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从人力资源和管理角度看,拼多多式的加班为什么不能通过招人来解决? 第1页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员三湾改编的精髓,值得现代企业学习:


1、整合队伍统一信念,认同公司的,愿意艰苦奋斗的留下,人在精不在多。


2、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D小组,最大限度消除指令下达和信息传递的摩擦成本,使得最基层最前端也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公司的战略意图。


3、构建有效的分配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和股权激励制度,对少数优秀的员工实施奖励甚至成为公司股东,铁了心跟着公司走。



光人多没啥L用,光头800万部队,结果如何?


方法老人家都教了,能不能学会就看个人了。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996里至少一半,多数企业至少7成以上的工作是无效甚至对企业发展是负作用的。员工996,只是为了不直接给老板的错误决策与高管的管理无能背锅而已。

对多数企业的老板与高管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多数员工996表现对自己的效忠,少数不996的给自己背锅,而不是必须要996才能完成的工作。

所以多招人,那老板和高管就会安排新增的无效工作,最后更多的人一齐996而已。


user avatar   janio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帮老板洗地哈,我得先把友军的旗子举起来,不然被误伤。

给资本家做「打手」的 HR 从业者,来回答一下老板不愿意的原因:因为你不知道招一个人有多贵。


贵包括这几点:人力及其他附加物质成本、时间成本、管理成本。

人力及其他附加物质成本

有人说,不就是钱吗?错,一个人入职,背后的金钱成本绝不仅仅是月薪的数字。

拿一个北京市互联网行业的前端开发工程师举例:

小胡,前端岗位,税前月薪 2W,预估 4 个月年终奖金,社保公积金全额缴纳。公司管饭,晚上九点后打车报销。

再加上其他人力成本的费用:

一个年薪 30W 的工程师,全年粗算的人力成本都要 44 W多 了,还没算额外的补充医疗、商业保险、电费网费水费物业费房租费甚至是你们入职发的电脑的购买费折旧费...

所以啊,才有那么多老板,冒着被稽查的风险,社保交最低、不给买公积金,以及在福利上无所不用其极,不管饭、不给新电脑、过节不发礼物、打车不报销......

从老板的角度,甚至于,把这笔钱变成加班费,发给现有的员工,都比新招一个人划算。毕竟,就算是全额的加班费,也只不过是双倍而已。更别提很多公司都不给了。

@拼多多 贵司的单休,加班费并不是法定的双倍哦,是单倍。而且好像还是年底才发放呢。这事儿好像还没完。

时间成本

互联网行业有一条铁律,被很多资本家奉为经典:快比完美重要。

站在老板的角度,没错。因为只要上线了跑起来,就一定比别人更有优势。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抢进度、那么多的加班事宜、那么多的乱七八糟对需求,因为,我们要比别人跑得快啊。

2020 的年度总结,网易云比QQ 音乐晚了半天还是一天,据说网易云的RD 们上线前加班熬大夜干活..

另一方面,那招人是有时间周期的吧?没到岗的时候活儿谁干?面试耽误面试官的时间,这时间的产出谁填补?招到人了有培养的时间成本吧?没产出之前这时间的成本算谁的?

内卷和圈地盘这事儿一直就是国人的通病,老板们那个层面也不能幸免。拿各家互联网巨头蜂拥进团购这事儿就能看出来。你滴滴一个打车软件都要做社区团购和金融、你支付宝一个支付软件非要做社交、你美团一个原本的团购网站,现在变成生活类巨无霸,是不是很有趣?

  • 你以为互联网公司那些丰富的产品版图是怎么来的?
  • 你以为 996 和大小周、单休、加班是怎么来的?

