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有哪些可怕的的历史细节? 第1页

     

user avatar   xiong-ch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碾庄之战的前后,我细思了,然而并没有恐极。

粟裕对于歼灭黄伯韬的事先策划,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以七个纵队的强大兵力直捣新安镇,另以五个纵队分别抢占黄兵团西撤路线的西面和南面,将黄兵团逐出新安镇于行进间包围歼灭之。

这一战役的几个关键节点,分别为曹八集,碾庄,新安镇。

在集结于山东的华野部队十个纵队兵分两路出击的时刻,影响黄兵团行动的有如下几个要素:

1.何基沣张克侠起义,使得华野三个纵队长驱直入曹八集,堵住黄兵团西撤交通线。然而事实上,就在何张起义的同时,黄伯韬正在碾庄哀求李弥能够稍微等一等黄兵团,李弥以刘峙命令为由拒绝了黄伯韬,迅速撤回徐州。第二天夜间,华野部队攻入曹八集,将黄兵团西撤的前卫团打回了碾庄。

如果评生死一瞬间的话,李弥的不负责任比何张起义要更加重要。

2.东线的华野主力杀向新安镇,实际上是扑了一个空,消灭了黄兵团殿后的一个军。然后发掘黄兵团主力已过运河,遂衔尾追杀。这个时候,黄兵团主力占据了李弥留下的碾庄工事 ,陷入绝地。此时黄兵团仍然有两个选择,一是全力冲击曹八集不顾一切西撤,一是死守碾庄固守待援。最终,黄伯韬选择了固守。此时黄已做好拚光打尽的准备。

著名的运河故事,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李弥能够晚一天撤退 那么粟裕要面对的是李黄两个兵团的重兵集团,徐州的邱兵团也可以寻机东进,以邱李黄三个兵团在碾庄与华野决战,成败犹未可知。以这样的兵力部署情况来看,粟裕会非常难打。

与后来的徐东阻击战不同,华野的十二个纵队包围李黄两个兵团,其实是兜不住的,战局很容易就演化为双方在运河沿线交战,化为僵局。不会出现后来粟裕以主力强吃黄伯韬,而以偏师通过顽强阻击消耗邱李攻击势能的局面。

其实读到这里,我的感觉,就是天命昭然这四个字。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赶回来更新分割线,最近在看震中杯,要完成一些网络约稿,总体上比较忙,但是有句话说的好,

说好该更的还是要更的呀。

先在置顶部分回答或者与部分知友商榷一些问题。我从锦州去塔山,是在锦州拜访了一个客户,从锦州准备回抚顺,别人开车,在车上我只是凑巧给他们讲锦州大战的故事,他们起了兴趣,所以去塔山村看了看,具体车程可能是我搞错了或者是我们绕路了,不过大家只要随便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塔山离锦州有多近,关于塔山之战,常凯申先生可谓是多次真情流露,包括锦州失守后大骂侯静茹为首的一堆部队长:“你们不是黄埔生,你们是蝗虫!” 老头子乘飞机返回南京,俯头低看硝烟尚未散尽的锦州方向,居然悲苦的哭出声来:“我和他们拼了呀!”读史自此,居然莫名的一阵心悸,蒋公自己心里比任何人都明白锦州的战略重要性,一个6旬老者,日暮如此,叹叹叹。

关于所谓内战的反思问题,我是觉得先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祖上识字么?我祖上吃得饱饭么?我祖上能进KMT么?解放战争其实打到最后,就是中国民众对自己未来命运的选择,我只能说,这一注,压的并不坏。至少不会更糟。

———————————————————————————————————————————我好急,这个问题居然没人来邀请我。

解放战争中,最细思极恐的情节,是《大决战》电影里那些惨烈的大战都是真的,都是取材于真实的原形。

拍摄《大决战》是什么时候?89年-91年,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聂帅和徐帅两位老元戎还在世,更不用说开国55上将健在的至少10多位,片中的特型演员最早都是打算筹拍大决战时叶帅这些中央顾问委员会里的元老挑出来的,其他的细节,光看看淮海战役里那段KMT12兵团开进的磅礴气势就可见端倪。据说最早定的淮海战役的剧本,是从济南战役作为开头,粟裕准备围城打援,但是KMT徐州剿总就是按兵不动,这才有了后来的7兵团自海州撤退被粟裕截击,12兵团救援被中野拦腰围住,不过后面改编的版本,我们也看到了,主要突出的还是政委邓大人。

