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蒋介石这么昏庸固执为什么底下人还听他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ang-yue-54-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人设,蒋介石把自己当成孙中山的接班人来培养

因为野心,蒋介石懂得借力,背靠宋家大树好乘凉,傍上美国不愁吃喝。

因为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差劲,蒋介石读书一箩筐,可以说是国民党中行走的图书馆。


蒋介石是地道的浙江人,生于宁波奉化县溪口镇。

在当时,奉化有一句谚语:6岁零6日,读书甭拣日。

意思是说,孩子一到6岁,家长们就可以麻溜地送他去学堂了。

蒋介石6岁时,祖父蒋玉表、父亲蒋肇聪都还健在,二老开始着急自家娃的教育问题。

1893年的浙东四明山区还没有建立新式学堂,没钱人家送孩子去老师开设的学馆里读书,称之为“关书房”,和大家常常说的私塾是一码事。

有钱人家可以自己请家庭教师,一对一辅导功课。

蒋家虽然没有泼天的富贵,但好歹经营着玉泰盐铺,生意很红火。

所以,蒋父专门请了一位坐馆教书的老秀才周能有,充当蒋介石的开笔先生。

老蒋一生中有过13位老师,就比如:威严塾师任介眉、咏竹老师姚宗元、立法委员竺景裕、撰写年谱毛思诚……

但他与每一位老师的师生缘都不深,关系也不咋地,几年就转一次学。

少年时期的蒋介石十分顽劣,臭毛病很多,是一个调皮且坏的小孩。

他自己曾评价,荒淫无度,惰事乖方。事情做不好,乖方不正派。

在榆林读书期间,他听毛凤美讲《易经》像听天书,不管毛凤美怎么变换授课方法,用在蒋介石身上,就是对牛弹琴。

这边知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那边追求起了堂姑母蒋赛凤的女儿阿春。

书不好好读,反而闹出了一场恋爱风波。

蒋母顺儿子的意,登门提亲,被蒋赛凤呛得不敢还嘴:“阿嫂,你儿子这样不争气,还不好好管教,跟着瞎胡闹,将来变成败家子,你就有得哭了。”

父母的溺爱,是蒋介石成为“小霸王”的头一个原因。第二层原因,在于师友不良、德业不讲。

他的老师们来头倒是不小,可是只教书不育人,没有帮助蒋介石树立优良的道德修养,再加上他交了一些狐朋狗友,久而久之,就被混社会的地痞给带坏了。

很长一段时间,他罅隙自娱,沉迷酒姿,年纪轻轻就喝酒,还在风花雪月的场所滞留。

一个青少年这样,的确有些荒唐。不过,坏归坏,蒋介石的聪明还是不容否认的。

在不同的阶段,他把自己定位为圣贤、豪杰、革命领袖。

他的阅读取向,紧紧围绕着这三个社会角色而展开,不过这都是30岁之后的事情了。

刚刚接受启蒙教育那会儿,蒋介石读《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后来读《大学》、《中庸》、《礼记》、《千家诗》,《春秋》、《左传》等,在10岁左右就已经耳熟能详。

老蒋参加过科举考试的童子试,未中举。

原因在于,一来,他觉得拿八股文当考题实在没意思,翻来覆去背的就是那几句,二来,他的志向并不在于此,于是考到一半便弃笔罢考了,自然也就榜上无名。

有一次,他的老师蒋谨藩讲美国历史,提到大总统为国民公仆,出入扈从甚简一事,其他同学皆感到惊讶,唯有蒋介石觉得正常。

他说:“大总统和平民,两者都是人,行动一样,并不奇怪。”

如此回答,显示出了蒋介石与旁人不同的思维格局。

他从政后,读书更加有目的性。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给蒋介石以沉重打击。

1932年2月19日,蒋介石便捧起《日本侵略中国计划》。

他在日记本中抒发感慨:“开卷有益,乃知吾人前日对外交之忽略…而致今日之失败,悔无及矣,以后应每日抽暇看书一小时,而且对外交尤应注意也。”

他读古书,以圣贤自待,旨在进德修身。

1932年9月1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立了一个目标:“每日早晨必看古书一篇。

他阅读的古籍,首选儒家经典之四书五经,因为他知道自己性格有点暴戾,读经书能够治一治他的脾性,尔后治国平天下。

当然,他也读其他的。

通常而言,他一年要读10种以上的书,多可达20余种。

他以豪杰自居,熟读《孙子兵法》、《曾国藩家书》。

1904年,17岁的蒋介石首次读曾国藩的文集,1913年和1915年两次复读。

1930年到1937年,蒋介石年年必读《孙子兵法》,从中汲取了不少军事谋略和带兵之术。

成了革命领袖,蒋介石热衷于读革命史。毛泽东同志也读史,两人读的方向完全不同。

毛泽东同志读史是研究人,研究从古至今帝王的谋划韬略,蒋介石很少读中国本土的历史,档案记载的,都是他读外国史的故事。

举个例子,他想要了解某个国家,就会先去读一读该国的历史。

1925至1935年前后,蒋介石先后看过《俄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土耳其革命史》、《俄国共产党史》、《俄国共产党之建设》、《列宁丛书》、《革命心理》以及《变乱与革命技术》等书。

其中,《俄国革命史》和《法国革命史》两书,蒋介石分别于1926年、1929年和1931年多次阅读。

他读书不是一目十行地读,而是缓慢的精读,不漏掉重要的段落和句子。

如果他拿起一本书,就会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期间不会去看其他的书。

有少部分书,他常年反复读,读三五遍,甚至更多。

蒋介石认为,读书得诵读,直到能够倒背如流为止。

他自己如此,在教蒋经国时,也重点强调了这个观点。

蒋经国从苏联学成回国之后,蒋介石时常给蒋经国写信,敦促其勿要忘记读书。

他说,要多读古文,读到烂熟于心,每个月月末回溯一遍,防止忘记。

这个方法就是《论语》里说的温故而知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蒋介石明白这个道理,在读书这件事上用功颇深,涉猎甚广。

蒋介石的文采不错,很多文告都是亲自撰写的,他夸自己笔力雄健。

但他这个人又很矛盾,瞧不起坐而论道的文人书生,说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糊涂蛋。

在国共对抗的那些年里,蒋介石心里总有股气想要发泄。

他说,国民党不但没有好的军人,也没有好的文人,连文章都写不过共产党。

这倒是句实话。


蒋介石曾留学日本,接触过“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武士道”并非电视上那般夸张,分分钟切腹自尽,讲究的是“动心忍性”,和王阳明的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蒋早年间结交了很多酒肉朋友,养成了许多坏毛病,以至于后来想要振兴修身,困之免行,却为时已晚。

他的脾气不好,主要就是童年经历所带来的。

所以,他极为刻意地去培养自己的德行,在日常中自觉地寻找折磨考验。

比方说:每天洗冷水澡,夜晚去到坟场体验死亡,用武士道中常见的修炼手段,来锻炼自己碰触大场面时不惧不悲,保持平静的胆识。

他修身养性,但他并不爱自省,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从政之初,蒋介石以圣人自恃,经常读些古籍,用四书五经里的条条框框束缚自己,但他做这件事情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巩固自己的历史风评,站稳自己的历史地位。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看,蒋介石并不是食古不化者,作为一个政客,他能跻身最高层,当然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书生,更不可能朝着品德高尚这个方向走。

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历史上不能写、不方便写的不堪细节,但他写日记的时候不可能做到百分百诚实,因为这是他留给后世评判他的依据。

在蒋介石还没有坐上国民党政府第一把交椅时,他留下了很多反省自身缺点的笔墨记录,到了掌权后,他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所拥有的最黑暗的心思、所作的最凶残的决定,都难在日记里看到一丝一毫的线索。

发展到后来,他自诩自己是豪杰和革命领袖,就更是把“吾日三省”抛诸脑后了。

随着他的彻底放飞自我,他开始思索,怎么把自己的威信提上去。

那时,国民党个人崇拜风刮得很猛,搞了一个“闻蒋立正”的把式。

学校集会、党内会议,凡提到了蒋委员长,就必须得起身立正,以至于有的时候,作报告的人讲稿中多次出现蒋介石的名字和职务,大家动不动就得站起来。

好好的报告会,硬生生变成了“军训”,全场马刺铿锵,众人起来又坐下,会场杂乱无章,很是吵闹。

而且,此等做法实在是败坏了正统军队的风气,连最基本的实事求是都不讲了。

就比如,上课时,黑板明明就是黑的,可教官说,蒋委员长说这是白板,这就是白板。

老蒋做很多事,都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

原本,选贤举能,知人善任,爱兵爱民如子,自然会有威信,但他省略了前面的步骤,直接就强迫大家,你们得毫无保留地“以我为尊”。

历史评断是依据个人的功劳和错误得出结论的,他又没当回事,啥都没有做,就封自己为圣贤、豪杰、革命领袖……

这事,也就他自个儿信,人民不信,就连他的军队都不信。

很长一段时间,蒋介石视中共为心腹大患,这份忧虑不是没来由的。

国民党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党,什么卖官鬻爵、倒卖军火、克扣军饷,就没做不出来的,可中国共产党更加具有理想主义特征。

内战时期,两个美国军官被俘,在哈尔滨看到了解放军生活的十分艰苦。

士兵们在零度以下的气温里,既无手套也无鞋袜地作战,而他们的上级,把身上的衣服一脱,就和他们同甘共苦。

《孙子兵法》讲得好:“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军队上下同心同力,自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换作国民党,估计就没办法了,连表面功夫都做不来。

蒋介石对此很有自知之明,他说,希望自己的部队可以学习、效仿。

这份期许能够实现吗,微乎其微。

为什么呢?因为老蒋在对待部署和用人方面的方法不对。

这一点,也导致了他“非失败不可”。

蒋介石任人唯亲,唯私用人,极其讲究同乡渊源。

他是浙江人,国民党兵力最盛、武器最先进的军队就交给胡宗南、陈诚等老乡去管,特务系统里浙江人也占了半壁江山,像戴笠、毛人凤,都是老蒋的亲信。

这就导致了,一群浙江人抱团取暖,形成了小团体。

其他人一想,你们搞这套我们也搞,于是一个又一个帮派就产生了。

一来,帮派间拉扯不断,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打击彼此敌视,都有各自的小心思,无法拧成一股绳;

二来,蒋介石提拔老乡,其他人有能力,官职没办法升,气不打一处来,就想尽办法捞钱。

今天我中饱私囊一点,明天我娶个姨太太,后天我又盖栋房子……

大伙儿都没把注意力放在练兵和带兵上,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平日里看起来有模有样的,一到战场上亮相,没打几个回合就全散了。

