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亮算儒家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亮算不算儒家,得看你怎么定义儒家。《三国演义》里倒是有一段“舌战群儒”。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很显然,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是君子之儒,而那些只知道舞文弄墨却对国家无益的人,被他称为小人之儒。诸葛亮显然是不想当这种人的。

当然,《三国演义》是小说家之言,跟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两回事。但是“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划分,却是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的。孔子也教育弟子要做“君子儒”、“真儒”而不是“小人儒”。

其实从儒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儒家本身就是包含了从政治、军事到文化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所谓“学而优则仕”,如果你要抬杠说中国人都是官迷,那你随便。但至少将这句话放在孔子的时代,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孔子的时代教育并不普及,而且当时的人“学”的内容也不单单是某一个具体的学科(因为当时并没有今天的分科体系)而是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技巧。让其中学得好的人去当官,从逻辑上说也没什么问题——虽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能当好官。

汉代的儒术与先秦时期比当然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并且成为了武帝以后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但是,汉代的儒家已经对先秦儒家有了严重的扭曲。这种扭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但汉代儒家谶纬之说非常盛行;第二,孔子要“学而优则仕”,但汉代并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人才选拔体系,反而是举孝廉、门阀等成为了入仕的主要方式,进而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情况。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们讲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但这“百家”不是同时争鸣的,而是由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儒道两家最早获得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之后的很多思想其实是儒道的延伸或者变异。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被认为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却教出了李斯、韩非。早期儒家的思想到了后期已经有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并融入到了很多学派之中。所以,严格来说,百家争鸣的“争鸣”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在演化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把这个跟诸葛亮的一生一对照,显然诸葛亮也的确是想当管仲、乐毅那样的“君子之儒”。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孔子也称赞过管仲,但大多数人并不会把管仲、乐毅当作儒家体系内的人物。因为管仲、乐毅这样的人物虽然认同一部分儒家的治国理念,但在具体的治国中,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这些手段往往为后来的儒家所不齿。

总的来说,我觉得诸葛亮算儒家,但他的“儒”与汉代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是两回事,也不完全等同于孔子所说的“儒”。诸葛亮治国的“儒”与古典儒学和两汉儒学的关系,更类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关系。你不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完全无关,但也不能说这两个就是一回事。而诸葛亮作为当时被各方势力推崇的贤相,显然也是因为他的理念能够治理好国家。而考虑到从先秦到三国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说古典时代的儒学能治理好三国时代的国家,当然也是靠不住的。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儒家

琅琊诸葛氏,再怎么也算个中等士族,不治儒家经典,难道还治道德经?诸葛家祖上诸葛丰就是汉元帝时的大儒,通晓经学,名动一时,为喜好儒学的汉元帝所重视,他家藏书必不在少。

当然,后世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是把他打扮成道士了,可惜,在汉元帝以后道家、法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没有宗派可言,也因此在两汉之际才又形成了道教,可东汉的道教和后世的道教完全不同,主流是五斗米道。

现在需要探讨的应该是诸葛亮更信今文经还是古文经,这个才是东汉学术讨论的主流。至于道家、道教、佛教还上不得名士大夫的眼里。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朝知识分子,把蜀汉政权捧为正统的,骨子里都是因为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实现了儒生最大的理想:一个书生,奉诏,名正言顺地,架空皇帝,控制整个政权,一直到死。------------ 谁敢说他不算儒家,今天晚上,很多大儒,要踢开棺材板来找他了。


user avatar   xia-ye-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吧,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无厘头。

我先概括下我个人的看法:从历史记载和存留著作来看,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在施政理念上兼具法家思想,在道德修养上兼有道家思想。

但是这个结论,得来实在是不容易。我一项一项地说。


先说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这个“百”,出自《汉书·艺文志》,所谓“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不过这里的家,和我们习惯说的“儒家”“道家”“墨家”的这个“家”,其实不是一个意思。

简单来说,《汉书·艺文志》沿袭刘歆《七略》的要旨,将天下图书分为七个大类,分别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这其中,六艺略包含了六经、论语、孝经和小学,一共9类图书,都是儒家的经典。而诸子略,则包含了现在所谓的“九流十家”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部分中,又列举了每一家的不同著作和分支,所以这189家,指的其实是这十个“大家”所囊括的189个“小家”。

但是《汉书》的成书时间,已经是东汉时期了,距离“诸子”的主要活动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远。“诸子百家”这个概念,也不能真实的反应先秦的诸子们的思想流派和学者们形成的组织。《汉书》将冠名为诸子的著作,划分为十个大类,实际上反映的是两汉学者对先秦思想流派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差距的。

尤其是先秦和秦汉之时,学术界普遍“尊古而卑今”,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古时候的思想要比当代的更有价值,导致了很多学者“托古传道”,将自己的著作伪装成古人的著作传世,制造了大量“伪书”,客观上为诸子学的研究制造了非常大的障碍。这些著作的真伪问题,已经折腾了几千年,至今仍是困扰学术界的巨大难题。