这个版本的《大决战》还有一个关键,林彪是正面形象,而且还是用特型演员出演的,与本人照片非常逼近,这是71年后,林彪10几年后第一次出现在影视剧中。

说的太散漫,重点讲讲第一部辽沈战役上半部分结束前的两场关键战斗:

1.塔山狙击战。

本回答的高票答案@一席风月 是塔山狙击战亲历者的后人,有些欣慰,塔山一战打出了PLA序列里的三个团级英雄称号,现如今的PLA驻香港部队,就出身于塔山英雄团,KMT的战史研究者,时常哀叹,党国之败,败于塔山,这一战,在《大决战》的电影里,有几个视角,第一个视角林彪的:

林彪告诉刘亚楼:打个电话给四纵司令员,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塔山之战,事关整个辽沈战役全局,甚至说关系到整个东北野战军的命运,其紧迫急切程度比粟裕在孟良崮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还惊险刺激的多,因为当时整个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腹背让给了廖耀湘的第9兵团,如果拿不下锦州,那么整个野战军有被合围的危险,孟良崮啃不下74师还可以继续在沂蒙山区闪转腾挪,那么整个东北野战军在辽西被合围呢?

东北野战军3月份攻击长春这个重兵坚守城市外围作战不利,只能改为围困,好不容易下决心拿下锦州(《大决战》电影里关于这段战略决心的确立有着精彩的基本符合史实的描写)却遭遇了葫芦岛锦西敌人增兵的困难,而葫芦岛锦西方向的敌人正是从塔山方向冲向锦州。

塔山离锦州多远?我自己走过这段路,锦州出城100多公里,开车2个小时就到塔山,锦州外围可以听见塔山的炮声,虽然还有1纵在高桥作为总预备队,但是4纵守不住塔山,整个东野有覆亡的危险,而4纵面临的敌人是包括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在内的4个军11个师,而塔山正面守军不过4纵的4个师。

塔山地名是山,实际上不过就是一个高出海平面的高岗,工事是现挖的,国民党的参战兵力,除了11个调来的师外,还有空军,还有蒋介石亲自坐镇的重庆号巡洋舰(原英国的CL曙光女神号),重庆号的6英寸主炮,虽然比不上战列舰那些巨兽的怒吼,但是一炮,依然能把整整一个班,9个活生生的人,连工事带肉体掀飞。KMT独立95师,是KMT序列里罕见的战意高强的师,所以才有了连排长打赤膊列队冲锋,才有了乘拂晓潜伏进PLA阵地和PLA近身肉搏的大战。


所以林彪对胡奇才说的,只能有一句冰冷冷的话: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第二个视角,是守备塔山阵地的一个普通加强连。

这个班,大约是当时PLA千百万普通子弟兵的缩写,稚嫩青涩的小杨,老八路时期走过来的老班长,憨厚强壮的大个子,当然还有指导员,还有普通的士兵。

小杨在战斗开始前就露了两面,被女文工团员取笑,在塔山抢修阵地的时候,老乡抬来了嫁妆柜子,打趣打完了这仗到我家去做倒插门女婿(90年代初就会立FLAG,导演你会玩)心疼的给小杨系上红围巾。

然后,战事又起,没有伤亡数字,只有塔山,遍地的尸骸,硝烟未散,抢修阵地时人声鼎沸的场景只剩下幸存者艰难的喘息。突然小杨听到了莫名的鼓点,抬头一看,KMT居然邪门的玩起了队列冲锋,也许在这一刻,KMT也赌上了自己作为二战战胜国联合国五常的最后荣誉,这是军人一心向死的荣耀,小杨急忙喊起了阵地上尚能战斗的PLA。

接下来,又是一番血战。

真实的令人窒息的血战,片中一个镜头,KMT飞机低空掠过扫射,PLA翻身躲开,身后的弹药箱上留下一串弹孔。那个年代没有电脑特效,炸点烟火特技,很难做出这个效果,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串弹孔是那个演员翻身躲开后,真的打上去的。

血战过后,只剩下那条红围巾在空中飞。

——————————————————————————————————————————

未完待续,后面还有一场更残酷的配水池战斗

——————————————————————————————————————————

第二次更新分割线

总攻锦州城花了31小时,外围战斗足足打了5天,攻占配水池后,锦州外围据点才算彻底肃清,总攻正式进入倒计时时刻表。

配水池是锦州城外的一个给水厂,日据时代修筑的水泥建筑,水放干后就是现成的工事,整个配水池毗邻锦州城墙,地势高企,可以俯瞰城内且扼住了城外公路,不用说,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斗特别残酷。

《大决战》电影里有深入人心的片段,战前,一营营地热火朝天练兵,团长来给一营下任务,问炊事班长,烧的什么?

