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哪些书籍改变过你看世界的眼光,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F_falc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与其说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以那一本书为引,串联起一系列的阅读,不但改变了看世界的眼光,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与轨迹。

关注的我久的朋友可以看到我早期回答中,所透露的生活现状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都有着巨大的改善。虽然说,这些好的改变,并不是全都是依靠这几本书籍,但是这些书籍是很可能引发一个人一系列新的思考与启发,乃至于新的行为方式,从而让原来的惯性的生活轨迹产生了改变,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文长,约4500字,大概10分内可以阅读完,

另外,有兴趣的买书来看的话,我也推荐了喜欢的作者与版本。比如康德的传记,就推荐阅读美国作家库恩写的《康德传》的版本,比较中肯。至于价格,以前我是确实不注意折扣与价格,不怎么关心。但是,直到我自己的书出版了以后,我才发现,我的书隔三差五就会被当当打折,有时候折扣还真的不小...(我的书这么卖不动吗?不过双十一加上二十周年店庆两个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免单或者满一百减五十折扣是真很大的,因为我的书又半价了,书籍见签名,不过我不是来推销我自己书的…因为其实销量还可以的,感恩。)相比之下,另外的平台则折扣频率少很多。所以对比之下,我就有数了,这点点经验,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那么,从何说起,就从迷茫开始吧。

1.我知道什么?

年轻时候,大家特别迷茫过。

因为,对于这个世界,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对我做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希望什么?

曾经一直以为,努力,方法论,加上机遇,与一些运气,应该就是走上一个我可以预见的,富裕的,甚至很幸福的日子,或者至少感到一切是我可以努力,去"控制"什么,而能够达到的。

我敢确定,就有很多人还是这么认为,我们通往幸福或者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这样子的。确实似乎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在于,一旦脱离理论,而到了真实去执行的时候,就被这个世界的无常,不确定性的,还有大量的波动,等等综合影响。这些计划与认知都变得不堪一击,多是我认为应该是这样子,所以会变成那样子。

实际呢?即便我和大家一样,设定了目标,很多人知道了那么多方法论,冥思困想过很多方法,也无数的鼓舞过,却从未有真正的靠近过梦想一步。

直到有一天,翻开一本书叫做《反脆弱》的书,书中最核心的观念在于,作者认为: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不过,尽管这一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还是没有一词能够 用来 形容 脆弱 性的 对立面。 所以,不妨叫它反脆弱性( antifragile) 吧。

正是这本书:

除了世界的不确定性对于我们的影响,我们要从中受益之外。书中还提到线性与非线性的世界,终于轰隆一下开始把我习以为常的对于世界认识豁开一个口子:

在这个世界上,一份的药剂是药,两份则不代表是两倍的药效。坚韧的事物,并不代表它们是具有很强生存能力的,并不能从波动中收益。而我们一定会承受来自外界的波动,不能预料的狂风骤雨,正是这本书所带来的启迪:风会熄灭拉住,却能使得火越烧越旺。

之后的我所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爱上风?

塔勒布的文字是迷人的,为了"爱上风",于是我接连读了他的《黑天鹅》与《随机漫步的傻瓜》两本书,其中又以《黑天鹅》最为著名它的主题在于——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书中提到了黑天鹅是如何在人们的熟视无睹中,一次又一次上演,在我所关心的收入问题上,提到了"极端斯坦与平均斯坦":

有些职业,比如牙医、 咨询师和按摩师的收入是不可能具有突破性的:它们受到在既定的时间内服务 的病人或客户的最大数量的限制。
而一些职业,如果你干得好的话,能让你的产出( 以及收入)十倍、百倍地增长,同时几乎或者完全 不需要额外的努力。

无论是《反脆弱》还是《黑天鹅》主题本质都在于——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也都承认这个世界变化的无常性。

简而言之:真实的面对了一部分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显然这一切改变了我的观念,不再认为世界是一个稳定的,就像学生时代一样,我们一切按部就班的学习,划重点,考试,然后必然一个可见,可以预测结果。以此为分水岭,自那以后看一切信誓旦旦的方法与思维,鼓吹必然有某个结果的方法与思维,我都报以克制与保持距离的态度。因为,基于真实的特质与规律,我们的方法与策略才有真正得以被实现的希望,或者有一个合理的期望。

也自那时起,才逐渐感受到,世界的运转并不是以一般人以为的可以衡量的线性与可以测算的。虽不过,麻烦也在如此,失去了人生考试大纲:努力,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这种错误的,必然轨迹的假设。也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会真的让一切变得更好了。

2.我可以希望什么?

