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人潮汹涌(一点点好看),刺杀小说家(不错),李焕英(中等吧,没啥惊艳感觉),尴探3(辣鸡),还有就是钱好像是真的不值钱了。
硝烟四起的春节档电影战场随着春节假期尾声的临近,形势逐渐开始明朗化。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无疑是本次比赛的最后赢家,逆袭了《唐人街探案3》等大IP电影,成为2021年开年的最大黑马,而作为导演兼主演的贾玲也在潜伏多年后终于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而真正大爆。
用电影里的台词说,她终于给她的母亲长了一回脸。如果贾玲的母亲还活着,一定会为她感到骄傲。
然而略显讽刺的是,不是贾玲母亲的早逝,也可能就不会有这部电影的诞生。
真实生活有时候比电影更戏剧化。
本片就根据贾玲自身经历改编,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传统故事。它简单而又普世,源自于每个人都有过的一种体验:对父母的亏欠,没有机会补偿。
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的设定:主角晓玲穿越回母亲年轻时所生活的过去,帮助她完成心愿,改变命运。晓玲的目标就是为了能让母亲长脸,以弥补自己过去没有让母亲感到骄傲的遗憾:买电视机、打比赛、相亲。
晓玲开始像一个母亲一样,为年轻时的妈妈英子张罗这张罗那,目的只有一个:为她好。她可以为母亲英子做任何事,当发现自己的存在是母亲命运的拖累时,她甚至选择帮母亲改嫁他人,来脱离未来为了不争气的女儿而备受煎熬的生活。最后发现母亲还是选择了原来的老路。
这里母女角色的倒置设定让人眼前一亮,既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很多人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真诚。
我也跟许多人一样,感性上对这部片子十分偏爱。结合贾玲真实丧母经历的照应,更有一番可咀嚼的余韵。
虽然本片的主题算不上高深或创新,和电影大师伯格曼或哈内克等人对母子关系本质的残酷揭露相比,《你好,李焕英》甚至显得有些幼稚、浅薄和老套。
但贾玲的真挚正像这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母爱一样,也许这样的题材早已经烂大街,但一代代人依然对这样的故事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人类最普世的感情。
我认为,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但问题的罅隙也从这里开始裂开。
主题对剧本的局限
虽然这是一个格局不大的商业化故事,但贾玲在有限的框架下将剧本做得十分扎实。
剧情编排上的用心体现在那一场冷特母亲生病的医院戏。这一场戏虽算不上惊艳,但很顺畅地完成了自身的功能。
不仅推动了晓玲对母亲嫁给他人的态度转变,同时又铺垫了后面冷特对晓玲的爱情萌芽。
在人物刻画上,每个人都有富有特色的记忆点,尤其是配角沈光林自身的人物弧光完成得非常漂亮。在晓玲帮助他追英子的过程中,沈光林渐渐走出父亲的庇护,选择靠自身努力去闯荡。
在节奏上,本片充分发挥了原有小品抖包袱的优势,每个场景都张弛有度,将观众的情绪拿捏得十分精准,同时又比之前小品里一些为笑而笑的俏皮话更言之有物。
总之,剧本上的技巧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贾玲的情绪表达。
然而,剧本的精良掩饰不住主题表达的乏善可陈。想要表达母女情感没有问题,但本片表达的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比较单一,就连那穿越的主线也是早已被无数前人玩烂的梗了。
简单来说,我没有看到任何试图挑战或突破原有认知的野心。确实用大众熟悉的穿越梗来表达最朴实的情感,可操作性强且讨巧,能一下子就让观众接受并共情。
同时,为了避免让观众感到乏味,本片用很多幽默段子去丰富它的趣味性,像“电影票买错号”这类的情节设定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巧妙运用。
但是由于把要讲的事物局限在母女之爱的框架下,电影本身没有什么社会延展性和可解读性,缺少思辩和回味的空间。
我看到了彼此之间的爱,看到了生活必然分离的无奈,这些在高度凝练的戏剧化表达手法得以彰显,但是生活的复杂性却因此被埋藏了。
在生死分离的残酷之下,贾玲拍出的其实依然是一个简单化、理想化的世界。
正如标题《你好,李焕英》所暗示的,本片是一个重新认识母亲的过程。
这契合了观众内心某部分的期待和遗憾:从我们有意识开始,母亲就是中年妇女的样子。通过了解年轻时的妈妈,我们重新认识了李焕英。
