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谈到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朝贡体系的崩溃这口锅是一定要让清朝来背的。
明朝的问题在于靖康之变带来的政治正确包袱,认定跟蒙古人进行任何妥协都是重蹈两宋的覆辙。处理的精彩是高拱张居正申时行三位首辅主政期间。索南嘉措与俺答汗会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能明显看到明朝的影子(见面的仰华寺是派遣汉人工匠盖的,名字是朝廷赐的,索南嘉措后来得到朝廷的册封并邀请来京城讲佛法),毕竟此时名义上藏区与蒙古都是明朝的外藩。在西北与西南方向不作为的时候多。
清朝的问题在于比较“坏”,一方面将各族圈在笼子里(蒙古族与高山族,外加一个修筑柳条边),另一方面,挑拨汉回关系,挑拨彝族各部关系。作用确实有,控制力比明朝强,但需要支付的代价甩给了前朝与本朝(想想为什么第一句就是平等团结)。
综上所述,这两个朝代一个是官僚主义,一个是有头脑的反派。
很多人不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做一件事首先是要有需求,有需求不一定办得成,没有需求就一定办不成。
不要用现代领土观来理解古中国,古代王朝面积太大,边疆又蛮荒,控制成本很高,中原王朝对边疆外藩出击不是为了夺取领土开发资源,投资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纯粹赔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军事安全。
明朝只要守好长城以内的核心地带就够了,至于边疆,有能力就出去打打,钱不够了就缩回来,无关国本。明朝绝对不会劳师动众去漠河或伊犁打仗,根本没必要,打完了又怎样?洪武永乐两朝已经打垮了蒙古的脊梁,以后蒙古虽有南下但威胁不了明朝国本,也先犯边是必然,闹成土木之变这么大则相当偶然。
清朝从东北入关,统治基础是满蒙军事联盟,为了保证蒙古的忠诚和龙兴之地的安全,就必须反复对边疆地带用兵。东北-草原-西藏是一个连续的战略整体,对清朝的国本至关重要。你总不会以为乾隆是为了抢资源才派兵去喜马拉雅山边上打仗吧?
无论是引进西方技术这些文治还是用兵边疆的武功,都需要足够的利益驱动来激发自上而下的统治意志,如果做不做都关系不大,那就不会有动力,更不会有结果了。不得不说,封闭的地理条件既带来了庞大的体量和地缘的安全,又限制了交流的强度,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
……………………………………………………………………
看了下评论区,不由得感叹知乎的下沉工作确实非常到位,连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分不清楚成为如此普遍的现象。在我刚来知乎那两年,基本没有如此尴尬的氛围。答案谈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却有一群人争先恐后以“我没有大豪斯是因为我不需要”开杠,却恍然不知他们只是否定了“充分条件”,和答案的必要条件完全鸡同鸭讲。
某种程度上,也是义务教育阶段逻辑教育缺失的体现。
明朝只是意淫,随便给人家一个印,一个委任状就得了,不存在管理,明朝只求蒙古不打她就得了。
清朝是实际控制,清朝法律明文规定,蒙旗王公不准擅移游牧,侵占内陆,如有违例者,由该管大臣立即调回,罚扎萨克俸一年;倘不遵命调回游牧,即行参奏,加等治罪。除此之外,对蒙古人的日常活动行为也加以限制。例如,经营贸易者必须禀明扎萨克王公等,令十人以上合伙而行并拟一章京为首领。对探亲及有事出行,必须禀明所属官吏,领取执照前往。对蒙古人出入关口也有严格限定,雍正六年(1728年)规定:内外扎萨克蒙古,皆令由山海关、喜峰口(古称卢龙塞)、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杀虎口(也称西口,就是“走西口”的那个西口)出入行走,其余边门不准行走。进口时,边门章京查明登记;出口时,仍行查验放行。各驿站均设水泉佳胜处。