事实上,在有一段时间里,生活确实变得更糟糕了一些,几乎失去了任何安全感。并且,一下失去了习惯的思维与认识世界,与改变人生的方式与方法,是有点不知该怎么办的迷茫。

事实上,我已经知道并且感受到了,个人是不能够控制外界变化随时的发生,将怎样的以直接冲击或者蝴蝶效应的方式影响到我。哪怕你觉得你在往一个似乎看起来好的方向努力,用着那些正确的方式,但是依然并不一定会引起我所期望的事情必然的发生,可能还是负面的。

我想,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所以至此,面对复杂的世界,我可以希望什么?

落入虚无主义,与自然主义论,或者此类的想法,并不是我能接受的。我想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或者智者,总是会有相似体悟与答案的。为了寻求这个答案,在那多么多的书籍里,康德的书籍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康德以他博大的胸怀,他站在普通人当中,来关心我们人的根本的问题。

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哲学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第一我能够知道什么?第二,我应当做什么?第三,我可以希望什么?其中第一个与第二个好解释,是关于认知论与道德哲学的问题,这个可以放一边先不说。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个问题,我可以希望什么?最后在康德哲学中,我理解到的,我可以希望什么,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定位,进一步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不仅仅是定位,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承诺。

其实,对个人来说去掌控外界的变化和发生什么既然是无可能,也无法规避变化的影响与冲击。但我所能真正希望的是,无论外界怎样的变化,人所有的努力,是要对对自己人生的一个定位,进一步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不仅仅是定位,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承诺。

自然能慢慢理解到,自己对于世界变化的两者关系与影响中的一面:就如同我不过是大海上一叶扁舟。基于这个角度,康德书籍,在这问题上,给了我很好理解与接纳的答案。

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要这么去做。这才是我也可以真正希望的。

其实,无独有偶,我竟然后来很多的中外哲学家的观念与著作中找到了类似本质或者相近的内容。就不再详述。顺可以提起红楼梦整本书,就是无常的写照,以《飞鸟各头林》所体现的: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些因缘聚合与无常,都写进了这千古奇书之中。书中人物的各式的命运,其实也是他们在命运中,成为什么样的人又有着不同的命运的轨迹与结果。原来,古往今来的智者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无非只是角度,表述都不同,现象展示的角度不同而已。于是纵观的多了,但凡涉及到这些关于人可为,不可为,能期望什么,其实基本规律与本质都是极为相近与相通的。

随着继续深入探索思考这些问题。此时,对于世界的看法与观念的变得与从前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看问题的角度。这种角度的改变,很容易让人一变得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寻求为人的更有意义的存在。就像,虽然虚幻的优越感尚未从我身上消失,但是我日渐鄙夷的痛恨它的存在。

并且,其实康德本人,其实也是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他看世界的眼光:

这本书就叫做《爱弥儿》。为了读这部著作,他曾经有一个星期不出来散步(康德每天固定下午四点出门散步,在那个小镇上,甚至有人用康德的散步时间来对钟表)于是,周围的邻居议论纷纷,说他是不是出去了?他是不是生病了?其实没有,他就在家里读这本书,卢梭对他有极大的影响,不但在思想上,而且在品格上。

康德曾说,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确信知识可以创造人类的荣誉,那时的我鄙视无知的群盲,就是说有一度他就是以知识精英自居,当时的康德认为这个世界就是靠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他对没有文化的人,他根本不放在眼里。(现在看来,他当时的心态,与时下很多的精英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甚至是一致的)

但是,他说,卢梭使我走上了正道,是卢梭改变了他整个的想法,他就说:

虚幻的优越感消失了。

也正是这种虚幻的优越感的消失,成就了后来伟大的康德。如果康德止步于这种虚幻的优越感,那么我们后来,也只能说,他是一个天才学者。

康德之所以成为康德伟大,他不像现在的社会那样子,以外界的标榜与标签来评判的,头衔,名誉,地位。康德衡量他的工作价值与意义标准在于,是关乎人的尊严与权力的。所以后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换句话来说,一个非常庸俗卑鄙的人,也恐怕难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更别提影响整个世界的哲学领域了。

另,关于康德的传记很多,其中库恩写的《康德传》很值得一读:

而影响了康德的整个想法的书,《爱弥儿》:

3.我可以做什么?

沿着这一路探寻读下来,至少有两点内容是被古今中外的智者,甚至于科学家,所共同会频繁提到的。其一,就是外界的一切是和合与无常的。其二,幸福或者我们所能寄托的竟然无独有偶的全部指向我们的内心,或者我们的人格(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让我倍感惊奇的统一,也笃定了寻找到正确的,重新这复杂的世界中,指引人生的一些新的路标方式。首先,自然是脱离外界标签的,我并不打算站在这些古往今来的智者,还有我花时间读过书籍的对立面,至少我是思考与观察过了,确实如此。

剩下的问题来说,已经越来越清晰,在我已经知道,我能够知道什么与希望什么以后,就剩下,我可以做什么?同样是翻阅了不少过去的,现代的,很多书籍。基于此前阅读的知识与累积,它反而能够很强的影响我。这么一本是无关乎任何先进方法论与高级思维的。恰恰弥足珍贵的是,《了凡四训》的不同在于,无论我是什么位置,我何者能力,智力,学识,我都能去做,所带来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能让我感觉重新去审视一生,而再换个方式去活一次。所以,这本书任何时候或许都不太晚,或者越早越好。

《了凡四训》的这一版本,是我的床头书:

知易行难也从来是真的,不得不说《了凡四训》又能常常自己莫大的安慰。该版本书中的序言中的故事说道,《了凡四训》回答的,正是中国人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如何保平安?如何获取功名利禄?或者更简单的合并成一个问题,如何改变自己命运?

其实袁了凡一生写了很多本书,此书其实以作为家书写的,但是却被传了下来,因为作为家书而传承与告诫后人,极为诚恳与真实。很多地方也会试着去做,可以这么说,我们最后能做的,在我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路上。袁了凡极力的像我们证明,如果真正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想做点什么,是自己的心念与行为。而在这本书里,袁了凡把那些取舍,经历,感悟,证实,与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与你诚恳的告知:

你(可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然后才有了怎样的命运。

(现在再回想康德:"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要这么去做"。是不是又进一步可以联系上,我可以希望什么与我成为什么人,和命运三者在逻辑关系上层层递进的影响。)

很多类似的内容,常常与我此前翻到过的各类著作中,冥冥透露的道理不谋而合,只不过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可能具有可执行的参考性。

我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一路上,各种大小错误不断,但是整体上还是远超过四年前的状况,甚至实现了从前我都不大敢想的一些事。

其实,从翻来那一本《反脆弱》到这本《了凡四训》中间一路其实读了很多书,这一个时间跨度是四年。这是仅仅是四年时光。

所以,我特地把这几本列出来,是因为这几本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有着深刻的经历感受。

再后来,我遇到一位秀外慧中的姑娘,我深知,以她的才貌,靠追是没用的,一点用都没。但她对我说:

你这一生,真正有意义的事,是你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会在这个方向上坚定的支持你。

你看,又是这样子,有时候读什么书,行什么路,你成为了什么人,也会遇到什么人,就有了什么样的命运。

于是到现在,岂止是眼光,乃至于世界都变了。

或许康德只用读一本《爱弥儿》就成为康德,而我需要读很多。

但是,每多读一本好书,我们的人生或者这个世界应该也会更好一点。


user avatar   liu-liu-34-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强烈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不仅推荐给了学生,还推荐给了一些新手心理咨询师。

