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对所谓明代“帝王教育”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我在知乎上看到太多的人翻来覆去的谈论“帝王教育”。比如什么,崇祯是个藩王没有接受帝王教育,所以政治才能比不上天启之类的神论。
可能在这些人眼中,明代的帝王教育是一种屠龙之术,它会教导皇位继承人如何勾心斗角。如何操控朝局、如何辨明人心、如何政治斗争。
如果秉承这种认识,那么不好意思,你所谓的帝王教育,只不过是现代人地摊上最为流行的厚黑学,而不是明代的帝王教育。
那么明代的帝王教育是什么呢?明代的帝王教育并没有那么神秘,他就是普通的儒学教育,与明代文官所接受的教育并无区别。
我们来看一看明代名臣张居正为万历皇帝制定的帝王教育内容:
皇上在东宫侍读,《大学》至传之五章,《尚书》至《尧典》之终篇。今各于每日接续讲读,先读《大学》十遍,次读《尚书》十遍,讲官各随即进讲毕,各退。
讲读毕,皇上进暖阁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臣等退在西厢房伺候。
览本后,臣等率领正官恭事皇上,进字毕,若皇上不欲再进,暖阁少憩,臣等仍退至西厢伺候。若皇上不进暖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
近午初时,进讲《通鉴节要》、《贞观政要》,讲官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皇上还宫。
每日各官讲读毕,或圣心于书义有疑,乞即下问,臣等再用俗说解读,务求明白。
每月三六九视朝之日,暂免讲读。仍望皇上于宫中有暇,将讲读过经书,从容温习。或看字体法,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工夫不致间断。
每日定以日出时,请皇上早膳毕,出御讲读;午膳毕,还宫。
查得先朝事例,非遇大寒大暑,不辍讲读。本日若遇风雨,传旨暂免。
可以看出,明代的皇室教育内容也就是: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这样的儒学教育而已。
明代一些大臣甚至将帝王教育的讲章编撰成书出版,高拱就将自己担任准储君裕王讲官期间,进讲《四书》的讲章编辑成《日进直讲》,先后在嘉靖朝、隆庆朝任讲官的殷士儋,也将自己进讲《四书》、《尚书》、《通鉴》的讲章,结集为《经史直解》刊行;隆庆初掌国子监事并担任日讲官的赵贞吉,则把自己的经筵讲章和日讲直解结集成《进讲录》五卷付梓。
这些书,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就会知道明代帝王所接受的帝王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
而且,由于明代政治体制的问题,嫡长子继承制,并不存在储君之争的情况,而且除了明初的少数几个皇帝(朱元璋与朱棣),明代后来的皇帝基本不会让储君接触政务事件之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代的帝王教育说白了主要围绕基础文化教育(比如练习书法、习对)、儒学经典的理解(四书五经的教学)、历史兴衰的了解。
这些教学内容。实际上并不神秘,即使一些皇帝本人在作为储君期间未能接受到帝王教育(即未来得及出阁),在做了皇帝之后也会进行,即皇帝所需要接受的日讲与经筵。
比如,万历皇帝,在成为太子后仅接受了小部分教育,他爹就挂了,他也年纪轻轻就登极帝位,所以其大部分教育内容是在做皇帝时候接受的,而具有差不多情况的天启与崇祯也是如此。
所以,明白了明朝帝王教育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帝王教育与处理政务的能力并没有任何关系。帝王教育不是什么秘传心法,也不是什么政治厚黑学。崇祯在处理政务上的能力比不上实践多年的皇太极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
天启和崇祯能得到大臣们的继承权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受过帝王教育,好糊弄。
汉朝,晋,清朝末年的一堆小皇帝哪来的?
明末三大案争个啥?
