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看到一个裸辞的人是怎么得出“裸辞的几乎都”这个结论的?
三十岁左右的人,不上不下,如果不是身怀技术或背着重要客户,本来就难找,同时还挑在疫情下的2020年,不焦虑也难呀。
相反,很多裸辞的人由于焦虑,反而很快找到了工作,因为焦虑,原来在职的时候来挖你,你可能要考虑权衡的机会,现在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就去了。或者原来因为某个不爽的原因裸辞了,遇到一个解决了这个原因的,往往不想太多就会去。比如因为加班多裸辞的,碰到一个不加班的,很快就去了,但去了就发现,原来钱不够多也是一种痛……
所以不建议大家裸辞就是因为在这种特殊环境造成的焦虑心态下,你挑选和比较的心态是不同的。为了减缓焦虑,你很可能会草率地去了可能并不那么理想的地方。
其实原因很简单,用一个计算机术语概括叫做:
过早优化。
我自己是2018年从华为裸辞的,身边也有很多同事裸辞。其实裸辞之后最常见的情况不是一种,而是两种:
第一种,就像你说的这位朋友,很久找不到工作;
第二种,离开了原本不喜欢的工作,最终却是换个地方继续做不喜欢的工作。
第一种很好理解;而第二种,举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以前是做财务,在公司时很多同事简直快恨死了这个活儿,天天嚷嚷着辞职以后再也不干财务了。
结果裸辞几个月,又找一个公司,继续干起了财务。
……
作为一个裸辞过做过职业转换的人,分享三点思考,希望对你有用:
1、为什么?
2、怎么办?
3、怎样获得真正的职场自由?
回到题主的问题:这是为什么?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开头讲的「过早优化」。
百度一下这个词条,解释是这样的:
过早优化,指的不是在开发过程的早期,而是在还没弄清楚需求未来的变化的走向的时候。你的优化不仅可能导致你无法很好地实现新的需求,而且你对优化的预期的猜测有可能还是错的,导致实际上你除了把代码变复杂以外什么都没得到。
放在职业发展上,说人话就是:
你在没有积累足够职场资源(眼界、能力、人脉等等),也没有对职业发展形成清晰认知的时候,就过早地进行了优化改变,结果导致了猥琐发育(而且经常发育失败)。
特别常见的情况就是,你在一家公司可能才工作了两三年,感觉自己是螺丝钉,感觉大材小用不创造价值,感觉公司怎么这么傻B天天加班剥削我。于是在某个时间点上,你读到某篇热血文章,或者看到某个成功案例……
然后脑子一热,裸辞!
但裸辞之后却发现:自己还缺少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又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支持;结果……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了。
于是,有的像你提到的这位朋友,很久找不到工作;也有的在辞职浪几个月之后,随着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开始越来越焦虑,然后随便找一个公司当救命稻草,重新干起了其实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老本行。
你问问很多裸辞过的人,大家一定明白这种感觉。
说来惭愧,我在18年离开华为的时候,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只知道为什么其实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怎么办?
对于已经卡在青黄不接状态的老铁,我其实给不出什么好建议……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不妨先找家公司上岸吧。我们每个人也是一家小公司,先把现金流接起来,然后再从长计议。
但对于现在身处一家公司,正想着裸辞出去浪的人,我作为一个过来人的建议是:要慎重。
当然,不是说我们要畏手畏脚;而是说,要先盘算清楚自己手头有什么东西,以及未来到底想要什么。
有勇气可不见得要鲁莽。
慎重之余,在你裸辞之前,最好能够想清楚一个问题:
我能在什么领域,用什么样的方式,帮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今年我在北京见了古典老师(得到《超级个体》主讲人),他当时讲了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
如果能想清楚这句话,你裸辞也好,留下来也好,都能够从容很多。
以前在华为时,我很焦虑一个问题:我不知道把自己放在市场上,能值多少钱。
如果我辞职了,到市场上去找一份工作,还能有这样的收入吗?
更让人难受的是:答案是——好像不能。
其实问题就出在那句话:
我能在什么领域,用什么样的方式,帮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在职场中的不自由,很大程度上源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比如我以前做财务,我是在通信领域,用财务管理的方式,帮……公司?解决……算账的问题?