先秦时代对诸子学说的归纳,一般不将其区分为学派,而是以每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来区分。比如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后世都归入道家范畴,但《庄子·天下》中,就将其分开陈述,老子和关尹被列在一起,庄周单独列为一类。(很麻烦的是,《庄子》各篇的真伪辨别也是问题,《天下》的创作时间应当在战国时期,但其原作者很难确认。)

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在的秦汉时期,才第一次提出了“家”的概念,并在《论六家要旨》中,将诸子的学说划分为六个学派,分别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阴阳家。我个人认为这个划分还是有其根据的,其中儒家、墨家在历史上都有各自的学派组织,道家、法家、阴阳家则在西汉建立之初保留了各自的思想传承。唯独名家,缺乏标志性的著作,其思想传承也不清晰,难以确认其在先秦的存在形式。

《汉书·艺文志》对比《论六家要旨》,新增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并认为每一家的学说都出自古时的某种官职,这个说法未必准确。新增加的这四家,本身也缺乏作为学派的属性,所以梁启超就认为“分诸子为十家,不过目录学之便利”,换而言之,这个划分是目录学上为了分类图书而设立的,并不意味着真的有过这么十个学派。

综上,我的观点是,在先秦时代,儒、墨两家是客观存在的,道、法、阴阳三家,是有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和学术传承的,但是未必形成了严密的组织,而名家难以考证。以下涉及到诸子百家时,也主要指代儒、墨、道、法、阴阳五家。


第二个问题,是两汉和三国时期的经学传承。

我们都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但汉武帝时期是否真的奉行过这样的政策,也是有争议的。即便这个政策真的存在,历史上也并未留下西汉禁止民间研究儒家之外的诸子学说的记载。所谓的“独尊儒术”,只不过是将儒家学说作为进学、入仕的基础,鼓励各地的贤能之才学习儒家思想来获得更大的发展。

而西汉开国之时,儒家也确实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思想流派。在官方的支持和民间学者们的努力之下,两汉兴起了被称为“经学”的学术主体。所谓“经学”,乃是以儒家的“十三经”为主体,对经典进行解释和阐述的学说。官方为十三经设立“博士”,并且不断提升“博士”的职权,使得“博士”成为参与朝政的重要官僚。与此同时,还将经学和政治紧密结合,大量提拔经学名家为高级官员,并用十三经作为行政时的重要参考。

而在西汉之时,经学分为了“今文经”“古文经”两个系统。在西汉末期,随着社会动乱,又有谶纬之学快速兴起。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两汉经学。其中,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的纷争甚为激烈,两派虽然有学术上的争执,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斗争。

今文经长期是官方认可的官学,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今文经逐渐衰弱,而古文经愈发兴起。到了汉章帝之时,两者逐渐并驾齐驱,很多学者也开始兼修今、古文经。

而三国时期,因为战争的缘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变少,导致三国的经学各自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相对而言,蜀汉的经学是较为落后的。

从目前可见的材料来看,蜀地本地的学者较为重视今文经和谶纬。而自董卓之乱开始,中原地区饱经战乱,蜀地则在刘焉父子的治理下保持了较为安定的环境,大量流民为了躲避战火入蜀,其中包含一批经学家;这之后,刘备入蜀之时,又带来了一批侨寓人士,其中也有不少学者。这两次流民入蜀,导致了众多古文经学学者的涌入。而蜀汉的著名经学家、投降主义者、诸葛亮狂热粉谯周,则是今文、古文、谶纬皆通,可见蜀汉和其他地区一样,有今古合流的趋势。


接下来说第三个问题,刘备和诸葛亮的思想。

汉代虽然以儒家思想作为入学、取士的标准,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并不把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的精神养料。对此,汉宣帝有精彩的论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足见身为最高统治者的汉代皇帝,在行政中并不单纯依仗儒家思想,而是要汲取众家之长。

而刘备、诸葛亮两人,所学都较为驳杂。刘备去世前留给刘禅的诏书中,有“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之句,可见二人的思想倾向。