但一直到结尾,我们看到的李焕英,始终没有脱离自己身为母亲的社会角色,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为女儿、为家庭着想的母亲。
如果她不再被一个母亲的身份所框住,而只是八十年代间一个叫李焕英的年轻姑娘,一个在时代的牵引下做出自己选择的女人,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我本来期待在这方面可以做出更多的文章,但是最后本片还是把李焕英这个角色聚焦为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样的人物更鲜明了,但也失掉了层次性和复杂性,让故事的最后变成了一场比谁更爱谁的牺牲竞赛。
时代与情节的迷失
影片随处可见对时代感的塑造,从开头张江背晓玲穿过社区的大街小巷开始,跳皮筋、骑单车、打糙米、洗饭盒、大海报等元素就把时代感渲染得恰到好处。
散落在故事各处的文本细节不仅真实可感,而且融于故事剧情,不做纯粹的符号堆砌。
偶尔作为点缀出现的一些对官僚体制做派的讽刺也别具一格。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时代感细节确实充实了故事剧情,有些成为让人捧腹的笑点,但是在重要情节的转折上却是缺失的。
比如说母亲为什么会做走回老路的决定?晓玲为什么选择接受母亲的选择?一切的出发点也许都是与时代性无关的永恒之爱。但作为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两代人,她们的价值观差异若能在故事发展中形成冲突对比,将会把文本带入另外一个更丰富的纬度里去,但都通通没有涉及。
虽然说本片在思想主旨上没有太深入的思考,但从剧情里流露出的点滴时代感悟却显得隽永深长。比如说,当最后晓玲面对母亲走回老路的决定,欣慰而苦涩的一笑让人意识到,我们也许永远也无法完全理解和体会别人的生活,即使是血浓于水的母女也不行。
贾玲试图并却努力改变了一切,到最后却发现什么都没改变。每个人因为她也许走上了不同于以前的道路,但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命运终点。我们总是懊恼错过一次次机会,殊不知人的命运往往早就和出身以及性格紧紧绑定在一起。可惜这些亮眼的体悟在影片中也仅仅是浅尝辄止。
情感与技巧的割裂
如果要选一个全片最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那莫过于结尾反转之后的那一段晓玲一边奔跑一边回忆过去的桥段。
我也和许多人一样,每次看到那里的时候泣不成声,也许是那一刻我被贾玲的崩溃情绪所感染,也许因为它让我想到了我和母亲的日常点滴,想起了曾经对亲人任性的伤害。
可以说能做到让全场观众共情哭泣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我们被贾玲那种发自内心的痛深深地击中了。
尤其是贾玲最后那场毫无保留的哭泣,不像是在演戏,更像是借演戏来排解对母亲一辈子不能弥补的愧意。
对于演员来说,这可能是演戏的最高境界,但对于导演来说,是才能有限的危机。这样直白外露的表达,是强化情绪最惯常和偷懒的方式,但稍有不慎,也会让情感显得泛滥而廉价。
我能理解高潮时的情绪需要一个抒发的出口,但是安于俗套技法的情感表达让整部电影流于平庸。
正因为这是一部情感至上的电影,所以本片的穿越逻辑就更显随意散乱了。
贾玲为什么穿越,怎么穿越,怎么回到现实,这些都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似乎穿越的规则全然根据编剧的心情和剧本的需要而定。
这到底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穿越世界,还是一场随心所欲的意淫?虽然被强烈情绪裹挟的观众早已无暇去关系那些穿越规则的琐事了,但这也是反映出创作者情绪为大,不够严谨的一种态度。
喜剧与悲剧的分离
大家看完李焕英的评价是:有笑有泪。
前半部分很搞笑,后半部分很催泪,但这也暴露出《李焕英》的一个问题:它的笑点和泪点是割裂的。
在高级的喜剧艺术作品里,其内核一定是悲剧的。这种悲喜相融来自于人们期待的欲望和残酷现实的割裂。
电影的出发点表明贾玲已经具备了某种意识:用喜剧的形式去表达对死去亲人的不舍与亏欠。以乐写悲往往能达到比纯粹卖惨更加深刻和高级的效果。
具体到这个故事里,悲与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联系:晓玲对自己身材外貌、个人能力的自嘲产生了喜,而她对自己拖累母亲的自卑感烘托了一种悲。
如果说前半部分晓玲帮母亲完成心愿的桥段还有几分含蓄的动情。
那么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从反转后的回忆杀开始,人为设计泪点的意图就尤为明显,因为这是一种三流的艺术表现手法:煽情的音乐烘托、心酸的回忆、大哭的面容特写。
我并不是否认这一段的情感表达,相反,这里的情感比任何时候都要浓烈,可惜它是为了煽情而堆砌起来的,为了让观众在这一刻放声大哭而并置的。
