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华融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被执行死刑?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主要起震慑作用,之后还得继续回头看。


咱不是金融专业,都是酒桌扯淡听来的,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华融,四大AMC之一,另外三家是东方、信达、长城。

AMC说白了就是不良资产处理,这事要溯源,能讲到90年代的三角债、国企改革和大下岗。

总之,因为经济转型,有大量国企崩了;随着经济发展,持续不断有国企和民企在崩。他们崩了,烂船还有三斤铁。

处理这三斤铁,就是AMC。

AMC手里的三斤铁有多少呢?照17年的报道:华融1.87万亿(现在你知道赖小民管理了多大的盘子吧?),信达1.38万亿,东方0.97万亿,长城0.91万亿(现在四家都没这么多了)。

其实圈内一直觉得当时这数字有点偏小。因为四大AMC基本占了全中国不良资产业务的九成,而全中国不良资产总量有多少?有心的算一下全银行坏账率、再估一个土地抵押物占比,就好啦。


怎么处理呢?三打。

打包、打折、打官司(现在新词叫“重组重整重构”)。

假设一家老国企垮了:

打包,就是所有这个老国企的破事和资产,AMC说了算,老国企劣后AMC优先;

打折,都这个时候了,你还觉得你厂子的地值1个亿啊?3000万一口价;都这个时候了,你还觉得厂子欠你的2个亿能还得起啊?5000万一口价;

打官司,服的签字不服的咱们法院见。掂量掂量哦,配合的话还能拿回一点,不配合咱就慢慢来。


现在你知道AMC手上有多庞大的国有资产了。那你也该反应过来,这里面多容易出事了。

因为要处理几乎全链条金融业务,因为国有背景,四大AMC外号“金融牌照之王”。如果有他们没有的牌照,那一定是他们忘了领。

所以他们啥都能干。

以我听过的土地故事为例:

这块地收的时候官司缠身,低价拿下。然后这些官司AMC能主导处理,债务能极大压缩,土地属性还可以调整。

那简单:外围找些朋友,组个资金池,然后三到六个月低进高出,三七分账。

咱可以合法进行其中的全链条操作。

七成是出资方的,真不贪,这是奔着长期买卖去的。


当然,只搞一手差价,太俗套,太常规。

AMC本身就是资产运营呀,本身就有任务去盘活各种不良资产,出售啊重组上市啊改组运营啊。

这里面本来就有庞大的利润。这利润怎样继续钱生钱,这也是工作范围之内嘛。

那说你值钱,你就值钱,我要买谁就是谁。赖小民在外界新闻里比较知名的大手笔,就是硬投老乡开的公司,天元锰业。

17年下半年,华融组了一票公司,投了天元锰业200亿,华融认劣后认了100亿(意思是出事了这100亿你们来找我)。天元锰业完全没抵押没担保,整个金融圈当时都是“震撼我妈”的表情。


现在赖小民上香了,但中国不良资产里的漩涡,还在转啊转,支悠悠地转。

这个月初,华融还被北京证监局约谈,因为“华融证券因其历史风险资产处置未有明显效果、对资管规模压降不到位等问题,被监管严厉指出并要求尽快明确处置方案”。

都多久了,还要被监管机构“严厉指出”、“尽快明确处置方案”。

都是账面合法操作,国有资产这事,还没完。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看前几天懂王下台前的特赦。

高下立判。

世界上确确实实处理贪官、对贪官形成心理高压的,只有我们一家。

美国欧洲是贪污合法化,日本韩国家族财阀世袭罔替,俄罗斯是石油寡头。

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只要亲美,贪污没事。


user avatar   tianpei-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华融这个事情可能不仅仅是腐败这么简单:

要是只是腐败,根本不会出这么大动静,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很多金融企业,甚至副部级金融企业可能亏损的额度会吓死人!