再者,用人制度不明埋了很多雷,稍不留神就众叛亲离了。

蒋介石很自我,说话直白,常常不给下属台阶下,让人难堪。

抗战胜利后,有一位国民党将领呈上《抗战胜利之建军计划》,老蒋嫌文章字数过多,直接打了回去,附言“我非字纸篓”。

公文退回后,幕僚们汗颜,都不敢长篇大论了,只捡重要的点说,把细节略过。

再加上他疑心重,即使是自己一手培养的人才,他都不会全信。

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此一来,他受到的蒙蔽更多,下情无法上达,对于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不甚了解,就更别提能够治理好国家了。

西周分封诸侯,难道不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吗?可照样诸侯割据。

前车之鉴不看,步了后尘也就不足为奇。

唐朝繁华,武则天虽篡权,可政绩斐然,她自知自己是个非议人物,死后立的是无字碑,她说,是非功过交于后人评。

明君,明臣,造就盛世。

蒋介石算不算开明?算不上。

他手底下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没有。

那么他最后一张底牌在哪里?在人民的手上。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不得民心,这便注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老百姓不喜欢他,一是他没有真正为民着想,二是他管理的军队,带给了人民很大的心理阴影。

民国鸦片泛滥,蒋介石上台后颁布禁烟条文。

他禁烟,不是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是借此来切断地方军阀的敛财渠道,好把权力握得更紧。

他禁烟,直接把寻常人家的鸦片没收,转手就归官方所有,他继续卖,鸦片并没有消失,仍旧在市场上流通,以此来扩充自己的军饷,最终,老百姓钱没了,身体也越来越差。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抗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花园口决堤。

蒋介石为了阻击日军西进,不听他人劝诫,执意要炸毁黄河大堤,致使黄河下游遭殃,吞没了89万人,上千万人流离失所。

而日军呢,改道行之,四个月后还是攻下了武汉,只损失了3万人左右。

没达到目的不说,还弄得民不聊生,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数千年来,黄河沿岸的人民一直在修筑堤坝,防止水患,可他呢,说炸就炸了。

这下可好,不仅人没了,河南、安徽、江苏3省40多个县市,3000多平方公里的田园变成了一片汪洋,900万亩耕地被淹,属实没必要。

蒋介石暮年时期沉痛反思,说国民党的军民关系恶劣到了极点。

据《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以及《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等相关书籍记载,那个年代的人很害怕官兵过境,把国民党军称为“遭殃军”,国民党军一来就得遭殃。

用老蒋自己的话来说,国民党军就是个六无军队(无信仰、无廉耻、无知识、无责任、无气节、无生命):“我们军队每进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较好的房屋,就一定被我们军队占领……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

有的农民家里养的黄牛是用来犁田的,也会被士兵杀了吃掉,断了人家的生计,难怪人民会反感。

冯玉祥发出感慨:“政府视民众如草芥,民众便视政府如仇雠。”

12年之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发表讲话时提到此事:蒋介石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民所抛弃。

反观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解放军,人民却发自内心地爱戴。

长征时,老百姓们与红军亲如一家;

抗战时,地方自行组织武装支援八路军;

解放战争时,我军后方供给不断,在武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打了胜仗。

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证明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人民感受得到,并回报以信任。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能是因为蒋介石没有上帝视角吧 说实话 我觉得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 所有的人都是傻叉 竟然不知道用蒸汽可以带动机械工作 古代的那群傻叉竟然用牛作为农耕工具 那效率得有多低 历代皇帝一群傻叉 手底下那么多贪污腐败的人 我都一眼看出来哪个人可以重用哪个不能重用 都做皇帝了 竟然看不出来 要是让我做皇帝 呵呵 我都改革封建制度了 哎 可惜生的晚了 要不然我感觉我能把中国的文明提前五千年问题不大 毕竟我懂牛顿三大定律 热力学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没办法 有本事但是没机会发挥 哎 我是不是跑题了 你说的是蒋介石啊 嗷嗷 就是那个什么都不会还想做中国总统的那个?! 不会打仗没脑子没想法就运气好了点的那个人?! 我要是他手底下的人 我肯定不和他干了 我肯定跑路啊 哎 这些人 真没脑子


user avatar   hualuoxue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蒋介石这个人其实不怎么昏庸,不怎么固执,算是很优秀的统治者。你仔细看一看,之间其实更多的是瑜亮情结,惺惺相惜。正在上面答案疫情去嘲讽挖苦的基本上只是民间个别人士这么说,官方的话里从来没有这样的。

我个人还是那句话,等两岸统一了,蒋介石的地位会高很多的。蒋介石现在算是官方冷藏的状态,等两岸统一了你就看一下吧,在民族叙事下可以说没有什么黑点,因为民族叙事不讲兄弟打仗这一套。

现在无脑贬低蒋介石基本上都是民间人士。官方人士没有贬低蒋介石的。没有什么意义,更不符合事实。

蒋介石很明显是个功大于过的人物,形式上统一中国,打赢了抗日战争,发起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三件事情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我们同民国是继承关系,不是对峙关系。我们承接了民国啊,那如果是垃圾,我们收破烂?

网上很多人关于这个其实可以说就是探讨的重点完全不对,就比如说1928年东北易帜形式统一,现在网络的文字就盯着形式两个字,意思就是统一其实是形式,意义不大。那你不知道更关键的是统一这两个字吗?反过来问你形式上的统一,如果说仅仅强调它是形式意义不大,那直接不写得了,何必下这个定义呢?你应该这么理解,形式都要统一,这个说明了当时的人心向背,民族在凝聚。就是即使当时中央的统治没有到达东北,东北人民仍然选择服从中央,这代表着东北人民已经和中央一条心,代表着民族在凝聚。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而不是在那讲什么形式形式。你要是总在讲什么实力对比那孙中山先生1925年毅然北上凭的是什么?就是一张嘴吗?那是因为冯玉祥心向和平,孙中山先生代表着南方,也心向和平。证明了即使大家是军阀出身或者是革命党的出身,内心都是希望国家走向统一,希望民族凝聚的,这才是为什么要讲孙中山先生毅然北上伟大,这也是为什么说冯玉祥发动了兵变背叛直系军阀,他仍然是个爱国将军而不是直系的叛徒。

现在网上这些文章说实话,除了抖机灵闹笑话,对个人的成长,对于认识历史都没有任何的帮助。

再比如张学良爱国,为什么讲张学良是爱国将军?张学良这个人经营东北的能力战略军略跟他爹比得了吗?在当时军阀当中可以说是头号败家子了吧?为什么张学良的评价比那些军阀加起来都要高得多呢?因为张学良有爱国的情怀,因为他有家国精神,他叫爱国将领,而其他人叫做军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东北易帜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和西安事变并列的他两大爱国表现。这也是为什么他军略政略和他父亲判若云泥,但是他历史地位比他父亲高得多的根本原因。一个再聪明的军阀和帝国主义代言人,对于国家都是没有意义的,无非是卖国多与少。对国家对民族都没多大积极意义。张作霖顶多能讲讲他其实不太卖国,其实对东北发展做了贡献,确实,不过这和他是卖国贼不矛盾。日本人就没给东北发展做出积极意义?

而一个再一般的地方将领,只要他紧要关头爱国,那就值得赞扬。这才是官方弘扬讲述这些事迹的意义,让我们在学习当中意识到,民族确实是在逐渐凝聚,而国家是仁人志士,是爱国志士,让他们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你要是这个基本的是非观都没有,那冯玉祥是不是直系的军阀的卑劣叛徒,冯玉祥可又是直系的子弟,可以说是直系最嫡系的人了,这种的人都要背叛直系投靠其他人,不就是最为人不齿的那种背信弃义之徒吗?却捅了直系心窝。孙中山是不是又是一个包藏祸心的骗子?那对北洋军阀毫无疑问。张学良是不是奉系军阀的叛徒,那当然,败家二代舍他其谁?地盘军队都在他丢掉。肯定是啊,但是谁去讲这些呢?只有一个站在军阀站在分裂势力,甚至在卖国的角度才能讲这些。

所以说有些人他以为他贬低蒋介石使得大家能够信念坚定,避免公知诱惑。其实相反,使得大家的思想更加混乱了,对于这种功大于过的人物,你想彻底否定他,你就只能说很多原则性的东西是不对的。比如说当时的军阀不应该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张学良也不应该东北易帜,但是这些东西本来就是错的,你根本就没法讲。不考虑大义,你不能说张作霖比张学良更愚蠢,因为说实话如果不考虑大义,他当然比张学良聪明多了,而如果不考虑大义那冯玉祥当然是直系军阀的叛徒,特别待恨的那种。你看这样讲述的话,是非都不分了。

徐海东当时送2500大洋给中央,大家都知道这是对的,张学良顶着国仇家恨服从中央,反而他跟蒋介石都蠢?

现在其实很多辣鸡文字就在于一定要否定大义,讲都是纯功利的事情。他们好像就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最大的道理。所以军阀反抗蒋介石,只要有助于军阀自己,那就是对的。一个人是非都不分,讨论历史学的越多越反动。那我就想说要是单纯比较实力,单纯自私不考虑道德的话,那抗战怎么坚持下来?

你要知道,抗战是在爱国者坚持下,再在当时是国民党,共产党都是是爱国者,我们之所以当时要服从国民党的领导,是因为国民党能够带领我们打日本鬼子,当然不是因为蒋介石实力更强。

为什么抗战对是我们国民精神的起源?就是抗战时我们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民族什么叫做团结。什么叫做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天津人民看着甚至北京人看着联军登城墙是去帮助的联军,在南方拿钱买东西会有人买卖给他的,大家都不以为耻反而觉得很正常,因为这个事情是满清朝廷和外国人的事情,跟其他地方人没有关系。但到抗战的时候就不是了,四川几百万人去江南打仗,西北的士兵也可以到南方去,云南的几千里去上海,东北沦陷的士兵可以在关内打仗,关内的也会跑到东北去打仗,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可以说现代中国的大义就是抗战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团结,爱国和反侵略。这些事情可以说蒋介石和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对于这个事情都是做了积极贡献的。

蒋介石这样的悲情英雄其实最好作为胜利者的背书的角色。

我们现在不能赞扬蒋介石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台湾还没有统一,如果弘扬蒋介石的话,不利于我们和国民党的话语权,但是国民党现在正在逐渐的消失,台湾回归也越来越近,等台湾回归了,有蒋介石这样同两岸关系密切的人物。盯着毛病看图啥?

