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
阿根廷的政治背景:
1976年阿根廷军部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左倾的庇隆主义政权,建立起右翼军人独裁政权。
起初,右翼军人独裁政权在魏地拉统治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不久之后形势就逆转。魏地拉政权推行所谓开发独裁,趁主要国家陷入滞胀的机会从国外借取大量贷款,投资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行亲资本政策,希望借此招商引资搞出口导向模式,拉动经济发展。然而军政权腐败严重,投资效率低下,很快国家陷入大通胀不能自拔。1979年西方出现第二次石油危机而陷入萧条,受此影响本就靠西方贷款惨淡经营的阿根廷经济迅速陷入崩溃,1980年和1981年出现雪崩式负增长:
阿根廷为何会由发达国家变为发展中国家? - 傅友德的回答由于魏地拉政权未能实现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却大搞专制独裁、贪污腐败,引起阿根廷人民强烈不满,因此到了1981年阿根廷国内局势已经不可收拾。
于是毫无政治责任感的魏地拉将军毅然选择了跑路,将烂摊子丢给了参谋总长比奥拉。这位背锅侠无计可施,仅仅在位9个月就被陆军司令官加尔铁里将军所推翻。跟魏地拉相比,同期的全斗焕简直是圣人了。
加尔铁里上台后,变本加厉地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其经济部长罗伯特·阿里曼(Roberto Alemann)削减了预算,出售政府所有的工业,制定了严格的货币制度,宣布冻结工人工资,结果造成130%通货膨胀,GDP下降5%,商业投资比1981年最低点又下降了20%。这样一来,阿根廷经济就彻底药丸了。自由派可以拿“破坏性创造”或者“将来的繁荣”自我安慰,老百姓可不愿意当安安饿殍,于是纷纷上街抗议。
既然经济上彻底失败,加尔铁里就只能求救于民族主义狂热来自救了。这时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是非常好的。里根政权正为中美洲左翼游击队势力在夺取尼加拉瓜之后的迅速扩张(特别是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而头疼,恰好加尔铁里愿意拿阿根廷政府的钱和人来援助尼加拉瓜保守势力,因此1981年加尔铁里访问华盛顿时得到了里根政权的热切接待。加尔铁里因此觉得,美国是一定会支持自己这个拉丁美洲的自由主义明灯的。
可惜,人做事之前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到底姓赵不姓赵。事实证明,加尔铁里和他的军政府在华盛顿心中还是不姓赵,起码不如英国表姐真赵。于是,加尔铁里就扑街了。
不管怎么说,加尔铁里当时并不知道自己不姓赵,因此他就要求人民为伟大的不可分裂的阿根廷共同体献身去了。这一招还真管用,广大群众也以为自己姓赵,纷纷转向支持加尔铁里,表示打马岛我捐一条命,直到事实证明加尔铁里自己都不愿意为共同体捐命。然后么……加尔铁里和军政府就彻底完蛋了,轮到新上台的“民主”政府收拾残局。
大英的政治背景:
大英帝国在1970年代陷入了滞胀,无论是保守党和工党上台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工会在1979年发动了被称为“不满之冬”的大规模罢工,引起小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导致撒切尔率领的保守党势力急遽上升,最终在同年上台。
撒切尔上台后,开始推行其新自由主义改革计划。工党在如何应对这个计划方面发生了分裂,温和派势力作为社会民主党分裂出去,最后与自由党合并为今天的自由民主党(直到最近都是英国的第三大党)。工党因此元气大伤,在1983年的大选中失败。
不过,虽然工党已经分裂,但撒切尔要想彻底击溃在英国势力强大的工会组织,还需要更高威望,在这种情况下福克兰群岛(马岛)自然也就是不能放弃的了。事后诸葛亮地看,也正是因为打赢马岛战争让撒切尔获得了超高人气,最终得以成功地在1984—1985年的英国矿工大罢工中成功了击溃总工会,建立起英国现存的政治经济结构。
在撒切尔之前,工党的威尔逊政府在国际范围内采取了收缩政策,放弃殖民利权龟缩到欧洲。对此美国虽然不反对,却也心存疑虑。撒切尔上台后,重新开启了英国干涉全球事务的进程,然而这一次不再是作为单独的一极、不再是企图恢复大英帝国,而是积极地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说,福克兰战争也标志着大英帝国在战后的全球战略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调整,进入了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