连蒙古王爷唱戏都管,嘉庆二十年(1815年)谕:“今年蒙古渐染汉民恶习,竟有建造房屋演听戏曲等事。此已失其旧俗,兹又习邪教,尤属非是。著交理藩院通饬诸扎萨克部落,各将所属蒙古等妥为管束,俾各遵循旧俗”又奉旨:“近日蒙古王公豢养优伶,大改敦朴旧习殊为忘本逐末。嗣后各蒙古部落挑取幼丁演戏之事,著永远禁止”。
清朝还默许汉人殖民蒙古,康熙三十六年(1697)因平定准噶尔战争军需吃紧,朝廷为增加财政收入,允许 “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这是民人到鄂尔多斯地区移民垦殖的开始。
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进入鄂尔多斯垦种的民人太多,影响了正常游牧。康熙命踏勘各蒙古旗边界,“即于五十里界内,有沙者,以三十里立界;无沙者,以二十里为界;界内之地准民人租种,每牛一犋准蒙古征粟一石、草四束,折银五钱四分”。
雍正九年(1731)九月降旨,限制了蒙旗地方对原牌界内外的垦种区域收租,减少了鄂尔多斯蒙旗对原禁留地内的垦种区的控制权,使得蒙旗来源于土地方面的收入减少,更默许民人进一步占有蒙旗一侧土地使的用权。
又见边疆无用论,只要稍微对比一下明清边防体系就不会说这话了;
清代的边防是由五将军、二大臣组成的,总计领兵约三万人,从东到西依次是:
黑龙江将军,康熙二十二年设,驻防爱辉,后移驻齐齐哈尔,领兵1500人;
吉林将军,后金天命十年设,领兵1500人驻防宁古塔,称宁古塔总管,康熙元年升为将军,康熙十五年移驻吉林并增兵至3000人,乾隆年间正式改称吉林将军;
绥远将军,雍正年间设,下辖兵马4900人,总领漠南蒙古事务;
定边左副将军,又称乌里雅苏台将军,雍正年间设,下辖兵马1200人,负责漠北蒙古事务;
伊犁将军,乾隆二十七年设,负责新疆南北两路事务,下辖兵马19000人,驻惠远城;
西宁办事大臣,雍正元年设,负责青海蒙古,藏族事务,驻甘肃省西宁府,无常备兵马;
驻藏大臣,雍正五年设,负责西藏事务及不丹、锡金、拉达克三属国事务,下辖兵马1000人;
再来看看明朝的边防体系:
辽东镇,洪武七年设,驻广宁,即今天的北镇市;
甘肃镇,洪武二十五年设,驻甘州,即今天的张掖市;
宁夏镇,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帝四年)设,驻宁夏城,即今天的银川市;
大同镇,永乐元年设,是明朝北方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蓟州镇,永乐二年设,驻蓟州城,在今河北遵化东的三屯营;
宣府镇,永乐七年设,驻宣府城,即今天的张家口;
太原镇,宣德四年设,负责大同以外的整个山西;
延绥镇,天顺二年设,驻绥德,后移驻榆林;
固原镇,弘治十四年设,驻固原;
以上为一般意义上的九边;
密云镇,弘治年间析蓟镇西境为密云镇,驻密云,这应该是延达汗连续入侵的产物;
昌平镇,也是从蓟镇中分出来的,嘉靖二十九年设,主要职责是防护皇陵;
保定镇,嘉靖三十年设,驻保定;
永平镇,嘉靖末期析蓟镇东境为永平镇,驻永平;
真定镇,从嘉靖末期设立,负责保定镇南部和山西镇东部的防务;
昌平、保定、永平、真定四镇,基本上都是庚戌之变的产物;
临洮镇,万历二十三年设,驻临洮,这是俺答汗及其后继者向青海扩张的产物;
山海镇,万历四十六年为准备萨尔浒之战而设,驻山海关;
这是萨尔浒之战前的明朝各镇,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又设了天津、东江、广宁、宁远、通州、山东、德州、登莱等等十几个军镇,这里就不说了。
控制边疆区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利用钦察荒原,喜马拉雅山脉和西伯利亚作为天然屏障,三万兵力就足以保卫边疆。
而明朝呢,坐拥十六镇80余万兵力,还让蒙古人抢了二百多年;要知道当时可是有名的小冰期,整个蒙古男女老幼都算上才三十万人。
明朝好,很有蒋委员长的风格,那叫一个转进如风。放弃河套,安南,朝鲜,东北那叫一个快如闪电。根本不给敌人进攻的机会,除了辽东,边疆的战斗可谓是未尝一败,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