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这段话?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jiao-feng-75-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送走家人,准备好棺材,给嘉靖帝上了一道疏,这就是著名的《治安疏》。

海瑞这是死谏,目的也是为了代圣人言,可惜嘉靖帝最终没有杀他。因为没有杀他,也就证明皇上认可他说的话,而认可他说的话,就证明他说嘉靖帝是昏君说对了。如果嘉靖帝不承认是昏君的话,那么海瑞就不可能活下来。

所以,海瑞没死成,嘉靖帝留了骂名,同时海瑞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才感慨:

“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可是,嘉靖帝会这么轻而易举承认自己是昏君吗,他又该怎么反击海瑞呢?



一、

海瑞没有死成,自己在那里掉眼泪,王用汲却异常高兴,根本就没仔细想海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而是冲着牢门大喊一声:

“皇上圣明!”

这四个字还是相当讽刺的,前面也提到过,嘉靖帝不管杀还是不杀海瑞,他都会陷入两难境地,这会形成一个悖论,而且无解。

有点类似于《雍正王朝》中王掞朝堂之上直接喷康熙帝是“不教而诛”。如果治王掞的罪,那么就证明他说得对,康熙帝没有说服人家就治罪,确实是不教而诛。如果不治王掞的罪,也证明他说得对,等于康熙帝承认了自己是“不教而诛”。

所以,最后康熙帝气得差点失态,还是张廷玉提醒了一下,才下令让王掞回家活着。只要他死了,就治他儿子不孝,而如果他活着,那么王掞前面讲的备好了棺材就是一句空话,也就从侧面证明他说皇上是“不教而诛”也是一句空话。

而嘉靖帝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帝王,他没杀海瑞,在海瑞看来,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昏君。但是他又不想承认自己是昏君,也不想认可海瑞说的话是正确的。那么就注定,他跟海瑞之间,还会有一场交锋,而这场交锋才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

所以,当黄锦去传旨的时候,圣旨上说的并不是皇上赦免的海瑞,而是天命赦免的海瑞:

“勾决罪官海瑞一名。着黄锦传旨,不许骑马,不许乘坐车轿,午时正步行至诏狱。若午时三刻旨意未能送达,是天命赦免海瑞。”



二、

这样就表明,嘉靖帝并不认可海瑞说自己是昏君,所以勾了他死刑。但上天认可海瑞《治安疏》中提到的问题,所以,天命让海瑞活。既然问题存在,那么下一步就是两者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普通人如此,帝王同样如此,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嘉靖帝终于还是向徐阶发问:

“朕御极这么多年,这么多错处,平时你们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于奏谏?”

催问急了,徐阶也就说了实话,大体意思是,天下是一家,皇上是君父,大臣是媳妇,生民是子孙。媳妇能忍则忍,能瞒则瞒,实在瞒不下去了,宁可苦子孙,不能苦君父。

而嘉靖帝也说出来《治安疏》中的精髓:

“他谏的是,朕没有顾好这个家,没有做好这个君父。”

可是,现在想做,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是嘉靖帝第一次在徐阶面前吐露心境,但何尝不是对徐阶的又一次考验:

“徐阶,这几天朕一直在想,退了位,让裕王继位吧。”

徐阶自然是吓得跪倒在地,不敢再接着话茬讲下去……

嘉靖帝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有心改革吏治,却年岁已老,重病缠身。有心传位给裕王,又担心自己被架空,毕竟放弃权力,对他来说,比放弃生命都痛苦。



三、

徐阶还是相当聪明的,他不认可海瑞的行为,但认可海瑞说的话:

“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百废俱举,皆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也就是说,徐阶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的说法,只是因为他现在生病了,只要病养好了,回宫视朝,必然可以大明中兴。

徐阶就代表百官,也就是说,百官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这跟赦免不赦免海瑞无关。

而随后就是世子进献祥瑞,他是怎么说的呢?

“那个海瑞却说汉文帝和皇爷爷的坏话,上天便降下了这只神龟,就是要让他们明白,海瑞的话说得不对!”