看这本书,很多人会有拍大腿的感觉,惊叹”哇,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很多人表示读完这本书,对于社交、对于自己、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他们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还有朋友会在一开始的时候不愿意接受作者的观点,可当他们尝试着用作者的观点重新看世界,他们突然觉得平静下来了。“

这本牛书,长这样(看图)o(* ̄▽ ̄*)ブ

如何去理解书中的观点呢,举两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如何平衡学习和社交的问题。

小A说自己是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的人。因为家里条件不太好,从小到大他一直都刻苦学习,希望通过好好学习来改变现状。

上大学以后,他发现无法平衡学习和室友的关系。整个宿舍除了他,其他人的经济条件都很好,而且这几个室友都是比较外向活泼的人。

这几个性格相近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打球、打游戏、玩电子产品、吃喝玩乐。这几个舍友都不怎么学习。而特别用功学习又不善言辞交际的小A在宿舍里就显得非常不合群。

小A很痛苦。他渴望和室友成为朋友,他想融入宿舍这个集体。可是,他去和室友一起玩耍,他也不快乐。他有很深的负罪感,认为自己背叛了学习,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小A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平衡好这一切。他对现状无能为力,心里生出了很多抱怨。抱怨命运不公,为啥自己的家庭条件就不好呢;抱怨室友不好好学习,影响自己;抱怨自己不够外向、能力不够,处理不好这些问题。他觉得自己很不幸。

第二个例子,是女生如何处理好安全感和亲密关系的问题。

小C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她对男朋友特别不信任。只要男朋友回信息慢了,或者没及时汇报行踪,她就觉得异常难过,内心戏非常丰富。她会认为男友不在乎自己,甚至会猜疑男友是否背叛了自己。然后,她就会闹情绪、吵架、冷战。

而男友呢,因为工作忙,确实有时来不及回复信息。他觉得小C过于敏感,甚至有些作,很难相处。男友觉得很累,就冷淡起来。而男友越冷淡,小C就越没安全感,越要找茬吵架。两个人的关系彻底陷入了死循环。

如果小A和小C看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他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应该会发生很大变化。

书中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你的不幸,皆是你自己选择的“。

很多人一味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当人们认为自己被给予少了,或者给予的东西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时,常常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

比如前面说到的小A,他就觉得自己是不幸的。有时他还会觉得自己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

按照这本书的观点,实际上是小A亲手选择了自己认为的不幸,也就是说小A选择了不合适、片面的生活方式。

通俗的说,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思考或者行为的倾向。一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就是生活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或者人生观,对世界人生的看法。

这就好比人们看待井水的态度。夏天,人们认为井水清凉;而到了冬天,人们又认为井水温暖。夏天的清凉感觉,冬天的温暖感觉,都是人们赋予井水的看法。实际上,不论夏冬,井水的温度通常恒定在4℃。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在不同的季节赋予了井水不一样的意义。

反过头来想,小A对待室友的态度,是不是犹如看待井水呢?

一方面,小A内心不接受自己,期待自己变得像室友一样活泼外向,能说会道会玩耍;另一方面,小A又觉得自己背负着家人的希望,要玩命学习,不可以被室友影响,更不能为了合群耽误学习。这就引发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导致了种种纠结和痛苦。所以,不幸的感觉,还是源于自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自己赋予了这些问题怎样的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还提到了另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每个人的课题都必须自己承担,而别人的课题也是如此,我们根本无法左右。

小C的不幸源自于自己没有处理好安全感的问题。小C希望男友为自己缺失的安全感负责。小C这么想并不合适,因为安全感需要自己给自己。

安全感是小C自己的课题。而男友需要负责的课题是如何平衡好工作和女友的关系。

除了这些之外,这本书还有其他让人或醍醐灌顶或大梦初醒的观点,给我身边很多朋友和学生一种获得启蒙后打开新世界的感觉。

最后多说两句,我始终认同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买书看书是一个人改变现状,获得宁静和成长的最便捷方式。

无力感是人类恒有的感觉。

为了对抗这种无力感,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提升。而读书,就是我们积极应对无力感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自我提升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毛选》

1

刚开始读《毛选》,总觉得说阶级这些话题离自己很远。

什么帝国主义把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有这种实力和残忍吗?