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笑蒋介石地图开疆,在实力不足的时候,夺取大义的名分,很机智的。要不是地图开疆,哪里来的九段线?要不是46年去南海转了一圈,我们拿什么说南海是我们的?难道就是拳头大了就是有理?那美国人拳头更大,你怎么不觉得他说的都对呢?一方面坚定的觉得9段线是对的,另一方面笑地图开疆,分裂如此。

最后注明一下,我看评论很多人的想法就好像是把蒋介石当成现代人物来理解了。然后能引申到什么地契,什么大地主之类的内容。你看一下我第1段的前提,等两岸统一之后,蒋介石就是一个历史人物了。

对于一个现代人物而言,确实他的政策主张,会影响到别人对他的认同与不认同。

一个历史人物就完全不是这回事了。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代人物的评价标准能相同吗?

举个例子,如果说我是1945年的英国首相选举的选民,如果说我就是不支持丘吉尔的设想,我当然可以不选择他。让他下台,甚至认为他不适合做首相。这是完全可以的。这和我认同丘吉尔历史功绩是不矛盾的。支持艾德礼当首相和认可丘吉尔的二战贡献。完全是可以同时的。因为这是两码事。

你要是抱着敌我斗争的弦,认为谁认可蒋介石的一些历史功绩,就等于支持国民党,就等于支持台独。那我只能告诉你,请你认真读一读相关的文件和宣传。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蒋介石地位不能高的根本原因,把蒋介石理解成敌我矛盾,敌人的一方,如果说国民党消亡了,两岸统一了,那么蒋介石这个敌人就不存在了。他就只有历史意义供我们评价。那个时候。你就会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一些事情。

简而言之就是要剥离蒋介石身上国民党的身份。不要把他和现在的国民党联系起来。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广东清末的时候,有一个广东提督,他在清朝灭亡之前开着船去南海游了一圈,变成我们现在南海主权的依据之一,但是这个人又是一个极端的保守派,反对革命党对抗革命,那我们难道说因为这个人反对革命,所以说他一切都是错的,把他彻底否定?那他宣示主权也错了了吗?要是没错的话,这个人怎么否定?相比之下蒋介石对国家主权做的事情就多的太多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蒋介石怎么昏庸了。他一点也不昏庸,他的问题是找不到自己的立场,没有坚定的信仰。

评价蒋介石要把毛伟人摘出去,毛伟人是降维人物,不适合在民国圈子里混。试试看把毛伟人摘出去了再看,蒋介石不知道多牛逼的一个人。孙中山喊了一辈子口号,实现统一了吗?蒋介石一辈子追随孙中山,也一辈子在反思孙中山。这就是蒋介石,要军队,要集权,要钱,这些东西都是蒋介石反思孙中山并且能强大的原因。他不可能放弃使他强大的东西,他又不是孙中山这种有圣贤思想的人,他是个现实的人。

孙中山作为领袖是伟大而虚弱的,蒋介石作为领袖是现实而强大的,这是以众多军阀的角度看蒋介石。这个就是蒋介石的梦想,蒋介石的对手一直是军阀,你的敌人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所谓圈子决定高度嘛。

是不是这么一看就正常了,什么张学良白崇禧龙云什么的通通不如蒋介石,尬吹而已。

要不是毛伟人可以跳出圈子来,我共打得过蒋介石?要不是毛伟人搞政委制度,搞根据地,搞游击战,搞土改,我共能活下来不。这些东西哪一项是民国圈子里有的东西,哪一项不是毛伟人一力主张力排众议的,所以毛伟人的思维方式是降神。

上井冈山就雷倒了一众布尔什维克,后来的三湾改编,敌后根据地。这些东西现在看极其平凡,但第一个这么思考的人,想想看,脑子得多炸裂才行。

谁会想到无产阶级政党会去搞农民起义,马恩列斯讲过农民起义吗?有农村包围城市的半点理论基础吗?没有的,一点都没有,这是中国特色的布尔什维克。你怎么说服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跑去落后的农村发展农民兄弟搞最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你就不感觉很雷人吗?农民,山沟里没文化的老实巴巴的农民他懂革命吗?他们不懂,怎么说都不会懂的,所以毛伟人告诉农民兄弟,革命,就是帮你抢地主家的地。看,农民一下子就懂了,革命浪潮山呼海啸。

所以要把毛伟人摘出来再看民国圈子,毛伟人的思想与民国文化圈几乎看不到传承性,没有谁清晰的为毛伟人理论提供过营养。可以说是很割裂了,建国后才接上了苏联的政治制度。还经历剧变,斯大林死后那闹剧简直了。

毛伟人像重新开了一条时空线一样,就这么终结了民国时代。我共与民国连画风都不一样,蒋介石有什么办法。


user avatar   dong-lin-shi-d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轻人,你这有点不讲武德啊。

我年轻时候也跟你一样,搞来二两花生米,帝王将相算老几。

现如今人到中年功名蹭蹬,才知道当年睥睨众生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这么说吧,学点历史的人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其一是仰视,觉得历史上的(某个)大人物太了不起,感觉自己已经成了TA的粉丝,认为大人物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容不得别人说TA一句“不好”;

其二是俯视,觉得历史上的人物都不过尔尔,只有自己才是指点江山的大BOSS,见哪位历史人物被称赞,立马反驳并想方设法爆黑料以证明自己的牛13。

题主大概率已经陷入第二种逻辑,因为资料已经告诉你常凯申犯了很多错误(有些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简直是幼儿园级错误),所以你有些瞧不起他;但这是因为题主已经站在了上帝视角俯视历史——这么说吧,凯申相比教员那是差得远,但碾压一般人那还是富富有余的,能力实力魅力一样都不缺,底下人还真就有不少是真心服他。平时调侃一下、战略上藐视一下没问题,但真的做研究,千万不能俯视对方。

再说句不中听的,要是你我处在民国时期,别说凯申了,别廷芳、孙美瑶这种都是遥不可及的“大人物”,能当个杂牌军的团参谋(不带长)就算祖坟冒青烟了。哪位不服气的举个手——你敢确保自己在老家的县志上留下一笔么?

最后补充一点,看历史应该平视——尽量不以个人情感喜好为标尺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不以上帝视角/粉丝心态看历史人物,不以今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user avatar   jiashi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对着前后两任总书记说了一段话,说蒋介石聪明绝顶文武全才。咱们讲历史要实事求是,蒋介石是很有本事的。孙中山去世以后,全国各个地方的大小军阀100多个,但是蒋介石1927年上台以后,大大小小的军阀,包括大军阀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谁都斗不赢蒋介石,各地大大小小100多个军阀,都斗不赢蒋介石,到最后都归附蒋介石了。


周恩来说,我们党这么多年,想找一个文武全才,聪明绝顶的人来对付蒋介石,都没找到,现在找到了,谁呀?毛泽东同志。周恩来胸怀宽广,眼光远大,他说在政治上、军事上,我比不上毛泽东同志,只有毛泽东同志能对付蒋介石。所以,我们说遵义会议毛泽东同志出山,到延安他成为全党全军最高领袖,这是历史的选择。(黄少群《从井冈山到延安——毛泽东是这样走上最高领袖地位的》)

中国如果不是出了个毛泽东,蒋介石的历史地位与评价可能又是另一个样子……


user avatar   ying-wen-xiao-bai-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一看,看完了,国共关系基本就理解一半了,还犹豫啥,看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列主义在俄国大地上开出鲜艳的花朵,作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列宁“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倒资本主义”,掌控武装力量的托洛斯基更加激进,提出“持续革命”的理念,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停革命,直到把所有资本家的命全部革完为止。

俄国布尔什维克可不是嘴把式光说不练,翻身的俄国农奴把地主老财杀了个干净,列宁把沙皇全家给枪毙了,连沙皇家的佣人都一起枪毙了,非常硬核,向全世界的剥削阶级充分展示,什么叫革命。

俄国从农奴制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全世界的资本家惊呆了,马上又愤怒了,都要革自己命了,还能忍吗?不能啊,于是列宁在十月革命打完炮以后,列强资本家又开始持续打炮,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俄国国内的封建余孽和捷克军团把新生的苏维埃围的水泄不通,列宁一度被打的怀疑人生,但是苏共有严密的组织,又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强烈支持,拥有专业九段的红军将士,居然消灭了国内的反对派,打退了十四国武装干涉,在1922年12月30日成功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简称苏联。

大家现在觉得苏联是一个国家,这个概念是完全错误的,作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列宁的眼中,地球上所有剥削阶级都是坏逼,必须全部消灭,全世界无产阶级专政是必须要实现的,最后才是成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联盟叫苏联,把全球都包括在内了。

这么宏大的任务,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和落实,1919年3月,列宁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专门负责指导各国的共产党活动,欧美很多国家都成立了共产党,一时之间,共产主义运动在欧美风起云涌。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受命组建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番打听,找到了李大钊,通过李大钊联系到上海的陈独秀,陈独秀同意组建中国共产党,当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陈独秀被推选为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在1938年的时候,大家伙在延安商量,是不是确定一个党的成立日期,方便纪念和宣传,当时在延安的中共创始人只剩下毛泽东和董必武,由于时间太久远,他们两个只知道是7月开的会,实在想不起具体哪一天了,毛泽东干脆拍板,取第一天作为开会的时间,于是7月1日就成了党的生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但它还是一个小BABY,力量还太弱小,如果按部就班的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不能立刻满足托洛斯基持续革命的要求,必须要给中共找一个强大的盟友,培养盟友的力量,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也就是那些军阀,在这个过程中,顺便赤化盟友,最终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

共产国际派出人员在中国大地上进行广泛考察,所有的军阀都被考察过,看有没有被改造的可能性,包括吴佩孚、张作霖等,过程轻松愉快,共产国际代表深谙阶级斗争,高手过招,刹那间就明白:让这些军阀革命,那就是让他们革自己的命,无异于与虎谋皮,未免太过天真幼稚。

本着实力由大到小的原则,转了一大圈之后,终于轮到孙中山,双方顿时就对上眼了,有种缘分天注定的感觉。

一 革命先驱

孙中山这辈子太难了,太需要有人帮助了。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二年就开展武装斗争,从1895年10月广州起义开始,先是和大清不停打,打到大清打烊,又和各路军阀不停战斗,牺牲了无数的好兄弟和好同志,只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中华民族,建立一个真正独立的民主共和国。