其实我可以说得特别高大上,但没必要。抽丝剥茧,核心就差不多是这么一个答案。而难受的就是,这个答案本身存在很多问题。
方式上,说起来是财务管理,但大量的时间其实是:重复性地做表格;迎合各方要求做PPT;在系统流程中充当一个机械性的节点。
解决的问题上,真能解决算账问题吗?其实也不能。我似乎并不能为公司解决什么具体的问题,而是永远在充当流程中的一个推动角色。
仔细一想,发现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嫁接在了公司的流程中,都不是独立的能力,都无法完整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所以,一离开公司的系统,直接就不知道自己这些“技能”还可以给谁用,还能帮谁解决什么。
于是,辞职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没有选择工作的自由。
我再换个角度解释一下,可能会更清楚。
比如同样做财务工作,但我下意识地去建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点像全栈工程师的意思),最终能做到:我可以在通信领域,用Excel模型的方式,为公司提供一套高效的预算方案,帮助公司把项目预算编制时间缩短50%以上,同时因核算更清晰而使盈利提升1%~5%左右。
当然这只是随便举了个例子,但看到区别了吗?
如果我具备的是这样一个能力,那我完全可以不依赖某一家公司,我可以去通信行业的任何公司,我甚至还可以去其他行业的公司。
我把我能解决的问题摆出来,他们自然会评估价格;这个价格还得合理,否则我找别人就行了。
古典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也很有意思。
比如你说:我是在奥美写广告文案的。那么其实你还是一个打工人,你很难过得自由。
但如果你说:广告领域,我能用文案设计的方式,帮医美类公司,把广告转化率提升10%到20%。
那你就太自由了,你绝对不会像提问里说的那样,“很久找不到工作”。
实际上,你去哪都行;你可以留在一家大公司,可以去创业公司,你还可以自己开公司。
感觉到其中差异了吗?
关键是,不能把自己变成平台流程中的一个机械节点。要积累自己解决某个/某些具体问题的能力。哪怕这个问题特别小都可以,总会有被这个问题困扰的买家愿意出价。
延伸一下,如果已经在找工作了,其实也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很多人写简历,特别喜欢写我做过什么什么项目,参与过什么什么事情,但看来看去唯独不知道——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但做老板的人一定明白这种感觉,就是大家最关心的其实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我就可以做对应的估价,我就愿意给对应的价钱。但你只讲了一堆经历,一堆过程,我完全不知道要你能做什么。
又回到了那个问题:我能在什么领域,用什么样的方式,帮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你找到清晰的答案,然后带着这个答案去找更好的工作。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那可能就先别贸然裸辞。
不妨再想一想。
最后,说到职场自由,再延伸一下,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上周末一个朋友找我约咖啡,她是做某个行业的线上卖场运营。她觉得现在的工作不自由,想换个工作。
我给的答案却是:自由不自由,关键不在于换不换工作。问题没想清楚,换多少工作都不自由。
我跟她讲,你现在做线上卖场,那么你是在公司流程中,承担卖场运营的某一个支撑角色吗?或者,你能搞定一个卖场从无到有、搭建起来然后营销推广获得不错的转化回报?
如果你只是前一种,那么换一家公司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你本身就不是一个自由的节点,当然就不自由。
想办法往后一种靠一靠。
如果你能建立起后一种能力,那么根本不用受困于这家公司。
你看看行业里其他公司有没有需求?或者,你做这份工作的上下游外部合作方,甚至一些做同样品类的小公司,他们的老板需要不需要有人来解决卖场问题?
绝对有人需要。找一个愿意给钱愿意给资源的老板,你去帮他搭建就好了。
甚至再进一步,你跟行业的上下游都建立联系,积累自己的一些外部资源,然后你带几个优秀的人,自己开家公司出来干就好了。
反正你怎么选都行,你不用整天焦虑:我离开了这家公司,还能去干啥?