什么要推翻地主阶级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其它方式不行,不能谈吗?

什么左倾、右倾的错误让人感觉不到这里的价值。

初读《毛选》的体验很一般,直到经历过社会的毒打,经历过这些年中美贸易摩擦,经历过自己的成长,才发现教员果然是yyds,为什么越厉害的人越会去研读他的书。

以前我们总觉得这个世界是公平和正义的,美帝是皿煮和自由的,特别是言论自由。结果美帝前总统川普在快要卸任但是还没卸任的时候,被推特和其它平台封账号,一个国家的总统连声音都发不出来,就知道所谓的言论自由其实是假的。

中国要发展,人民要过好日子,也产业升级,结果迎来川普的打压,因为这不符合美帝的利益,美帝要守着高科技产业来维护自己的垄断利润和优势,不允许别人挑战自己。当一个国家用尽全力来打压华为的时候,什么公平与正义,帝国主义的所作所为终于能理解了。贸易战、金融战、舆论战,能用就用,为的就是压制中国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当然了帝国主义不仅仅要打压中国,还要打压全世界,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连自己的主权都没办法维护。

帝国主义那一套一直都在,从未离开过。商品倾销、债务陷阱、颜色革命、金融洗劫等等,帝国主义有的是手段来欺负别的国家,洗劫别的国家的财富。

要彻底的摆脱帝国主义的剥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说完帝国主义再说阶级,如果当初不革命,好好跟地主阶级谈判,能改变当时的现状吗?

还真的不能,这种事不破不立。

比如只要地主阶级这个阶级不倒,还一直占据了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动,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付出很多,这是立场。

只要地主阶级存在,就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的利益而动,把农民栓在土地上,避免农民这种劳动力流通才符合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如果地主阶级好心把农民朋友给放松了,资产阶级那边生产效率高,发的工资高,农民流动到了工厂,地主阶级就要完蛋了,地主阶级不会自己给自己挖坑。

只要这个本质不变,再多的商谈都是白搭,地主阶级不会给自己送绞索。

当时整个社会都如此了,当时社会矛盾那么尖锐,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了,最后只能靠阶级斗争来解决。

反过来我们再看今天,某些买办企业一直在为西方势力摇旗呐喊,比如俄罗斯打乌克兰,我们官方都没有反对,结果某些企业跑去跟着西方制裁俄罗斯,被网友嘲笑半天。

这些买办企业能改吗?根本改不了,改了就不是买办企业了,西方势力不允许,不改的话只能被更多的网友们识别,最后慢慢混不下去。

当买办是没有好下场的,阶级命运已经定了。

3

有人在读毛选的时候,对里面分析和归类了很多经典的错误表示不解,觉得太细太多,这是角度的问题。

教员实践的角度是以小博大,只能靠自己,不能犯太多错误,成本太高,必须要胜利,要解放全中国,在这个角度上再来看这些错误,是不是就很能理解了?

类别多,越详细,以后犯的错就会尽可能的少,就会节省更多的资源和人命。

分析的越精准,就能越提早发掘到问题,及早改变,尽早找到新的出路。

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教员的压力。要革命成功,就要避免掉坑,找到出路,但是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不少人还对国民党报以幻想,这对革命的发展都是隐患。

事后的发展也确实如教员所分析的那样,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给我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损失了很多人的性命,如果再早发现,有更多的人理解,就少了更多的事。

站在必须要做成事,有责任有担当的角度上,要避免犯错,尽可能的看到问题的本质,高效发展,就是要看问题找本质,把尽可能多的错误总结出来,一一避免。

热血和鸡血解决不来问题,成体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

把这些放在个人的工作中去,升职加薪上去,都是一样的道理。






专门建了一个读毛选的账号,挖掘毛选中的智慧和经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关注“崔丁读毛选”。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如何影响社会思潮”。

