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是:
一、指出采铜理论的最佳适用范围
二、采铜理论没有涉及的部分
三、回应个别答案对采铜的指责,如Jing的答案。
四、给采铜先生的建议
五、总结
——————————————————————————————
一、采铜理论的最佳适用范围
用一句话概括采铜的书的核心点就是——帮助已经下决心学会中高难度系统性知识或技能的人制定恰当的学习战略、战术,使之更接近自己学习能力的上限,使之在中长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有很多人的一生是不靠系统性知识或硬技能混饭吃的(而且也没兴趣学),这种人看采铜的书意义就较小(不是没有意义,只是意义小很多) 。比如说,我见过学渣依靠“政治手腕”混官场混起来了,该学渣无任何过硬的系统性知识(也不打算学),采铜对这种人的意义就要小很多。
2、如果一个人学习能力的上限不高,硬是要进入(对于他自身来讲)难度太高的领域、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完不成任务是理所当然的。勤奋与方法对天赋不足的弥补作用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所以,在应用采铜的方法之前,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问问自己是否下决心学会一门或若干门系统性知识或者技能。
二、问问自己是否选择了对自己来说难度合适的领域并设定了合适的目标。
如果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yes,那采铜的书值得仔细阅读
————————————————————————————
二、采铜理论的没有涉及的部分
1、采铜毕竟是读书人,他没有强调很多人一辈子是不靠系统性知识或硬技能混饭吃的,这类人看他的书意义要小很多。
2、天资很高,高到学外语、学专业都学得乐此不疲而且勇猛精进的人不必看他的书。采铜没有指出这一点。
3、采铜的书只能帮助一个人把自己的学习潜能多发挥一些。若一个人的学习潜能本来就不高,却硬要制定难度很大的目标,看了采铜的书也不顶用。譬如说,一个高考上限就是二本的人,看了采铜的书也考不进浙江大学。再譬如说,一个学者的上限就是三流学者,看了采铜的书然后起早贪黑也变不成一流学者。
——————————————————————————
三、回应Jing对采铜的质疑
1、"不过我首先要对采铜本人质疑一下,因为我没看到他做出什么超出一般人水平很多的事情。"他在微博上展示过画画的学习,结果半途而废。而且以我对绘画和学习绘画的过程的理解,他花了很多天时间,离入门还挺远,更别说画出点水平了。所以除了些虚的东西,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让人觉得此人不一般,他自己就是算不上一个很厉害的人。"(打引号的这部分是Jing对采铜的质疑)
很简单,采铜的理论在应用中要受到两个制约:1、当事人是否下决心学习某个领域;2、当事人在某领域是否天资很不够。
采铜本人在心理学上的天赋是二、三流,在绘画上的天赋是不入流,他的那本书的理论不足以让他克服他本人的上限。(事实上,没有哪本书能够让人克服自己能力的上限)
采铜的书根本就不是让一个人(包括他自己)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而是帮助已经下决心学会中高难度系统性知识或技能的人制定恰当的学习战略、战术,使之更接近自己学习能力的上限,使之在中长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世界上大多数人(含采铜)接近自己的上限之后也不厉害,这就是真相。
但是,接近上限,可能比离上限太远好一些。
2、“其实大家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真正的大师很少会跟大家泛泛地谈方法论,因为成为天才和大师的关键就在脑子活,善思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发现问题,知道灵活变通解决问题,而不是记死的方法论。”
其实真正的大师的关键是人家天赋异禀且乐在其中,这种人当然不需要方法论(或者说他的方法不适用于一般人)。以我的高中生活为例,班上数学、外语最好的同学(两位都是我的至交好友且同宿舍)是没有方法的,数学最好的同学看完高中课本后就可以举一反三攻克难题了。英语最好的同学来自农村初中,且不花很多时间学英语,英语成绩秒杀在城区长大的同学,而且他也是只看看课本外加老师发的资料。
如果有人觉得因为甲是大师、乙不是大师,所以应该学习甲的方法然后对乙的方法不屑一顾,那很可能错了。搞学习的方法论 最好是由天资不太高的人归纳出来,然后帮助天资差不太多的人。
假设我“城市猎人”穿越到冷兵器时代当将军,虽然我觉得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可以碾压曾国藩,但是 我学曾国藩而不敢学卫青霍去病。据说学写诗也是一样,学李白你是学不来的,学李白写诗还不如学二流诗人写诗。
——————————————————————————————
四、给采铜先生的建议
采铜在书里边说:
“什么样的人叫“很厉害的人”?