这问题提得有些小白了 崇祯接受过帝王教育吗? 答案是没有 他是藩王出身
皇太极接受的根本就不是帝王教育,而是氏族部落联盟政治社会体制下的可汗教育。
虽然皇太极在1636年称帝,也模仿明朝草创了清朝简陋的六部、科举等制度,他但总体而言并不是接受中原汉地政体下的皇帝,而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大汗。
即便在皇太极崇德年间,清朝的部落政治遗风照样浓郁,八旗血亲贵族政体制度比如议政王大臣,要延续到康熙中后期到雍正时期才逐渐作废或名存实亡。
这个大汗的身份,对清朝早期确立和快速崛起,发挥过重要作用。皇太极能够比较顺利的征服漠南蒙古诸部,恰恰就因为他强调他是满人和蒙古人的大汗,而不是汉地的皇帝。
另外,皇太极接受过严格甚至可以说残酷的实战教育。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东征图们江、萨尔浒等历次作战开始,他的很多子侄,都是在十几岁年纪就已经上阵打仗了,是真要亲自带兵上阵冲杀。
在军事教育和实战指挥这方面,别说一个崇祯了,明朝从永乐之后的皇帝,加在一块都没资格给皇太极擦鞋。
皇太极的定位,基本相当蒙古的蒙哥/忽必烈,辽太宗耶律德光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势崛起后,即将进入中原或刚进入中原,正处于部落氏族政治向汉地政权转型初期、承担承上启下历史任务的执政者。
这种执政者要么自己效仿汉地称帝,要么被后世继任者追尊为帝,但他们实际成长于兵、民不分的氏族部落环境中,是以军事统帅和可汗的身份为主的。
你以为的“帝王教育”是像《九阴真经》、《乾坤大挪移》这样狂拽酷炫吊炸天堪称屠龙绝技的武功秘籍吗?
里面写满了如何征战指挥、调配粮草、执政权谋、政治斗争、察言观色、知人善任.......
只要拿起来一看,或者找几个擅长“茴香豆有几种写法”这种学问的“大儒”照着在你耳边成天念经,你就能成长为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了?
实际上真正的一流帝王教育是实践,是面对艰难困苦时正面应对并战而胜之的实践。
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方法,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本源,也是解决一切社会和经济问题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和方法。
所以,真受到一流帝王教育的是像李世民、朱元璋、皇太极这样的人,他们的“老师”是当时所面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诸多社会现实挑战,他们在实践中为了应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不得不去学习,包括学习治国理政、知人善任的所谓帝王之学、指挥作战方面的军事统帅之学,以及四书五经等必要的儒家经典,而且他们只许学成不许学差,学差了就是死路一条。
但这样的帝王教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在天下大乱的末世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同时也万分凶险。
所以在王朝承平之时,次一等的帝王教育应该是丰富的阅历和从政经验,以及真有治国大才的智者的言传身教。
也就是说,对于没有什么经验的年轻皇帝来说,老师十分重要。
实际上他们的“教材”基本都就是那些东西,比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但怎么教很关键,这就要看“帝师”的水平了。
明朝第一个幼年即位且毫无从政经验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你以为他的老师是“三杨”?实际上他的老师是太监王振!
明朝第二个幼年继位的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钧,他的老师则是一代名相张居正!
万历帝的教材也就是《四书五经》、《资治通鉴》、《贞观政要》这些,张居正编了本《帝鉴图说》,但其实就是配了插图的历史小故事,讲述了历代帝王励精图治之举,剖析了历代帝王倒行逆施之祸,通俗易懂,方便只有十来岁的小皇帝看的。
所以你看万历皇帝用的什么教材、读的什么书没有什么用,因为古代帝王的教材基本上是通用的,书就是那些书,找几个熟读儒家经典的低级文士乃至宫里读过书的太监都能照本宣科解读给你听。
就比如现在的学生,教材都是通用的,但我们乡镇高中的教育水平和华师一附中的一样吗?