华融当时报道每年盈利几百亿,赖小民一倒亏损1000多亿,而且连续几年,现在还需要中国中信和中国人寿注资。赖小民在的时候这些亏损都在,但是被掩盖了,不知道其它央企和金融企业的情况,盖子如果揭开,搞不好会死一大片。

比如:中国人寿的王滨,他是原来中国太平的董事长,香港传言中国太平亏损了300亿。王滨的弟弟王强又是华融金控的董事长(华融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华融投资的董事长是原云南省省委书记的儿子秦岭),这也反映出金融领域各个企业相互勾连之深,相当于红楼梦里面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假如再挖一下,王滨的父亲可能也不是普通人。

比如那时候也没有公务员考试制度,他怎么就能年年轻轻当上人民银行的处长?

当时王滨在中国太平搞了“三年再造一个太平”,太平被称为小平安,很有发展前景,吹的很厉害。

但是目前:太平市值只有300亿,平安市值1万亿。


user avatar   ma-jiu-l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抓之后,贪的钱吐了出来,贪的房交了出来,但就是不肯吐露强腰固肾的方子!

这种不懂分享的人,留着干吗?


user avatar   zhai-ren-j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华融的前世今生 (1)

当年金融风暴之后,索罗斯来到了北京跟当年前总理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在这次谈话中,索罗斯提到了之所以中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对外封闭,不然收到的风险会非常大甚至还不如东南亚那些国家。他给前总理的建议是要先加强内部的金融系统,再逐步开放。这一点正和前总理的想法不谋而合。

前总理1998年3月上任,没多久就经历了香港保卫战,在前总理的强力干预下,勉强让香港在这次席卷整个亚洲的危机中独善其身。但也正是通过这次考验,前总理深刻的感受到了加强内部金融防控的重要性。当时的国内金融市场一片狼藉,经历了近20年的改革开放,很多国字头的企业改成了半吊子。一方面在市场化的体制中,竞争力低下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仗着自己国有企业的牌子大肆从银行借贷,再加上当时的贷款的利息高企,企业一年的利润连贷款利息都还不上。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还不上贷款,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银行只能继续提供贷款,企业欠款越多越没有改善经营的动力,然后就继续贷款苟延残喘。企业和银行深度绑定,银行彷佛成了提款机。久而久之,坏债的雪球越滚越大。到前总理上任的时候,国有银行的坏债率已经高达惊人的30%以上 --- 这是3~4%国际标准的十倍以上。再加上当时入世在即,中国金融市场面临逐步开放的压力。如何抢救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系统,提升国际竞争力,让其成为支持国家经济运行机器的稳压器和发动机成了摆在前总理面前最大的难题。

处理的方式也很简单直白,一如前总理日后大刀阔斧的行事风格。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将坏账从银行大规模的剥离,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简单点说,这就像给银行这个系统从头到脚做了一次大换血。于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信达也正是在这个时机之下应运而生分别对应工、农、中、建四大银行。而华融正是这次要讲的男主角。

华融的前世今生 (2)

当时建立资管公司的模式是:财政部注资100亿人民币给各个公司作为起始资本金,央行出面发放了5700亿的再贷款,然后四大资管向银行又发行了8200亿的金融债券,这样用这些钱向四大行收购总计面值1.4万亿的不良资产。看到这里你大概也明白了,这就相当于大家族里的嫡长孙欠了一屁股风流债,又费银子又伤体面看着闹心。家族的老爷子出了点私房钱找了接盘侠让把这个事情了了。作为风流债的直接监管人和责任人,长子长孙们分别出了钱让接盘侠出面认了这些债。债还是那个债,但是背锅的人不一样了,老爷少爷们体面回来了,出门说话也硬气了,没过几年还上市了可以跟外国的同行们比划两下。而背锅侠们不但背着如山一样高的债,还欠着老爷少爷们的钱,简直就像承担着垃圾桶一样的功能,想想都惨。真可谓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帮你负重前行。

抓着一手烂账,唯一能做的就是死马当活马医,看看有没有什么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几个,去找当时哪些当事人勾兑一下能要点回来算一点,或者把跑路的那些留下的破铜烂铁打包便宜卖给有更远大理想的人,剩下的就是自己经营一下希望有一天这些破烂可以卖出更高的价值。