世子代表皇室,也就是说皇室也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这个说法,这也跟赦免不赦免海瑞无关,但世子愿意用赏赐换来释放海瑞。

统一了其他人的口径,下面只剩下海瑞了,嘉靖帝必须向海瑞证明,自己真的不是昏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海瑞被带进了精舍,正中间坐着裕王、嘉靖帝、世子,三个人犹如一个笔架。嘉靖帝问海瑞,坐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什么?海瑞回答:

“回陛下,臣眼里看见的不是笔架,而是我大明江山的一个‘山’字!”

嘉靖帝一生都喜欢跟群臣玩文字游戏,群臣往往都按照他的思路在猜谜,这一次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海瑞,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必须在这次谜面游戏中,把海瑞圈进去,让他输的心服口服!



四、

由于海瑞直接驳斥了嘉靖帝跟世子关于笔架的比喻,让裕王惊恐万分,直接训斥海瑞:

“江山也是可以分开来说的吗?读书不通,仅凭一个直字管什么用?”

于是海瑞说出了自己的解释,也表明了,他对大明朝期望是什么样的:

“皇上、王爷、世子就是我大明江山的山,群臣和百姓才是我大明江山的江。”

这其实就涉及到海瑞《治安疏》中的话了,天下不是嘉靖帝一个人的天下,不能把群臣和百姓玩弄于股掌之中。大明朝最理想的治理方式是君臣共治,嘉靖帝一个人是无法治理这么大的江山的。

但嘉靖帝很快拿一首刘禹锡的诗驳斥了海瑞: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是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意思就是说,江水拍山而去,山留在这里不动,但江水拍了山就流走了,根本就没有停留,又哪来的共同管理江山?

海瑞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这个比喻不够恰当:

“臣的比方是不甚恰当!”

嘉靖帝马上乘胜追击:

“朕问你,既然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一座山还在?”

海瑞继续嘴硬:

“在史册中,在人心中!”

海瑞这么说,显然还是认为嘉靖帝是昏君,但嘉靖帝并没有生气,因为他就要憋大招了。



五、

由此,全剧中最经典的一段话说了出来: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这就是嘉靖帝治理国家,维护平衡的终极手册,有一句话在剧中出现过很多次,那就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同样的道理,这段话也适用于官员,可以引申为“官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嘉靖帝跟吕芳谈论的“媳妇公婆论”也罢,自己下的“罪在朕躬”的罪己诏也罢,抄没严党财产的问罪也罢。这不过是展现给世人看的,展现给史官记录的,展现给后代人去猜测的,至于帝王到底想表达什么,这需要你自己猜。

有人理解成,这句话中的长江指清流,黄河则指严党,也印证开篇嘉靖帝讲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有些人是云,有些人是水,所站的角度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不同,所以也就没有忠臣和奸臣之分。

其实这只是最浅的一种理解,在海瑞的眼中,真正的黄河是嘉靖帝,真正的长江是指海瑞,要知道这部剧的名字就是《嘉靖和海瑞》。

嘉靖帝已经是惊涛拍岸,即将决堤,而海瑞却一时语塞,变作了涓涓细流。长江、黄河本就无法评价好坏,他俩本就该共同维护江山,实现共治。



嘉靖帝此番语录有几个目的:

一是驳斥海瑞,治理国家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白即黑,如果按照海瑞的《治安疏》所讲,一味打倒某一派,另一派必然就会泛滥。

二是表明自己并不是昏君,想坐稳江山,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喜好扔一边,如果不这样制衡,一旦泛滥,哪还有自己说话的份?

三则是向裕王传授治国理念,裕王一味偏袒清流,以后也会被他们制约。而你面前的这个海瑞,就是黄河,就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剑,以后平衡关系会用到的。

最终,海瑞无言以对,也可以理解成编剧不让他有言相对,不然,尺度就控制不住了。

裕王有没有学到嘉靖帝的精髓,我想是没有的,不然海瑞也不会一直不被重用。世子有没有学到嘉靖帝的精髓呢?也是没有学到,跟群臣怄气,更是几十年不上朝,最终大明朝支离破碎。再到后来的朱木匠,黄河泛滥后,长江再泛滥,终于到崇祯帝,干了黄河,干长江,但江终于是没过了山,随后整个江山都丢了。

随后,海瑞再次被押回了诏狱,而世子却哭着对嘉靖帝讲,皇爷爷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明明答应我要放了海瑞的?



