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瑞士历史上(包括现在)日耳曼人居多,瑞士德语使用人数居多,但货币却叫瑞士法郎? 第1页

  

user avatar   er-se-nan-sh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答:习惯问题与法语州的胜利

1798年被革命法国击败后建立的赫尔维蒂共和国推行了法郎,此后许多州都改用法郎了,于是1850年货币改革的时候便顺理成章地定法郎为货币名称了。在1798年之前,瑞士各州发行的货币德味还是挺重的,都叫塔勒、古尔登/盾什么的。

在1847年独立同盟战争后,联邦主义者胜利,开始建立一个集权的联邦政府。1849年,其实各州是有过争议的,到底是南德意志风格的弗罗林/古尔登/盾(东部州占优),还是法兰西风格的法郎?最终法郎取得了胜利。

在推出新的统一货币之前,1849年,瑞士人就硬币单位问题爆发了激烈的辩论。苏黎世和瑞士东部诸州推崇以南德意志的弗罗林/古尔登/盾(Florin,即Gulden)为基础,巴塞尔和法语州则在宣传法兰西货币体系(法郎)。令人惊讶的是,联邦议会最终决定使用法兰西货币体系。

我个人觉得其实没有那么令人惊讶,首先,当时的瑞士市面上近80%的大额硬币都是外国硬币,包括法国的法郎,瑞士本身就已经是相当适应使用法国硬币了。此外,面对当时更加强势的法国的十进制法郎,混乱不堪的德意志货币吸引力有限,更何况古尔登大多主要通行于南德意志与奥地利呢,不仅比不过法国的国际影响力,自身的政治前途亦是难以预料的。

1837年慕尼黑货币条约(Munich Coin Treaty of 1837)再度在南德意志确立了古尔登/盾货币体系,其可以视作1754年的巴伐利亚-奥地利硬币协定(Bayerisch-österreichische Münzkonvention)的延续。慕尼黑货币条约还激励了北德意志的(普鲁士领导的)关税联盟(Zollverein)去尝试统一化货币,即1838年的德累斯顿货币协定(Dresden Coinage Convention of 1838)。直到1857年的维也纳货币条约(Vienna Monetary Treaty of 1857),才有了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全德意志的货币统一化行动。

还有一幅漫画来反应法郎对古尔登/盾的胜利 ↓

可以看到,德意志的古尔登/盾(Gulden)兄弟们被法兰西的法郎(Francs)兄弟们压制了。旁边地位不受威胁的辅币10巴岑(Batzen)在悠闲观战。


如果对货币(近代硬币与纸币)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羽田空港通勤特急 和我的相关文章~

政权发行的货币是不可能与政治分家的,这是我一直的想法,也是我看待货币的方向,一个例子:

1848年革命和新奥地利里拉
1848年3月时,米兰五日(Cinque giornate di Milano)之后,米兰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奥地利里拉的铸造也暂时停止了,人们开始铸造遵从意大利里拉(lira italiana)标准的里拉。价值40里拉和20里拉的金币和5里拉的银币被铸造出来投入流通,人们也尝试性地铸造了1里拉和2里拉。同样地,威尼斯也驱逐了奥地利统治者,于1848年3月17日建立了圣马可共和国,暂停使用奥地利里拉,并遵循意大利里拉的标准铸造了1分、3分和5分的铜币,15分、25分和5里拉的银币,以及20里拉的金币(马伦哥金币/拿破仑金币(Marengo))。
圣马可共和国于1849年8月22日覆灭,奥地利货币标准被恢复了,并引入了10分硬币。1851年4月7日的御令更改了奥地利里拉铜币的重量,1852年7月28日的一份相似的御令规定每枚分硬币的重量都要比之前轻,同时,因为政治原因,原先的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国徽也被改成了奥地利帝国的国徽。

在下面详细讲解的文章里,我已经尽量解释过那些专业词汇了。如果还是有疑问,或是对硬币学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1798年之前:德意志味道的瑞士货币——塔勒与古尔登/盾