能出面接这个活儿的人, 当然都是手眼通天的狠角色。尽管是这样。要债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加上当时还有10年之约,接盘侠们不仅在有限的时间要尽可能处理掉烂债,还要按时按点给老爷少爷们打钱【虽然利息非常之低】,在如此压力之下自然没有办法对债务进行合理的评估。在只追求速度不考虑质量的绩效考核机制下,如何把债务以最快的速度处理掉成了唯一的目标。到2007年年底,各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回收率,最高仅仅为30%,最低的还不到10%。 这点钱支付完经营费用,交完份子钱之后,剩下的几乎为零. 也就是说当年的万亿巨债,在经过近10年的苦心经营之后成功的化为乌有。资产端彻底清零之后,拿什么去还当时欠下老爷少爷们的万亿巨债?

华融的前世今生 (3)

自己家的事自然不能算事,那是家事。当年自己身上背着一兜子屎的时候,别人帮自己勇敢的接了过去,现在自己飞黄腾达了自然不能亏待了当年的小兄弟。

四大银行同意将当年借给资管公司的钱以2%的年利率自动延续10年。央行也同意将当年的再贷款停息挂账。这就活活把当年的干儿子养成了亲儿子,没过多久,这些当年的债务又被转移到了和财政部一起开设的共管账户,干儿子欠的亲儿子的钱被家族里的族长一笔勾销。 说到这里再帮大家缕一缕,说白了,就是央行和财政部用了10年的时间兜兜转转将当年的不良债务转移出了银行的体系之后,并把这些债务消化在了这10年里超发的货币和通货膨胀之内。以中国的经济体量,每年消化1000多亿的不良债务当然不在话下,而至于买单的人是谁想必你我也心知肚明。而万亿的债务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这里面的猫腻有多少就没法细说了。

就这样在大家族的偏爱之下,有着低廉的资金成本加持,甩掉了万亿巨债的四大资管从此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上开始了肆意驰骋。而华融就是这里面的翘楚。本身就是对标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其所覆盖的业务自然也是别人所望尘莫及的。在有着天时,政策和资金支持;地利,跟地方政府和央企的广泛合作的前提下,只欠东风的华融2009年迎来了他们新的掌舵人。 赖小民从银监会办公厅主任这个前途无限职位上出人意料的出任华融的老总。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华融,很快就迎来了自己起飞的时刻。处置不良资产往往有大量的房地产作为抵押。得益于08年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这些房地产项目估值在短短两三年之内翻了几番,这也帮助华融在赖小民刚来的前几年里有了迅猛的发展。赖小民的背景自然也在帮助业务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止一次,本来在别人手里已经烂尾的房地产项目,在华融手里起死回生,通过更改土地用途等等各种手段,重新推向市场并快速收回成本。最夸张的时候华融的不良资产的处置年周转率为2而投资收益率超过了100%, 也就是说一个不良资产在华融手里在短短6个月之内就可以以超出成本一倍的价格重新出售。投资的效率令人乍舌。 在投资的战场上不断摧城拔寨的同时,华融也在贪婪的扩张军备,以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弹药继续扩大自己帝国版图。

华融的前世今生 (4)

过去的10年间,财政部和央行就像在养蛊。因为资管公司天生的垃圾回收站的属性,为了给资管公司提供造血功能,监管部门在政治资源上可谓是予取予求。华融获得了金融市场的全牌照,在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营业务之上拓展到了,银行、证券、信托,私募和消费金融等各个领域。再加上赖小民这个掌舵人激进的行事风格,华融很快就通过在各个渠道的融资迅速膨胀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华融的融资规模从2012年的2000亿,到2017年,已经增加到了1.7万亿。手里攥着万亿的资金,财大气粗的华融在资本市场气吞山河。华融的资本金从09年的100多亿快速增加到了1500多亿。在2017年的一次论坛上,赖小民曾经在讲话里提到他的两个前任在他上任前的十年里,赚了半个华融。而他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赚了10个华融。 这时的赖小民俨然觉得自己对华融有了再造乾坤之功,也开始了自我膨胀之路。