为了完成革命理想,孙中山吹过牛撒过谎,勾兑过军阀、和日本黑龙会称兄道弟、巴结过英美,凡是能找的门道都找过了,能用的招数全用上了,一辈子殚精竭虑,大公无私。

结果呢?他换来同志的不理解甚至背叛,光复会怀疑他私吞革命经费,章太炎和陶成章日常各种指责,甚至发展到对骂,同盟会元老,小伙伴陈炯明也政见不同,矛盾重重。

革命快30年,理想中的民主共和国依然没有建立起来,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丝毫没有改善,自己的亲儿子国民党跟一盘散沙似的,没有稳定的革命经费来源,连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军队都没有,苏联军事顾问评估孙大总统,真正可靠的军事力量估计就是总统卫队那200来号人。

眼瞅着这辈子就要交代了,但却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哪怕是铁打的汉子,面对这种凄凉的局面,内心都要崩溃。

但苏联人不这么看,虽然国民党组织不堪入目,军队也不行,看上去的确很垃圾,但是孙中山有理想有号召力啊,只要有这两样,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在海量资金的投入下,党是可以改造的,军队是可以建立的,战斗力是可以培养的,帝国主义的走狗们是可以被打倒的。

换句话说,苏联人认为,在中国搞革命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好的,只是主要玩家没钱水平又烂,只要投入适当资金再加上专业人士指导,中国革命的市场将很快打开一片新天地,一旦中国革命成功,帝国主义的力量只能退出中国,持续革命在东方将取得重大胜利。

合作也要抓住时机,在对方最低沉的时候发出橄榄枝,成功的几率才大,1922年6月16日,孙的小伙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失去革命根据地,只能暂时蜗居上海,内心极其愤怒绝望又无可奈何,此时就是最佳时机。

早在1920年3月,共产国际就派遣代表维经斯基与孙中山会晤,1921年2月,马林在桂林与孙中山会晤,1922年4月,少共国际代表达林与孙中山会晤,都是商谈建立国民党和苏俄联盟的事情,当时苏俄正在被十四个帝国主义国家疯狂围殴嘛,前景不明,孙中山没敢答应,眼看苏俄越混越好,自己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1923年1月16日,共产国际派出越飞与孙中山接洽,对于此时的孙中山来说,共产国际的援助就是黑夜中的一丝光明,溺水之人的那一束稻草,是他在绝境中的最后希望。

孙中山和列宁的关系极具戏剧性,两人从未谋面,但无形中都曾给予对方精神上的支持。

孙的革命资历非常老,他搞武装斗争的历史比列宁长的多,经历可谓辉煌,1895年就开始搞起义,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创造中华民国,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此时列宁还在当通缉犯,心态焦虑,中国辛亥革命胜利给了俄国同志们极大的信心,1912年,列宁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表示支持,1916年,列宁表示俄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建立联系。

可孙的民国是散装的,党是黑社会式的,党军是没有的,国内军阀割据,山河破碎,人民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到和越飞会谈的时间,竟然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了,还要客居军阀的地盘,实在令人唏嘘。


反观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仅仅五年时间,已经统一全国,打退外国列强,成立了统一的苏维埃联盟国家,开始大张旗鼓搞社会主义建设了,事实已经说明,苏维埃那一套是管用的,现在列宁主动派人过来传经送宝,为啥不考虑下呢?

经过十天的密切交谈,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这份宣言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这份宣言,才有国共合作,才有黄埔军校,才有北伐军,也拉开了国共百年恩怨纠缠的序幕。

为啥这么说呢?看看这份协议的内容就知道了,这是一份互相妥协的协议,在合作的欢呼声中同时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共产国际的最终目标很明确,扶持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让中国变成苏联的坚定盟友,至于和国民党的合作,只是过渡而已,毕竟帝国主义天天围着苏联打,列宁也受不了。

孙中山是老牌政治家,什么场面没见过?他早就注意到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了,立刻敏锐的意识到,中共才是苏联的天然盟友,自己可能只是个临时工,为了避免被过河拆桥,他在宣言中第一条提出,中国暂时不具备实行共产主义的条件,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倒帝国主义的走狗,统一全中国,剩下的事情后面再说。

这一条已经非常直接表明了孙中山的想法,中国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也就是国民党,中共只能配合,不能主次颠倒。

为了争取苏联的支持,他在其他地方做出了让步,比如中东路的权益暂时保持现状,外蒙古不能独立,但苏军可以暂时驻守等等。


苏联急于对帝国主义进行打击,减轻苏联本土压力,表示同意,双方决定愉快的开展合作,在没人征求中共意见的情况下,签署了涉及三方的协议,也就是《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中国进入大革命时代。

说了这么多,终于把国共合作的背景基本交代清楚了。

二 革命的力量在哪里?

现在有必要把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讲清楚,这玩意是理解国民党内部矛盾和国共矛盾的基础,不搞清楚后面的事情没法理解。

到1923年初为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还处于喊口号的阶段,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的,制定计划喊喊口号是没问题的,一旦实际执行,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原因在于理论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必然会出问题。

孙中山为啥能成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共两党都给面子,是因为孙对社会矛盾的理解能力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人,1905年,孙就提出了三民主义,道理这玩意只要说出来,脑袋正常的人很快就会搞懂是非,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很多进步的民族精英开始汇聚过来,抛头颅洒热血,投身到中国革命事业中。

同盟会成员基本由进步的民族精英构成,包括资产阶级子弟、地主子弟、官宦子弟还有知识分子,所以称为资产阶级政党,想想就可以知道,同盟会当年作为反政府组织,主要活动地点都是在国外,没钱能出国吗?不出国能参加个毛线。

孙中山一直认为,搞革命是精英的事情,不需要老百姓参与,所以他革命几十年,拼命募集资金,到处勾兑列强和军阀,发动一次又一次起义,和军阀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把自己累的快吐血,都从来没考虑过要发动底层群众参与进来。

这是他对社会的认识所决定的,书本上叫历史局限性,现在有句话很流行,叫“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也可以换成“你永远利用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力量”,用在当时孙的身上很合适。


民族精英的力量有限,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虽然不屈不饶,但是失败一直都是主旋律,胜利反而越来越渺茫。

孙中山没能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无论他怎么折腾,始终都无法取得胜利。

那能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力量到底在哪里呢?大家都知道就在中国,但到底是哪股力量呢?在当时的中国没人能准确提出来,谁能找到这股力量,谁就可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孙中山觉得是民族精英,张国焘觉得是工人阶级,实际上当时中国没什么像样的工业,自然工人也很少,人数太少能有多大力量?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谁找到这股力量了呢?是毛教员,时间是在三年以后。

1925年12月1日,毛教员写了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直接把原文结论放出来,大家一目了然:

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期间,所以毛教员没有把一句话加上去:无产阶级(农民)才是革命的中坚力量。

既然找到了力量在哪里,那如何运用呢?所有人都知道农民数量多,但所有人都没有考虑依靠他们,历史上真正的农民起义有哪个成功过?太平天国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农民的缺点实在太多了:目光短浅、没文化封建迷信、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无组织无纪律,看起来简直一无是处,让精英和知识分子都敬而远之,感觉到农民再多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毛教员觉得这股力量是可以用的,并且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只要用合适的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他们的力量将会是毁天灭地的,将摧毁一切反动阶级,首当其冲的就是帝国主义,包括大地主和买办们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最后毛教员可以发动人民战争,蒋介石只能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胜负立判,区别仅仅在于对社会的认识不同。

在1927年3月,毛教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专门阐述了如何组织和发挥这股力量。

站在不同的阶级,就会产生不同的立场,于是党派有了左右之分,中产阶级是中间派,但左右两派不会允许中间派骑墙,最后中间派必然分化,要么左,要么右。

国民党内有些人认为这个社会已经烂透了,没救了,必须要全部打倒重新来过,比如策划工人运动,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建立农会,发动农民,争取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整个国家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这些观念和共产主义理念非常像,持有这些观念的人,就是左派,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盟友。

还有些人认为,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在于帝国主义,只要打倒帝国主义,中国能够独立,民族精英自然可以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关于工人运动和打土豪分田地还是要悠着点,比如可以成立工会组织,谈谈工人的想法和要求,不要动不动就罢工;关于打土豪分田地,显然太激进了,可以采取国家赎买的方式,慢慢将地租限定在合理的水平,不要打打杀杀搞的腥风血雨。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就是右派。

当然,有些人不能简单的用左右派来区分,这部分是实用主义者,啥对自己有利,他就是啥派。

把毛教员的这两篇文章认真看看,就会明白,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绝对不是开开会谈谈心就可以解决的,涉及到各自核心利益的事情,最后只能通过流血才能搞定。

把阶级立场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了,可以继续往下说了。

三 联俄联共

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国民党内部有没有反对的呢?肯定有嘛,顽固的右派分子肯定会强烈的反对,如果你家里有万亩良田,豪宅美妾,你愿意和共产党合作吗?肯定不乐意啊,但只要孙中山在,反对无效。

为啥?大家要搞清楚孙中山和国民党的关系,改组前的国民党本质上就是一个黑社会组织,孙中山是老大,国民党是依附于孙中山存在的,而不要搞反了,如果孙中山离开国民党,另外成立一个政党,登高一呼,国民党瞬间就会完蛋,几乎全部投奔孙的新政党。

所以只要孙中山这杆大旗在,国民党无论什么派,都只能老老实实按照孙的意见办,磨洋工是可以的,但就是不能离开他。

苏联人高度重视此次合作,派出了鲍罗廷来指导国共合作事宜,现在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这个人,履历极度丰富,长期和列宁一起并肩战斗,在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美国混过,还领导过墨西哥革命,创建了墨西哥共产党,对于共产主义国际化的业务非常熟悉。


1923年10月,鲍罗廷到达广州,孙中山聘鲍罗廷为国民党顾问,准备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改组国民党,按照苏联军校的模式筹建黄埔军校,按照苏联红军的模式建立革命军队。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整个会议的流程和事项由鲍罗廷全权操办,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会,也是一个团结的大会,其实只要把大会的结果放出来,大家就会明白什么叫国共合作了。

中国国民党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中将近四分之一委员(包括正式和候补)是共产党员,包括: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

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廖仲恺(左派)、谭平山(共产党员)、戴季陶(早年参加共产主义小组)。

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重要职务的有: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部长林祖涵、工人部秘书冯菊坡、农民部秘书杨匏(念pao)安。

当然,在开会的时候,国民党右派强烈反对共产党员加入,然并卵,被孙中山直接PASS,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国共合作还是诚意满满的。

当然,鲍罗廷能量也是满满,为了筹建黄埔军校,他分五次从苏联搞来大批资金和武器装备:

24架飞机、157门野战炮、128门迫击炮、295挺重机枪、26000枝步枪、11万枚手榴弹、1.24亿发步枪子弹。

列出这么多人名和数据,只是想说明一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中共、苏联人三方都是诚意满满。