老班长笑呵呵的:“猪肉炖粉条子,一人两大碗,保证送上阵地”

战后,配水池的最后一点儿积水因为工事损坏,喷薄而出,混着满地的鲜血,已经流成了小河,鲜血凝成的河,老班长挑着扁担,足足一个加强营的猪肉炖粉条子,战士们难得吃上的好吃食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上阵地,看到的只有遍地的尸体,还有形同朽木,眼里失去生机的六个战士。

六个战士……

攻打配水池的一营营长赵兴元老人,据查资料2014年还在世,老将军看上去尚硬朗,也许现在仍活着,《大决战》电影里的配水池战斗,基本上直接取材于对他的采访。

赵兴元:“我那是一个600多人的加强营,刚攻上去,一道交通沟,有暗堡,三连摸过去,敌人引爆了预埋的航弹,100多人,就这么没了。”

“敌人不断的反冲锋,装甲车都来了4,5辆。6纵17师在我们侧翼攻打大疙瘩,两个据点之间有交通沟,战前侦查看不到,敌人不断利用交通沟增援这两个据点。”

“团长叫我撤,3营接替进攻,我喊,团长我还有几十个兄弟在第二道交通沟里,牺牲了的,受伤了的,我不能丢下他们,你再给我点儿手榴弹,再给我点儿手榴弹我一定拿下配水池。”

“最后面是4个红色的房子,打下来的时候,还能站着的连我6个人,还有一个随军记者。”

“我们营指战员就剩下29个人。”

于是就有了炊事班长瘫坐在地上,于是就有了:“吃,吃……猪肉炖粉条子,一人两大碗。”大战前后,吃饭有犒劳,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而这顿猪肉炖粉条子,一营没有人再吃的下去了。

东北野战军三纵7师20团1营,失去战斗力,攻击锦州,锦西围歼,攻占沈阳,攻占天津,都不再作为主攻单位,直到1950年10月25日朝鲜温井,已经改编为40军118师354团一营的赵兴元营才再度作为主角,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居高临下,威武冲锋,打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对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的第一枪。

你以为仅仅是赵兴元营的惨重伤亡就说明了配水池战斗的残酷么?

看过电影的人都清楚看到配水池据点碉堡上刷着斗大的字:“守配水池都是铁打的汉!”哪里来的铁打的汉?配水池的一线守军,是城内抽调的军龄8年以上的老兵组成的一个加强连。

8年以上军龄,说明什么?说明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再往上倒推8年,他们每个人都是在那场中华民族几乎亡国灭种的世界大战中一场场生死趟过来的老兵,他们身后倒下的是2000万浴血的军民,也许他们守过长沙,也许他们守过衡阳,也许他们曾在腾冲甘冒矢石,也许他们曾在雪峰山奋勇搏杀,俱往矣,在这里,只有配水池背面刷的第二条标语:“配水池是第二凡尔登”

凡尔登绞肉机,无意义的绞杀年轻士兵的生命。

配水池的绞杀也无意义么?

电影里赵营长的通信员小鬼也战死在了配水池,他临死前把干粮袋交给了营长:“营长,以后没我照顾别饿着,我是沂水人,死后告诉我爸妈,我是攻打锦州时牺牲的,我是光荣的。”

沂水,解放区。

有人让我们反思内战,看着两边倒下的尸山血海,联想配水池抗战老兵的血火八年,联想塔山滩头列队冲锋的KMT将校, 我们的反思只有一个答案: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这是一场,中国人民对自己未来前途最终选择的喋血大战,只有人民下重注的那一方,才有资格获得最后的胜利。

———————————————————————————————————————————

又要开始忙了,暂时更到这里吧,如果大家喜欢,赞的多,后面再更更胡家窝棚,更更解放天津时的南开,更更双英雄营围攻双堆集。


user avatar   ling-jia-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细思恐极的事情?

一个靠地主阶级,商人阶级,买办阶级支持的合法中央政府连自己的基本盘都守不住。

曾祖父是地主/商人家长房,浙大毕业生,国军军官,我看他留下来的诗里面一大堆骂KMT 的

女朋友的曾祖父是四川人,地主,民国立法委委员,结果女朋友的爷爷最后跑去加入了TG,成了TG军官,反过来对抗KMT.