关键是看老师是谁,是怎么教的,身边是些什么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
韩愈的《师说》有这样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还有一句成语叫“言传身教”,我们来看张居正是怎么教万历皇帝的以及他具体的教学方法:
万历元年正月十二日癸巳,上御文华殿讲读。大学士张居正等疏言:“日讲《大学》及《尚书·舜典》俱已将完。臣等窃惟,《大学》一书,乃圣贤修己治人之要道,《尚书·尧典、舜典》又千圣相传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比之他书最为切要。前者讲官进讲,皆逐句细解,虽字句义项颇为详尽,然一篇旨趣尚欠发明,恐于圣心未有启发。查得日讲旧规,三日一次温讲。合无待《大学》、《舜典》讲完之日,令讲官陶大临等通前温讲一遍?每章长者分为数条,短者作一次通讲。皇上每遇温书,止读三遍,恐书旨太长,致劳圣体。以后《中庸》、《论语》及《大禹谟》诸篇,俱如此例。但不必拘定三日,惟有关于治道君德者,句解之后再加通讲,若无甚关系者,则不温可也。如此似于圣学少有补益。”
上从之。
可以看到,万历帝的教材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尚书》这些,但张居正认为“逐句细解,字句义项颇为详尽”还远远不够,“旨趣尚欠发明”,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圣心”。
而张居正最擅长的就是启发万历帝的圣心,对他来说,什么教材并不重要,他总是能根据书中的故事并结合当前的实事抒发他自己的见解和理论,通俗地讲,张居正很擅长“夹带私货”,这里是褒义。比如:
万历元年二月三日甲申。是日,大学士张居正等奏事文华殿,上曰:“昨日经筵讲《大学》的讲官差了一字,朕欲面正之,恐惧惭。”
居正对曰:“讲官密迩天威,小有差错,伏望圣慈包容。”
又奏:“人有罪过,若出于无心之失,虽大亦可宽容。若出于有心犯法,虽小亦不宜姑息。前日皇上讲《舜典》‘宥过无大,刑故无小’,正此意也。”
上曰:“然。”
万历皇帝上课时,日讲官讲错了一个字,万历将这事告诉张居正,张居正结合《舜典》中的‘宥过无大,刑故无小’教导万历帝“人有罪过,若出于无心之失,虽大亦可宽容。若出于有心犯法,虽小亦不宜姑息。”
这么一来,道理是不是就讲得更清楚?小皇帝是不是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比如张居正给万历帝讲汉文帝劳军细柳事,又狠带了一通私货,“我祖宗用刀尖上挣来的天下,今日被笔尖儿上坏了”,抒发了张居正对某些只会舞文弄墨耍弄笔杆子的文臣非常不满,并告诫皇帝应该文武并重,今后要多留意武备:
万历元年正月四日甲申,上御文华殿讲读。辅臣张居正进讲《帝鉴图说》汉文帝劳军细柳事。既反覆开说,因奏曰:
古人说:“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如今天下承平日久,武备废弛,将官受制于文吏,不啻奴隶。夫平日既不能养其锋锐之气,临敌何以责其有折冲之勇?自今望皇上留意武备。将官忠勇可用者,须稍假权柄,使之得以展布,庶几临敌号令严整,士卒用命。
今士大夫有识者皆曰:“我祖宗用刀尖上挣来的天下,今日被笔尖儿上坏了。且文武并用,乃长久之术。”俗语说:“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将提戈定太平。”
上曰:“然。”因嗟叹者久之。
退谓左右曰:“适张先生说‘文官把笔安天下,武将提戈定太平’,二句何意?”左右不能对。
上曰:“先生之意,盖谓为治固当用文,也要用武。”
左右因颂上之圣明,且曰:“张先生也是文官,他却不护短,欲为朝廷保护武将,修整武备,真可谓公忠报国者矣。”
上又叹赏者久之。
这种“私货”一般的老师能讲吗?哪个儒臣能从汉文帝劳军一下引申到身为天子当文武并重,尤其是要提高武将在指挥作战方面的权柄?
事实表明,万历帝把张居正的这番教导算是牢记在心了,日后他最在意的也就是军事,还打了万历三大征。
又比如张居正讲“宋仁宗不喜珠餙事”,告诫万历帝要节俭,应当“贵五谷而贱金玉”。以及因万历帝询问“秦始皇销兵事”而教导他“布德修政,固结民心”的“安宁长久之道”。
万历元年十月八日乙卯,上御文华殿讲读。
是日,辅臣居正进讲《帝鉴图说》宋仁宗不喜珠餙事。上曰:“国之所宝,在于贤臣。珠玉之类,饥不可食,宝之何用?”