国民党一大选举出来24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7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按照票数统计,排名第一的是胡汉民,排名第二的是汪精卫,排名第四的是廖仲恺,许崇智任中央监察委员,兼国民党中央军事部长,不折不扣的国民党军事大佬。

国民党内和孙中山地位接近的仅有黄兴,宋教仁是黄兴的小弟,稍微差点,不过这两位在国民党一大时已经不在人世了。

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资历差不多,前三位是党内大佬,许崇智是军内大佬。

如果蒋介石的大哥陈其美没死,资历和这四位差不多,所以从资历上讲,这四位都是蒋介石的大哥。

国民党一大的时候,这四位哥都是坐主席台的人,蒋介石连候补中央执行委员都不是,毛教员在国民党内的地位都比他高,开会的时候,他只能坐在下面认真学习讲话精神。

蒋介石态度谦虚,看上去人畜无害,各位大佬对他印象都很不错,不过这都是表象,他是一个真正的老滑头,懂得抱紧粗大腿的重要性,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孙在1923年9月派蒋介石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党组织等进行全方位考察,为即将到来的国共合作做好铺垫。

蒋介石刚到苏联时,莫斯科整齐的街道、满面笑容的市民、士气如虹的军队、热情的苏共领导人,都给他极大的震撼,对苏联的好感度直线飙升,从他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来,他激动的心情,随意摘录几句:

国民党一向认为,苏联共产党是自己的“姐妹党”,希望吸取俄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中国人要向“已经战胜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苏联军队学习,也要准备为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而捐躯。

这话说得比共产党员还要共产党员,赢得了苏共大佬们的一致好感:这小伙不错!这种好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1949年,充分说明,人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但是随着交流的深入,蒋介石对苏俄的不满甚至反感却迅速增加,由此开始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这是非常关键的变化。

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时有一个重要的计划,就是准备以库伦(现在外蒙古乌兰巴托)为基地,按照苏俄红军的标准为中国训练一批革命军队,人数1.8万-3万之间,训练好的军队如果乘坐汽车,5天就可以到达北京,南北夹击北京政府,迅速实现中国革命胜利。

这是孙中山西北政策的核心:国民党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然后控制西北,再进军华北(北京政府),外蒙主权必须维护,同时稳定中国西北边疆。

从纯军事的角度讲,这个计划非常好,但是孙中山提出计划的时候,并没有认识到苏俄对外蒙、新疆、东北的野心,这个计划踩到了苏俄的底线,在拖延了一个月后,拒绝了这个计划。

蒋介石随即意识到苏俄对中国领土的野心,开始不看好联俄政策的前景,对和中共合作也持反对意见,1923年12月25日回国后,本来应该到广州向领导汇报,结果他直接回到老家去了,只给孙中山寄过去一张游俄报告。

孙中山对这个结果也很失望,但孙革命这么多年,苏俄是唯一一个没放嘴炮的合作对象,虽然有分歧的地方很多,但当时只有得到苏俄的支持,革命的事业才可以进行下去,在孙看来,联俄的政策不能变。

蒋介石从苏联回来后,心情一度非常糟糕,孙中山对他提出批评“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未免顾虑过甚,更不适于当时革命现实的环境”,既然领导提出批评了,蒋介石也只能接受,老实本分的接受领导安排的新工作,筹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是革命的分水岭,如果把以前军阀混战比作业余玩家的话,黄埔军校是培养专业选手的地方,毕业考试极其残忍,直接投放战场,能活下来的才算考试及格。

还是要举例子,大家才能明白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不然没法理解后面发生的事情。

以前看过武警总队拳击冠军和邹市明切磋的视频,武警总队拳击冠军的水平可以吧,身体反应素质都是一流的,战斗力在普通人看来必须要仰视,但在和邹市明交流的时候,楞是被打的最后只能抱着脑袋,连手都伸不出来,这就是业余选手和职业运动员的差异,有句话说的很好: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武装力量的老大是黄兴,军事背景是自幼热爱军事,课余向日本教官学习骑射,属于业余中的业余,孙中山最倚重的蒋介石,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日本士官学校肆业,最多指挥过1000人的部队,还被打的大败,基本属于业余水平。

靠这些人能给国民党培养什么军事人才呢?很显然不行,他们自己都超级业余,咋能培养出专业选手?

但苏俄给黄埔军校派来的人可不一样,黄埔军校军事顾问团老大是加仑将军,这个名字是晃点帝国主义的,他的真名叫布柳赫尔,苏俄内战超级英雄,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实战经验极其丰富,苏联第一批五大元帅之一,远东方面军司令,属于专业中的战斗机。

专业人士亲自下场,教学质量极其有保证,蒋介石也很卖力,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亲自和每一个学生谈话,和学生培养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建立起了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基本盘——黄埔系,后来蒋感受到当校长的好处,形成路径依赖了,兼任了几乎所有学校的校长,光兼职不干活,让学校的工作很不好开展,被冯玉祥臭骂,也是很有意思。

当年徐向前和林彪也被蒋校长谈过话,不过这两个人都不善于表达自己,被认为才能一般,当蒋校长后来被这两个学生打的狗血淋头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追悔莫及?

由于形势严峻,很快考试机会就来了,黄埔军校筹建当年的10月,广州商团叛乱,开始蒋介石心里还在打鼓,学生兵才训练几个月,能有啥战斗力?不过当领导下定决心剿灭的时候,是骡子是马都要拉出来溜溜了,派学生兵出击,效果好到出乎意料,砍瓜切菜一般就平息了叛乱。

蒋介石开始对手头的这支力量有了重新的认识。

紧接着1925年1月和10月的两次东征,学生军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一个连牺牲一半还依然有战斗力,蒋校长亲临现场指挥,被敌军包围,差点自杀,陈赓背着蒋校长狂奔才逃出生天,在学生军中树立起生死与共的形象,笼络了军中的人心。

陈赓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蒋介石也知恩图报,对陈赓非常好,甚至命令,陈赓进出他的卧室不用通报,足见有多么信任,但为何陈赓坚决离开蒋介石呢?

后来有人说,在东征途中,蒋介石还非常关注上海股市行情,他和陈果夫、张静江在上海合伙做股票生意,陈赓当时是蒋的贴身侍卫,觉得蒋这人私心太重,成不了大事,所以离开了蒋。

四 混乱才有机会

话题再转回来,1925年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没有指定接班人。

对于一个大型组织来说,前任没有指定接班人,或者接班人是一个弱鸡,都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必然会引起争斗。

国民党也不例外,首先右派就跳出来了,以陈诚为首的一伙人搞了个“孙中山主义学会”,公开反对联俄联共。

还有国民党右派元老,孙中山在的时候,也没人敢说啥,现在孙没了,这群人也开始蠢蠢欲动。

鲍罗廷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革命,明白如果不能快刀斩乱麻,立即搞定接班人的事情,国民党自己就会乱成一团,国共合作就别想搞下去了,苏俄将在中国出局,自己也将收拾包袱走人。

他需要找一个合作,这个人必须资格够老,同时完全赞成孙中山的三个政策,换句话说,这个人必须是个左派。

汪精卫就非常合适,资格足够,会审时度势,经常发表亲苏的言论,和鲍罗廷的关系非常好,于是两个人眼神一对,认定对方就是自己需要的人,开始了政治上的紧密合作。

在鲍罗廷的支持下,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与军事委员会主席,政府和军队一手抓,但是这些还不够,因为中央最高权力执行机关是中央执行委员会,那里面还有一大批右派,比如上面列的那些后来西山会议派成员,只要这些人在,无论鲍总想干点什么事,这些人就会跳出来各种反对,让你不但膈应,还啥都干不成。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廖仲恺是左派,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如果他不死,应该是国共两党关系的压舱石。

政治家都是么得感情的动物,廖仲恺遇刺了,本来是件很悲痛的事情,但鲍罗廷和汪精卫还没来得及流眼泪,就从中看到了机会,谁可能是杀害廖仲恺的凶手呢?肯定是那些右派嫌疑最大嘛,这些人平时就对廖仲恺不满,甚至扬言要干掉他,比黑社会还没规矩,不过想想孙中山共龙头的身份,对于这些现象也就可以释然了。

机会在哪里呢?既然右派嫌疑最大,那就可以把事情往大了闹,来一次大肃反,彻底清除右派势力。

机不可失,鲍总和汪总对过眼神以后,心照不宣,马上成立一个由汪精卫、蒋介石、许崇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聘请鲍罗廷为顾问,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暂时全部收归特别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全部职权立即被解除。

此时右派全部丧失抵抗力,成为鲍总砧板上的肉。

现在要注意一点,蒋介石第一次进入国民党权力中枢,速度堪比光速,要知道,去年一大的时候,这小子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现在和汪总还有结拜大哥许总平起平坐,连相声都不敢这么说,但现实却偏偏发生了。

谁敢这么明目张胆的给蒋介石开后门?是鲍罗廷,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筹建和东征的过程中,让鲍罗廷非常满意,关键他还非常会来事,经常主动给鲍总汇报思想和工作,委婉的表达自己要求进步的想法,让鲍总觉得这个小伙子非常值得提拔。

当然,鲍总也有自己的小心思,蒋介石资历浅,上升太快地位不会很稳,到时候还不得依靠苏俄撑腰?关于这点,鲍总显然已经学到英国人的精髓了。

所以说看别人的成功史都是扯淡,每个人的机遇都不同,成功以后当然可以瞎吹牛B,比如三星创始人和马爸爸之类的,其实刨根问底的了解下,就会不由感慨冥冥之中自有运气存在。

廖仲恺被刺的第二天,也就是1925年8月21日,鲍总就急不可耐的要求许崇智逮捕胡汉民、邓泽如、谢持、邹鲁等十多人,这些全部都是右派首领,许崇智感觉很诧异,反问:事无佐证,何能擅捕?鲍总回答的非常干脆:政治上只问政见同不同,不问证据有没有,有人被杀,即为证据。

由此可见,什么叫秋风扫落叶式的斗争,大家自己体会吧。

很快就查出来,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有重大嫌疑,关键这哥们事发后还逃跑了,这下子胡汉民有口难辨,鲍总坚持逮捕胡汉民,当蒋介石奉命派出黄埔学生兵包围胡的住宅时,胡汉民当机立断决定逃跑,跳入邻居家的院子。

胡汉民的邻居就是汪精卫,当时汪的老婆陈璧君在家,看到胡汉民如此狼狈,大吃一惊,连忙询问原因,胡汉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诉,说你老公想抓我。