在1798年之前,瑞士仍然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各个州也可以称之为共和国,像是下面弗里堡的硬币上面的“弗里堡共和国(Respublica Friburgens)”和苏黎世的硬币上面的“苏黎世共和国货币(Moneta Reipublica Turichnsis)”,它们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包括铸币权,所以瑞士货币体系一片混乱,各个邦的硬币和随着商贸进来的外国硬币一同流通,你能见到860多种价值各异的硬币。除了货币数量之外,瑞士货币体系还有其他问题,如造假、贬质、不足额【*】等等。如此混乱的货币,让瑞士本地人都不能放心,再加上各州之间的关税等阻碍流通的方式,当你得知瑞士货币市场上大部分都是(大额交易用的大面额)外国货币时,便不会惊讶了。。。

【*】在德意志地区,足额硬币(即贵金属含量等同于面值)为 Kurantgeld,不足额硬币(贵金属含量低于面值)为 Scheidemünzen,当然,Scheidemünzen 还有小额硬币的意思。。。

当时的瑞士货币还是德意志味很重的,像是:

  • 巴塞尔塔勒(Basel Thaler)、
  • 伯尔尼塔勒(Berne Thaler)、
  • 日内瓦塔勒(Geneva Thaler)、
  • 日内瓦日内瓦索(Geneva Genevoise,仅在1794年至1795年存在过的短命硬币)、
  • 圣加仑塔勒(St. Gallen Thaler)、
  • 苏黎世塔勒(Zürich Thaler)、
  • 卢塞恩古尔登(Luzern Gulden,又译卢塞恩盾)、
  • 施维茨古尔登(Schwyz Gulden,又译施维茨盾)、
  • 纳沙泰尔古尔登(Neuchâtel Gulden,又译纳沙泰尔盾)、
  • 弗里堡古尔登(Fribourg Gulden,又译弗里堡盾)、
  • 等等,等等
以上是一个简化,实际上包括州、社区、修道院什么的都能发行货币,总之是相当的混乱,瑞士是当之无愧的带带小神罗。

1798年至1815年:法国占领与调解时期——法郎的引入

1798年,法国革命军击溃了瑞士联邦(名为联邦,实为邦联),建立了姊妹共和国(Sister Republic)之一的赫尔维蒂共和国(Helvetic Republic),这个法国扶持的新政权试图中央集权,收回包括铸币权在内的诸州享有的传统特权,并推行统一的法郎货币,规定了十进制货币单位:1法郎 等于 10巴岑 等于 100拉彭(Rappen,即生丁),这是瑞士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发行货币。

1802年7月,法军撤出了瑞士,赫尔维蒂共和国很快在传统邦联主义者的攻击下崩溃,史称棍棒战争(Stecklikrieg)。拿破仑担心瑞士的混乱会蔓延至欧洲其他地区,于1803年与瑞士人签订了《调解法令(Act of Mediation)》,建立了相对独立一些的瑞士联邦(Swiss Confederation,名为联邦,实为邦联),度过了被瑞士人称为调解时代的1803年至1815年。

顺便一提,欧陆4里,瑞士旁边的三同盟(Three Leagues),就是于1803年正式加入瑞士联邦的,虽然之前三同盟早就被法军打败强制并入赫尔维蒂共和国了。。。

在这段时期里,各州重夺铸币权,但是对相当数量的州来说,使用法郎作为货币单位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只有像是日内瓦这种比较硬的还在坚持塔勒。


1815年至1847年:复辟与复兴时代——习惯的确立

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维也纳会议确立了瑞士的中立地位,同时瑞士也恢复了各州的传统权力。1815年至1847年间被瑞士人称为复辟与复兴时代(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复辟指的是1815年至1830年间,瑞士旧制度(邦联分权)的恢复。复兴指的是1830年至1847年间,受到法国1830年革命的影响,瑞士自由主义势力抬头,与保守的邦联主义者开始政治斗争,一个冲突的核心是宗教,新教自由主义势力对抗天主教保守主义势力。

在复辟与复兴时代,因为传统权力的恢复,货币仍然无比混乱。1819年,大多数州试图设立一个共同货币单位,即“旧瑞士法郎(Old Swiss Franc)”,等同于6.665克白银。但这并不是真的去铸造硬币,而是一个单纯的记账货币。

