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那还有流量可以收割吧。
首先流量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命门,而经历了时代的更迭,基本上互联网上新增流量已经很少了。
如果把软件作为流量的入口,那我们每天打开的每个软件动作在某种意义上都为流量的入口做了贡献。
比如说我今天打开了知乎,浏览了几篇文章,这就是为知乎带来了流量。
而流量入口这玩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目前互联网公司的命门。
腾讯的收入并不来源于微信、QQ,但社交板块是决定腾讯游戏、广告的关键。
阿里现在主打的是天猫,它配套的一系列做法都是为了给它的主要收入来源带来流量。
这些流量的入口不一定要赚钱,但只要能聚集来人气,后续就好说了。
而以平台类出家的互联网企业比任何公司都知道他们的命脉在哪里。
电商成为优质资产的原因不在于它本身的平台而在于这些平台背后的用户认可。
如果哪一天用户不认可这个平台了,平台丧失了用户的流量,那么这个平台将会一文不值。
而更残酷的是,流量这玩意从来就没有“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说法。
没有任何同质类型的商业是能和睦相处的,而互联网“收税”平台的本质就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
而且赛道这玩意,谁也不敢忽视。
阿里忽略下沉市场,拼多多异军突起直逼阿里基本盘。
腾讯忽略短视频,头条系的出现挑战了腾讯的基本盘。
对平台来说,如果找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部参与。
因为全部参与了不得就是付出点机会成本,但互联网公司家大业大,能够承担。
但假如不参与,付出的可能就是落后于人,再无翻盘之日。
而社区团购说白了就是想办法去市场找全新的流量并把这些流量分配到自己旗下。
但我还得说,这种不加约束的“平台垄断”模式是会出事的。
因为这些社区团购涉及到人群太容易给这些资本作恶的机会了。
社区团购搞完之后,菜市场的衰弱必然会导致过往习惯于菜市场买菜的人群被迫选择接受。
阿里有阿里健康,京东有京东健康....
各大互联网公司在过往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医疗领域。
大家猜猜这些掌握了流量入口的各种系会不会像百度一样利用这些流量给他们这些导流呢?
会不会再次出现某些系代替过往传销、神药出现呢?
不加约束的资本搞出了P2P,搞出了蛋壳。
大家觉得他们可能会放过医疗、养老、永生这些未来老龄化的“财富密码”嘛?
社区团购想要作恶,可是比P2P、蛋壳要容易且严重太多了。
“一颗金丹吞下肚,我命由我不由天”宣传语即将到位,一品金丹延寿一年,九品金丹延寿九年,不要1999,只要998的接力棒有人要接过了。
我是个非常狂妄而又无知的人,在我愚蠢而且没什么见识的眼里:这几家企业注定失败。
几个高赞答案都没有解释清楚“原因是什么”,我在农业领域也是干了不少年了,做得不好让您见笑,不过还是略知一二的。
互联网大厂并不是唯一盯上卖菜生意的人,还有房地产大佬们其实也来了,只不过这些“old money”比较低调,你看不到。根据我前段时间的调查,至少好几个房地产企业也进了生鲜农产品零售市场,包括说是要造车的、儿子比较牛逼的、比较绿的、偶尔也卖大炮的。
这没什么奇怪的,生鲜农产品市场虽然没几个人知道,然而这个市场并不小。中国的农产品市场规模大概在3.5万亿,其中粮油产品和生鲜产品基本上对半分,也就是说,蔬菜、水果、肉类、鱼、禽蛋,大致上每年有1.7万亿元的交易额。
注意,这是出现在交易市场的金额,而不是全部。实际上,小农经济自己产自己消费的那部分是不算在里面的。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说这1.7万亿的交易额就是发生在这60%的人里。
做农业这一行算起来也有那么些年头了,农产品市场的痛点在哪里还是看得比较清楚的,平心而论,互联网技术来解决这些痛点并不是不可能,但是看起来并没有人真的关心这些实在的事情,而是都想垄断市场、抓一把热钱。其它回答里提到了垄断市场的事情,这个很好理解,这个无非就是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思维”。但是抓一把热钱的事情并没有人提到。这里我简单讲一下中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基本形态,顺便谈一谈痛点何在,以及这些大厂进这个市场注定失败的原因。
