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倒闭了,90%是老板的锅,要么是战略失误要么是用人不当
被无良员工坑死的或许也有1%,但能让这种员工进来多半也是管理导致的问题
官员和私企老板最大的区别就是官员不行可以换官员,总有行的
而老板不行一般则是换员工,绝对不会承认自己不行
这就像脑子生病了一个劲给手脚上药,病能好才怪了
也别迷信什么职业经理人,中国私企老板疑心病都很重,有几个敢放权?
不放权任你经理人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出来,频繁换帅的私企还少吗?
所以最合理的建议应该是:只有不靠谱老板走了,公司才能重生
这是关系到所有制的问题,即公司是谁的公司的问题。
所有制才是最要命的,最关键的。
一个农民养了一头牛为他耕地,牛老了的时候,没有力气了,不能给他带来利益了,白吃白喝他的,他就把牛宰杀了。可是为什么他老了的时候,不能干活了,每天都白吃白喝,不把自己宰杀了呢?
这就是所有制的问题。因为这个农民的产业属于农民所有,不属于牛所有,牛只是打工的,所以这个产业的利益就是农民的,而不是牛的,农民老了的时候也能继续享受这个产业的利益,不存在白吃白喝的事,而牛一到老了不能干活换口粮了,就会认为是白吃白喝,就要被无情地宰杀。
相反,假如皇帝把一块田地赐给这头牛,让农民用这块田地的收益养活这头牛,就是这头牛老了不能动了,农民也不能宰杀这头牛,也不能说他白吃白喝,因为这块田地的收益就是牛的。
同样,企业是老板的企业,不是员工的企业,老板自然把员工当牛马看待,没有油水的时候自然会踢走,而老板自己老到卧床不起的时候都能继续享受企业的利益,不说自己白吃白喝企业的利益。
因此所有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谁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才是关键。
那么是谁发现了这个关键原因的呢?是欧文、傅里叶、马克思这些社会主义者。所以他们一辈子都致力于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要把私有的企业改为公有。
可惜,很多打工者不喜欢马克思这些社会主义者,不领他们的情,他们说这些人是恶棍,是妖魔,是幽灵,还说公有制不好,公有制养懒汉,效率低,私有制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效率高,能让企业发财,让老板富裕。这些人真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到了极点,连自私都不会了。情愿把企业给老板,情愿被老板看成牛马,到老被一脚踢走,也得维护住老板的利益,不让老板的企业被公有了。
笑了,只能说明那个公司烂
为什么要辞退老员工,因为那些老员工混
为什么那些老员工混,因为那些老员工干了五年十年后发现,在这个烂地方,努力干活不好使,多跟领导打好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产出高不如关系好,换我我也混。
为什么招新员工,因为新员工不懂这环境是啥样的,听了HR胡侃两句还以为真就是实力至上公司,进来就是一顿输出
新员工笑了,老员工笑了,HR笑了,部门领导笑了,老板笑了,大伙都笑了
开掉舆论中心员工即可加速公司更生,毕竟很多默默工作的老员工,无论是否能力超群,可以传承公司的传统,应当保留。
我之前做过很多跨国并购业务,对这个深有体会,就讲点我的想法。
先下个结论,这个观点只是适用于一部分公司。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公司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并购最关键的,就是并购后的整合,这不仅是教科书写的,更是实际情况,很多公司并购,就是因为外来的公司与被并购公司的文化不能整合,才失败的。
具体原因是这样的:
一个公司的成长,是分为两个阶段:创业阶段和守业阶段。
在创业阶段,其实很多公司,都是靠一个强势领导,带着一帮子听话的人一起干的。说直白点,就是一个聪明人,带着一帮子傻X,因为后者听话,让干啥就干啥,往往这种情况下就成事儿了。而相反,如果创业阶段,是全明星阵容,反倒几天就掰了,各走各路了。
第二个阶段,守业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为啥有些明明是大傻X,却在很重要的岗位上?因为那些大傻X就是当年创业阶段,聪明人带的一帮子傻X之一,他们只有忠诚,却没有多少见识和能力,但是因为忠诚,创业成功,当然要封赏,而又因为老板也不相信外来人,所以就把所有重要岗位给了他觉得忠诚的人。
但是,这个阶段,最需要却是全明星阵容了!因为守业阶段,需要的就是有能力的专业人士。一般情况下,会招聘一些专业人士进入公司管理,但是,这些人因为没有跟老板一起扛过枪、尿过床、piao过ji,所以,永远只是决策层中的外围人。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公司的圈内人和圈外人两个圈层。老板的圈内人,都是他创业时期的忠诚老伙伴,他们虽然都是大傻X,但是他们是老板的班底。而圈外人,则是那些专业人士,他们只是工具人,很难挤入圈内。这时候,公司内部就会发生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斗争。而一个公司走向滑坡,往往是因为圈内人,因为他们大多数是大傻X,不听圈外人的建议,所以导致公司做出很多愚蠢的决策,导致公司不行,不得不让外人接手。
而我们当时,要进入的公司,大多数是这样的公司!