同时,瑞士的私人银行也开始发行纸钞,1825年建立的伯尔尼市储蓄银行(Deposito Cassa der Stadt Bern)发行了瑞士的第一款纸钞,这无疑让局面更混乱了。需要注意的是,成立于复辟时代的伯尔尼市储蓄银行作风实际上相当保守,发行的纸钞面额也极大(500法郎,相比之下,下面的100法郎算是小的了),因此并没有怎么流通。在复兴时代,自由主义、经济发展与乐观情绪蔓延让许多州建立了州立银行,实施更激进的政策,但总体而言,瑞士的银行业与纸钞仍然不值一提(特别是与英国相比)。伯尔尼市储蓄银行这家银行存续至今,下面是银行官网:

1847年出版的商业百科就有提到瑞士的常见记账单位及货币为法郎

货币——最常见的记账单位是法郎、等于10巴岑、等于100拉彭(在法郎体系下,即生丁(Centime))。1瑞士法郎银币 等于 法国的1法郎48生丁 等于 英国的1先令1.9便士;但在实际货币兑换中,以金币计算的话,瑞士法郎的价值会更坚挺一些,16瑞士法郎 等于 法国的1金路易(Louis d'or) 等于 英国的18先令9.X便士。(看不出来是啥。。。)
在日内瓦,记账单位是法国法郎和生丁。......

也许是由于本地货币过于混乱加上邻近大国的强势吧,此时瑞士流通的8,000多种面额种类不同的硬币和纸钞,只有15%是瑞士本国铸造的,也就是说,85%都是被商人带回来的外国货币。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南德意志的古尔登/盾体系渗透进了瑞士的东部州,为1849年的辩论埋下了伏笔。

在这段时期。相当数量的州都舍弃了有着德意志风味的塔勒与古尔登/盾,转用了法郎,如:

  • 巴塞尔法郎(Basel Frank,1798年)、
  • 伯尔尼法郎(Berne Frank,1798年)、
  • 日内瓦法郎(Geneva Franc,1839年取代了塔勒)、
  • 圣加仑法郎(St. Gallen Frank,1798年)、
  • 苏黎世法郎(Zürich Frank,1798年)、
  • 卢塞恩法郎(Luzern Frank,1798年)、
  • 施维茨法郎(Schwyz Frank,1798年)、
  • 提契诺法郎(Ticino Franco,1803年成立的新州,1813年开始发行法郎)、
  • 弗里堡法郎(Fribourg Frank,1798年)、
  • 等等
纳沙泰尔比较特殊,是普鲁士国王的王室领地。虽然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不久,普鲁士国王便允许加入权力松散的瑞士联邦(你可以视此时的瑞士联邦类似于神圣罗马帝国或同时期的德意志邦联),但直到1848年革命,纳沙泰尔才推翻普鲁士国王的统治,宣布正式加入瑞士联邦。因此纳沙泰尔古尔登/纳沙泰尔盾一直用到了1850年货币改革。

1847年:独立联盟内战,中央集权的胜利——呼之欲出的联邦货币

虽然1815年确立了瑞士的中立地位,但瑞士也不是顺顺当当没有任何冲突地走到今日的。在19世纪,当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人民主权国家概念在欧陆各国树立起来后,伴随着之前在18世纪启蒙年代便已经兴起的反教权运动,欧陆各国一个争论的焦点便是教宗与教会对主权国家的影响力,比如说代表教宗与教会意志的耶稣会对本国教育系统干涉的权力。为此,在统一德意志后,俾斯麦曾与教会势力打了一场“文化斗争/文化战争(Kulturkampf)”。在自由主义联邦化改革之后,奥地利的自由主义者也曾为对国内学校的控制权问题打了一场文化斗争。瑞士也不例外,在19世纪末就学校控制权问题,天主教诸州与新教诸州展开了一场政治斗争,这场斗争可以追溯到1847年的瑞士独立联盟战争(Sonderbundskrieg)。

受到了法国革命的影响,瑞士的新教州开始流行自由主义,并进而获得了国会多数席位,开始了向保守主义天主教州的进攻,比如没收修道院财产等。对此,处于少数地位的天主教州亦不甘示弱,当自由主义的伯尔尼州和阿尔高州(Aargau)组成的志愿军袭击了保守主义的卢塞恩州时,作为回应,保守主义的天主教州于1845年12月11日组成了自保性质的独立联盟(Sonderbund),两者的对立越来越尖锐,矛盾点大概有这么几点:

联邦政府 独立联盟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大多为新教 大多为天主教
联邦集权 邦联分权

1847年10月21日,联邦政府凑够了足够的州投票,宣布独立联盟违反了1815年的《联邦协议(Bundesvertrag)》,要求解散独立联盟,同整军备战准备武力解决问题。1847年11月3日,独立联盟战争,瑞士最后一场战争、决定国本的内战,开始了。

这场战争的双方并不是血海深仇,而双方的指挥官亦是不情不愿地被请上去的。独立联盟方面,本来推举纪尧姆·德·卡尔勃马腾(Guillaume de Kalbermatten)为总指挥,但是本人拒绝,最后推举了约翰-乌尔里希·德·萨利斯-索利奥(Johann-Ulrich de Salis-Soglio)为指挥官,有趣的是,萨利斯-索利奥本人是新教徒,却支持保守主义,同时他的弟弟爱德华·德·萨利斯-索利奥(Eduard de Salis-Soglio)却加入了联邦政府军。

联邦政府军方面推举了老将军纪尧姆-亨利·杜富尔(Guillaume-Henri Dufour)为总指挥,他本人曾一度拒绝任命,但在劝说后最终接受了。杜富尔本人是经历过拿破仑战争的老将,也是位制图大师,在1845年至1864年间绘制了瑞士地形图。杜富尔为人仁慈,就任总指挥时宣誓要最大限度减少瑞士人的伤亡。正是他审慎的举动,使得这场战争战死者极少,战后重建和弥合社会裂痕工作也比较顺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让·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会邀请他担任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缩写:ICRC)的首任主席。同时,瑞士最高峰便是以他命名的杜富尔峰(德语:Dufourspitze,法语:pointe Dufour)。

看看大西洋彼岸的某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这场战争只打了一个月不到就结束了(11月3日至29日),双方战死者仅100人多一点,负伤者仅为370多人。迅速结束的战争让周边的大国,如法国(弗朗索瓦·基佐)、普鲁士和奥地利想要干涉也赶不上时候。

梅特涅曾想要干涉,让奥地利与法国一起援助天主教独立联盟,但是没有赶上。注意,梅特涅并不是虔诚的教徒!他只是完全承认宗教在维持社会道德方面的必要性罢了。

这场战争规模很小,也不受重视,不过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也许能够说明为什么双方伤亡这么小。11月9日,联邦政府军开始向弗里堡进军,并于11月11日开始围城。11月13日,杜富尔将军派出了一名使者,向弗里堡守军告知了自己的全套攻城计划,并要求守军投降,避免无意义的战斗。在停火一天思考投降问题后,弗里堡于11月15日开城投降,官兵被遣散回家。


1848年至1850年:确立联邦化的瑞士联邦——瑞士法郎的诞生

胜利的联邦政府于1848年9月12日颁布了《瑞士联邦宪法(Bundesverfassung der Schweizerischen Eidgenossenschaft)》,这个宪法主要参考了美国宪法,也包含了法国大革命的人权概念。瑞士从此正式从松散的邦联变成了更加集权的联邦。

宪法于1866年得到了修订,确认了犹太人的权利。1874年进行了一次大修,即《瑞士联邦宪法》第二版,1999年进行了第三次大修,即《瑞士联邦宪法》第三版。

更加集权的联邦政府废除了州界关税、统一了度量衡并国有化了邮政服务,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也要对货币体系动手了。上面提到,瑞士的货币系统无比混乱,甚至于只要是大额付款,便只能依赖外国货币,本地的货币往往出了州界便无人肯接受。为了收拾混乱局面,瑞士联邦政府于1848年的《联邦宪法》中的第三十六条便明确了只有联邦政府拥有发行货币的权力:

The exercise of all rights included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coinage belongs to the Union.