是啊,他为什么要忽悠一个小孩子呢?

其实就是告诉他,什么狗屁黄河,长江,我说他泛滥他就泛滥,我说不是,那就不是!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通过这段话,我们正好来谈谈严党的覆灭。将这件事讲清楚,我们就能理解这段话。

这是我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的问题下回答的第四个问题,全系列暂时为:

全系列暂为:

第一个是

《大明王朝1566》,难看懂吗?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二个是

《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招牌赈灾有什么意图?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三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严嵩?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四个是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的这段话?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五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和杨金水?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六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七个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之间的关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八个是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没有表现张居正?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九个是

《大明王朝1566》里朱厚熜到底有没有看海瑞第二次审理郑何二人的口供?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个是

最近在刷《大明王朝1566》,上面嘉靖经常不停地敲磬是什么意思?特别是杨金水被押送到宫里那集。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一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二是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第十三是

《纸牌屋》和《大明王朝1566》哪个权谋更深刻? - 凌羽中的回答 - 知乎

这个问题跟上面那三个不一样,上面那三个都可以单独看,唯独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将上面的三个回答都略读一下,很多在前三个问题里说明白的事情,我们这里就不再重复,直接援引之前的结论了。

下面开始正文。

————————————————————————————————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这句话既是嘉靖的真实想法,也是嘉靖传授给裕王朱栽垕、世子朱翊钧的御人之道。评论这句话,我们放在最后,先把倒严这个事说明白。当倒严问题说透之后,居一隅而观一品,我们可以更容易解读嘉靖的这段话。


严党的覆灭,是分阶段的,绝不是一时之间的事情。而全剧自第一集到第三十五集,实际上就讲了一件事,就是“倒严”。


第一阶段:改稻为桑埋祸根

改稻为桑这件事一开始就是死棋,这个我们在第二个问题里就已经说透了。改稻为桑对于严党来讲,实际上就是在严嵩老迈、严世蕃进一步掌权的重要时期,严党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严嵩掌枢二十年,无限的逢迎圣意,加上严党越来越大的贪污胃口,朝政已经不堪过问。这不是政治手腕能够解决的,而是实打实的财政凋弊。在这个时候严嵩抛出改稻为桑,就是希望能够以此力挽狂澜,将大明王朝的财政点拖回及格线,以延续严党把持朝政的时间。

但是,由于裕王及徐高张一党的干预、严世蕃等人一系列冲动错误决策以及浙江当地官员贪心不足、智商堪忧等原因,改稻为桑全面破产,力挽狂澜也无从谈起。毁堤淹田之时,嘉靖更亮出底牌:

“要是他们还想再多捞,逼反了东南,朕也就不能再容他们”。

这个阶段,嘉靖开始对严党心存不满,埋下了倒严的伏笔。

第二阶段:制造买田龙颜怒

改稻为桑进行不下去,浙江竟然搞出了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灯笼买田这种事情。无论这件事起因是谁,它的结果就是嘉靖对于这种公然抹黑自己的行为怒不可遏。纵使沈一石暗藏了“奉旨赈灾”的伏笔,也改变不了隐瞒嘉靖、假借织造局的事端。嘉靖和吕芳更是将矛头直指严世蕃,这也是全剧中唯一一处严世蕃确实无辜的地方。

这件事情背后,嘉靖看清了一点,那就是严嵩已经老了,他早已经掌握不住整个严党了,他把握不住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也不能控制住严党了。