互联网大厂做社区团购盯上卖菜,烧钱玩游戏其实仅仅是习惯性思维,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险恶。
2020年之前,在这个1.7万亿的市场里,电商占据的比例全部算起来都没有超过1000亿,这在互联网经济里简直是个奇迹:日常小商品零售市场里可不是这个样子。某些人的爸爸在小商品零售市场里占据的份额远远超过十七分之一,但是他一样也早就盯上了卖菜的生意,也做了不少年了,所谓的“盒马生鲜”也布局多少年了,却始终无法复制淘宝的辉煌。
同样在烧钱的还有京东、拼多多,烧了也有不少年了,市场占有率一样跟自己的小商品零售平台没法比。没有一个人想在他们的平台上卖菜的,说实话,现在年轻会用互联网的菜贩子、菜市场摊位老板已经很多很多了,他们不会开个网店?这是开玩笑呢,你去菜市场转一圈,那些卖菜的年轻菜市场摊位老板们,搓网游不一定比你差。
那么是什么阻止了互联网大厂在生鲜农产品市场上无法提高占有率呢?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
那么为什么2020年年底,一群互联网老饕餮们,加上几家莫名其妙的房地产商,又跑进来了呢?
这是年初疫情期间送菜上门服务带起来的一股虚火,资本一方面看到了这个以前看不上的市场,一方面觉得有利可图、有途径可以盈利。疫情期间送菜上门服务,很是推行了一段时间,这些资本看到这个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在琢磨是不是能够靠这个盈利而已。
昨天,我看到拼多多在搞“100%返现”,很是吓了一跳,我滴个亲,这烧钱的力度可是不小啊。但是这个烧钱力度真的能够让老百姓真的就都去拼多多买菜吗?
拼多多还没有这个实力。
1、其商业模式并没有创新。它依旧采取的是“用户自提”模式,就是说你买的菜,还是要自己去便利店、小超市自己去拿,是不会给你送上门的。
2、拼多多没那么多钱烧。1.7万亿的市场,你拼多多烧多少钱才能烧成垄断?
原因我们下面讲。
前面提过,互联网企业无法占据农产品市场的原因,在于“数字鸿沟”。
目前中国生鲜农产品市场分为两大市场:中老年市场和年轻人市场。其中中老年市场在数字鸿沟的“那一头”。并不是说中老年人就不会使用互联网产品,有些中老年人刷抖音比我还要6,但是这没用,他们只是思想上和习惯上不接受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吃到嘴里的东西,他们是不接受网上购物的,他们不愿意通过互联网购买自己要吃的东西。中老年人购买食品,还是希望自己去菜市场、超市,当面看好了再买,你放在网上的图片乃至于现场视频,都不足以让他们相信这玩意儿是靠谱的。
年轻人倒是可以接受,但是,年轻人网购图的就是个方便,你不给送上门,他图个啥?前段时间菜鸟给网购商品扔自提、扔菜鸟驿站,这都闹得沸沸扬扬的,生鲜农产品你给扔自提点,那么年轻人他图个啥呢?这跟自己去超市便利店买有什么区别呢?还省了一道手续,还能眼见为实。
所以我说这是一场虚火,互联网大厂也好,房地产企业也罢,注定失败。
当前农产品市场的痛点在于“价格倒挂”。
价格倒挂指的是农民、农场销售蔬菜的价格偏低,没有利润;市民购买蔬菜的价格偏高,中间环节过多。明眼人一下子就能想到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中间商批发商太多了,导致中间利润率太高,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无法得利。
某地11月实时菜价。大部分蔬菜的溢价率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50%。
这不是靠烧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的是真正的模式创新,需要的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社区团购这种模式,已经经过了好几年的探索,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死路一条了。
我就不信这条臭咸鱼能够靠烧钱烧翻身。有着烧钱的功夫,不如真的想一想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事情,让最广大的群众真正获利,驱逐出去能够驱逐的低效部分。得罪尽可能少的人、造福尽可能多的人,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而烧钱垄断,抓快钱,只能是得罪大多数人、造福少部分人,这要是不失败,我觉得我可以移民了。一个小粉红考虑移民,想一想也挺讽刺的。
社区团购的问题在于既不能解决中老年人生鲜消费的痛点,也没有解决年轻人生鲜消费的渴求。问题就出在这个团购自提上面:反正我要自提,为什么我不去超市菜市场眼看着买呢?