要知道,当年汪精卫年少意气风发之际,准备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抓,在清朝,这是谋逆大罪,砍头是最轻的,被活剐的可能性比较大,当时胡汉民和廖仲恺都拼命想法营救,这些都被陈璧君看在眼里,当时陈璧君已经拜倒在汪精卫的西装裤之下,追了汪精卫三年,从南洋一直追到北京。

陈璧君一直觉得胡汉民对汪精卫有恩,居然发生这种事情,面子上实在抹不开,马上打电话把汪精卫一顿臭骂,汪精卫十分畏惧这头母老虎,自己也觉得理亏,干脆安排胡汉民去苏俄溜达溜达,也就没有按照鲍总的意思下狠手,看的出来,汪实在不是搞政治的料。

查来查去,“发现”许崇智的部下也涉及谋杀,为了避嫌,蒋介石“好心”安排大哥许崇智外出避风头,趁机用收买栽赃收编的方式,将大哥的军队收入囊中,这是蒋第一次出卖大哥,尝到甜头,他以后干起来轻车熟路,形成了路径依赖。

胡汉民是右派领袖,已经被放逐海外,其他右派自然也要找个合适的理由弄走,干脆打了个包,把他们一波送走,让他们组团和北京政府谈合作的事,这伙人心知肚明,自己的政治生涯gameover了。

大家混江湖这么多年,也都不是省油的灯,1925年11月23日,林森、邹鲁、谢持这些被打包送到北京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会议,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另立中央,与广州政府抗衡,这就是所谓的“西山会议派”。

对于这种分裂行为,北洋军阀喜闻乐见,对于死对头国民党在自己的地盘上设立中央,压根就没表示过反对,为啥?因为这是一群嘴炮嘛,军队掌握在广州政府手中,他们这个所谓中央有啥用?不过能恶心一下广州政府也挺好。

在一片混乱中,1926年1月1日,国民党二大召开,汪精卫顺利当上党政军一把手,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汪精卫很满意,但下属蒋介石不满意,不但不满意,还窝了一肚子火,咋回事呢?

要知道,蒋介石是一个枭雄,在他看来,顶头上司汪主席搞风花雪月诗词歌赋还可以,但当一把手实在不合适,不过想取而代之还需要时机,毕竟汪总的资历和声望还远远超过自己。

乱世啥能迅速提高威望?打仗嘛,二大开完后,蒋介石北伐的积极性高涨,搞出来一个北伐的详细计划,得到加仑将军的大力支持,这个计划从纯军事化的角度讲,可行性非常高。

然并卵的是,军事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的,1926年初的时候,苏俄面临的外部环境又开始险恶起来,欧洲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怀好意的指指点点,扬言要对苏俄下手,让莫斯科非常紧张。

在这个时候北伐,可能会触动帝国主义国家敏感的神经,进一步可能会引起帝国主义国家直接出兵干涉,英国人一直在准备出兵,1925年6月就搞了个沙基惨案,摆明不是开玩笑,如果发生干涉,莫斯科觉得北伐失败的可能性相当大,最糟糕可能会失去广州根据地。

正巧这个时候,因为鲍总之前的表现太拉风,引起国民党右派的大反弹,在国民党二大上,鲍总遭到大量攻击,为了暂时避避风头,鲍总决定先出去溜达溜达,离开广州到了北京。

苏俄军事顾问团团长也换人了,之前是支持自己的加仑将军,现在换成了季山嘉。

蒋介石接连失去两重暴击,失去了在党内和军内的靠山。

马上第三重暴击就到来了,季山嘉是典型的老毛子性格,简单直接粗暴,丝毫不考虑蒋介石的感受,直接把北伐方案否定了,让蒋介石顿时懵逼。

要知道,之前的北伐方案不但得到鲍罗廷和加仑两位大佬的支持,也得到国共双方的全力支持,1926年1月4日的聚会上,蒋介石牛B都吹出去了,表示北伐一定成功,统一就在今年,话音未落,就要自己打落牙齿往肚里吞,都是混社会的人,啪啪的打脸,以后还怎么混?

蒋介石也是非常有性格的人,哪里受的了这份羞辱,和季山嘉迅速就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汪总非常识时务,年前还高呼要北伐,结果季山嘉一来,汪总的口风顿时跟随转变,不留一丝痕迹,在国民党二大上再也不提北伐。


蒋介石提醒汪总注意独立自主权,但汪总很明白,自己这个老大的位置是怎么来的,怎么可能和俄国人唱反调?面对蒋介石的不满,丝毫没有替他出头的意思。

就在此时,又发生了几件事情,让蒋介石简直度日如年,每天都睡不着觉。

看蒋介石如此烦躁,季山嘉决定给这家伙安排个别的差事,分散下注意力,建议蒋介石带领部分军队坐船到北方去支援冯玉祥的国民军,当时冯玉祥也接受苏联大量援助,正在和奉军打的热火朝天。


蒋介石本来就是靠搞阴谋上位的,一听季山嘉的建议,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劳资玩过的套路吗?当年大哥许崇智就是被自己用这招给排挤走的,离开了广州就再也回不来了。

被逼无奈之下,蒋介石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向汪总提出辞职,表示自己身心俱惫,辞去军事委员会委员和广州卫戍司令,只保留中央政治委员和黄埔军校校长职务,反正也不北伐了,干脆趁着这个空闲时间到莫斯科考察下。

蒋在1926年2月13日的日记里写到:如求进步,必须积极,否则往莫斯科一游,观察苏联情况,以资借镜。

汪总一介文人,压根就不会舞刀弄枪,本来以为自己以辞职相威胁,汪总会花容失色然后百般挽留,结果蒋这次失算了,汪总非常淡定,当做没看到蒋的辞职报告,既不同意也不拒绝,让蒋介石尴尬万分。


为了缓解心头的压力,蒋提出和汪结拜,没想到这件事被陈璧君知道了,母老虎相当看不上蒋介石,明确表示不愿意当蒋介石的嫂子,惧内的汪总只能拒绝这个要求,让蒋介石更加难堪。

汪总也知道军权的重要性,以前没机会接触军队,现在贵为军事委员会主席了,开始关心起军队来,三天两头跑到黄埔军校去演讲,吸引了大批粉丝;蒋介石眼瞅着自己靠两次东征积累起来的威望摇摇欲坠,心急如焚。

汪总可不是光搞搞演讲,已经开始在军队里面搞渗透了,当时在广州的军队中,只有第一军全部由黄埔学生军组成,是真正完全属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其他都是各路进步军阀入伙时自带的军队。


蒋介石把第一军视为禁脔,汪总毫不见外的把手伸进来了,第一军第二师师长王懋功,本来是蒋的大哥许崇智手下一个旅长,靠当反骨仔投奔蒋介石爬上来的,蒋也没亏待他,给他个师长干还兼任广州卫戍司令。

没想到这哥们进步心非常强,又攀上汪总的大腿,天天向汪总汇报工作,和刚来的季山嘉也混的火热,让蒋气的牙根都疼。

汪总虽然长的帅,但明显不是个善类,既然已经开始向蒋介石下手了,也就没打算留余地,干脆采取进一步措施,准备彻底架空蒋介石,让他以后只能乖乖听从领导指示办事,千万不要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1926年2月,在国民党中央党委会上,汪总提议任命周恩来为第一军副党代表,李富春为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为第三军党代表,毛泽东担任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这四个人都是共产党员。


此时的汪总又红又专,背靠苏俄的大粗腿,向中共示好,向蒋介石步步紧逼,蒋介石基本没有还手之力。

在巨大的压力下,蒋介石这段时间已经神经衰弱,吓得草木皆兵,每晚都无法入眠,根本不是书上疯狂暗示的蓄谋已久。

蒋介石的心情已经触底了,感觉非常糟糕,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触底过后就是反弹,这个反弹来的如此之快,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毕竟当年在青帮混过,蒋介石身上的流氓习气发作,反正是个必死之局,还不如临死前搏一把,1926年2月26日,蒋介石直接扣留第二师师长王懋功,让自己的亲信刘峙当第二师师长。

干完这件事后,蒋介石的心里非常忐忑,如果汪总和苏俄顾问发飙,蒋介石基本就完蛋了,可是奇迹发生了,汪总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当什么都没发生过,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更加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这下子就打开了蒋介石的想象空间,他又尝试提出一个想法,让那个讨厌的季山嘉回去,换成鲍罗廷或者加仑将军都行。

更加令人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可能季山嘉到广州后,表现的太过于强势,和军中几乎所有将领都搞不好关系,他自己也感觉心力憔悴,居然同意回国!

这下子就让蒋介石脑袋里面野兽般的想象力爆发了,苏俄军事顾问不想管事了,汪总没有掌握军队,虽然其他几支队伍也不听自己指挥,但他们也不见得听汪总指挥啊,只要稳住这几支部队,自己是不是可以问鼎老大的位置?

国民党右派那些老狐狸把这一切都尽收眼底,决定帮蒋介石一把,让他早点撕下左倾进步的伪装。

1926年3月初,广州城里到处都是谣言,什么共产党要造反之类的,汪精卫和共产党穿一条裤子,共产党准备收拾蒋介石等等,让蒋介石神经快崩断了。

恰好这个时候,发生了两起针对蒋介石的暗杀,直到现在都没查出是谁干的,但显然让蒋介石的神经崩的更紧了。

然后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蒋介石神经彻底崩溃。

1926年3月18日,一艘从上海开来的商船在广州江面遭到劫匪,向黄埔军校求救,海军局命令中山舰连夜出动,于次日凌晨驶往黄埔。


更加巧合的是,3月19日,汪精卫本来在家里休息,却一反常态给蒋打了三个电话,第一问他去不去黄埔,第二个第三个电话都是问他什么时候去,让蒋感觉非常诧异,咋个这么关心自己去不去黄埔。


放下汪总的电话不久,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的电话也打过来,向蒋校长请示:可否将中山舰从黄埔调回省城供苏联参观团参观?