居正因反覆言:“古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盖以五谷养人,故圣王贵之。金玉虽贵,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铢两之间,为价不赀,徒费民财,不适于用。故书言:‘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良以此耳。”
上曰:“然。彼宫中妇女只好妆饰。朕于岁时赏赐,每每节省,宫人皆言:‘用得爷爷多少?’朕云:‘今库中所积几何?’”
居正因顿首曰:“皇上之言及此,社稷生灵之福也。”
是日,左右中官言:“上在宫中,唯以看书写字为事,更无他慕。每见史书上王莽及吕太后、武则天、萧太后,即以手指而骂之。”
上因语及讲官所讲秦始皇销兵事,言:“始皇甚愚。木棍岂不能伤人乎?何以销兵为也?”
居正因言:“为治之道,唯在布德修政,以固结民心,乃安宁长久之道。不在事事防范。且天下之患,每有出于所防之外者。秦后来只因几个戍卒倡乱,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是豪杰并起,遂以亡秦。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唯圣明留意。”
上曰:“然”。
左右之人因言:“天下安宁,年岁丰稔,边患宁息。外面做官的,都知清廉爱民,固本牢固。皆先生辅佐之功。”
居正曰:“此祖宗德泽,朝廷洪福,臣何功之有焉?然以木棍亦能伤人,销兵之为无益,则其识见过于始皇远矣,信所谓生知之圣也。”
但不知道是不是万历的理解偏差,他所理解的“贵五谷而贱金玉”在日后的表现就是不择手段捞钱敛财,给内库攒下了千万巨财。
又比如,就宫中宫女失误引起火灾该如何处置,张居正也要引诸葛亮之言教导万历帝要一体从严执法:
万历元年十一月初五日辛巳,辅臣张居正侍上于文华殿,从容语及昨夜宫人名张秋菊者,逸火延烧,慈宁宫后一所尽毁,几及正宫,以救获免,因上言:“此人系先帝潜邸旧人,素放肆。昨圣母止欲笞之五下,朕曰此人罪大,不可宥。杖之三十,发安乐堂煎药矣。”
居正对曰:“圣母仁慈,不忍伤物。皇上君主天下,若舍有罪而不惩,何以统驭万民?”
上曰:“然。法固有可宽者,亦有不当宽者。”
居正对曰:“诚如圣谕。昔诸葛亮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正此之谓。”
又比如对于万历帝好奇建文帝之事,于是向张居正提问,张居正也能掰扯一番,一转头告诉皇帝这事也就可为亡国失位之戒,没啥好看的,不如学习下你老祖宗朱元璋当初是如何建国,体会下创业之艰难。回去就抄了《皇陵碑》及《御制文集》让万历帝看。
万历二年十月十七日戊午,上御文华殿讲读。上从容与辅臣语及建文皇帝事,因问曰:“闻建文当时逃免,果否?”
