无金汤之固,战马无充厩之良。原额戍伍,逃亡接踵,而其名徒存,见在军人,饥寒困惫,而其形徒在。
都御史唐泽等也说:
我之军额百无一补而兵不足,屯田满望十有九荒而食不充。
这种形势下,想复哈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尤为糟糕的是,围绕着哈密存废问题还爆发了激烈的党争,由于涉及了重臣们的勾心斗角和互相攻讦,导致事情更难为了。
而哈密问题的最终解决,得益于嘉靖在“大礼仪”之争中的胜利,彻底摧毁了守旧僵化的杨廷和集团,形成了革故鼎新的局面,解决哈密危机是嘉靖革新的主要内容之一。
接替杨一清的是王琼。王是一个老练务实的边臣,尤其是一个有着清醒头脑、善于变通“大才通变”的优秀官僚。他激烈抨击此前边臣“大言以张虚名”“止知泥古”的作风,主张内部积极整备军务加强战力,对外应摒弃此前徒然示弱的闭关绝贡,转为开关通贡。并指出此时再复哈密已经毫无意义,应该承认既成事实。
哈密地界群虎之中,今若大发兵粮,远冒险阻,强驱垂亡之部落,复还久失之封疆,是送羊入虎耳。掣兵而归,则彼难独立;留兵以守,则我难久劳。皆必危之道,非自然之策也。窃谓莫危于战,莫安于守。忠顺王之绍封,势宜加慎;土鲁番之求贡,理可俯容。
而这,也与此时陷入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不停的向明朝表示悔改“我从前干的歹事也悔了,以后再也不干了”“我再犯边时,天理不容”的满速儿正相契合。两国很快实现了和解,从此明朝与吐鲁番的贸易再次繁盛起来,河西转为和平——当然,这是以对哈密“弃置不问”为代价的。
对于王琼的举措,后人多给予高度评价,如王崇古:
历查先年因全陕多事,先皇轸念重地,博采廷议,起尚书杨某、王某,先后为总督,付之便宜之权,言听计行。凡所议请,必敕所司如议给发,无或中阻,故二臣得宣力疆场,多所建设,至今尚藉余烈。
张居正:
西凉重地,番虏杂居,措画稍差,便成乖阻。往嘉靖初年,赖建庵(应为“邃庵” , 杨一清之号)、晋溪(王琼之别号)二大老经略数年而后定。
3、明朝士人对于哈密有着一种深沉的情结。
哈密是唐朝的伊州,故而哈密对于明人来说已远不是单纯的一座城,而是寄托了汉唐情怀之所在。在明人眼里,自己的国家早已远迈汉唐,“我皇明诞膺天命,统一华夷,幅员之广,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南越海表,北抵沙漠,四极八荒靡不来庭。”“堂堂天朝,疆域万里,兵甲数百万”“大一统之盛,远过三代,何汉、唐足云乎 !”故尤其不能容忍“汉唐故地”的沦陷,在朝堂之上,哈密被认为是“祖宗开创之土““皆为内地(尽管事实上只是羁縻)”,绝不可以放弃。
惟今所谓哈密、齐勤、蒙古、罕都、安定、鄂端察逊皆前代中国之边境,所谓敦煌、酒泉、伊吾之故地,洪武、永乐中因其土酋内附立以为卫,其地处吾近边,薄于北部,不可概以外国视之,使为敌用。
甘肃一带孤悬数千里之外,北为胡虏,西为吐蕃,实国门户。祖宗设立河西,疆域抵沙州、哈密。
哈密者唐伊州故地,屯田旧郡非若珠厓可捐也。国家大一统之盛,珠厓尽入编户,而谓伊州外之为可乎?此不可弃之名义也。
当王琼开始他的谋划时,霍韬激烈反对,“保哈密所以保甘肃也,保甘肃所以保陕西也”,霍并非迂腐之人,他从实际出发,主张哈密位置重要不能放弃,既然忠顺王已经不顶用了,那就从实用角度出发随便哪个豪酋能控制哈密抗击吐鲁番,就扶谁上位。
保哈密所以保甘肃也,保甘肃所以保陕西也,若曰哈密难守则弃哈密,然则甘肃难守亦弃甘肃可乎?因弃甘肃遂弃临洮、宁夏可乎?西北二边与虏为邻,退尺寸则失寻丈,是故疆场弃守之议不可不慎也。圣明在上,莅中国抚四夷,追复帝王之盛,以增光祖宗,乃轻弃祖宗疆场可乎?或曰汉弃珠崖,宣德间弃交趾,不可耶?臣则曰北狄南蛮,体势则殊,珠崖、交,吾欲弃之,置之化外而已,彼不吾毒也。若西北二边则据险以守,我一失险,则虏必据之矣。虏人据险,中国大患无穷矣。
还有人觉得此时哈密早已成为鸡肋,有甚可复?钱要花在刀刃上,国家真正的敌人不是吐鲁番,而是蒙古人,有这功夫咱们不如讨论一下怎么收复河套、收复大宁:
今日边境剥肤之患,哈密弃守,何如河套?何如大宁?河套密通关陕,大宁藩屏京师,今皆沦于夷境,为虏巢穴,议者舍此弗图而顾汲汲于兴复哈密,不亦谬乎?
