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末期文化氛围很好,整个社会有读书的风气。
一个是得益于识字率的提升,十八世纪末,德国的读者群体达到整个人口的25%。
十八世纪末,据当时的人记载,他一天的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吃完早饭,先是读圣经选段和唱圣歌,然后就是看报,读完新闻就开始读书。之后的整个白天基本就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下午茶大家一起谈流行的书籍,大头当然是小说和诗歌,其他书籍也很多。
到了下午和晚上,就是写作,还有给各种朋友写信。当时的写信并不是说写给很远方的朋友,近处的也很多,有时隔几天就寄到了。一般人们早上会接到好几封信,然后在读报时间读刚收到的信。
所以文化圈的各种新闻传播很快,当时的文化圈是很活跃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规律性的通信那是不用说了,还会互相走访,都是朋友。很多人同时研究很多学问。比如歌德,卡鲁斯,对艺术,文学,科学都是精通的。不少艺术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工程师。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当时一个文化圈的重要人物出版了一本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传遍整个欧洲,成为信件中的谈资。这个“一出版就影响”的说法我觉得是可信的,不过只能影响到一个紧密的圈子,比如一出版就影响以歌德为中心的德国文化圈那应该没问题,但要说影响到整个欧洲,可就不一定了。
这说法要么是修辞式的夸张,要么是扯淡。
威廉·马尔从左跳到右再跳到左,反复横跳各种小册子发来发去,人到中年日子过不下去老婆没了脑袋绿了,最后才勉强傍上反犹的大腿出了点小名;这就更准确地勾勒出了大多数可怜虫的实际处境:没人在乎,毫无影响,苦苦挣扎;最后不得不出卖良知,结果遗臭万年。
什么叫影响整个欧洲啊?布里斯托小巷里的报童到喀山挤牛奶的少女都受影响吗?
这是思想家?
这是脑控家,尤里那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