蒋介石不知道商船遭遇劫匪求救的事,感觉非常诧异,说我又没让你把军舰开出来,你要开回去就开回去,向我请示啥玩意。

放下电话,蒋介石稍作思索,吓得浑身汗毛直竖,如果汪总和共产党联手,自己不就死无葬生之地吗?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此地不宜久留,赶紧撤,3月19日下午,蒋介石决定回到自己在汕头的部队里待着,吓得落荒而逃。

跑到半路的时候,陈立夫赶上来了,劝说这个异姓叔叔,他的亲叔叔是陈其美嘛,陈其美是蒋介石的大哥,陈立夫就喊蒋介石叔叔了,陈立夫还是有点流氓气质,说再退下去就是死路一条,趁现在手里有军队,还不如搏一把,杀回广州,干一票大的。

蒋介石也觉得这样跑路太窝囊了,干脆干一票大的。

国共翻脸是必然的,双方的主张都不一样嘛,但以中山舰的形式反映出来,又充满偶然因素。

1926年3月20日清晨,蒋介石回到广州,宣布戒严,逮捕中共党员李之龙,派兵包围苏联顾问驻地,“中山舰事件”爆发。

20日上午,得知消息的汪精卫差点气疯了,汪精卫是党政军一把手,既是政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调动军队,又是抓人,又是戒严,又是包围苏联顾问团,完全没有事前告知自己这个领导,无论在谁看来,这都是标准的兵变,俗称造反。

汪精卫主张:二、三、四、五、六军联合起来,打这个未经党代表副署、擅调军队、自由行动的反革命蒋介石。周恩来回忆也说过:谭延闿、程潜、李济深都对蒋介石不满意。

在当天下午,蒋介石撤去对苏联顾问团的包围,季山嘉派助手,军事顾问团副团长鄂利金去蒋介石住所,鄂利金对蒋介石语气稍微重点,蒋介石立即拼命道歉,不好意思,sorry,纯属误会,下次再也不犯之类的话就出来,显得非常诚恳;随即布勃诺夫(这哥们不得了,是苏联红军政治部主任,苏联考察团团长)和鄂利金一起又到蒋介石住处,继续讨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蒋介石摆出一副受害者的造型,拼命往季山嘉身上甩锅,表示第二天到布勃诺夫的住处继续商讨。

当天宋子文、李济深、邓演达还先后到达苏联顾问团住址,表达对蒋介石的不满,称蒋介石是反革命,要严惩蒋介石,苏联顾问团觉得蒋介石已经成了过街老鼠。

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陈延年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到苏联顾问住址,提议对蒋介石采取强硬态度,毛泽东提出,动员所有在广东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秘密到肇庆集中,依靠驻防当地的叶挺独立团的力量,争取第二、三、四、五、六军的力量,开会通电讨蒋,指责他违反党纪国法,必须严办,削其兵权,开除党籍。

在这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时刻,苏联人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苏联人同意汪的主张,蒋介石将面临灭顶之灾,反之,蒋介石将安然度过他的至暗时刻。

苏联红军政治部主任看来还是不太了解中国人,以为只是蒋介石耍小性子,没有认识到蒋介石这次玩的是真的,针对的就是苏联顾问团和中国共产党,还有国民党左派,布勃诺夫没有看透事情的本质,必然会做出错误的决定,所谓一步错步步错,直到一发不可收拾。

1926年3月21日,蒋介石没有按照约定到布勃诺夫的住处,主要是害怕被苏联人扣留,不过给出的理由是不愿意和季山嘉见面;鉴于这种情况,苏联人马上召开会议,研究能不能对蒋介石采取强硬措施,经过分析认为蒋介石的部队主要集中在广州市内,如果动手会对苏联代表团不利,但其他几个军都支持汪精卫,考虑对蒋采取军事行动,也需要争取时间,决定对蒋介石暂时让步,争取时间。如何让步呢?撤去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山嘉、副团长鄂利金及顾问罗加乔夫的职务。

当天晚上,蒋介石以探病为由,到汪精卫住所,当汪精卫看到蒋介石的时候,气不打一处来,“怒气勃勃,感情冲动,不可一世”,感觉要把蒋介石给吃了,季山嘉是他的好哥们,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全部站在他一边,他的确有实力吃掉蒋介石,就等苏联人点头了。

1926年3月22日,派索洛维也夫以苏联驻广州领事馆参议名义和蒋介石磋商,索洛维也夫直接问蒋介石,你究竟是对季山嘉不满意?还是对苏联不满意?蒋介石立马谦虚的表示,我只是对季山嘉的粗暴作风不满意,我绝对拥护孙总理联俄联共的政策,绝对拥护伟大的苏联共产党,巴拉巴拉。俄国人的心也是真大,居然就相信了蒋介石的话,表示这样子就好办了,马上安排季山嘉这伙人回国,再另外派人过来。

汪总万万没想到,俄国人居然向蒋介石妥协了!顿时万念俱灰,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顿时失去了一切斗志。

当天上午十点,国民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开会,索洛维夫也列席,会上,汪精卫虽然对蒋介石极其不满,但苏联人已经决定妥协,汪的亲密小伙伴季山嘉都被赶走了,汪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形成以下决议:1、工作上意见不同的苏联同志暂行离去,另聘其他为顾问;2、汪主席患病应予暂时休假;3、李之龙受特种嫌疑,应即查办,在苏联人的妥协下,蒋介石完全占据上风。

汪精卫以孙中山的继承人自居,以苏联人为靠山,和季山嘉关系非常亲密,又得到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支持,位置可谓稳如泰山,结果蒋介石闹这么一出,苏联人居然不支持自己,向蒋介石妥协,靠山靠不住了,说话不算数,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一落千丈,他气的暴跳如雷,又没有任何办法,干脆跑路算了。

到5月9日,他离开广州到法国,没有通知任何人,包括他以前最亲密的苏联战友,鲍罗廷还在努力做工作,期望他和蒋介石能够坐在一起谈一谈,起到在国民党内牵制蒋介石的作用,可此时汪精卫气上心头,对苏联人彻底失望,心中郁气难结,不告而别,让鲍罗廷彻底傻眼,汪精卫走了,国民党内还有谁能制衡蒋介石?没有了。

老毛子心肠都比较直,不知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蒋介石把这群苏联人吃的死死的,在3月23日继续认罪,表示“事前未及报告,专擅之罪,诚不敢辞”为理由,自己请求给予自己严厉处分,苏联人感觉自己做对了决定,这小子很老实嘛,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呢,肯定是季山嘉太过分了,换个人就好了。

3月24日,蒋介石继续影帝水平的表演,布勃诺夫准备离开广州,蒋介石去送行,继续演戏,态度非常诚恳,表示3月20日的事件纯属误会之类,苏联顾问团看蒋介石如此低三下四,感觉蒋介石完全可以被控制嘛,觉得中共和汪精卫是不是想多了,进一步觉得蒋介石能够也应该留在国民政府内,蒋介石依然是我们亲密的同事和战友,带着这么个完犊子的想法回国汇报工作去了。

接替季山嘉的是斯切潘诺夫,蒋介石称为史顾问。

4月2日,蒋介石继续表演,把在中山舰事件中起重要作用的欧阳格给抓起来了,让斯切潘诺夫看到了蒋介石悔过的决心。

斯切潘诺夫还是非常尽职尽责的,作为天使投资人的代表,负有监督被投资公司经理层的责任,斯切潘诺夫认为蒋介石只是好面子,具有浓厚英雄主义色彩的人,本质还是好的,至少不是军阀,既然本质不坏,就有教育纠正的可能,如何纠正呢?首先用国民党左派包围他,影响他,使他变成真正的左派;然后投其所好,满足蒋介石的虚荣心,具体来说,就是让蒋当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反正其他各军都掌握在左派手中,给他个虚名开心开心就好,为此,他指示苏联顾问团,要处处迎合蒋介石,不要和他对着干。

另外一个苏联顾问尼洛夫对中共提出严厉批评,表示中共在国共合作期间,只知道利用国民党发展自己的力量,公开占据国民党管理机构和政治机构的重要职位,包办工农运动,引起国民党严重不满,他进一步提出,将共产党名单送交各高级长官,共产党在军内完全公开。这哥们的建议简直让蒋介石喜出望外,要知道,布勃诺夫退让只涉及苏联顾问,而斯切潘诺夫退让,把整个中共全部给拉进来了。

4月16日,行为艺术家蒋介石继续表演,在苏联顾问的支持下,蒋介石当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手握实权的最高军事大佬,马上就采取行动反对右派,17日,与孙文主义学会干部谈话,要求取消学会。23日,与张静江、谭延闿、李济深、宋子文及斯切潘诺夫秘密会谈,免去自己心腹吴铁城广州公安局局长的职务,24日,命令左派李章达带领士兵就任公安局长,一套组合拳下来,苏联人彻底被打蒙了,觉得他们没看错,蒋介石的确和自己是一伙的。

苏联顾问行为的背后,体现的是斯大林的意志,事实上,斯大林对蒋介石一直有着蜜汁好感,缺乏正确的认识,一直到1949年,南京都被攻克了,司徒雷登都留下来,准备和中共接触接触,苏联大使馆居然还随着败退的国军撤到广州,实在令人无语。当时就更不用说了,中山舰事件前不久,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会将蒋介石选为主席团名誉委员,中山舰事件之后,决定对蒋介石“有条件妥协”,

甚至到4.12政变之前,斯大林还决定对蒋介石“利用到底”。显然,在玩心眼这套上,斯大林没玩过蒋介石。

离孙中山去世也就一年时间,通过“中山舰事件”豪赌,蒋介石由国民党内一个小字辈,荣登国民党一把手,充分体现了他的枭雄本色,为啥这么说,如果失败了,他将失去一切,够狠不?就问你服不服?