当然,个人认为最悲惨,细思恐极的事情是,几年前抗战的时候被日本人拉过劳力的老百姓,又TMD 被KMT拉了一遍壮丁。

(老百姓:“我真tmd是日了狗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呢,实在是看不下去某些果粉和打着理中客旗号的果粉来洗地了。

长春围城,本身是一场战役。解放军想要攻下长春,国民党想要守住长春,这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国民党抢粮食算哪样??

轰人出城不准回来是哪样???

你6月开始抢粮食8月1号轰人出城,解放军8月中旬开始在哨卡放人,反应还不够快么?

共产党放了4000吨粮食给饥民,在围城办法里面明文规定不准殴打恐吓饥民你们不知道也就罢了

把龙应台那本鬼书搞出来是什么鬼????

还纪实文学,呵呵。

长春48年大概只有30万人,她非用最高峰时期的50万然后加上不知道哪里来的30-70万,最后成了80-120万人,然后把共产党放出去的20万人无视了,高峰期80-120完万减去城破后17万=至少饿死了60多万。,南京大屠杀前后两个半月内,南京地区人口从113万减少到34.5万,难道南京大屠杀杀了70万人?按龙女士的算法,至少杀了70万呢!如果我们再加上个逃难的30-70万,是不是日本人杀了100-140万中国人???

还有强行“饿死的人数,从十万到六十五万,取其中,就是三十万人,刚好是南京大屠杀被引用的数字”,真心不知道为什么要折中,还强行要和南京大屠杀匹配起来,以日本人的罪行控诉共军,也是用心良苦。国民党的残酷,让龙女士这么一做,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而且丝毫不提国民党杀民养军,哄抢粮食,轰人出城,也不提共产党放了接近20万人以及发放4000多吨救济粮,只能说一句6666。这书也就骗骗历史小白了。

对了,解放军确实算是兵不血刃解放了长春,因为这场战役很成功。解放军自己只死了6000人左右。国民党军守城部队也成建制起义,基本没有任何伤亡。

至于倒霉的老百姓,只能说跟对政府很重要了。我们都不希望战争,但是当战争无法避免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

最后再来一句,我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最细思恐极的事情是,共产党军队上午抓了俘虏下午就能将其编入队伍,而国民党只能靠拉壮丁。国民党唯一一次使用战俘是在孟良崮,中共军队的俘虏哗变,导致张灵甫的重炮阵地被迅速占领,最后74师大部被轰死在石头山上。两边对比一下。


我不喜欢挂人。不过我很想知道评论里面某果粉抛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林彪9月9号的报告”,然后非说是我自己没有读过罗荣桓那篇文章,因为他觉得我回复了一条“林彪那个报告学界都没有听说过”……

神逻辑啊,原来 罗选 里面以林罗谭三人名义发布的报告是林彪9月9号的报告啊,这个报告一不是林彪写的,二不是林彪单独拍发的,怎么就成了林彪的报告了呢?

我读书少,对不起。

不过我真的很看不起这种特喜欢扣帽子的人,让我想起了某些带颜色的卫兵,红的,绿的,披上层民主外衣就能继续混淆是非搬弄是非,甚至直接出言不逊骂另一位知友(sha13)。

嗟乎。

功过自在人心,屁股决定脑袋的人,点反对就好啦,不用浪费您宝贵的时间来污染评论区。不过我不是某些带路党,一言不合就拉黑。

不过要是骂人的话,我还真得删,不好意思,和谐社会嘛

我又来挂人啦。

果粉:

答主既然说9月9日的报告是地摊、铁血文,显然他认为有一篇“9月9日报告”并认为这个报告是“地摊、铁血文”请答主所说的是哪一篇啊?答主迟迟不说只能认为其一开始认为这篇报告是地摊,后来被发现确有此报告,然后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纠结于是“林彪的报告”(如我所言)还是“林彪自己写的报告”(答主自己想象的)。

我:

1.你自己把题目搞错了,所以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说的是啥,然后估计你看的是地摊历史书胡编乱造,有问题?然后一直给我扣帽子说我嘴硬,我也是醉了,贵果粉混淆能力真强。

2.我没有纠结于这篇文章是林彪的报告还是林彪写的报告,我只纠结于这篇报告到底是不是林彪的,因为执笔者和拍发者都不是林彪(或者说不仅仅是林彪),我说我不知道,有问题么?这怎么就成了我的锅了呢?我怎么就纠结了呢?我只是一直在强调,我没听说过林彪的所谓报告,不要给我扣帽子,结果就成了我纠缠了?