辅臣张居正对言:“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璧上题诗一首,有‘流落江湖四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国。’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时年已七八十矣,后莫知其所终。”
上因命居正诵其诗之全章,慨然兴叹,又命书写进览。居正退而录其诗以进,因具奏言:“此亡国之事,失位之辞,但可为戒而已,不足观也。臣谨恭录圣祖《皇陵碑》及《御制文集》进览,以见我圣祖创业之艰难,圣谟之弘远,伏望皇上览而仰法焉。”
次日,上于文华殿又谕云:“先生所进《皇陵碑》,朕览之数遍,不胜感痛。”
居正因奏言:“自古圣人受艰辛苦楚,未有如我圣祖者也。当其困伏草泽,流离转徙,至无以糊其口。仁祖及淳皇后去世,皆不能具棺敛,槁葬而已,其困厄一至于此。昔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盖元之末季,中原无主,天将命我圣祖拯溺亨屯,故先使备尝艰苦,正孟子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故我圣祖自淮右起义,即以伐暴救民为心。既登大宝,身犹衣浣濯之衣。所得元人水晶宫漏,立命碎之。有以陈友谅所用镂金床进者,即投之于火。孝慈皇后尝亲为将士补缝衣鞋。闾阎疾苦,小民情状,靡不周知。在位三十馀年,克勤克俭,犹如一日。及将先逝之年,犹下令劝课农桑。各处里老、粮长有以事至京者,皆亲召见赐食,问以民间疾苦。事事念念,惟在于安民,未尝有一毫受享逸豫之意。深仁厚泽,结于民心者固矣。故今二百余年,海内宴然,泰山巩固。又荐生我皇上聪明神智、不世出之主,以衍亿万年无疆之祚,殆非偶然者。臣窃以为,我圣祖以天之心为心,故能创造洪业,传之皇上。在皇上今以圣祖之心为心,乃能永保洪业,传之无疆。”
上曰:“朕不敢不勉行法祖,然凡事尚赖先生辅导。”
看了张居正是如何教育万历皇帝的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用什么教材、读什么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引申启发。同样的《四书五经》、《通鉴节要》,张居正讲的就是不一样。
所谓的帝王之学、帝王教育,你可以说他有,也可以说他没有,反正书是公开的,只不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解读引申启发,就因人而异了。
崇祯帝当然读过书接受过教育,但是谁教的?
他爹光宗就不受万历待见,对儿子孙子的教育也不放在心上,内阁诸臣抱怨“皇长子读书已晚矣”,万历帝自己说的是“已令内侍授书诵读矣!”很长时间不给他请正经的老师,都是些低级文士、太监充数而已。
光宗都如此,何况两个儿子?
所以崇祯帝有个屁的帝王教育,既没有像朱元璋一样生于草莽,起于民间,也没有像汉宣帝那样游历三辅、交游广泛,更没有什么宰辅大臣手把手、面对面地言传身教。崇祯的老师实际上就是一些低级文士以及身边伺候照顾他的三五个太监。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帝得到过什么了不起的帝王教育吗?受过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言传身教吗?
张居正尚且只能把万历帝教成及格之君,几个阉宦能教出什么明君?
就崇祯这样的教育环境也配和皇太极比?拿朱棣和皇太极比还差不多。
崇祯帝不是个文盲,而且似乎还对儒家经典较为熟悉,就已经证明他非常刻苦好学了!
崇祯帝的对比对象应该是嘉靖帝,同样是出身藩王,为何两人在做了皇帝以后,心智、权谋和手段完全不一样,嘉靖在玩弄权术方面堪称一绝,应该好好对比他们的成长和教育环境。
这两人面对的是同一道政治难题吗?
崇祯面对的是一个衰老的无法逆转的帝国的综合问题。
皇太极面对的是一个新兴军国主义帝国的发展问题。
换皇太极到崇祯位置上,皇太极一样崩。
根据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的平均寿命是78.5岁,是唯一平均寿命不足80岁的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平均寿命81岁,英国平均寿命81.43岁,韩国平均寿命82.66岁,加拿大平均寿命82.81岁,澳大利亚平均寿命82.9岁,法国平均寿命82.95岁,日本平均寿命84.1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
1.垃圾食品摄入量大。
美国的垃圾食品大家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因此许多美国人就每天以汉堡薯条炸鸡作为一日三餐,餐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就是英文单词couch potato的由来。
当然有人问了,难道加拿大澳大利亚人不吃垃圾食品吗?可他们的平均寿命也比美国长好几岁啊?
那就要说到另一件事。
2.贫富差距大。
下图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美国的基尼系数是发达国家里最高的,意味着美国的贫富差距是发达国家里最大的。
这和之前的问题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那些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主要都是低收入人群,中产阶级和富人是非常注意养生的。
美国的贫富差距远大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低收入人群占比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所以美国吃垃圾食品躺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群占比也远高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3.肥胖率高
由于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美国的肥胖率高居世界第一。如下图所示。相信去过美国的人都能在街上看到许多胖子。
这些就是美国平均寿命比其他发达国家短的原因。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中医云:胆主决断。能听一个连胆都没有了的人下决断?!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