2.他精研至少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的造诣远超大多数人 ”
我毫不客气的说,这是他的读书人的毛病发作了,因为采铜是一个博士,所以总是忍不住把“厉害的人”认定为学有专精的人,这种想法是书生气太过的错误观念,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厉害的人没有掌握任何一个领域的系统性理论知识。这本书最大的硬伤就是标题《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但是内容其实是狭窄的谈如何成为学有专精的人。
建议:
1、把书名从《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改成《精进:发挥你的学习潜能》。全国几乎没有人有能力全面驾驭“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个话题,因为“厉害”的类型千姿百态。
2、在书中说明,没有下大决心掌握中高难度系统性知识的人不必看你的书。
3、在书中说明,你的方法是帮助一个人把他固有的学习潜能多发挥一些,而不是帮助人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
五、总结
其实这本书仅仅是一个读书人写给其他读书人的书,不是读书人的人看了这本书的标题可能会嘲笑(我认为嘲笑有理)。读书人又分博览群书型与专精型,这本书主要是写给专精型的人。
专精型的读书人只占社会总人口很小比例,所以这本书是一个小众读物。败笔就是书起了个过于牛逼的副标题——《如何成为很厉害的人》,定位不够精准。如果一开始就定位给只给专精型的读书人看,就会少很多负面评价。
有一个事情可能是采铜先生没有认识到的——对于人类的相当一部分人,放弃成为专精型人才是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这群人中有一定比例的人也很厉害。
正式开始读《精进》,因为这本书引发了轩然大波(不要问轩然是谁,也别问波在哪里)。
刚开篇,写的不错,不过,这段话,我不敢苟同。
等看完了在分享一下心得。
我个人并不是很看好。
html5,js以及类似的技术替代原生大家喊了很久了,就是大热的react native目前看来也依然很不完善。微信的应用应该都是运行在腾讯浏览器的X5内核里,这东西怎么样大家心里也都有数。我感觉还是只能做一些低交互的应用,大概也就是比网页快捷方式高一级别,要利用os的炫酷特性,原生还是跑不掉,而且目前原生开发很成熟了,框架库很多,门槛也很低。
对于不用下app省空间我不是很理解,只不过是把app浪费的空间挪动到微信里而已。
微信所倡导的用完即走的理念也只有腾讯有资本装b才会这么说,其它公司无论如果始终还是会想办法更多的占用用户的时间。
腾讯现在原本就掌握了渠道,现在连app的审核等生杀大权也都掌握,你说苹果恶心,但他起码还勉强算公平,而腾讯可以随便打着为了用户(和你妈说为了你好)进行系统抖动,非腾讯系全都会抖,想怎么搞你怎么搞你。
结局都是类似的,中小型公司都很激动,以为有了小应用他们就有了腾讯爸爸的几亿用户,这种幻觉很美好,但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变成临时解决用户欲望的千斤顶,以及腾讯渠道那可怕的推广分成费用。大公司肯定都很不情愿的跟进,又没办法,估计会简单开发一些应用,然而尽可能的往自己原生的app上导入,心态很微妙,不过短期内肯定会先爆发一波星座血型算命起名你的前世今生颜值计算能活多少岁等一些QQ空间喜闻乐见的低质量辣鸡应用,目前也不知道腾讯审核时是否会做一些限制。
微信也许已经不是聊天软件了,我朋友偶尔用了一下QQ,惊叹的说,QQ真好用呀,聊天记录都能自动存下来! 微信当初也许吸引大家的是我们只想要一个广聊天的QQ,现在已经要变成微信os了,是不是以后也要走和当年QQ一样的路?整个腾讯系全压在这款app中? 我不知道,在集团利益,业绩增长的车轮下,什么张小龙王小龙,什么鬼的用户体验,什么产品经理说不的坚持,有多少碾碎多少。
仅是个人一点感悟和粗浅看法,不太对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