生鲜农产品的电商化,一定不能走自提的路子。
至今我没有看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和房地产企业真的做出了什么模式创新,也没看到一项新技术引入到这个生意里来,一切不过是在原有的思路里打转,不过都是在烧热钱、炒冷饭。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服务老百姓,要造福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想让农民、市民得到利益,驱逐中间商。
互联网经济的活力恰恰来自于驱逐中间商,而不是自己成为最大的中间商赚得脑满肠肥。一天不再驱逐中间商,互联网经济就死了。
农产品市场现有中间商分为5级,涉及到3到4个层次的中间商利益。这其中有3个是可以驱逐的,有一个不能驱逐,驱逐了就会出大问题,你也没办法真的驱逐掉,这个中间商就是社区菜市场摊位老板。
很遗憾也很搞笑,目前这批互联网大厂和房地产企业,集中火力的正是这个层次的中间商。
农场产出农产品;
一级(产地)批发商收购农产品;
二级(运输)批发商将各个区域的农产品调配到合理的地方;
三级(销售地)批发商收集整理货源,提供充足品种的产品;
社区菜市场摊位老板去三级批发商那里批发,然后连夜拉回社会菜市场,准备早市;
消费者去社区菜市场摊位买菜。
这是目前整个农产品零售市场的现状,我们试着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来替换:
农场农民你是不可能替换的,互联网上并不能结出番茄;
一级批发商可以替换,你可以用你自己的采购联系人去替换掉传统的一级批发商;
二级批发商可以替换,你可以用大数据系统和现代物流来调配蔬菜肉类,达到合理化的程度;
三级批发商可以替换,你可以用互联网终端和B2B平台直接将产品配送到菜市场摊位老板手里;
菜市场摊位老板无法替换,消费者不会放弃他们。
消费者当然更无法替换,但是消费者也值得研究。中老年才是生鲜农产品消费的主力军,而他们恰恰不相信互联网消费,他们在食品消费上更愿意自己看着挑、看着买。
被互联网大厂和房地产企业集火的菜市场摊位老板反而根本不心慌,我就看你烧钱能烧出多大个市场空间,因为主力消费者信任他们,你再怎么集火都没用。
就是这么神奇。
真正的有用的模式,是利用他们,而不是集火他们。菜市场摊位老板挣的是辛苦钱,半夜3点4点就要去批发市场批菜,天寒地冻也不能断;完了运回来摆上早市,一直在摊位守着守到晚上9点左右,是真的挣辛苦钱。
这个过程不能替换吗?