果粉:

6月开始抢粮食8月1号轰人出城,解放军8月中旬开始在哨卡放人,反应还不够快么?——这句话也有很大问题,按照答主连人名都算不严谨的说法来看这句话就是不严谨的N次方了。刚才查了下6月16、17日日围城部队就发现“敌在有计划输出人口”,发现已经有群众缺粮自杀的现象。而16日肖劲光在报告中强调封锁粮食和人口往来。这可不是8月才开始轰人,半个月后就放人这么简单。

我:

1,长春围城是6月25日正式开始的。《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也是6月底颁布的,那么问题来了,饥民哪儿来的?

1948年6月15日至20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在吉林召开野战军师级以上干部会议(吉林会议),决定把攻打长春改为长困久围,并宣布由第一兵团司令萧劲光政委

肖华

指挥新成立十二纵(由北满独立第2、4师和西满独立第5师组成)和六个独立师担任围城任务。所以6月16,人家还没开完作战会议,还没开始围城部署呢。

2,围城部队6月16/17的报告我没看到,但是我可以查到的是,7月下旬,蒋介石命令郑洞国从8月1日开始驱赶下列几类百姓出城:第一,城市贫民,第二、无职业者,第三公教人员及被裁的地方官兵。不知道你说的和我能查到的哪个准确,毕竟我也不知道你这个报告哪儿来的。

3,萧劲光强调的封锁粮食和人口往来的意思是要彻底围困长春,怎么到你这儿就成了要封锁饥民了?移花接木的高手啊!

果粉:

围城部队报告:6月18-20日已经聚集起难民万余要求出去,6月26日观察到孟家屯难民5万,每日饿死十余人。与此同时围城方一直在强调加强封锁。

我:

1,长春围城是6月25日正式开始的。《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也是6月底颁布的,那么问题来了,饥民哪儿来的?

1948年6月15日至20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在吉林召开野战军师级以上干部会议(吉林会议),决定把攻打长春改为长困久围,并宣布由第一兵团司令萧劲光政委

肖华

指挥新成立十二纵(由北满独立第2、4师和西满独立第5师组成)和六个独立师担任围城任务。所以6月20,人家还在开会呢,还没开始围城部署呢。

2.还是那句话,我没有围城部队报告。我就想问,从逻辑上来说,这群人可能带着维持两个月的口粮吗?如果没有,是不是全部饿死了呢?如果没有全部饿死,是不是证明解放军早就开始放人出城了而不是8月呢?如果是前者,说明这位果粉在撒谎。如果是后者,那我确实写错了,共军可能早就开始放人离开了,但是该果粉说的“到9月还在往后赶人”就同样不成立了。当然他要是非把混出来的国军之流算作老百姓,当我没说。

3,这段话里面的解放军真是神勇,连多少万难民都能数出来,连死了多少人都能数清,不过按这个5万人一天饿死十多个的节奏,看来人得过几千天才能死完?哎,一声叹息。哦还有,解放军一共有10万人,假设该地区有1万解放军(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这只是长春郊区的一个小村子,解放军战线那么长,怎么可能在一个小村子驻扎1万人),灾民有5万,你觉得能看得住饿狼似的灾民吗?解放军还去清点?当然,如果这个资料属实的话,我只能说解放军心宽,毕竟里面要是混着几千敌军的话,就可能给解放军造成点麻烦了。

4,围城方为什么强调加强封锁呢?

对粮食及贸易的封锁。根据调查证明仍有粮食流入市内。敌人之军粮征购委员会尚能收到粮食,敌报纸上曾透露有商人整车向市内运粮,因受一谋报员的敲诈,向敌司令部告发,当局将该谍报员枪毙,这证明了敌人是极力鼓励粮食之进入长市,并且也说明了有的商人还在向城里运粮。近并发现我在封锁区内贷出之救济粮,有被用以向长市换取布类,获利十倍。在边沿地区这种违法的粮贩子还是很多的。根据这种情况,故应多方考察,绝对禁止粮食入城且断绝城内外之贸易来往,不放任何人进去,必须进去者须经各师批准。严禁部队地方之任何人员和单位向长市作贸易及发难民财,违者货资没收,并予以纪律制裁。

