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9月,永乐大帝朱棣派俞士吉(死于1435年)去通知朝鲜王李芳远(1400—1422年在位)他登基之事。11月,国王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1403年他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这两个要求都被批准,它们标志着定期互派使节的开始,使节的交流有时一年两三次。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负担是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
永乐帝经常索取马和牛以供军用,而朝鲜王便应命在1403年送去1000多匹马,1404年送去1万头牛,1407年送去3000匹马,以及1410年送去另外一大批马,以支援对蒙古的第一次征讨。还有特殊的要求。在1403、1406、1407和1411年,永乐帝派他的高级宦官黄俨前往朝鲜索要铜佛像、佛骨(舍利)和印佛经的纸张。①最为声名狼藉的要求是要朝鲜的美女,以充实皇帝的后宫。1408年,黄俨被派去为后宫选美女,朝鲜王勉勉强强地照办了。送往北京的300名处女当中有五个人中选.1409年再次向朝鲜索要美女,鲜人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和忍受一定的耻辱去满足这些持续的要求。
朝鲜为满足朱棣要求,竭尽全力,朱棣没有理由攻伐,如果攻打,那也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打是能打下来,但是毫无意义甚至赔钱。
此时的朝鲜并不是宣祖大王时代的弱鸡,明朝的“废武备式朝贡”计划正在推进,因此朝鲜尚有一定实力,地形地势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后勤压力不小,税收不了多少还要支付高昂的管理成本。最重要的,战略上没必要。打南边的大越是为了震慑东南亚各国(说你呢,爪哇),打东边的朝鲜为了什么?吓唬日本吗?
真正具有对应战略意图的是后金/清,两代大汗不能让一个忠于明国的朝鲜找到背刺自己的机会。后来的丙子胡乱大家都知道,仁祖从南汉山城出来向皇太极三跪九叩,约等于无条件投降了。皇太极也没有把朝鲜作为他大清的领土,而是依然作为属国。
主要是明朝没必要去打,毕竟,自古以来远征辽东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朱元璋时期能顺利拿下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就已经不错了,辽东本地的蒙古部落也都不那么消停,当地的物资和人力相对于宣大地区的边镇,不那么充裕的,贸然和朝鲜发生战端,得不偿失的。就算打下朝鲜了,收益也不大的,在明朝看来有那充裕的兵力我去打云南,贵州这些有价值的地方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