这个阶段,已经不是给严党划定底线,嘉靖第一次真正起了倒严的念头。

第三阶段:浙江大案累世蕃

织造局买田的直接后果,是沈一石的抄家。朝野上下将抗倭军需寄托在抄家所得的财富上,却发现沈一石的家底早已被历任贪官搬空,而这些贪官的源头,就是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在海瑞雷霆手腕之下,不仅将严世蕃供了出来,还牵扯了杨金水,牵扯到了宫里,更牵扯了嘉靖,由此闹出了更大的政治漩涡,将吕芳、严嵩、徐阶全部卷了进去。虽然事情最终以郑何二人以及尚衣监、针工局、巾帽局三个奴婢,五个人处斩不了了之,但是这件事情对严世蕃乃至严嵩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不仅让吕芳这个司礼监掌印大太监的态度从亲严转为倒严,更让嘉靖清楚意识到严党上下贪腐已经到了一个他荣忍不了的地步。

这个阶段,嘉靖将倒严的念头进一步确定,只是时机不到。


第四阶段:倭寇尽剿良弓藏

严嵩经历了回家养病而重返内阁,以他的政治敏感度,早已知道自己所处的劣势了。但他同时也非常明白,大明朝也好,嘉靖也罢,是离不开他严嵩的。而这些“离不开”里,最为重要的,就是身为浙直总督挂兵部尚书衔,负责抗击倭寇的胡宗宪。

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而胡宗宪跟严嵩是密不可分的。只要倒严,胡宗宪也一定跟着同落,而只要倭寇不清,胡宗宪就不能走,严嵩就不会倒。这一点,严嵩清楚,嘉靖清楚,胡宗宪也清楚。可同时,胡宗宪也深知,家国大事都已经不堪问了,倭寇之患再不清,内忧外患的大明朝就真的要亡国了。选择了忠君的胡宗宪,就无可避免的背离了严嵩的要求,回家修养为名,远离政坛,再不能复返。

这个阶段,使倒严成了一件可以做到的事,严党再没有护身符了。


第五阶段:两百万两冒青烟

胡宗宪归乡了,严党却没倒。一方面确实也没有非要倒严的必要,反而严党势大,盘根错节,不可卒除。另一方面,嘉靖对严嵩还是念旧情的,很多事情也还是要靠他去做的。

而对严嵩来讲,在知悉了胡宗宪即将决战之后,就必须尽可能的在倭寇剿灭之前,给自己增加砝码。胡宗宪在严嵩和嘉靖之间取舍,最终决定为皇帝“勉为其难”,严嵩在此前打出的招数,一是让鄢懋卿南下巡盐,充实国库,取得经济上的成绩;二是在胡宗宪军中扣住齐大柱,以通倭罪名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然而,鄢懋卿在这个时候却依旧财迷心窍,运南运北,竟然克扣了两百多万两盐税,还上表美其名曰拿一百万给嘉靖修宫殿。嘉靖震怒之下,大喝“鄢懋卿,冒青烟”;而齐大柱一事也随之破产,因齐大柱背后是海瑞,海瑞背后是谭纶,谭纶背后是裕王,这一层关系是无论如何扔不掉的。严世蕃拿齐大柱做文章,就是对裕王开炮,实际上,无异于玩火自焚。

这个阶段,嘉靖终于将倒严提上日程。


第六阶段:血经一出天下白

我在第三个问题里讲严嵩的时候,关于嘉靖修道这件事,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修道就是个幌子,却不由得天下人不信。

对于严党来讲,绝对不能承认血经的真实性。因为一旦承认了,齐大柱必然无罪释放,再没有可以牵制裕王及徐高张的筹码,严党就必败无疑,所以他们必须咬死了血经是假的。

而即使这样,他们也难逃法网。原因也正在于此:严党一直拥护嘉靖修道,严嵩严世蕃写青词上贺表戴香冠,从来都是最积极的。这是表达忠心最好的方式。而此刻反对血经一事,在嘉靖看来,就是不忠,就是欺天。齐大柱一事,嘉靖清楚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为了一件无中生有的事,严党竟敢公然和自己唱反调。

再往深处说,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修道以及修道有关的事都是政治隐喻的情况下,你严嵩、严世蕃献祥瑞就是真的,旁人就都是假的,祥瑞的真假到底是严家决定的还是皇帝决定的?只要是祥瑞,就是上天对嘉靖的认可,只要是上天对嘉靖的认可,就只能是真的。