可以的。你可以用现代物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把这个过程替换掉,让菜市场摊位老板头一天晚上就订好菜,第二天一早就通过货运打包送到他受伤,他不用起早贪黑,效率也高了很多。
关键是消费者还认可他们。
互联网大厂和房地产企业,真的是烧香都没找到庙门,烧钱都没找到脉门。
这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波热浪,也就仅仅是一波热浪而已,死掉的绝对不会是菜市场摊位老板,也不会是传统蔬菜市场中间商,仅仅是一批规模小、模式旧、资金少的小电商而已,这批小电商本身模式没什么创新,技术力量更单薄,资金跟大厂比起来不值一提,他们才是这波热浪的受害者。
至于农民农场、消费者、社区菜市场摊位老板,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真的要改变生鲜农产品电商的现状,只能是用创新模式和互联网技术,去挤掉一级二级三级批发商,让农民和消费者得利,让社区菜市场摊位老板生存,除此别无他途。得罪一二三级批发商,他们数量本来就不多,也有能力转到其它产业去,有一定资本积累,不会破产跳楼,得罪得起。农民、市民、菜市场摊位老板?那是真的劳动人民,说实话,你得罪不起的。
上一个以为他们可以随便得罪的人,后来死在了一个小岛上,现在尸体都没下葬呢。
农村包围城市,小市民包围大电商,相信我,这是生鲜农产品市场电商化的唯一出路。
涉及到吃的问题,没人会跟你含糊的。
如果我不能垄断田地,那我就垄断路口。
白道的套路从来没变过,用亏损搞死竞争者,市场定价权就是我的我的我的。
作为曾经的第1轮社区生鲜O2O亲历者,我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最近如火如荼的社区生鲜团购其实并不是什么新现象了,早在16年17年的时候,其实各路势力就盯上了线上卖菜这块业务。我是17年加入了永辉超市,当时做线上社区生鲜零售,我们做的产品是超级物种,永辉生活和永辉到家。
我还记得曾经的热闹不亚于现在,就拿我所在的永辉当时来说,拿到了腾讯和今日资本的投资,美好的故事也助力永辉的股价一路上涨。
当时阿里领衔的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互联网企业,雄心勃勃要重建生鲜线上市场格局。永辉超市,大润发等等实体商超感受到了威胁,也纷纷要转型线上。苏宁小店等便利店都开始增加生鲜品类,认为生鲜可以极大的增加流量。
但是很快这些企业都纷纷被现实打脸,领头羊盒马在经历了一路狂奔之后,也说要开始补齐线下的短板,我所在的永辉生活更是经历了快速开店到迅速停滞、裁员。很多资本纷纷纷纷退出。
最近的社区团购可以说已经是第2轮线上卖菜的高潮了。当我看到美团拼多多,滴滴等巨头又开始掀起新一轮补贴大战的时候,我真的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咱们这个社会包括商业世界,有时候真的特别短视,感觉就像金鱼一样,记忆只有7秒。
首先说结论,互联网大公司盯上社区团购,做线上卖菜这门生意,我认为根本原因是一群互联网精英的高傲和误判,迟早以失败告终。
目前看似火热的局面,实际上是被各家巨额的补贴所推动的,因为生鲜行业实际上是一个价格非常敏感的行业,买菜买肉的人会因为价格的便宜纷纷抢购。一旦补贴的旋律停止,这个行业很快就会一地鸡毛。
互联网公司进入这一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逻辑,就是认为其他领零售品类线上化程度,现在都已经非常的高,唯独生鲜领域,线上化渗透率还非常低。
动不动就以模型说明高达几万亿甚至是十几万亿的生鲜市场,只要线上化渗透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多少,那么这就是一个多么有前景的行业和规模。
之所以说这些互联网公司或者精英高傲或者误判,一是因为他们高估了互联网的力量,认为互联网加持可以轻松颠覆任何行业;二是他们低估了零售行业重资产的特性,特别是生鲜零售这个行业,体系之庞大,活之脏之累。
我说一说我理解的社区生鲜团购,更多的是改变了前端的一种销售形式,通过社区熟人获客,提前一天下订单,然后次日统一送达到某个站点。其本质还是把生鲜购物这个行为搬到了线上。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现有的社区团购模式,能不能颠覆传统的生鲜零售。
第一社区团购当中的熟人推荐获客,我认为并不能成为一种持续的获客模式。熟人推荐获客这种模式更加适用于一些小众产品或者知识门槛比较高的产品。就以大家最熟悉的微商来说,从来都是看到微商里面推荐一些化妆品、养生品,因为这些产品品牌比较小众,很多老百姓不容易直接获取这些信息,所以推荐模式相当于运营私域流量有其价值。