管理成本

一个管理者也是有自己的管理带宽的。太大的带宽会让任务分配和目标拆解有问题。

统计数字表明,在管理有效的组织中,管理幅度通常为7-8人,最多不要超过 24 人。而初阶的管理者甚至不建议超过 5 人。管理幅度受组织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可能脱离具体条件而确定出一个适合于各种不同组织及不同情况的统一的管理幅度。

每多招一个人,都是在对这个组织的每一位管理者的考验。直接主管的管理能力,间接主管的规划能力,组织汇报层级的多少与健康度都会影响这个团队的发展和业务的开展。

各位打工人,有一天你们当了老板,真的,这笔钱你们也会舍不得出的。我已经亲身经历过两位曾经和我抱怨老板抠门的朋友,自主创业后变成「吸血鬼」资本家来找我咨询怎么降低人工成本和检测人效了。

至于人效就更可怕了,最近几年因为资本寒冬锁紧,各大互联网公司的 HRBP 面试题都有一题是:人效指标衡量。而这个项目,不管业务实际情况怎么算,但是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是,看你 HC 和人力成本。

而前面说了,人头越多,相应的人力成本越多,同样的业务增速下,你的人效指标一定是相对更低的。资本方跟公司要人效,公司跟管理者要人效,管理者跟 HRBP 要人效,你说谁敢让你把一个人的活儿劈成三个人干?工资硬拆也不行啊,还有人力成本呢。

而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就不一样了呀,美名其曰:提效、人效提升、高效利用、开发价值、减少团队冗余、优化人员结构(而且还省钱哦)。加了班的员工呢,拿到了加班费,也忍了。大家其乐融融呗,数据也好看,活儿也有人干了,想挣钱的也挣到了,反正不出事儿就行。

综上,那你说,能不能通过招人来解决?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拼多多毫无疑问是招了很多人的,但招人越多,加班越多。如果工作量固定,当然是招人越多加班越少;但是不幸的是,工作量本身就是不固定的!发一篇论文也是发,发一百篇也是发,多少篇算够?没有绝对标准,只有比较标准。拼多多可以养鱼,难道就不能养鸡,养狗吗?拼多多有多少花里胡哨的页面,完全取决于有多少需要晋升的中层领导!

拼多多的一个功能完全可以花六个月写完,用三个月测试,达到完美再上线,但那样部门主管还哪里来的业绩?所以必须是威逼利诱程序员三个月完成任务,于是部门主管因此论功行赏;然后过了三个月,程序添加了几个微不足道的小更新就崩溃了,以后再招五倍的程序员加班修Bug,那就是其他部门的事情了,毕竟以九九六摧残下剩余的智力,恐怕也很难发现Bug出现的原因在哪个部门的,而且也没人会认真查这事,谁愿意去做这种得罪人的事呢!


user avatar   shang-gu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虎山行不行 的回答点了赞。

这个人太聪明了,他直接就说,其他回答都是从成本角度的。

那就不用看其他回答了,对于拼多多这种公司来说,凡是从成本角度进行分析的,全是瞎JB扯。

因为这个公司不差钱,这个公司需要的是突破。

如果你的公司一个月的成本是100个亿,你只要做到100亿零1块钱,你就有得赚。

更何况,独角兽企业,大家拼的是未来,是新的商业模式能够带来十倍、百倍的利润。

京东那么多年不盈利,难道刘强东不懂成本控制吗?

至少在这类公司里,你套用什么资本家压榨员工,就是胡扯蛋。

你进去当个管理者,你试试压榨一下员工?

很快就会滚蛋。

因为公司要的是你的业绩目标是否达成,而不是你给公司预算省了多少钱。

那么,为什么拼多多要用加班而不是招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虎山行不行 给出了一个原因,是因为协作成本快速上升,导致组织效率降低。

这是很对的。

往深了说,是由于一个组织内信息流动是需要成本的,人越多,信息越粘滞

我的一个客户,在我们进行调研的时候,有项目经理就抱怨说,干点儿事儿特别难,到处申请,到处批,总也找不到人!

结果我发现,他们用职能型组织解决项目型问题,部门墙太高了,信息流动速度过慢。

这导致他们的管理团队天天加班,没完没了的开会,但是效率非常低。

这就是一个例子。人越多,信息流动越慢,协作效率越低,自然单位时间产出就少,也无法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这就是为啥“三班倒”这个生产制造业的超级法宝,在新兴互联网企业压根玩儿不下去的原因。

拼多多宁可给加班费,宁可超额给加班费,也要996。

所有的大厂也都一样。

就是因为这个。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几位大手子都从成本角度叙事,说的特别长知识。