严嵩严世蕃说是假的,他们就彻底被嘉靖抛弃了。至于严嵩,他不是没想到,而是没办法,只能拼一把。结果,就是他输了。

这个阶段,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由此严嵩致仕、严世蕃流放、严府抄家、严党覆灭。


这个过程一梳理,似乎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的过程一共演了三十五集,占了这部电视剧四分之三的篇幅。而且我们也隐约觉得,严党覆灭后的剧情,比起之前虽说情节更加紧凑,却稍嫌索然无味。

严党的覆灭,固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究其原因,却似乎并不在清流身上。纵然清流坚持不懈的与严党在作斗争,但好像他们根本就掌握不了主动权。嘉靖三十年正月十五,是最后决斗,那个时候裕王和徐阶还认为这次嘉靖依旧会倒向严党,倒不是他们政治敏感度差,而是根本就没有把握。

由此可以看出,严党的覆灭,全在嘉靖一人身上。嘉靖的最后底牌,决定了所有人的生死。得出一个既是废话又是精华的结论:大明王朝所有的权力都在嘉靖一个人身上。说它是废话,因为人尽皆知;说它是精华,因为凭借这个基础才可以继续分析。

既然跟清流无关,那么严党的倒台,我们只需要去嘉靖的心理上找答案就好了。上面每个阶段最后我都用加粗字体总结了一下嘉靖的态度,但似乎还不够深刻。讨论几个问题吧。

一、嘉靖是否知道严党贪污?

知道。

一两银子,十二钱归国库,四钱归他们,朕认了。十钱归国库,六钱归他们,朕也认了。要是他们还想再多捞,连一个胡宗宪都不能容,逼反了东南,朕也就不会再容他们。

大家看嘉靖不光是知道,知道可清楚了,帐算得比谁都明白。

可我们也要明白一点。钱,放在百姓手里,放在士绅手里,嘉靖是收不上来的,不是不能收,而是当皇帝的不能盘剥天下。但是,钱要是放在贪官污吏手里,那就是随时都能收。严嵩说得可对了,太平盛世刮百姓,百姓刮不起了刮商人,但是有一点他没说,那就是商人刮没了,就该刮贪官了。那个时候也没有赃款转移海外,也没有太先进的洗钱手段,银子放在严嵩家里,到某个时刻抄了严家,银子最终,到了皇帝手里。

所以大家想想,你如果是皇上,养个贪官有什么不好?贪官,贪官一家,每天可劲糟践钱,能花多少?花不完。为了不让皇上猜忌,估摸着也不敢肆无忌惮的花。

但是这个事,不能做大。当严党已经尾大不掉,钱就散出去了,人人盘剥,就不能容了。严嵩、严世蕃、罗龙文、鄢懋卿这几个怎么贪都行,能收回来,那要是大明朝人人皆贪,怎么收?别说收不回来,百姓逼得没活路了,要造反的。

所以说,我们眼里的贪污,跟嘉靖眼里的贪污是不一样的。


二、嘉靖是否知道严党迫害忠良?

知道。

这个问题里说得那段话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嘉靖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这些人在清流眼中都是好人,他们到底因何倒台不说,有一点,除了杨廷和以外,那三位都是严嵩的政敌。

但是,包括这三位,加上杨廷和,他们同时,也是嘉靖的政敌,无论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他们都与剧情末位,万寿宫门前跪着的那群大臣一样,打着一个名义,实际上,都是冲着皇帝来的,至少嘉靖这么想。

严嵩想倒的人,不一定倒,但是,嘉靖想倒的人,一定会倒。换句话说,严嵩倒的所有人,都是嘉靖也想倒的,这同样是因为,大明朝唯有一人掌握真正权力。严嵩的遮风挡雨,是建立在嘉靖需要他的前提之下,嘉靖需要他替自己去做,去对付那些和嘉靖过不去的人。忠君和爱国往往是分开的,嘉靖要忠君,次要才要爱国,再次才要爱百姓,很低层次的那种。

所以说,我们眼里的忠良,跟嘉靖眼里的忠良是不一样的。


三、嘉靖知道不知道严嵩是个奸臣?