但是买菜这件事情可以说是门槛低到不能再低的一个行为,所有的大爷大妈都能够自主的做出买菜的决策,所以说买菜这个行为并不需要别人的推荐,所以可以断定社区团购获客,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第二,我们来看次日达这种物流模式,我认为也并不适合生鲜购物这个品类。因为次日达的时效性不够强,生鲜购物很多的需求是来源于现场,逛超市,逛菜市场,决定购买什么,并不一定具有提前规划。另外次日达这种方式菜品从仓库送到顾客手上的时候,经过很多环节,比如要在团长的店里面放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会大大破坏菜品的品质。
这些看起来是一些细节,但是实际上就是,线上购物无法取代传统线下生鲜零售的重要原因。这个里面我要澄清一点,我说的是社区生鲜团购,现在的模式是不适合生鲜的,但是我认为生鲜外卖这个模式是有其存在价值的,比如说现在京东到家或者是美团主推的线上买菜,然后半个到一个小时之内送达。
这种方式会成为实体店的一个有力补充,从实体店的角度,线上配送的方式可以扩大它的服务面积,增加收入和流量。从顾客的角度可以解决一部分,不想出门或者是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到实体店购物的顾客的需求。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就是当时第1轮社区生鲜的这些参与者,现在都在坚定不移的走线上外卖配送这种方式,因为通过前面几年经验教训的积累,他们已经看清楚这个行业的难点和痛点。
最近新一轮这些互联网巨头拼多多、滴滴等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非常盲目的冲进去,还没有探索到这个行业最深层次的东西。
其实这些互联网巨头之所以这么高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没有分清楚互联网行业和零售行业的区别。或者简单一点就是说他们没有看到阿里巴巴和京东之间的区别,更没有去永辉这样的实体生鲜企业去调研了解,这个体系要建立起来是多么的困难。
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轻资产,是连接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一个平台。零售企业,往往是非常重资产,从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到批发供应商,到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流系统建立门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严格来说,互联网企业做的更多的是零售的最后一个末端销售环节。这也是为什么盒马的候毅在经历了一路舍命狂奔之后,说停下来要补课,他补的就是背后庞大的零售系统的客,要向永辉学习。
这里我们可以延展一点话题来说,对于互联网企业进入生鲜零售和传统的生鲜零售的实体企业转型线上,他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和难点。互联网企业在于没有庞大的系统供应链,门店经验的积累。传统的生鲜零售企业在于没有互联网的基因。
但是你要我说二者我更看好哪一个将来能够成为新鲜零售区域的主导,我更看好那些传统零售龙头企业转型线上,比如永辉。当然也不排除像盒马这样创始人就有很强的物流供应链背景的互联网创业者。原因是现在其实在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传统生鲜零售企业有了线下多年的积累,其实可以利用这些基础设施很快的转型线上,但是整个生鲜零售系统的建立是非常困难的,壁垒是非常高的。
我知道做预测很容易被打脸,但我相信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现有的社区团购会落到一地鸡毛,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巨额的补贴暂时性的会对传统的线下小商小贩以及生鲜农贸市场甚至商超带来一点点的冲击,但是不会持续太久。
起码不只是为了钱。要说赚钱,永远都是二八法则。卖菜这种事,显然是在“八”里面。所以,大公司只为了钱,犯不着去经营卖菜这种事。
但是,卖菜这种事可以让公司达到另一种状态——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ll)。大到不能倒,意味着当企业出了问题,可以挟持社会,逼迫政府为自己擦屁股。做到那一步,意味着企业基本不会倒下。这种安全感,比起一笔生意是几倍还是几十倍的收益,对大公司更有吸引力。