有的伙食单位借口节粮换豆换菜,而出卖粮食,实行粮食倒把,这也应禁止。粮食之换豆换菜应由师以上之供给部门统一负责调剂之。

部队任何人员不得与群众合作进市内或市郊作买卖,不得随便给群众开路条到后方购粮,驻区群众须到后方换购粮食者,由团政治机关考查清楚后给路条。

以上摘自共军唐天际报告。事实上,因为有粮贩子往城里运粮,加上卫立煌的空投,食物还是够守军吃的。至于为什么最后守军都饿的营养不良,问国军的上司们去。共军加强封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防止某些人发难民财。比你国军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篇报告写的很明白,国军把人赶出来,然后共军会安置之,但是想发难民财,想弄粮食继续抵抗,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不知道这有什么问题?能说明TG的残暴?

果粉:

其实围城方从控诉:“国民党军政当局还欺骗市民说七一毛泽东过生日,八路军开放八天”也可看出在六月底七月初就已经在疏散人口了。至于蒋介石7月底8月初的命令是许出不许进了。当然估计“学界”又没有听说过了。

你们自己看吧,我懒得回了,智商感人。呵呵。听了这话出城的有多少人?这些人都没有被放走?彼时粮食管理办法刚刚实行,共军也还没有彻底封锁,我很想知道这和我们讨论的“共军9月还在往后赶人”有什么关系。而且我原文第二句就是“轰人出城”,不知道这个和我说的有什么冲突。

简单来说,这位果粉现在已经转弯了,不再控诉共军的残忍,倒是为了驳倒我而驳倒我了。所以我决定对不起各位果粉,屏蔽此人了。

更正:我之前写的“在没有高射炮的情况下都能投偏”的证据我找不到了(一本国军的回忆录),鉴于某位果粉的强烈抗议,特此删除并声明。我一直是很实事求是的人,希望诸位果粉不要叫唤,用事实说话。还有啊,说得好像高射炮这段去掉就能洗掉党国手上的血然后把锅丢给TG一样。

再挂


我已经说过了,不要骂人,结果这位亲先骂了另一位知友sha13,被我删掉以后,又来骂我,我说你要是骂人我就删你,结果……哎,让果粉听懂人话这么难吗?

又要挂。那位果粉终于拿出了证据,解放军自己的《阵中日记》。可是……我不是共粉啊,你让我按照解放军写的东西来判断事情真假……我也做不到啊。大概您是没听说过史料的甄别吧。我还是这些问题:

如果在6月底之前就有饥民出现,是不是说明国民党其实早就开始抢粮食了?

六月底,郑洞国组织了战时粮食管制委员会并颁布《战时长春粮食 管制暂行办法》,规定市民自留的口粮数量只许维持3个月,也就是说城里居民的口粮应当能维持到9月,那么为什么会在6月底出现饥民呢?

既然郑洞国已经在6月底开始赶人出城,不允许回城那么为什么蒋介石7月底还要再通知一次?

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共掩埋了11万多具尸体,如果按果粉所说,直到8月中旬还在堵(他一阵子说堵一阵子说卡人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的是哪个),9月9日开始全面放,而郑洞国在6月开始就往城外赶了至少6万人(16号万余,20号5万余),那按照郑洞国6月底的计划赶出20万人的话只需要4天,随后的1个月的时间,这些人里面怎么会有9万人没有饿死?而且这11万死者里面还要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死在城内的,刨去这些死者,大概有10多万人在两军阵前没吃没喝活了至少1个月,甚至两个多月?

我还得再说一遍,我不是共粉,果粉。我非常厌恶战争对平民造成的伤害。我不相信逻辑错误自相矛盾的史料。学过历史的都知道,野史,正史,都需要考据,尤其是那些一看就是相互矛盾的史料,更要去伪存真。单纯把一本书里面的几行字发上来,就代表你可以参透历史了?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有提醒就会经常点开,管不住自己○| ̄|_……最近比较忙,为了避免自己浪费时间所以先关掉评论,大概6月20重开,请各位见谅~


user avatar   suyic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这位高票答主这么说了,那么本军盲今天就要担待不住一下,狠抽你的脸了。

各位读者不好意思,这个答案是用来抽人的,和题主的问题关系不大。

解放战争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 一袭风月的回答

这个答案里,这位高票答主讲了这么个故事:

这位答主家中有位先人,1948年作为解放军团长参加了塔山之役,建国后历任大校旅长,文革时被派去57干校担任管理工作,文革结束回来发现原来的旅不在了,于是乎当了师参谋长




这个故事编的怎么样呢?