知乎很流行一句话,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我在第一个问题里就说了,看这部剧不要扯历史。但这里我们就先说说历史上的严嵩。

定位在世宗实录里的严嵩,肯定是个奸臣。但是很多事情,是嘉靖授意严嵩去做的,总不能说嘉靖有罪,就只能说严嵩是奸臣。历史上的严嵩,经常肩负着小白鼠的使命,给嘉靖试药,还得写实验报告,八十的人了,吃丹药吃到便血,这是奸臣干的事么?纵使是奸臣,至少忠诚吧。

回到剧集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我,那就是严嵩到底贪污不贪污。这个问题剧中始终都没明说,我的观点是,严嵩固然贪污,但是,没贪污到那个份上,底下贪污他知道,底下贪污到了那么严重的地步,他不知道。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严嵩至少不是个清官,说他是个奸臣,不冤枉他。

可是嘉靖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严嵩老成谋国,严嵩倒台之后,徐阶去他家里找他进宫面圣,坚持门房通报,这是礼数;严嵩到宫里给嘉靖送酱菜。照样是嘉靖赐座、吕芳端粥,这也是礼数,徐阶和吕芳,都是倒严推动者,但同时他们也都尊重严嵩。

严嵩掌枢二十年,嘉靖对他是有感情的,不是用完了就随意踹到一边的。倒严而不倒严嵩,赐严嵩致仕,一方面固然是遮掩自己,二十年的首辅一棒子打死了不好解释嘛,另一方面也是真心实意感念严嵩二十年的功劳苦劳。群臣上书要俸禄的时候,嘉靖也确实是感慨严嵩若在,就不会有这种事情。

所以说,我们眼里的奸臣,跟嘉靖眼里的奸臣是不一样的。




四、倒严意义何在?

没倒严之前,打仗没军费、官员没俸禄、灾区没赈粮。

倒严以后呢?打仗没军费、官员没俸禄、灾区没赈粮。

没倒严之前,内阁首辅的儿子当工部侍郎,到处挪用其他部门的钱给嘉靖修宫观。

倒严以后呢?内阁首辅的儿子当工部侍郎,到处挪用其他部门的钱给嘉靖修宫观。

没倒严之前,朝廷被严党把持,忠臣直言不能上达天听。

倒严以后呢?严党没了,徐阶成为首辅了,忠臣直言上达天听了么?也没见他们谁站出来改革弊政啊,冒出来一个海瑞,还没直言天下大弊呢,就跑到六必居发表了一篇论文《原产地、咸菜坛子以及甜面酱等因素对咸菜的影响》,差点没把徐阶吓死,内阁全体人心惶惶,司礼监因此大换血,吕芳直接去给朱元璋看坟了。当然了,我们这里必须肯定一点,那就是如果严嵩还在,这件事绝对不会发生,因为如果严嵩还在,海瑞这辈子都不可能到京城当官,估计河北省都进不去。

过去是阻塞言路,严嵩倒台以后,言路倒是没人堵了,但是也没人敢直言进谏了。六心居让嘉靖插了一把刀改成六必居了,这一把刀不是写在咸菜铺,是架在大明王朝六千万百姓的脖子上,六千万人一条心,都只能跟嘉靖一条心。谁敢有异心,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这部剧用了三十五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倒严这件事,屁用没用,对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个中原因,只有敢直言天下弊政的,上天下第一疏的海瑞说得最明白:

郑泌昌、何茂才,以及他们的前任官员,仅在织造局沈一石处,贪墨受贿就达几百万之巨,还有田土赋税,盐铁课税,还有运河堤坝工程,查起来贪墨者更不知多少不错,他们都是严党的人,不止浙江,两京一十三省还有更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就能够二十多年肆行贪墨而愈贪愈烈?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前面,还有更多挥霍无度之人。
自大明朝开国至今,亲王郡王、皇室宗亲遍于天下,按照规制,一个亲王一年就要供禄米五万石、钞两万五千贯、锦缎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绢五百匹、纱罗一千匹、冬布一千匹、夏布还要一千匹,其他各种开支更是不胜繁举,你们算过没有,一个亲王耗费国帑便如此之巨,那么多的皇室宗亲,耗费国帑又是多少?这些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这更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
就拿浙江而言,每年存留粮米六十二万九千石,可供给皇室宗亲府衙禄米却要一百二十三万石,以两年存留之粮,尚不能供皇室府衙一年之禄米,北方俺答年年进犯,东南倭寇年年肆虐危机天下,可将士的军饷粮草却要东挪西凑,这些事情,如果只参劾严嵩、参劾严世蕃,能说得过去么?
就像谭大人所言,历来参劾严党者,皆因牵涉皇室反罹其祸,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只敢参严,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弊,才使得严党能够藏身大弊之后,肆行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严党要参,皇上要谏,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这样的道理,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敢向皇帝进言!?