你也根本不会在辞职之后发现,原来找一份工作那么难。
这才是真正的职业自由。
这个思路其实不仅适用于职场;你要开一家公司,写一个公众号……其实都要好好思考一下:
我能在什么领域,用什么样的方式,帮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答案越清晰,你就越从容。
如果觉得有用,还请点个赞让我知道,谢谢你的支持~
我是 @一炜 ,前华为海外财务,现斜杠创业的自由派;一个极简主义者/成长践行者/写作者。
我还有几篇高赞回答,也许对你有用: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个人成长之行。
从传统职场到自由职业,分享个人成长相关真实体验与思考;500+篇原创,超过100万字干货。
微信搜「个人成长」,这是排名第一的公众号~
和裸辞没关系,辞职的时间段不对。
毕业1~3年的大学生,5月份辞职没问题,然后在6月份毕业季再和应届生一起竞争岗位。28~30岁,怎么也工作六七年了吧?这种有资历的职场人士,最容易换工作的时间段是12~3月。经验者大部分是年底拿了奖金就走或者年初辞职,这个时候公司职位空缺,一般急招的岗位会比较多。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千万不要5~8月份裸辞,太难找工作了,流量都被应届生招聘覆盖了,而且这个时间段职位空缺也不多。
放宽心点,我觉得你自己在给自己设限。什么叫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工作?难道你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大公司进不去?我国上百万家大企业你都试过了?什么叫一事无成?中国月收入低于五千的人有85%左右。如果你想成就自己什么,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就行了,哪还有时间在这里感伤,不是吗?
快三十了,告诉你一个铁一般的法则。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千万不要带到工作和生活中来。你的同事,你的上司,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工作是解决问题的,生活是满足需求的,而不是看你的负面情绪的。难道找不到工作哭个十年八年就有工作送上门了?
我在大企业里上班时,只要哪位领导在公司暴怒造成不良影响的,基本上要么被降级,要么丢掉饭碗。因为懂一点管理学的都知道,负面情绪只会带来负面结果,并且影响解决问题。你一直负面情绪,就会一直影响你解决实际问题。
干的不爽就出去散散心,吃吃饭,看看电影,旅旅游。我有个朋友做到总经理还不是天天跟我说压力大,不想干了,想辞职,说了一两年了都。谁还没点小情绪了,是吧?
别灰心,也千万别给自己贴一事无成的标签,说啥大公司进不去。我四类大专学历当年还不是一样投递要求本科学历的大公司管理岗位,一样有面试机会,面试过了一样去上班。
补充一点,现在社会和人心普遍都比较浮躁,容易莫名其妙的出现不安,烦躁,想要辞职,逃避的情绪。正在求职或者在职的年轻朋友们,一定要沉住气,尽量不要裸辞。一份收入不错,也能积累自我价值的工作,尽量做满三年,积累相关(有效)经验。频繁换工作换行,一直做行业小白,随着年龄的增大,还带着一堆不相关(无效)经验,肯定只会越来越难。
祝每个努力的人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并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感谢各位的点赞关注和追更,这段时间发现待业、失业或者正在找工作的迷茫困惑中的小伙伴不少,特此更新近期的感想和心得,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参考和帮助。
首先是关于职业规划的,其实很多应届生和毕业1~3年,甚至30~35岁考虑转行的职场精英们都会有这样困惑的遭遇。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感到困惑、迷茫,纠结该怎么选择,却往往忽略了自己能怎么选择,有哪些选项,各选项之间有哪些优缺点。国内2000多个职业,其实对于某一个人来讲,95%以上的职业我们是没有选择的资格的,如学历不够、非相关专业、无该行业或职业工作经验、工作年限不够、不具备相关技能或技能匹配度不高、没有相关从业资格证书等。何况找工作本身还要受到期望薪资,工作城市,福利待遇,通勤距离,公司制度等其他因素限制;
另一方面从求职面试的流程来讲,首先简历本身要经过HR初筛一道。可能你很优秀,但是HR不够专业,然后简历连到用人部门主管面前的机会都没有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所以退一步来说,即便我们不迷茫职业规划方向,也作出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选择,但实际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可能没有机会或者机会很少。人生很悲催的一件事情就是,N年以后发现自己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多年甚至倾其一生的光阴。迷茫怎么选只是个开端,选对了依然还是要付出努力才有争取到好的工作机会的可能,争取到好的工作机会但是因为一点小事或者情绪裸辞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的话,再好的规划其实意义也不太大了。