但我是无孔不入的,所以我换个孔插进去好了。

咱先说传统行制造业的工作流程,进过厂的同志都知道,早年间传统制造业也都是正常班,但后来变了,尤其是21世纪初入世以后,私营制造业抢单赶单是基本功。

也就是说,同样一个批活儿,我质量跟别的厂一样,没啥技术突破,那我就从速度上超越同行。速度够快,也能取悦甲方,取悦市场。

因此,工厂都变成了“歇人不歇机”的制造模式,三班倒的制度成为常态,现在都变成白班夜班,两班倒了。

机器24小时连轴转,工人12小时工作,然后休息,换一批工人继续在生产线上磕。

这就是目前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呢?互联网比制造业要求速度更快!因为所有的信息处理,订单处理,新闻曝光,舆情公关等等,都是实时发生的。

永不眠的不止资本,还有资本控制的各大网络平台。

然而和制造业不同的是,互联网行业可不是人跟生产线配合,才有产能。

互联网行业讲究个人剑合一,人就是生产线,生产线就是人。至于电脑,只不过是工具,是工厂工人手里的改锥和扳手。

因此,互联网行业必须拉长每一台机器的工作时间。这个逻辑和制造业是完全吻合的,只是生产线从钢铁,变成了人肉。

你要问我,那多雇一批人,也是两班倒不就成了么?

真心不能够。

换一批人上夜班,替了上白班的同事,无异于把工厂里的生产线,按照12小时为期,换他一条。

这中间的交接可踏马麻烦大了!

生产线想替换,得把线上的半成品收拾下来;把旧生产线拉出去,新的拉进来;该上油上油,该组装组装。甚是耗时。

人的交接比这个还麻烦,时间不可估量。

比方说夜班程序员替换白班程序员,俩人交接工作,夜班的说了,你这废代码太多,看的我眼花,我没法继续写。

白班的当时就急了,说你个老小子昨天半夜码出来一堆BUG还是我给你查的呢!我说啥了?

然后交接班过程中,俩程序员撕逼起来,代码没写成,反而把对方本就不多的头发薅下来一多半,移交植发机构处理……

所以按照互联网永不眠的逻辑,这种多招人的策略是实现不了的。

有人得问了,那同时招进来双倍的人,大伙都上白班行不行?

更不行。

制造业的工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来了订单,机床上车钳铣刨同时开足马力,干就完了。

但互联网公司里各个部门,经常是区域性预警。

今天公司出来个负面,公关部忙破头,别的部门按部就班。

明天有展会,还安排了高管专访,市场部忙的裤衩都提不上,别的部门按部就班。

后天更新一大版本,程序员忙的头油呼呼往外冒,别的部门按部就班。

所以你说多招人,招给哪个部门合适?

正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专业范畴划分极度清晰,大部分忙的时候都是区块标红,全司一起动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一般是公司今天搬家……

所以平摊式的扩招,并不适应行业特色。

咱回过头看大型互联网公司里,越是工作性质趋近于传统行业的,类似客服这样的岗位,越是人数多,甚至两班倒能实现。

因为基层客服工作其实和厂里区别不大。标准流程容易实施。

而越是高精尖的岗位,越是掌握企业机密多的岗位,人数越少,同时单人的工作时间拉的越长。

类似于企业里的zf公关部门,核心策划组等等,都属此列。

因此

互联网企业,哪怕不差钱,也做不到无限放大人力规模。

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技术,是潮流。

与之对应的,强化中心职能的互联网企业人力架构,他也是潮流。

这辣辣鸡鸡的熬人行业,就踏马的这么拧巴!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是你没见过真吹过头的时候,那时候知乎全都在论证年薪30万码农从各方面吊打省直单位正科级,吊打985青椒。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user avatar   damon-dance-for-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相关话题

  蚂蚁集团披露新股申购中签结果,你认为股价走势将会如何,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京东近期发生什么了,为什么裁员降薪? 
  腾讯技术面过了,但最终面被HR以有创业想法不会长留为由拒绝,hr作为技术公司的终面真的合适吗? 
  如何看待2018年12月20日美联储加息? 
  中国基建还能建多久? 
  提到武汉,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国内外互联网公司是否应当淡化关键人物的色彩,更多强调员工和产品本身? 
  如何看待知乎上市首日开盘破发暴跌24%? 
  互联网思维是否正在颠覆中国原有的营销模式? 
  程序员的普遍待遇和福利如何?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台积电 3nm 工艺传出可能延期的新闻?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西藏冒险王」王相军坠入冰河失踪?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