先要表白黄志忠老师,这么一大段台词,打字打得我都累。黄老师一气呵成,一点背台词的痕迹都看不出,仿似海公再世,听得我豪气顿生,真是钦佩。

至于我们的问题,海瑞这段话已经说尽个中道理,不必再多赘言。只是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大明朝一切根结,终究还要回到嘉靖身上,可回到嘉靖身上还不够,还要回到大明朝的祖制上,甚至追溯到封建王朝的根本性质上,这也就是我在第一个问题里说的,这部剧给我们的一个思考之一,就是关于制度的探究发微。而另一个思考,则是人性的选择。


最后,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说说嘉靖这段话吧。


对于皇帝来讲,那段话确实没有问题。他不能保证满朝文武都是清流,如果都是海瑞那样的人,他作为皇帝的挥霍需求,无法满足,而且那种挥霍不仅是个人私欲,就如同《走向共和》里慈禧的颐和园一样,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方面,他也不能让满朝文武都是浊流,如果都是严嵩那样的人,那百姓活得就太惨了,真造了反,说不定嘉靖就上煤山了。

无论清流浊流,只要他们带给嘉靖的利大于弊,作为皇帝的他,自然要尽皆任用。所以这段话 不是诡辩,也不是帝王心术,是他作为皇帝的必然选择,是皇权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可是,当我们站在劳苦大众的角度上再去看,却是那么格格不入,君父君父,只有君的威严,却没有父的慈爱。




我已经答了四个问题,都是围着严党打转。到现在终于都说完了。接下来该谈谈司礼监和清流了。


答案很长,感谢看完,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送朱厚熜两个字:

无耻

江水河水,皆从天上来,若无污染,怎会有清浊之分?

黄河固浊,若将上源善加治理,使河水复清又有何难;

长江虽清,若使下游肆意排污,使江水浑浊亦非难事。

宋徽宗在位期间,黄河曾三次变清,难道是赵佶办了圣人之事吗?

嘉靖帝任用严嵩、严世藩,真的是为了滋养两岸数省之地吗?

还不是为了给自己修宫殿道观。

嘉靖帝杀杨继盛、沈炼,真的是因为清官泛滥,危害百姓吗?

还不是为了给自己修宫殿道观。

嘉靖帝就是一个自私到极点的人,他根本不在乎什么“两岸数省之地”,他在乎的只有自己的权力和那些宫殿道观。所谓清浊之论,就是帝王的诡辩,嘉靖晚期的江水,难道就很清吗?

徐阶这个清流领袖,江水的代表人物,在嘉靖帝不懈的污染下,早就和黄河一样污浊不堪了。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这标题就知道up立场在哪里了,引来的人分两批,一批是十之八九存心看笑话预备开喷的,一批是十之八九立刻入驻评论区申冤骂up的,大浪淘沙之下,你自然会发现两极分化




  

相关话题

  《大明劫》有哪些震撼之处? 
  卢象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康熙和朱棣谁贡献更大? 
  如何评价《奎迪》(Creed)这部电影? 
  东林党为何没能阻止明朝灭亡? 
  如何评价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 
  为什么感觉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比其他朝代多,只是错觉吗? 
  如何评价南斯拉夫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如何评价电影《无名之辈》? 
  明朝时候镇这种城市单位是什么官职来管的? 

前一个讨论
光刻机 10 万多个零件,有没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睡前消息第158期?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