尽管嘉靖就已经事实上放弃了哈密,但哈密与大宁、河套等明初故地一样,长久的郁结于士人心中。当帝国为东陲藩篱朝鲜大举远征后,人们再度想起来曾经的西域盛景:
难者曰:‘东陲之有朝鲜,犹西陲之有哈密,朝鲜可保,哈密独可弃耶?’噫!此往事之不可悔者也。若朝鲜则势犹可以自完,屯兵海岛即成藩蔽,况哈密既失,犹有海上诸虏,可结以恩,收置近境,西制土番,北制瓦剌,令职西域之贡。苟朝鲜失守,东连日本,接琉球,茫茫大海,顺风扬帆,直抵鸭绿,剥床之忧实中辽左,谁为我分缓急者,又乌得与哈密例论也。
而当大明大厦将倾时,诗人们也再度吟咏哈密,追忆着曾经的辉煌。
登坛斩楼兰,传檄收哈密。
功成勒天山,关河置津驿。
俱往矣,这里的哈密已经远非实指,而是抒发对盛世武功的怀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叹。
已经有大佬 @洛林 解释很清楚了,但是没有继续说清楚关于脱脱也就是安克帖木儿挂掉以后那位在朱棣身边当卫士然后空降到哈密封王,结果被王母驱逐那位。
哈密在洪武以及永乐1406年之前确实是王国,对哈密国也没有干涉。自安克帖木儿死后脱脱被驱逐后扶上位才能算正式设立卫所而现有资料已经证明,所谓脱脱根本不是哈密王系后裔,而是明朝政府单方面强行扶持的安定王系后裔。
论文名字已有,总的来说哈密王一直不稳定甚至很多人死的不明不白缘由都是朱棣开始强行干涉控制哈密导致,而真正的安克帖木儿后裔只在罕慎短暂回到过哈密王这个地位而畏兀儿这个部落实在是明朝从内地迁移到哈密作为干涉和支持安定王后裔担任哈密王群体。
大明也奇怪呀
明明吐鲁番国就一个县大,为啥能拉出来三四万骑兵来,不但把哈密卫给灭了,还敢打大明的边军,为啥?
因为吐鲁番压根不是独立的国家,他是东察合台的封臣,锤大明的一直都是东察合台汗国,而大明根本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在大明眼里,西域是由吐鲁番国,柳城国、火州国、别失八里国、于阗国、哈实哈儿国、亦力把里国等等组成,而实际上,这些国家都是东察合台的一部分。
看上去大明羁縻银河系,实际上和宋一样日常挨打。
大明还羁縻荷兰呢,花钱买名分的口碑 远扬欧洲,荷兰也来进贡,赚钱要紧
明朝除了初期洪武永乐的极盛时期外,其他时期本质上就是加强放大版的赵宋。因为在明初南京时代的洪武和永乐时期明朝就重创了周边的外患,为后来的明朝统治者留下了良好的底子,再加上是大一统王朝的原因所以比赵宋强些。从宣德开始对于核心区域之外的地区在战略上不断的进行收缩,极为保守,开拓疆土的欲望很低。
不要说什么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陆地西域丝绸之路衰落,导致明朝廷经济动力不足的话。明朝廷对于海上贸易总体上是抵制态度,即便是后来的隆庆开关也加了诸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