当年赖小民在香港的资本市场有个外号叫做香江财神爷,被常年在中环出没的私企老板奉为座上宾。在境内融资渠道被各种限制的老板们在赖小民那里找到了突破口。不管业务资质是不是符合要求,抵押品是不是充足,再劣质的项目只要赖董事长一句话就可以绿灯放行。监管的缺失,投资项目的泥沙俱下,赖小民的唯我独尊。 当年成就华融发展奇迹的“天时”“地利”“人和”,现在成了压倒华融这个庞然大物的三座大山。就在华融在2017年达到巅峰的第二年,华丽的乐章戛然而止,华融的掌舵人赖小民被执行双规。最后终审公布的受贿金额有18亿之多,也可一窥华融的万亿投资帝国里有多少不可见人的黑幕。紧跟着赖小民落马之后,华融就披露了200亿的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华融在2018年的利润也断崖似的下跌了超过90%,2019年利润进一步萎缩了10%,而2020年的年报在多方质疑声下到现在也迟迟未能公布。华融的股票也在多重利空消息中,一路下跌成了仙股【股价低于1港元】。资产减值的损失随之带来的就是资本金的不足,华融为了融资开始大量发行债券。这也为将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华融的前世今生 (5)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赖小民独断专行,凌驾于内部控制的做事方式对华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他自己本身贪腐所涉及的范围。如今的华融,几乎全线失控出现了系统性的塌方。过去一段时间内,华融在消费金融,信托和证券多条线爆出巨额亏损,丑闻不断。如今这个风雨飘摇的金融帝国,背负了3500亿的债务其中将近一半【1500亿】都是境外美元债,而华融手里只有不到200亿的现金。而其2000亿的资产里,超过半数都是对自己系统内各个子公司的贷款。这也导致了四月华融债券在境外市场的崩盘。资本市场之所以在赖小民倒台以后还对华融发行的债券趋之若鹜,正是看重的是国字号招牌和家族老爷子财政部的信用背书。政府近期不置可否的态度也导致整体境外中资公司美元债的震荡。虽然最终本周到期的“18华融C1”得到了全额兑付,银监局也在周五做出了华融经营正常流动性充裕的评论让市场暂时喘了一口气。

然而关于华融这个以处置不良资产起家的金融巨象,自己终究会不会成为不良资产的猜测仍然在持续着。

=======================================================>

最新消息,华融2020年的年报终于披露了。果然不出所料,巨亏1000亿,基本等于华融2015年上市以来所有利润的总和。九九归一,华融折腾了这么多年终究是逃不过资产端清零的宿命。现在中信进场对华融进行全盘接收,又是一个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

本来想点石成金,变废为宝,没想到自己成为了废物,而石头依然只是石头。

感觉过一段时间可以给华融的剧本写续集了。


user avatar   yi-li-li-ya-de-ma-k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死之前,那个一夜七次,保肾的方子留下来了么?

开玩笑一下,这种贪官,十八大后拒不收手的,树了个典型啊,算是新时代的刘青山,张子善了,下去后可以一起比比,谁贪得多。


user avatar   aoddes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咦,我写前一个答案,说赖小民案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的时候,很多人可是跟我杠,

一堆人说我错,一堆人预言说二审+上诉遥遥无期呢,甚至最后要改死缓呢。结果这回怎么样?

(可惜按知乎尿性,这个答案很快又要被营销号踩下去了)

————————

原观点再说一遍:

这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这是国家治理方向转向的问题!

赖小明受贿金额当然巨大,影响当然恶劣。

然而前面十几年里,没有达到判死刑程度的受贿者吗?我相信还有很多。甚至数量不少。然而一直以来,受贿基本是死缓封顶,基本不判死刑。为什么?