但是要做到大到不能倒,并不是体量大就可以。这点,蚂蚁金服已经给出了例子。就算你的预计规模大到不得了,只要阻止上市仅损害公司股东、高管和员工的利益,同时能换来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那就可以管你。当然,蚂蚁金服上市的事情涉及很对基金投资者,但最终也只是资金退回,不会亏本。
而另一些生意,政府想下手就不得不有所顾忌。比如淘宝,你说他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你敢死管他吗?不敢。因为淘宝涉及大量卖家,这些人,有淘宝还可以有份收入。淘宝要是管太严,那就是大量店家失去收入的后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政府不得不考虑。
所以,大到不能倒,不光要体量大,还要摊子大。就在年底阶段,对比蛋壳和3A债的爆雷,几千亿的3A债爆雷,冲击整个资本市场,结果资本市场外几乎风平浪静。但是蛋壳这么个小体量的公司爆雷,立刻就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社会效应。更讽刺的是,在被赶出房子后,网上还有大量的租户发表这样的观点。
结果就是蛋壳在这件事上,还真就拿到了一些和政府谈判的筹码:如果追查太严,蛋壳可以发公告说钱都没了,让政府收了,你们去找政府吧。
这还只是租房,现在再想想,如果有一天全中国95%的蔬菜经销被三四家大企业控制。这几家企业挪用资金造成了问题的话,马上全国人民买菜受影响,蔬菜经销商收入受影响,那你说谁敢轻易碰那些大企业呢?
因为这门生意是真的生意,有肉吃。
卖菜这事,跟老百姓的吃有关,谁家每天都要吃饭要买菜,这是巨大的流量入口。
以前外卖市场本身并不大,但是到今天,也被美团和饿了么做成了这么大的流量入口,并整合了众多商家,更别说买菜卖菜了,这个口子的流量比外卖还要大。
互联网的生意都跟流量有关,谁掌握了巨大的流量入口,谁就掌握了垄断的机会,垄断的赚钱水平相比大家都不会不知道的。
大家发现没有,互联网火热了这么多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了。
这说明啥呢?这说明互联网巨头是切现有的蛋糕成长起来的,而不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创造的蛋糕。
现在盯上卖菜的,也是要切卖菜的蛋糕。
我觉得互联网要好好搞搞反垄断了,否则众多的小商户被收割,损失的大量的就业机会、竞争、还有财富高度集中,这对当前经济可绝对不是好事。
我们要看到,现在这几个所谓互联网巨头,早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科技公司,而且成为了金融集团,而且是外资控制的金融集团,是一架架财富收割机,利用对信息的垄断,收割国人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外国的投机大鳄。
既然互联网巨头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促进反因为收割了中小企业而牺牲了就业,垄断信息谋取暴利,受益人还是外国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允许这种垄断继续下去呢?
是到破除互联网迷信的时候了,没有什么公司是大到不能拆的。
因为中国还是人才太多,可以随意挥霍罢了。
50、60年代你试试,别说“双非985博士”,高小学历都能进国企,那时候进国企是真正的金饭碗,一辈子吃公家饭。
而且这些高小、文盲还真把工业化给搞起来了,我琢磨着什么社区卖菜、网上叫车,跟从零开始建设工业化比,只能叫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
2200年前的工匠不经意间在兵马俑上留下一个指纹,粗心的秦吏在验收时并未察觉。
工匠侥幸暂时逃脱了被处死的命运,多活了点时间。每个兵马俑脚下的砖上都有制作工匠的名字,被发现了可能就难逃一死了。
经历了2200年的岁月,被一个文物摄影师在给出土的兵马俑拍摄证件照时突然发现。摄影师热泪盈眶,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感动,这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感动,这也是对自己平凡岗位上不平凡发现的感动。
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兵马俑制作工匠留的字样问题与为什么会刻名字,百度百科相关资料如下: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咸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咸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