具体说说诸葛亮。诸葛亮出身于琅邪诸葛氏,其祖先之中,就有西汉时期的著名官员诸葛丰。诸葛丰确实以“明经”的缘故被举荐,成为一代名臣。但他被载于史册的主要原因,是“诸葛、刘、郑虽云狂瞽,有异志焉。孔子曰:“吾未见刚者。””诸葛丰为人刚正,能贯彻法律,但在经学上并未有突出的表现。陈寅恪因此认为“诸葛亮为诸葛丰之后,乃亦家世相传之法家,故两国施政之道正复相同”。陈寅恪的这个看法,现在看来有些缺乏根据。但诸葛丰之后,一直到诸葛亮这一代,诸葛氏也未再出现过知名的学者,这也是实情。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兄弟之父,诸葛珪,官职是泰山郡丞,不算是很高的职位。诸葛珪早亡之后,诸葛亮和诸葛均被叔父诸葛玄带往南方,最后投靠了荆州的刘表。而诸葛瑾则是和他们分开,投奔了孙权。相较之下,和他们同族的诸葛诞却一直留在北方。比较合理的推测是,诸葛亮兄弟和诸葛诞虽然同属琅邪诸葛,但是属于不同的分支。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离开徐州是为了躲避战乱,似乎在战乱中他们并未受到宗族的照顾,因此有学者认为诸葛亮兄弟并非出身于世家,而是寒门子弟。

诸葛亮早年在徐州时期应该接受过一些经学教育,其兄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因此早年诸葛亮学习的应是古文经学。另外,诸葛亮喜好的《梁父吟》,可能是一首齐地土风的诗歌,大概也和诸葛亮早年在山东一带的生活经历有关。而他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的名相,乐毅领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都是在齐地鼎鼎有名的历史人物。

后来诸葛亮到了刘表处,又受到当地的名士庞德公、司马德操的青睐。此外,“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再加上他的岳父黄承彦在荆州关系网非常发达,与刘表和蔡氏都有亲戚关系,诸葛亮在荆州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从诸葛亮留下的文章来看,他在经学上并没有很高的成就,而且他读书的时候“独观其大略”,而并不“务於精熟”,由此来看,他年少时就不以研究经学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而是立志于做管仲、乐毅这样的政治家。

前文已经提到,诸葛亮为刘禅准备了《申》、《韩》、《管子》、《六韬》,这些书籍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显然这二人在对刘禅的教育问题上,并没有特别地侧重于儒家经典,而是兼取各家之所长。

而诸葛亮在治蜀过程中,“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可见诸葛亮施政时期,颇为重视法律的贯彻实施。

在《答法正书》中,诸葛亮是这么说的:

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着矣。

过去有一段时期,诸葛亮被视为“儒法斗争”之中法家的代表人物,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不过他重视法术刑名之类的实用之学,施政方针受到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而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诸葛亮受到道家的思想影响。诸葛亮本人有很深的隐士情结,《出师表》中他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人一贯的简朴,也表现出对名利的极度淡薄。

而在《诫子书》中,他则嘱咐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另,他还为《阴符经》作序,说“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圣,故曰,天机张而不死,地机弛而不生。观乎《阴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见其迹者,天机也。”其中的用词和思想有显著的道家思想的特征。


其实本来还有非常多可以写的内容,但我今天实在是没力气了,就先写这些吧。我本人的史学功底比较差,欢迎各位多提意见。


user avatar   qing-ling-56-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hao-wang-gui-l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智商将精神发育迟滞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1.轻度

智商在50~69之间,成年后可达到9~12岁的心理年龄,幼儿期即可表现出智能发育同龄儿童迟缓,小学以后表现为学习困难。能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但是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差。通过职业训练能从事简单非技术性工作,有谋生和家务劳动能力。

2.中度

智商在35~49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6~9岁的心理年龄,从幼年开始,患者智力和运动发育都较正常儿童明显迟缓,不能适应普通小学的就读。能够完成简单劳动,但效率低、质量差。通过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

3.重度

智商在20~34之间,成年以后可达到3~6岁的心理年龄,患者出生后即表现出明显的发育延迟,经过训练只能学会简单语句,但不能进行有效语言交流,不能学习,不会计数,不会劳动,生活常需他人照料,无社会行为的能力。可伴随运动功能损害或脑部损害。

4.极重度

智力在20以下,成年以后可达到3岁以下的心理年龄,完全没有语言能力,不会躲避危险,不认识亲人及周围环境,以原始性的情绪表达需求。生活不能自理,尿便失禁。常合并严重脑部损害、躯体畸形。




  

相关话题

  夷陵之战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吗? 
  中国文化或者儒家文化是不是更倾向于袒护长辈或大辈? 
  诸葛亮既为大儒,他治什么经典? 
  如何看待「孔子的儒家学说不能成为乱世的赢家」这一说法? 
  儒家讲的仁义道德,到底能不能解决吃、住、用的问题? 
  蜀汉是个外来政权吗?蜀人土著是否不愿为刘家卖命?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说是成功? 
  刘备是怎么从忠于献帝到自立皇帝无视汉室的? 
  论诸葛亮的任人方式,只注重德,合适吗? 
  炎帝(蒙古上单)之黑曹,何腾蛟+孙仲谋之黑关羽,风大之黑诸葛亮。哪个水平最高,哪个影响最大? 

前一个讨论
怎样看待巫师财经宣布成立“巫师tube”?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3000一桌的北京厉家菜?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