那么,回到裸辞的这个话题上来。显而易见,大部分职场精英更倾向于找到下家后再辞职,而不是裸辞,这么做是很有道理的,起码这样不会把风险留给自己。哪怕是找个一般的下家先做着,后面边工作边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也不是不可以。只要是在同一个城市内找,请假面试方便,工作都是大致接续上的话,就不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再者,工作本身也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对企业来讲,员工辞职不过是走个离职流程办手续的事情而已,个人也大可不必把离职当成一件天大的事情。董事长、总经理都可以换,何况是一般员工。所以即便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最好不要受了委屈就哭鼻子闹离职,看不惯谁就闹离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裸辞,辞职了还想风风光光闹一场,跟以前的死敌斗一番。在企业这边,如果你创造的价值足够大且被知晓认可的话,闹离职裸辞公司肯定会想办法留你;如果你业绩超群,业内也有名气的话,别的公司出高价挖你,原单位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话也挽留不住你;如果我们只是个普通员工或者基层管理者、自认为很优秀但不被认可,甚至是默默无闻的那种员工的话,裸辞真的就是办个手续签个字的事情,公司重新招人就行了;最极端的例子,如果你能力各方面都不太行,总是把事情弄砸,那么公司即使花钱也会想办法把你弄走,避免你占用公司的资源。
曾经有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出差一个月,回来时以为公司已经乱成一团了,到公司后才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还有人不知道总经理出差了。做过商务的都知道,一个公司的采购、销售合同和一些文件都要总经理签字才能生效的,但是总经理不在公司不可能就不运转,下面的人自然会想办法怎样让业务不受影响或者尽最大程度的减少影响。所以谁不在公司了,裸辞了,哪怕疯言疯语闹一顿,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事情。相反,裸辞后的我们还可能会陷入失业、待业、找工作难、没有生活费、交不起房租、不敢跟家里人联系、和对象发生争吵、自己陷入茫然和困惑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裸辞这一招完全是伤敌0.01,自损10万且无限连环暴击的血亏买卖。
裸辞会让我们可能很久找不到工作的另一个层次的原因就是,裸辞的人一般都缺乏理性,不会去考虑太多的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裸辞其本身也是一件矛盾的事情,自己选的工作,没提前了解清楚或者纯属误打误撞入职后,一个不爽裸辞掉,此行为本身也是对自己当初选择入职的否定。尝试一个工作几天裸辞,又尝试一个工作几天裸辞,几年一晃眼一下就到了中年,很容易陷入危机。
对于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来说,个人建议25岁前可以有一些体验性的尝试,但30岁之前得在一个固定的行业固定的职业里深耕下来,至少积累3年以上的稳定工作经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职场里留给35岁以上的人的机会少得可怜,甚至还不如初高中学历的机会多。中年危机,事业不利,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是非常恐怖的。而且在我们35岁之前,80%的人并不具备客观、理性的分析自己去一个企业、行业、职业,跟着某个领导是否有前途的能力,自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却浑然不知,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大道至简。有些时候,我们哪怕是在一个很普通的岗位,一般般的平台,中上游行业里不说深耕10年吧,就是普普通通熬它个10年,把你的领导,看不惯的同事和竞争对手都熬走了,一样会有比较不错的发展和机会。退一万步来说,即使你不想担责任做管理岗,就当个老员工,利用经验和资历带带新人、指导一下业务、提提意见,有些时候老板甚至都要听你的,你的上司和领导都不敢动你得罪你。但如果我们频繁裸辞转行跳槽,10年换四五份工作还傻乎乎的写到简历里,称自己社会阅历丰富呢?哪怕事实上你的确很优秀,某项能力很突出,在用人部门的眼里,可能就是一款自称“高端”性能的手机,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就是可能会爆炸,用起来比较费人。职业发展格言里,“专、精、尖”这条路为什么“专”在前面呢?适合的、对的专业上熬上个10年,不“精”也“精”,不“尖”也“尖”了,到时候就是你想低调,人尽皆知的10年经验在那,你也低调不了。另一方面,裸辞然后迷茫于转行,渴求高人指点“武功秘籍”一招制敌以扬名立万,这样的情节只有武侠剧里面有。文学作品里这样的情节看多了,幻想多了,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大部分人不够理性,往往是辨别不了的。当然了,并不是说职场上这样的“武功秘籍”没有,只不过修炼起来有一个简单的要求,你得是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或“天纵奇才”才有学成的可能;或者是走旁门左道那种“欲练神功、XXXX”。
