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的讨论都很有道理,特别是对“物体有广延”和“2+3=5”这两个例子的探讨恰好符合分析哲学史上提出过的两个对康德之分析观的最重要的批判。“物体有广延”这个与Quine批判分析综合二分的原理一致,虽然他用的例子是“单身汉是未婚男人”,可参考:“Quine最终提出没有纯粹的分析命题。”但是在逻辑中像矛盾律不就是纯粹的分析命题吗?。对“2+3=5”的讨论则和Frege和Russell(特别是前者)反对将数学命题视为先天综合判断/命题,并认为因其能还原为逻辑而应该是分析命题的观点一致。
我一般不重复写答案,所以在这个答案里我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包括衡量来自Frege、Quine和题主的那两类批判到底有什么作用。
首先,分析/综合二分说到底是考察和刻画命题中的结构成分——这些成分由各种词语表征——特别是不同的结构成分之间会形成什么关系、以联结成命题整体的事情。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据我所知,康德至少认为面对自然界的词语(也就至少不是伦理和宗教的词语。不过就算要讨论康德对这几者的区分,我也不懂,因为我不怎么懂实批),其内容/意义都只能是经验性的。于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命题之中、并使其所表征的东西承担命题的结构成分功能时,相应的那些结构成分当然也是经验性的。这两个是前提。然后,所谓“分析”的考虑无非就是,虽然命题的不同结构成分(比如主词和谓词所表征的)各自是某种经验内容,但它们之间的关联却有可能完全不涉及这个东西(因此可以认为是“纯形式”的),也因而可以“自然”地、不需要解释和辩护地构建和接受这种关联。相对的,所谓“综合”就是,不但不同的结构成分各自是某种经验内容,它们之间的关联也提供了特定的内容(按康德,这也是经验的),从而对它的构建和接受需要额外的解释和辩护——而且恰恰是这些作为关联的内容超出了作为命题成分的词语所表征的那些之外,使得命题整体包含的知识多于那些成分的简单合并,康德才觉得这会给我们提供新知识。
但那两种典型的对康德式“分析”的批评恰好都在说明康德的那两个前提,以及相应的进一步推演都有毛病。首先是你凭什么认为语词的内容/命题的成分只能是经验性的?(Frege批评了这个)其次则是,不论其内容实质如何,当不同的结构成分关联组合在一起并形成命题时,你凭什么认为这些关联有可能和内容完全脱离并成为“纯形式”的东西?(Frege和Quine都批评了这个,特别是Quine更明确)我重点讲讲Frege本人的逻辑主义,他其实是想同时推翻那两个前提,并指出:语词内容可以完全和经验无关(但是依旧有其内容而非纯形式),内容之间的关联与内容密切相关(而不能只是纯形式的)——当然因其第一个观点,这些关联就算不是纯形式的,那也依旧可以和经验无关。因此Frege才认为依循逻辑的数学证明既是分析的、又提供新知识,但如果按照康德的分析/综合二分来理解这个观点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只有转换对“分析”这个概念本身的考虑才能说得清楚。
这时,可以看到,康德本人的“分析综合二分”规条最大的毛病是在于狭隘、偏差和遗漏,即没有正确完善地刻画命题的结构成分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正确地刻画如数学这样的一些比较具体的命题知识;而不单纯是区分上的不清晰。“命题的结构成分与其关系”就是我在开头说的更宏观(同时也是更基础)的视角。而康德“分析综合二分”之所以出毛病,其根源就可以视为康德的思想根基中几种核心因素/来源复杂(仅在分析综合这个问题上,就显式地至少包括经验论、传统的演绎逻辑观念、某些朴素的语词特别是通名的意义观念、某种对知识包括认知目的的特定标准和要求、包括某种特定的数学观念等),进而在“命题的结构成分与其关系”的层面上没能完全顺畅圆熟地融合在一起(甚至想要融合到那种程度也许都不可能),包括他本人很可能在该层面上对其中一些东西缺乏更深入刻画和反思的结果。反过来说,其他的分析观也只有在刻画命题结构成分、关系等方面的改进甚至另起炉灶,特别是要“剪枝”——在康德思想的那些复杂来源中进行些筛选,确定从“命题的结构成分与其关系”层面来看到底哪些应该坚持而哪些可以丢弃,这样才有可能最终改善原来的区分不清晰问题。比如与康德相比,Frege本人的逻辑主义分析观可以视为是极大地压缩了“综合”的范围——仅有经验内容的才叫综合(当然,这也符合康德的部分原意);其他并非经验的内容,包括这些内容间不依赖于经验即可构建起来的(有内容的实质性)关联则都可以视为“分析”的。这就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分析综合二分;但是正如刚才所说的,这个二分已经把康德进行区分的另外一些基本目标(比如“只有综合命题才提供新知识”这种)抛到了脑后,却又坚持了康德认为数学提供了新知识的这一部分原意。
我有点儿忘了,但我还记得一部分当初我老师说过的例子。可能不太准确,听个乐子就完了,不要太当真。而且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您的问题。
首先前边这些可能跟您问的无关,但为了答案完整性我就都写了。
首先a priori, a posteriori, analytic, synthetic这几个词国内翻译有时候挺乱的,严谨起见我就用英文了/
首先,康德把休谟的 "containment" 拿过来,当作 "the analytic"。
Containment说的是啥呢,因为我很菜,不会解释,就给那个经典例子吧:
如图所示, 就是左上角的"Bachelors are unmarried men (单身汉都是没结婚的男人)".