虽然面对如此伤痕累累的亲情,没有人能够抵制得住这养的情感冲击,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过于直接向观众索取眼泪的粗暴方式,是那类舍弃了艺术性而充满目的和功能性的戏码。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贾玲真诚,也可以说她不真诚。
因为此时贾玲已经忘记自己在拍一部喜剧电影,只是要极尽能事地要把观众给推到悲伤情绪的巅峰。这里的悲剧感已经和前面的搞笑段子没有关系,甚至跟整部电影的喜剧性也是脱节的。
总结下来,《你好,李焕英》的立意简单通俗,完成度极高,作为一部商业荧幕处女作已经相当令人惊艳了,值得不少新人导演去借鉴学习: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要得太多。
简化有时候是一部片子成功的关键。先抓住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东西,再紧紧围绕着它用文本细节去不断放大和充实。
在同届春节档合家欢电影的衬托下,《你好,李焕英》已经是超越预期的上乘之作,它的票房和口碑对得起它的质量。
但是当真诚成为一部作品最大的优点时,就需要创作者警惕了。
当那漫溢的情感全部被推给观众时,观众全盘接受并不一定意味着作品的优质。
导演技法和电影感也许就是在这样一种有意无意迎合的态度和不知节制的宣泄中丢失了。看完影片再回想,好的是编剧技法、演员表演,但镜头设计和调度上在完成了叙事的功能之外,没有太多值得称道和推敲的地方。
除此之外,本片想要讲述的东西比较单一浅白,感性的力量大过于理性的思考。
尤其是后半部分,贾玲沉溺于对母亲亏欠感的表达,而削弱了故事的艺术性。有时候创作者太执着于真实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反而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再往大了说,当观众对一部好电影的夸赞都止于真诚,那也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悲哀。
真诚应该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要求,而不是一种奢求。
我期待更多像贾玲那样真诚表达的导演,用更为雕琢或更为生猛的影像表达带我们进入到他们脆弱而强大的斑斓内心。
那些说是能让资本不再恰烂钱的绝对想多了
很久之前,大约从战狼2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恰烂钱绝对比不上好质量
但是资本在意吗?
完全不在意,继续恰
后面几年自然是烂片如潮
李焕英也不会改变什么
说不定会让资本觉得,亲情牌催泪牌也有烂钱可恰,然后入场这个领域
这都很难说
李焕英唯一能起到的作用,大概就是让一部分坚守底线追求质量打磨剧本和演技的电影人看到希望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四年磨一剑终于大获成功,意义非凡
如果能有这个效果,也算是一件好事
这是给影视圈敲响警钟,意味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的影视不是《逐梦演艺圈》的噱头十足,不是《小时代》攀比炫富,而是《你好,李焕英》这种真情实感,依托现实生活并创新表现形式的作品。
贾玲作为新晋导演,第一次导演的作品就能取得如此耀眼辉煌的成绩,这让整个影视圈都会为之震动,这票房是在昭告天下:好的影视作品并不属于专业的导演,而是属于用心的导演。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就在于这是一个真实的圆梦故事,是贾玲对“母亲意外去世事件”一个自我救赎的机会,这是倾尽全力,用尽真情,将一个温暖的故事传递给观众,这种真情真心的共情让所有人为之笑,为之哭,好久都没有遇到这种好作品了,商业化电影也该歇歇了,那些炫酷的特技掩饰不了作品的空洞乏味,观众的品味在慢慢提升,已经无法被这种空洞所迷惑。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一个靠实力展现能力的时代,贾玲作为票房第一女导演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或许是一场影视圈的变革。
敲个屁警钟,警个屁醒。每家公司几十个制片人,每部入眼的影片必须都要经过各部门的绿灯会,过了绿灯会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大公司电影制作从来不是一个人排板决定的,必须经过绿灯会,贾玲这次成功在影视内部来无非两点。
第一:对于电影顶层资源的整合。
第二:一个优秀的韩式反转喜剧剧本。
首先贾玲通过多年的电视综艺人脉,前期拉来沈腾麻花班底还有陈赫,为自己拉来了投资。