这事是蒋介石一生的高光时刻之一,是国共分裂的标识,一年之后的“4.12”是国共正式翻脸的事件,也是苏俄投资国民党彻底失败的事件,这一切,在“中山舰事件”发生时,已经注定。

本文在公号“功夫哥”首发,敬请关注!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怪斯大林,要不是斯大林捅了他的铁杆粉丝汪精卫一刀,至少有一半人听汪精卫的。蒋手下,个个是草头王,谁想听蒋的。能捏得住,说明他既不昏,也不庸。要干翻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有境外势力,不论成功概率大小,持续不断地对蒋手下的一支军阀提供经济援助。一般的境外势力都只会算短期盈利,除非是某一种世界观的教主。


user avatar   eternal-17-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

我们说蒋介石拉垮,那是针对和他唱对台戏的教员而言。

是相对拉垮,不是绝对拉垮。

首先,它实现了中国名义统一。你可以说他那是金钱攻势,坑蒙拐骗,被打的数次狼狈而逃仅以身免,但是这件事情,袁世凯没做到,张作霖没做到,国父孙中山先生也没做到。


其次,抗日战争,你不管他消极抗战也好,指挥拉垮也好,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也好,他打了这么多年,没有投降,日本是工业国打农业国,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那是军部膨胀,但在中日全面开战之前,全世界没几个相信中国能抗这么多年,把日本陆军大部拖住。国民党二号人物都投降了。


第三,解放战争你觉得国民党党政军全面废物,那是因为你的对比对象是毛周朱带领的人民解放军,讲道理最那啥的时候,红色政权的行政能力不比现在差。除此以外蒋介石的中央军和中央政府是效率最高的,地方的军阀部队和和地方政权实在是,我是重庆人我拿川军举例,两杆大枪(烟枪火枪),一双破鞋(草鞋),一身破布。地方政府卖鸦片,拦路收费(抢钱)。


来吧你选吧,你加入哪边。


我们讲道理,蒋介石再怎么说也是封建王朝末期的集大成者,你看看甘地尼赫鲁讲道理还不如蒋介石,对印反击战解放军怎么说的?本来以为印军是蒋介石主力的水平,结果最多算国军二流部队,如果没有教员中国很可能就是强化版印度。


蒋介石是真的倒霉,他面对的对手是千年难遇的天才,面对的军队能硬刚世界最强联军,面对的政权是当时世界行政能力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我是蒋介石我也很绝望。



有些人啊,我知道你黑蒋介石都黑得不讲基本法了,但是你能说出蒋介石不如完颜构这种话我是真没想到。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因为,蒋介石本来就不是你想象的那么昏庸,固执。

相反,他在国军阵营(从维护国民党的执政利益来说)内部几乎是对当时国内形势最洞明,对当时的时局痛点掐得最准的一个人

以国共之争来说,在国军当中其实有很多高级将领(包括很多人推崇的白崇禧,傅作义),对国共之争看得相当肤浅。他们认为国共之争和中国近代很多军阀之间的内部打闹一样,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对地盘,对政权的直接争夺。

甚至,很多人认为国共之争是简单的“兄弟之争”(比如张学良、张治中等),是大哥二哥,大太子和二王爷对九五至尊,皇权宝座的争夺。而看不出这是中国两种社会形态,两种执政主张,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深刻到骨髓里的一场涉及领域、波及范围都极其广泛的不可调和的生死对决

当时很多北洋时代遗留下来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都认为,国共之争和之前北洋的直奉战争一样,我手里只要有部队,无论是投靠老蒋还是中共,都少不了一个封疆大吏的职位让我坐坐。事实证明,这些人无论是起义还是投降,最后的结局都没有像北洋时代那些军阀一样,能不失高位,继续稳坐钓鱼台,成为座上宾。

只有蒋介石,自始至终,把共产党当做心腹大患,一生之敌。即便是日本侵华,苏联窥伺,桂系拆台,蒋介石也认为外患和军阀始终是纤芥之疾,只有共产党才是威胁到国民党政权的核心要害和命门根基的“心腹大患”。他曾无数次不厌其烦地提醒警告部下: “共产党胜利了,你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绝不可能像军阀混战时代的战败下野,还能到天津的五大道租界里住进豪华小洋楼,当一个不问世事,无人打扰,养尊处优的潇洒寓公。

他的这个判断,早已经被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深刻证明了

最终灭掉南京政权的,不是日本,不是苏联,也不是桂系,而是由我党发动的人民战争里,像淮海战役一样动辄集聚起百万民工,车流不息地推着独轮车,满载着小米、白面、肥猪肉、大粉条、食盐、包子、大白菜的用肉身,用全部家当,用自己的脚进行投票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战”,这些抗日战争中耳熟能详的对日作战原则和战略思路,蒋介石是一样懂得的,并且极力推动和奉行的

杠的人可能要举淞沪会战,骂蒋介石像得了强迫症一样,用添油战术在淞沪绞肉机里和装备优势、训练有素的日军正面消耗,前后一共造进去70多个师,却终未避免被日军从杭州金山卫登陆包抄,换来一场损耗大量中央军有生力量,使得抗战士气受到重大打击的大溃退。

但对于淞沪会战,蒋背后的思路其实是故意要在淞沪地区打成大仗,打成恶仗,迫使日军侵华路线从“由北往南”(卢沟桥之后大半个华北迅速沦陷,在当时看来,掩有东北和华北的日军很可能会类似元朝灭宋一样,从北向南,一路平推,把国军赶到东南边的大海里) 逐渐调整到“由东往西”,充分利用中国地理西高东低的先天条件,尽量创造有利的抵抗态势的一个布局。

钱钟书的《围城》有一段写抗战爆发,沿海地区的大学内迁,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孙柔嘉一行千里跋涉到湖南三闾大学任教的故事,就是当时国府利用中国国土广大的战略纵深,把宝贵的人才、教育、军事、工业等战略资源内迁,避开日军兵锋,做持久抗战的举措。

1989年,蒋介石和陈诚的忠实信徒,功德林有名的“顽固不化”死硬到底的“永动机”发明者,解放战争担任精锐的十二兵团司令的黄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时候,亲口说:

这个人呢(蒋介石),要我来看,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个英雄,可是呢,他的那个办法,还是中国的旧的那一套,所以失败了。”

(黄维女儿黄慧南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的时候,说“父亲一辈子没有骂过蒋介石和陈诚,不骂的”。)

这句话翻译一下是什么呢?

黄维的意思是:蒋介石的能力是强的,头脑也是有的,甚至在他的追随者眼中,他的人格魅力,领导能力都是具备的,只不过他那套旧的东西在当时的国情之下,竞争不过我党的那套纲领和做法,没有被人民所选择,所以失败了

而且,他也并不固执,很多时候他反而为形势所迫和条件所制,在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方向的关键步骤上表现出不断地犹疑,摇摆,不坚定,和妥协。

他被记住的“固执”,不过是当时国军统帅部受限于当时低劣的情报能力,导致最高决策层掌握的情报与实际的战场情势不符导致的决策失准。当时大量的中高层一线将领普遍认为上级命令不合理,而上级又普遍认为下级畏敌怕死,保存实力,毫无锐气。国军系统整个指挥中枢的决策判断和战场实际形成脱节。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离心离德。

这其中最大的致败因素,其实是情报。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是说的什么?就是情报。

国军在情报被共军碾压级优势的屠杀下,对共军方面的情况是一知半解,朦朦胧胧,自己的底牌和决策,却几乎全盘暴露给对手。

蒋介石在此情况下,仍然希望自己的“英明决策”得到下属的严格落实和贯彻,这在旁观者看来就成了一意孤行的固执

比如辽西会战,蒋介石一力主张东西对进,廖耀湘侯镜如两大兵团协同击灭东野在锦州附近的五六十万大军。他哪里知道,当时侯镜如和廖耀湘加起来不过20万左右。在兵力上早就处于绝对劣势。此时的共军兵强马壮,辎重极富,炮兵都能独立成纵队规模,而东北国军呢?连炮兵旅炮兵师都没有。廖耀湘兵团号称第一主力,也不过带着兵团直属的两个炮兵团。这时候的共军,早就不是1946年初入东北时在四平刚不住国军新一军,新六军,71军的万毅、黄克诚那些轻装步兵了。当时东野不论是人数还是装备,还是占领区域,战场主动,早就碾压东北国军了。

而力主东西对进的蒋介石,当时对国共东北优劣对比的悬殊,确定知晓吗?就凭国军高层直到打完淮海战役都不知道华野的指挥员是粟裕的情报能力?

在今日一个普通网络军事爱好者都能看出来的不合理作战计划,蒋介石如果也能掌握准确情报,他会蠢到逼迫自己的嫡系主力中央军白白送死吗?不会的。他对中央军这个政治资本看得比什么都金贵,如果不是情报失实导致他的误判,他是绝对不会拿出心头肉--廖耀湘的9兵团,去喂东野吃掉的。

所以跟前面说的一样,事实是,蒋不但不固执,很多时候反而被各方面的势力捆绑,根本不能按照自己的战略构想,做到对国军(甚至很多适合嫡系中央军都做不到令行禁止,对他的绝对服从)哪怕得心应手的彻底指挥

还是举东北战场例子。1948年3月,蒋介石看到东北局面持续恶化,国军兵力捉襟见肘,关内关外各个战场都感觉,人手不够,无兵可增,无力破局,国军系统没有任何一个大的战略区,能短期之内看到彻底解决的希望。于是筹划东北撤军。

当时在东北的部队,以新一军、新六军、71军、52军为代表,几乎都是中央军,都是嫡系。但即便这样,蒋介石的东北撤军计划也拖了6个月之久不能达成。一直到了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蒋介石的撤军计划都没有被执行。

这其中,卫立煌甚至廖耀湘对蒋介石命令的暗中抵制是最要命的。蒋介石不得不一次次的妥协,软化,松口,听从,任由地方实力派和少壮派的中央军高层从自身利益出发,无限拖延他在1948年三月就在筹划的撤军计划。最终,除了52军的一个半师,全部东北主力覆没殆尽。

就像很多好莱坞电影一样,蒋介石作为反面阵营的大boss,他如果真如你想象的那样昏庸固执,是绝对得不到下属的拥护和崇拜的。他如果那么昏庸白痴,首先在国军阵营就爬不到那么高的位置。

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是模式和路线乃至阶级诉求的失败,和个人的智商和性格关系没那么大。

蒋介石至少在他的阵营里,绝对算不上是一个昏庸无能,固执到底的人物。

介石在他大陆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内,是有很多崇拜者和追随者的。甚至逃到台湾的时候,还有一批人主动追随,这些追随者包括,胡琏,胡适,傅斯年、张大千、连战的父亲,英达的爷爷,林青霞的父亲、邓丽君的父亲,张艾嘉的父亲,等等一大批人。

那些追随者和崇拜者与蒋本人一样,并不是因为昏庸固执而失败,而是因为他们组成的阵营和持方当时在模式、路线、纲领、实践乃至战略、情报、组织等体系性的低能和漏洞,导致人民以肉体参军,肉体支前,做出二选一的历史抉择,才败退大陆,转进台湾的。

和好莱坞电影一样,无限矮化和戏谑一个反派阵营的boss,并不能突出正面人物的伟大。




        

相关话题

  胡适当年为什么选择去台湾?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个观点有错吗? 
  国民革命军腐败和补给问题? 
  如果大决战系列交给国民党来拍会怎么样? 
  李宗仁为什么就是斗不过蒋介石? 
  北洋军阀和中国国民党到底哪个是中华民国的正统? 
  光绪可不可以直接杀了慈禧? 
  为什么知乎里在讨论不抵抗的时候把锅全扣给张学良而把蒋择得一干二净呢? 
  当年准噶尔如果改变战略方向,会如何?比如向沙俄,中亚方向扩张,而向清朝防御,或者称臣,结果会如何? 
  近代史美国是不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刘秀的俗称是光武帝,不用加上朝代?
下一个讨论
历史人物有哪些令人感慨的遗言?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