这句话很对是一个直觉上就很正确的话,因为:
The idea of "bachelors" contains the idea of "unmarried" and the idea of "men".
bachelors这个词包含了men和unmarried这两种含义,我们说,这是一种containment。而这种containment一般都是a priori knowledge,必须正确。
因为康德把休谟的 "containment" 拿过来,当作 "the analytic"。
所以这句话("Bachelors are unmarried men")会被定义成analytical。
而这句话显然是a priori的所以会被放在左上角
然后左下角,康德觉着不存在这种玩意儿,pass。
然后右下角,都属于结合现实的那些基于经验的结论,比如太阳打东边升起。这类通过观察,可验证的玩意儿都算synthetic a posteriori。
最后右上角,是最有意思的,也是最奇怪的,也是争议最大的。很多人应该跟您一样对这个象限都有怀疑, 包括我老师。康德觉着2+3等于5是synthetic基于以下逻辑:
康德对于synthetic的定义,就是not analytic。也就是一切非analytic的东西都是synthetic。
而analytic是从休谟的 "containment"里取来的,即the idea of "bachelors" contains the idea of "unmarried" and the idea of "men",bachelors这个词包含了men和unmarried这两种含义,才会被认定为analytic。
而康德觉着the idea of 2,以及the idea of 3,还有the idea of "+",并没有被the idea of 5 contained,所以2+3=5就不能被算成analytic。5的含义里并不包括2的含义,3的含义,以及加法运算的含义(康德:反正我就这么觉着)。具体原因可以看我这个答案:
所以非analytic那就必须是synthetic。
所以2+3=5是synthetic a priori。
综合起来说就是不存在containment(analytic)的a priori都是synthetic。
但其实大家都不怎么同意这个看法:
康德大体是这么回答的:
几何与算数,不是基于世界本身的truth,也不是基于意义上的truth,它们是由心智在概念化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而产生的truth。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能这么想,而不是世界就这个德行。
2+3=5是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内被建构出来的实事,而不是本体论的事实。
那人就要问了,
反过来说来自analytic/containment的truth就应该是更本体论的truth了?
康德貌似也没说。但他上边的解释其实暗示了这一点。但我估计他也不敢直接这么说。
那人又该问了, 评啥analytic/containment的truth就不能是我们认知建构下的呢?
反正人家康德觉着就不是。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要是”知道“了我可能已经位列仙班飞升上天了。
反正我就是解释一下康德的思维脉络,其实提问者的问题没人能解决。
-------------------------------------------------------------------------
然后关于"物体都是有广延"这事吧,其实应该比较属于自然语言问题了。
英文翻译是"All bodies are extended",
“body本身会让人有种占据了空间的感觉,没有占据空间的不算body,然后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比较模糊的逻辑跳跃,就是占据空间了的这东西就肯定有体积,有体积就肯定有大有小,就能变大变小,就能extend。”
这是我老师曾经给我的解释,实话说,这个例子我是觉着非常牵强的,我一直觉着这应该是归咎于自然语言的问题,不过我没有证实过,可能原文里“物体”这个词就是在德文语境下包含了广延的意思(德语大佬来证实一下),但在中文里肯定是有问题的,英语里也称不上一个特别好的例子。真要说的话有“具有广延性的存在都是广延的”这种类似重言式的东西我听着更analytical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