其实一直以来,我是比较认可“科学是科学”,科学可以改变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该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力量,而不是以思想领域为主,因为在我看来,这不是科学的长处,而也容易产生很多误解。


上面这张图是我经常喜欢用的图,因为这个图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科学和大众的鸿沟,以至于我们经常会看到媒体上“放卫星”,感觉下一秒中国就成了宇宙之光了。

其实媒体报道娱乐下也就那样子,有些时候,当一个想法被很多人认可的时候,那就有点麻烦了。

比如,当年达尔文在他的著名的作品《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可以说是生物学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情,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认知。然而,很遗憾的是,这种思想被社会学和某些政治利用了,于是就出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思潮的认可度非常高,包括著名的斯宾塞和白哲特都是这种理论的拥虿。人类社会是并不是单纯的生物模式,怎么可以套用达尔文主义呢?而这种思潮的泛滥最后也衍生出了更加恶劣的后果,比如种族主义,白人至上,甚至极端的出现了“种族屠杀”。

再比如汉密尔顿提出的生物亲缘选择理论,是指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比如兵蚁保护蚁王的行为,鸟类的报警行为等。但是有的人将其转接到社会学上号召无条件的利他行为,这就不合理了。

而《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恰恰也符合了这个现象。这本书,看起来像是生物学书,其实是一本打着生物学旗号的社会学书。然而,很多人真的把这本书当真了,认可了生命的“自私”,合理化自己的极端自私行为,这就很麻烦了。

以最大的图书在线销售商当当为例,仅仅40年增订版,评论数就有近10万条,可以想像这个销量有多高。如果加上之前不同版本,以及不同的销售渠道加起来,这本书的覆盖面已经大的惊人,那么受他影响的人群规模可想而知。




事实,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经常和其他人聊,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是1957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而真正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是2000年附近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生物学上的东西,革新的非常快,甚至现在教科书上的东西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诞生于生物学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没有DNA测序,没有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知识,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些现在看来的谬误。

可惜的是,这本书的读者们太喜欢这本书了,也许是这本书太迎合他们的认知了,于是就成了影响思潮的行为了。

当然,当前这本书的影响还算有限,毕竟虽然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但是大家普遍对生化环材的看法一般。即便如此,我依然遇到不少人把这本书当“生物学圣经”,并以此来和我争论,搞得我哭笑不得,甚至某社会学博士还要指出我对书中的生物学认识不够,让我无语。

生物学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新知识都在涌现,这和很多学科处于相对停滞不一样,有的人总幻想某个“大道至简”的理论来解释生物学,在我看来有种不自量力,我不认为生物学上存在这种“大道至简”,所以,我坚决反对把这种生物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学上,更别提可能还是错的。

生物学上有进化,但是这不是你认为社会上优胜劣汰的种族主义是对的。

生物学上有利他行为,但这并不代表社会学上不利他就是违反人性。

生物学上有强竞争,但这并不代表社会学上所有的为了自己不惜一切就是对的。

有时候我在想,《自私的基因》和亲缘选择的拥虿们是不是辩论一下比较好玩?

未来随着科学进步,必然会有新的理论出现,而新的理论,必然会有人把他运用到社会学上甚至影响整个时代。我们如何合理的保持理性?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自然界多姿多彩,就比如自然界是有同性恋的,但是自然有性生殖群体里,依然是异性恋占主导啊,各自谋取合理性即可,别一方面宣布自己正确。




  

相关话题

  你们觉得不喜欢读书的人值得交往吗? 
  有哪些「早读早超生」的书?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如何回复比较得体?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如何回复比较得体? 
  文学作品该不该用现有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我们是否应该包容艺术创作的观念尺度? 
  如何评价《苏菲的世界》这本书? 
  有哪些像《极简欧洲史》这样好读又深入的历史类书籍? 
  历史人物有哪些令人感慨的遗言? 
  如何看待微信读书上有很多大尺度不适宜未成年人读的漫画? 
  大家的厕所读物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奇葩说 第六季》第三期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嘛?」,你站哪个持方?
下一个讨论
小镇生活有哪些令大城市羡慕的地方?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