在经过上述的1849年货币辩论后,1850年5月7日,瑞士政府颁布了《联邦铸币法(Bundesgesetz über das Eidgenössische Münzwesen)》,确立了(与法国法郎体系一致的)硬币标准,以及法郎为硬币单位。

第二条:1法郎应被分成100拉彭(即生丁)。
第三条:瑞士硬币面额为:
---- 白银:5法郎、2法郎、1法郎、1/2法郎(即50拉彭)。
---- 合金【*】:20拉彭、10拉彭、5拉彭。
---- 黄铜:2拉彭、1拉彭。

【*】比隆合金(Billon),贵金属参贱金属,瑞士的例子应该是白银参黄铜。

1850年,瑞士的第一批硬币在法国被铸造出来了(巴黎和斯特拉斯堡铸币厂),1851年8月和1852年8月,瑞士政府分两批回收了之前流通的旧硬币。瑞士政府并没有什么宏大的野心,把瑞士法郎打造成独立的世界货币什么的,对于国土上近80%都是外国货币的国家,这种事情在现在还是梦想。瑞士政府的希望仅仅是简化并统一国内的繁多货币。

此时瑞士联邦政府仍然面临着一个尴尬的事情,那就是他们没有政府所属的铸币厂。一开始,在考虑到缺乏贵金属和铸币成本时,外包是可以接受的。但瑞士毕竟是个主权国家,缺乏一个国家铸币厂越来越被视为是一个问题。1853年,通过法律手段,联邦政府获得了伯尔尼的铸币厂,更名为联邦铸币厂(Eidgenössische Münzstätte),最终于1890年成为联邦机构,运营至今。这是他们的官网:

1851年出版的环球(自然与人文)地理百科,此时用法郎就已经是非常自然的了(早就是了)(就是科普一下瑞士当时的财政结构):

政府收入——联邦政府收入完全独立于那些对应的州的州政府收入;是存下来用于支付一般行政管理、联邦军队和公共建设产生的支出的。这三大项支出将由对应的资本产生的利息支付。就其他临时非常规支出而言,各州将会按比例提供应急资金。联邦政府收入总额自1818年以来便一直是固定的,固定在539,275瑞士法郎(少于30,000英镑)。

1850年之后:通向拉丁货币同盟——瑞士的金币

在于1850年通过立法确立了联邦货币标准后,联邦政府又于1852年6月16日确立了外国硬币在瑞士的法币地位,法国、比利时、皮埃蒙特-萨丁尼亚王国、帕尔马公国、法国革命时代的内阿尔卑斯共和国(Cisalpine Republic)和由拿破仑一世担任国王,由欧仁·德·博阿尔内(Eugène de Beauharnais)担任副王的意大利王国的硬币可以在瑞士境内当作法币流通。

与法国的商贸关系以及从法国发回来的汇款不断地影响着瑞士,让法兰西的货币体系在瑞士扎下了根。需要理解的是,瑞士本国也没有追求货币独立,1852年的法令就是明证,瑞士政府完全可以接受本国国土上流通着大量的外国货币。再提醒一下,1850年的《联邦铸币法》可是要求与法国货币体系一致呢,换句话说,法国货币能够无障碍地在瑞士国土上流通。

法国因此获得了对瑞士货币的强大影响力,一个例子是,当1850年代,随着数个国家转入银本位制度(主要是英属印度)和加利福利亚淘金热,白银供给减少撞上黄金供给增加,导致金银比价变动,(根据官方比价,比官方汇率更便宜的)黄金将(更贵的)白银挤出了市场(格雷欣法则)。当这一现象传播到法国时,瑞士货币市场也紧随其后,银行们积极地搜刮并出口瑞士银币。一个问题是,瑞士的货币标准是没有金币的!瑞士人早就接受了十进制货币单位和使用法国货币,他们能够无碍地使用法国金币,但是对瑞士政府来说这就是个问题了,他们必须要在维持银本位和与法国货币挂钩之间做出选择,鉴于瑞士对法国货币的依赖,瑞士于1860年干脆宣布法国和其他国家的金币为合法流通货币。

1860年,瑞士还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贬质了自己的银币(即降低贵金属含量),就这样,瑞士通过价值比同等法国/意大利硬币更低但外观一样的瑞士银币套利赚了一笔,直到法国于1864年下令让海关查抄瑞士银币,损害了瑞士银币的声誉。

因为这事,瑞士自视为自己在促成拉丁货币同盟的路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因为这引起了连锁反应。法国于1864年贬质了自己的银币,很快也通过套利赚了一笔,损失的是银币价值更高(更足额)的比利时。既然已经有1857年维也纳货币条约这个先例,为了终止这个乱局,为何法国不能组成一个国际货币同盟呢?毕竟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的货币体系其实与法国相差不大。或许,可以更有野心一些,组成一个寰宇普世的货币同盟?