实话说,非常不怎么样。

首先我们先来讲一个历史事实问题:解放军什么时候有“旅”这种编制

先自抽一下,当时我在答案中是这么评论的。

这个说法不对,很快我会给出解释,但是这位高票答主竟然这样予以回复:

1. 说共军编制里80年代才出现旅这个编制,你有考虑过八路军343旅、344旅、358旅、359旅、385旅,386旅的感受嘛?

我简直是醉了,你连八路军解放军番号都分不清的还在这儿番胡搅蛮缠?!

首先,在解放军创立初期的确存在旅。确切的说,在当时的纵队以下列编若干个师/旅,师/旅下编若干个团。

然而,这一状态到1949年2月即告终止——根据1948年11月中央军委所发布的《

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

》:

(一)关于人民解放军部队的分类、称号及编制:

(1)我军目前组织,一般地分为三类,即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

(2)野战部队应实行正规编制,统一称号,纵队改称为军,师和旅统一称师,不再称旅

(3)地方部队,以警备旅、独立旅为最高单位,不再称师。

于是就在49年2月,所有的解放军的野战部队都变成了师。

而在1949-51年间,伴随着内战胜利,这些地方部队的独立旅、警备旅一些改编为军分区,一些伴随军分区基干团改编为正规部队,一些裁撤。到50年代初警备旅和独立旅已经消失无踪,并被公安师、警备师、守备师替代。60年代初,各军区加设守备师,各省军区设独立师,军分区设独立团,县、地设独立营,也从来没有旅的踪迹。


1950年,解放军空军组建空军陆战第1旅,同年12月即改为空军陆战第1师,解放军野战部队内遂不再有旅。1956年短暂组建了两个守备旅,但他们是临时编制,到1958年就不复存在。

此后一直到1985年百万裁军前夕,解放军再未有过旅编制。


1969年12月全军再次统一部队番号,军-师-团番号成严格的三进制,根本没有旅的容身之处,也没有发现任何旅番号。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造成了大量的旅级单位的产生——步兵师和摩步师被压缩成步兵旅和摩步旅,空降师被压缩成空降旅(1992年改回)。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伴随着“师缩旅”的进行,还出现了一系列“团扩旅”的状况——军炮兵团、高炮团和坦克团被扩编为军炮兵旅、高炮旅和坦克旅。


1971年9月1日,调归陆军第27军建制,改为步兵第81师坦克团,移驻河北省邯郸市。

经中央军委1985年7月1日批准,1985年11月25日,该旅在河北省邯郸市酒务楼,由原陆军第28军第84师师部及该师第251团第1营、师炮兵团榴炮第l营、师双37高炮营、步兵第81师坦克团、守备第7师坦克营组建,时辖四个坦克营、一个122自行榴炮营、一个装甲步兵营、一个双37高炮营.以及7个直属连队,番号为陆军第27集团军坦克旅。旅长马国顺,政委刘宗凡。

——第27集团军装甲旅简史


在接下来的若干次编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和2011年的两次)中,大量的旅因为部队的精简压缩或拆分而产生,同时出现了新的兵种兵团如陆航旅,特战旅。这就是解放军现存的旅的全部来源。


这位高票答主自言家中长辈在文革前为“大校旅长”,我们知道,在文革前解放军只在1955年-1965年间实行军衔制。我们不妨来看看1955年的解放军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



根本没有旅职干部。

原因很简单——当时解放军根本没有旅这一级编制,何谈什么旅职?何谈什么旅长?

这不是瞎扯淡吗?


顺便一提,1955年的军衔授予特别严格:

师长的编制军衔是少将,但73名在职的师长、政委中,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70人被授予大校军衔,占95. 9%

高票答主你家老爷子一个副师职干部(姑且算你副师级)竟然评上大校,这想必是牛顶破天的人物啊,就这么牛逼一位神仙竟然在军队干了10年还是大校,原职(“旅长”)未升?不能是站错了队,加入了高饶反党集团了吧?

一句话,就您这水准还来知乎上编段子?