今年找工作是真的难,我每天起来看到一些数据和行业动态新闻就大概想得到我们这一辈“干饭人”的生活百态。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渗透,移动社交几乎完全取代了线下社交。手机电话不是用来收快递就是接客户和领导电话,或者是营销骚扰电话。真正想找个人谈谈心聊聊天,说说工作、生活、未来的规划和理想的事儿吧,发现能约出来的几乎找不到了,特别是对于我们80、90后的同胞们。我们处在一个急速分化、意识觉醒的分水岭上,我们之中一批优秀的人已经开始挑大梁独当一面了。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这样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各位能够遇到一位真心愿意给予你职业发展和规划上给出意见和建议的领导、朋友、面试官、企业高管等,一定一定要虚心聆听并且珍惜这样的机会。个人成长上要想有所突破,光靠过往社交圈里的那些信息和能量是远远不够的,“BOSS”对于我们的个人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
社会、职场、行业、经济、个人发展规划等一些固有的理论、模型、思维方式、条件等可能会很抽象,但也只有从个性的问题点总结出一些抽象的方法理论和知识点,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然后结合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具体情况,给出一些建议,哪怕只有0.01%的启发和感触,也是离人生、求职方面走出迷茫的这个目标方向更近了一步。从0~1是最难的,只要过河时能摸到石头的一角,有那么0.01的触动,就有找到方向的可能性。
另外那些张口闭口说轻松月入三万,年薪百万的言论,一定一定要警惕。要是真有这样的“武功秘籍”,一定会有人求着赞助这样的“大师“在央视滚动播放传道授业。没有哪个国家的哪个大学有”成功学“,也没有一门学问可以让任何人轻易走向任何行业的成功。更何况我们80%的普通人是没有大的人生/职业理想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压根没有一门学问可以让所有人升起同一个或者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这个简单的道理,为了怕误导大家,我已经用膝盖慎重考虑反复推敲重复验证多次了,确确实实,的的确确找不到可以让这样的论断成立的一招制敌条件。还有就是我用脚趾头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居然还有人相信所谓的“大师”,竟然被骗了上百万学费,“大师”被抓了都还不信。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职场是自己的社会角色归属,通过不断学习除了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层次、开拓视野外,也可以帮我们找到精神归属,同时给予我们的社会生活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保持学习的习惯很重要,只有精神力足够强大时,我们才不会被一时的小事件,小插曲冲昏头脑,选择愤怒裸辞并将自己后续的工作和生活带入情绪所产生的负能量阴影中,这样大概率是会有不好的体验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工作实质上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比你陪伴家人的时间还要多得多,既是一种劳动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使一时裸辞下了车,终究也还是要回到这个大环境里面来的。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续航好,牌照好,,那还有第二个选择吗?
请看!
优势:
劣势:
其他:
售价:请点击下方卡片查看最新售价。
续航高√
拍照好√
冲!!!
618知乎好物会场,你想看的剁手攻略这里全都有。更有知乎×京东专属京享红包,每天三次抽万元无门槛红包。
领取攻略:点击上方连接后即跳转到领取界面,点击“抢”字即可领取。
领取完后再返回本文章,可以再点击一次再抽取一次红包。
如此反复每日可抽取三次,最高得18618元红包!
【以下内容仅为配合知乎引用规范固定格式。普通读者可无视】
原作者:「以上所有手机配置参数,均来源于各手机官网。」
【所有其他内容均为本人<松果煲粥>原创】
参考链接:
【小米手机官网】[1]
【华为手机官网】[2]
【荣耀手机官网】[3]
【vivo手机官网】[4]
【oppo手机官网】[5]
【一加手机官网】[6]
【魅族手机官网】[7]
【IQOO手机官网】[8]
【realme手机官网】[9]
【努比亚手机官网】[10]
【黑鲨手机官网】[11]
【中兴手机官网】[12]
【锤子手机官网】[13]
【苹果手机官网】[14]
【三星手机官网】[15]
【索尼手机官网】[16]
【联想手机官网】[17]
【诺基亚手机官网】[18]
【LG手机官网】[19]
【HTC手机官网】[20]
【摩托罗拉官网】[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