1865年,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倡议下,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瑞士四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其目的是在欧洲采取统一的、普遍通行的铸币。四国签订了实行统一货币的协议,标志着拉丁货币同盟成立。根据协议,各国的基本货币保持原来的名称(除意大利外都称为法郎),以法国的货币体系为基础,主币的含金量都定为0.2903225克黄金或者4.5克白银,可以在各国间等值流通。主币为面值100、50、20、10、5法郎的金币,同时发行5、2、1法郎和50、20生丁的银币。小于20生丁的辅币不能在各国间流通。由于有关国家此前基本上都在实行相同的货币体系,因此对经济的影响不大。
1865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瑞士的部长/大臣们签订了一个货币条约(所谓的拉丁货币同盟(Latin Monetary Union)),该条约除了包含关于硬币重量、纯度、造型、金币银币兑换汇率的细则之外,还规定各国政府只得根据人口数量发行特定量的货币。各国同意,在统一标准下铸造的金币和银币应在货币联盟诸国的领土上自由流通。1866年,瑞士政府宣布:“联邦委员会认为同盟四国银币的等价是将普世货币系统这一概念付诸实施的第一步”。希腊后来成了拉丁货币同盟的另一成员,这一同盟最终运行到了1926年。该年之后,瑞士法郎成了瑞士国内唯一的合法货币。......

尾声

实际上,拉丁货币同盟的机制设计是带有天然缺陷的。不仅仅是因为其沿袭法国的复本位制,导致面对金银比价大变动时难以应对(特别是这种涉及国际合作的),也是因为其虽然有限制硬币发行,但没有限制作为支付手段越来越常见的纸钞的发行量。当面对危机时,身为主权国家的同盟诸国便会追求独立的政策了,而这个政策并不一定会利于联盟的存续。当法国于1870年陷入普法战争时,法国禁止了金币出口并暂停了纸钞兑换贵金属,这导致了严重依赖法国货币的瑞士爆发了1870年货币危机(Geldcrisis),瑞士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和金融灾难,大众开始不信任诸多发钞银行发行的纸钞,要求兑换成硬币。联邦政府不得不出面宣布英镑和美元为法定流通货币,并动用储备购买英镑和美元硬币。

当法国迅速战败后,一切恢复如初,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如新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发展带动),大众反而更加接受纸钞而不是沉重的硬币了,但是危机已经在大众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助力了1881年的《发行与赎回纸钞联邦法律(Bundesgesetz über die Ausgabe und Einlösung von Banknoten)》的通过。这并不代表着中央发钞银行的建立(要等到1906年),但是对曾经相当自由的银行加上了限制(40%贵金属准备金率、纸钞规格标准化、发钞银行互相保证对方纸钞兑换、联邦监管与发钞银行周期上报等等),为中央银行的成立铺好了道路。

就拉丁货币同盟而言,1871年的战败仅仅是个开始。随着诸多国家加入了金本位,特别是巨头如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和从内战中恢复的美利坚合众国,再加上新银矿的发掘,导致1850年代的状况翻了过来,曾是更稀缺一些的白银现在变得供给充足了,黄金却变得稀缺了。金银比价的变动导致了拉丁货币同盟的不稳定,超发纸钞的问题则一直存在着,最终到了19世纪末,拉丁货币同盟已是名存实亡了。1927年,随着法国终止金本位,拉丁货币同盟正式灭亡,瑞士坚持着同盟标准直至1936年。

这个回答这里就到尾声了,从小神罗一般的混乱货币标准到瑞士法郎的确立,我希望这个回答把19世纪上半叶的瑞士货币史及其背后的政治史梳理的足够清楚了。


user avatar   wo-shi-liu-he-x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现在的瑞士法郎(法:franc suisse/德:Schweizer Franken)是由法国人引入的。