其实吧,那些创业成功的老板,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前述说的,另一种,也是熟读中国典籍的,到了守业阶段,会搞一个杯酒释兵权,让以前跟着他的大傻X们,得到应得的好处,滚出公司,要么,在公司做一个闲职。而重要岗位,则是给那些聘请的专业人士。
往往后一种老板的公司,经营都比较稳健,少有被收购的机会。
还有一种老板最厉害,就是既保留原班人马,又招进新人,然后,故意让元老和新人斗争争宠,自己作壁上观。这样的好处是,逼着原班人马上进,新人起到促进作用。不好的地方是,两帮人斗争过程中,可能会损坏公司整体利益。而最厉害的老板,他们可以将两派玩弄于骨掌,让自己成为裁判者,同时还能把控公司不会因为内部斗争走偏方向,这种老板心机很厉害。
但是,重点来了!那么哪种老板最多呢?当然是第一种老板最多啊!因为很多老板们不舍得自己的老伙伴,不相信外来人,或者,老伙伴不想走。而这些老伙伴又是些不符合公司守业阶段的大傻X,这就导致很多公司,因为这些无能的管理层,风气越来越恶化,出现效率低下、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现象。
只有这种公司,老员工全滚蛋,才能有新生!
所以,在这种公司中,我们收购了后,都是慢慢稀释掉这些大傻X的。我说的是稀释,不是一下子都枪毙。因为一下子都赶走,就是造成整个人心惶惶的,而且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和干扰。一般都有个过渡期,比如,先把重要岗位比如财务部门,替换上金主选派的人把控,然后再慢慢地挤走以前那些元老。这个过程一般得有个三四年吧,因为太激进,会导致业绩下滑,毕竟有些市场关系还在元老手中。
一个企业并购另一家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大国兼并或殖民一个小国,要完全吞并消化,是需要时间磨合的,还要给他们洗脑,让新公司的文化和做事风格,完全植入旧公司。
而且有些并不容易。因为有的公司,老板就是这个公司的精神领袖,他不在了,就会对原来公司的业务造成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也是磕磕绊绊地合作,一点点前进的。
希望这个回答对大家有启发。
放他妈的狗屁。
中国几千万公司,少一半老员工基本等于宣判死刑了。
这句话用文言文翻译一下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就是用新员工不停的顶替老员工的工作。防止老员工肆意利用部分工作只有自己能做而划水。
当老员工原来的工作被顶替,被换岗到新工作,他已经自动变成新员工。
当老员工原来的工作被顶替,拒绝被换岗到新工作,他会离职。
这就是题目中的那句话。
这是两种公司治理风格,我以前待过的两家公司风格截然不同:
1)惠普,典型的把员工分为事务型员工和决策型员工,基本是完全与美式正斧一个风格:事务型员工非常非常稳定,员工流失率极低,大家都很自然和谐,极少有机会体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而决策型员工,基本上都是“空降”,想靠兢兢业业升职机会不可能,以CEO职位为例,卡莉是从朗讯直接空降过来的,马克赫德是从NCR空降过来的,大家熟悉的zg惠普振耀之后的标榜也是直接出戴尔空降过来的;
2)微软,典型的啥都从自己的老员工里面选,咆哮哥直接是创始人二把手不说了,现在的纳德拉也是做成功了azure前身冒出头来的,这个风格的,Intel也是这个风格;
这两种方式都很好,运行得也都很成功,掉坑里也一样都掉,没有那种比那种更好的站得住脚的理论;
至于公司如何对待员工,这是公司文化的选择,或者更应该说是社会化趋势趋利避害的选择,甚至与公司本身都无关,大家想想,如果你发现身边自己、朋友、亲人的公司一个比一个更不是人,这其实不是这个单一公司的问题,这是更大层面的问题;
简而言之,人口越多,就会越内卷,员工就越没有失去成本,把员工不当人就会成为一个流行的、自利的选择.
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一个“动态换届思维”,总是跳不出“一份工作一做就要做一辈子的”思维,随着越来越深入公司化、市场化的运作,大家必然在市场竞争中被当作资源动态分配,这个公司干四年、那个公司干四年,你到我公司来我到他公司去,不要立志一辈子不挪窝,那是市场资源最低效率的方式,大家要有自觉:在公司干4年了,不用人催,就做好随时卷铺盖走人的准备,换一家公司再干四年,只要你自身是成长的、健康的、头发浓密的,就可以了;说到这里,大家:
不认同。
企业文化是管理层和治理层形成并传导下去的,不是员工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
同样的管理班子搞几个公司,这几个公司大概率风格差不多。
所以换一波员工没用,关键要把老板们换了,公司才能重生。
能这么的公司就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皮包公司。但凡有点技术含量的公司,你让那群有经验有核心技术的老员工走几个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