你们这些常识都不懂的先生,祸祸兔吧兔论坛就够了,不用来这知乎继续祸祸吧?行行好。

++++++++++++++++++++++++++++++

最后一提,

抗战结束前毕业的黄埔生几乎伤亡殆尽,仅剩万余人能参与内战(还是站在两边)(

20万黄埔生抗战后仅存万人牺牲率高达95%_网易军事

从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到塔山之战(1948年10月),黄埔仅有一期学生(第21期)毕业(1947年4月)(

黄埔军校1-23期本校学生入学、毕业时间一览

在1943年以后,黄埔军校每届毕业步兵学员大约在800-900人,大约2个营的人数。

我倒想看看国军能在塔山凑出多少个黄埔生。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解放战争不细思恐极,现在有些人的想法细思恐极。

你也配姓蒋?


user avatar   wei-zhang-wen-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内战无胜者"是最无耻的废话。那“二战无胜者”呢?他们倒是去国际上说纳粹也是人类,人类的互相屠杀是悲剧,盟军是刽子手啊。

“内战无胜者”从来都只用来控诉共产党。说这句话的人,我从没见过他们为死在国民党军队枪下的共产党员、人民群众投入同样的同情和悲悯。所以,这句话不过是拉偏架的废话。

评论被删了,我写成答案吧。顺便把不友善内容去掉。呵呵。


user avatar   xia-er-xie-fu-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摘自王树增《解放战争》

山东兵团九纵接到潍县百姓写来的一封信,这封信被许世友保存到二十多年后的一九七〇年,那时,他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这位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共产党将领把这信重新拿出来给部队官兵看,是想让在和平时期生活甚久的他们知道,军队在任何时候的作战都具有“复仇”的含义,军队的作战意志永远不能消沉——

……亲爱的同志们,看见了你们,我们又悲又喜,喜的是可得救了,悲的是这几个月我们受尽了亘古未有的大大灾难。国民党伪军自占领潍县后,烧、杀、抢劫、抓丁、抢粮,无所不为,潍北全县被拉去牲口两千余头,粮食被抢精光,被抓壮丁难以统计。更残酷的是广大群众被残杀。两年多来,潍北人民被残杀者已有千余,直到今天寒亭据点周围的死难同胞仍曝尸旷野,无人收拾。纸房区李家营一村,即被活埋七十余人。残暴手段更令人闻之毛骨悚然,铡刀铡和活埋已成为蒋匪的普遍手段。有的先割耳、舌,而后活埋;有的妇女被拔去头发铡死;有的妇女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轮奸,并用烧红了的枪条插入阴户,活活搞死;有的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用开水浇,把全身烫起水泡,再用竹扫帚扫,名为“扫八路毛”;有的用剪刀剪碎皮肉,名为“剪刺猬”;有的全身被刀子割开,丢在火红的锅里,叫做“穷小子翻身”。纸房东庄蒋匪在街口安下十二口铡刀,按户抓人铡死。邢家东庄一次被铡十二人,妇救会长一个四岁小孩,也被铡成三段。贫农韩在林兄弟三家十五口,有十四口被铡死,剩下一个老母苦苦哀求给她留下一个后代而不得,她看到自己的孙子全部被铡死,悲痛得自己也上吊而死。……高里区一个妇救会长,死时曾对大家说:“告诉共产党、解放军,一定为我们报仇!”亲爱的同志们:你们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军,你们是胶东的子弟兵,你们屡打胜利,有了你们就有了希望,有了依靠。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不能让你们走,要你们给咱们报仇。要求你们坚决彻底消灭蒋匪军和“还乡团”,要求你们像在孟良崮一样消灭敌人,在潍县留下英雄的胜利,立下大功,这是我们对你们高贵的信仰,也是人民对自己军队的命令!……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a-er-bei-s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这个问题吵火了,然后让微信部门的人看到。然后等待版本更新。




     

相关话题

  巴勒斯坦为什么不用重炮打以色列? 
  为什么清朝中期喜欢从各地调兵? 
  为什么古代西方的战争格局都这么小? 
  请问现实中有没有坦克使用双联炮台的设计?以及双联炮台在坦克上应用的效果如何? 
  近代海战在还没有出现雷达等探测设备时,怎么找到敌方舰队? 
  从公开资料看,谷歌与美国军方有哪些合作? 
  怎样理解二战中法国的投降? 
  攻击机和重型武装直升机哪个火力更猛、生存能力更强? 
  如何评价俄罗斯共产党中央的这篇声明,宣称俄出兵是为了帮助乌克兰摆脱国际资本主义的压迫? 
  如何评价砥平里战役? 

前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新华社规定的第一批禁用词?
下一个讨论
最近地王频出,为什么开发商有这样高涨的热情和自信拿地,未来的房价到底会涨多高?





© 2024-05-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