1798年前的旧瑞士邦联是一个很松散的邦联,货币发行事宜一直由各州(或城镇)、市、修道院和个体统治者所掌管。这期间,瑞士各州和南德各邦国、奥地利通用类似的货币单位,比如塔勒(Taler)、巴岑(Batzen)、古尔登(Gulden)等。以瑞士西部的沃州(Kanton Waadt)为例,该州发行的一塔勒可以兑换40巴岑。

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瑞士社会已经对法国产生了很大的依赖:瑞士和法国签订有联盟条约,如果瑞士受到攻击,法国会出兵相救;瑞士邦联在法国市场享有特权,可以低价从法国购买粮食;许多瑞士人被提升为法国贵族;法国启蒙思想在瑞士非常普及。

在这个大背景下,1798年法国革命爆发时,瑞士各地也掀起了要求“取消家族特权、封建制度,引入现代宪法、引入现代经济、思想和贸易自由”的运动。同时,瑞士也接纳了大量大革命反对派,法国惧怕瑞士成为自己的新敌人,于是直接派军介入了这一地区的事务,试图吞并日内瓦和巴塞尔。

法国的这一行为遭到了伯尔尼的旧瑞士邦联政府的抵抗。虽然法国最后没有成功吞并两地,但是旧瑞士联邦倒台了。在瑞士历史中,“伯尔尼的抵抗”几乎都被描写为“捍卫了瑞士的尊严”(Rettung der Ehre der Schweiz)。但伯尔尼的失败也说明了瑞士的旧制度(Ancien Régime)已经腐朽到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最终,法国在瑞士缴获了1050万磅钱币和1800万里弗尔债券,至4月为止,又在瑞士其它地区缴获了1600万法郎。

为了避免瑞士与自己为敌,法国按照在荷兰建立巴达维亚共和国(Batavische Republik)的模式在瑞士建立了赫尔维蒂共和国,把瑞士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在赫尔维蒂共和国第一次引入了统一的货币——瑞士法郎——同时规定一瑞士法郎相当于10伯尔尼巴岑(Bernischer Batzen)、6.614克纯银或1.4597法国法郎。 1瑞士法郎可以兑换10巴岑或100拉平(Rappen)。 1798年前的流通货币也被纳入这个货币体系中,比如一个伯尔尼克朗(Krone)可兑换25巴岑。

1803年后,铸币权回归瑞士各州。1848年,瑞士成立联邦,联邦政府负责货币有关的事宜。此时,瑞士国内有一场盛大的辩论,焦点是“瑞士货币体系究竟是应该与法国法郎挂钩还是与南德古尔登挂钩”。瑞士的法语区和巴塞尔支持与法郎挂钩,而德语区支持和南德挂钩。

最终,瑞士邦联议事会(Tagessatzung)在1850年5月7日颁布了《联邦造币联邦法》( «Bundesgesetz über das eidgenössische Münzwesen»),宣布瑞士法郎为单一货币,瑞士法郎与法国法郎挂钩,一瑞士法郎相当于一个半法国法郎。


相关:

de.wikipedia.org/wiki/S

de.wikipedia.org/wiki/H

de.wikipedia.org/wiki/B




  

相关话题

  对于中世纪而言,包括贵族、教士和农民,在社会和文化上罗马帝国是如何被“忘却”的? 
  中世纪的货币及标准有哪些? 
  如何评价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 
  人民币贬值岂不是打击了持有人民币的国家? 
  中世纪的欧洲真的是非常黑暗吗? 
  如何看待加泰独立对欧洲或是欧盟的影响?是否能对欧洲的一体化造成冲击? 
  拿破仑的纵队战术是怎样的? 
  现代法国还有爵位吗? 
  如果丧尸爆发在18世纪(1700)到19世纪(1899)会怎样? 
  德语中有哪些含义美好的单词? 

前一个讨论
「隰有苌楚」在上古时真的读「列巴咕当死了哈」吗?
下一个讨论
请问古代的箭靶是什么样的啊?如果知道明代的就更好了!?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