因为受贿罪和行贿罪是相对应的。而钱的来源,其实大部分是企业(有人会说,官员系统内部买官行贿不算企业。然而官员本不可能有太多财产,所以即便是买官行贿,钱大部分也都是从企业而来的)。

你想保护企业,就只能轻判受贿。你不轻判受贿,受贿者临死前就会咬出一批企业,连带一大片,打击一大片。

————

为什么要保护企业?因为以前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保护企业做大做强(十几年前,有无数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发展成为某某地区500强,甚至发展成世界500强)。过去十几年里,政策导向一直是保护企业“做大做强”。

扶持各地大户、龙头企业,帮扶、绿灯,各种政策很多。在保护企业做大做强这个导向下,政商关系是有利益相交点的。

企业想要掏钱打通关系,成为“受保护做大做强的企业”,享受一路绿灯的待遇。所以也产生了不少的腐败案件。然后在被抓后,因为官员身后又关联着一堆“保护做大做强”的企业,以至于官员也连带着受了一层保护。

以赖小民案为例,单次行贿金额2亿、4亿、6亿。能拿得出这样资金的企业是什么规模的企业?这是各个地区受保护的企业。而企业和官员,是连带的……

(此处如有人想添加素材,不妨加一些“某某某说某企业从来不行贿”的例子。在此更为应景)

——————

然而这种历史方向,发生转变了。

2020年11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描述变了。“做大做强”让位于促进经济公平发展了。

说真的,能拿出几个亿行贿的,这就不是小型企业。越强、越大、越享受绿灯,这也不公平。而想要不开绿灯,那么就要告诉每一层的人,以后政商之间划清界线了。赖小民死刑其实就是一个信号,告诉每一层的人,不要拿人家手短。

所以2021年一开年就爆这个事……也是真的要敲打各个行业的巨头,规范市场竞争了。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只是,很少有人能看得出来而已。

附一个月前的答案(当时还有一堆人说要二审、上诉,好几年都死不了来着。我的答案早都被踩到没赢了)




————

最后广告:

1、2021年经济预测已发圈子(知识星球:珍大户的经济圈)。

2、万人好评的系统经济学课《认知世界的经济学》已经上线,可去B站免费试听。全集见公众号:珍大户的经济学。


user avatar   cui-er-22-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赖小民曾说过,公司里他一人身兼党委书记、董事长、法人职位,公司内部的纪委书记是他的下属很难有人能监督他。

这么多年了。

17亿的现金,一小区的房子,一地库的豪车,100个风情万种的情妇。

好风光,好享受,好满足啊!

59岁,判处死刑。

后面的人,有人怕了,有人会羡慕不已。

好多人会想,这才叫没白活。

怎么办?

人毙了,事儿没完。

怎么防止下一个?

没有了赖小民,以后再有赖大民、赖二民怎么办?

很难有人能监督他,怎么办?

日常的监督怎么办?

这是需要下工夫的地方。

要不,没完……


user avatar   ha-ha-9-44-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人提到核心问题,当年胡长清就是进去之后嘴巴太大,让你交代受贿问题,你还逼逼一堆行贿问题,你不s怎么行啊。这家伙也一样。


user avatar   neo-anderso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了加急名单。




     

相关话题

  中国将要建立的“不可靠实体清单”会带来哪些影响? 
  有些法律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为什么不废止? 
  华为的虚拟受限股是否合规?是否可以推广? 
  如何看待男子看《战狼 2》后购买仿真枪被判三年,家属称属于司法报复? 
  如何评价微博粉丝“明天搞巨星”利用公权力内网查个人信息? 
  山西吕梁原副市长张中生受贿 10.4 亿,二审被判死缓,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都有哪些大公司通过灰色手段消灭竞争对手的案例? 
  如何看待天津大悦城两名孩子坠亡事件? 
  如何看待青岛宰客大排档一只虾卖 38 元的事及后续发展? 
  如何看待国家税务总局介入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清廉印象指数」榜单中排78位,该榜单称「越腐败的地区防疫越差」?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1 月 28 日美股游戏驿站 GME 被 Robinhood 等券商禁止买入,导致股价狂泻?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