沈腾在这之前是中国电影排行第二高票房男演员,他本身就是票房的保证,沈腾《我和我的家乡》30亿,《疯狂外星人》22亿,《西虹市首富》22亿,《飞驰人生》17亿。而陈赫也有数部票房过亿的电影。
不看剧本光这个班底,就值两亿的投资,贾玲的行为,其实就是整合电影头部资源。之前《温暖的抱抱》,也是整合麻花资源,利用韩国电影版权翻拍,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宋小宝也是整合头部喜剧资源拍出来《发财日记》,但是结果一般。
之上两部电影套路和贾玲一模一样,之前有人走过这条路,这之后仍然有人做这样的事,这一次贾玲赢在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喜剧剧本上。
而其他能总结的经验几乎别的电影都做过,你是绿灯会成员之一,如果常远、宋小宝、贾玲同时那剧本出现在会上,三方都是麻花班底,都是喜剧,你该怎么选择,让哪个电影过会给投资。
你肯定不知道该怎么选,三个人之前都没有大卖的作品,整合的喜剧资源都是麻花班底,剧本完成度都很高,市场前期认可都一般。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麻花班底真值钱,麻花班底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的对象。
电影市场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市场,这个市场里面很多经验是不好用的。
张艺谋或者冯小刚一辈子电影的总票房,加起来可能还没有战狼二高,但是根据战狼经验做的电影,没有一部成功的,只是证明了中国市场够大。《你好李焕英》预估会超过50亿,对市场来说就是赶紧抓住大碗娱乐和贾玲这双手,去抓住下一个机会而已。
前有吴京后有贾玲,一个56.8亿票房一个截止到今天30亿。
没有一个是正经导演出身,贾玲几年前甚至是一个北漂。
这至少说明,只要态度认真,工作严谨,华语影片的下限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如此低。
希望中国导演不要再怨环境怨资本怨编剧怨审片,多找找自身原因。
9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的会面中,突然毫无预兆的要求记者清场,而在那段现场的视频中,似乎有一记者问了一句:“Did he shit?”(“他是不是拉了?”),而旁边的另一位记者回道:"I have no idea,hope the microphone got it。"(“我也不知道,但愿麦克录到了。”)
这段视频流出之后,全世界的舆论场都炸了锅,人们纷纷怀疑,已经是80高龄的拜登,是否在这样严肃的场合,一个不小心,拉在了裤子里,所以才会突然要求清场,而现场的记者是闻到了味道或者听到了声音,才会有此一问。
这个看似荒谬的猜测,却意外的流传极广,以至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外网都开始大量封杀此类帖文,而美国官方也很快出来辟谣说清场跟总统拜登的身体情况无关,只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因素,两位领导人必须密谈。
但网民们可不管这么多,美国政府越是删帖和澄清,他们就越是对拜登的“脱粪”深信不疑,传言越传越是有板有眼,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那句“祝他身体健康”也被拉出来反复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拜登的“失禁症状”。
这个曾经代表着“战无不胜,众望所归”的超级大国和世界第一强国,居然以如此不体面的方式迎来了舆论的毁灭性打击,这让许多美国的敌人和反对者都大为诧异。
然而,冷静下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疑点颇多,因为在那段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第一位记者在提出疑似脱粪的疑问之后,另一位记者给她的回复是“我希望麦克风录了下来”,如果真的是拉裤子这种事情,被麦克风录下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还不如说希望摄像头拍到了。
即便退一万步,认定确实是拜登没有控制住大小便,但其实他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稀奇,衰老并不是罪恶,也不至于为此如此残酷的嘲笑一位老人。
因此,拜登如今的被群嘲,可以说只是美国国力衰退的一个缩影,无论拜登是否真的大小便失禁,但他作为美国总统,领导着这个衰退的美国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跌下了神坛,曾经的荣耀必然会一道一道全部化作孽力反馈回他的身上。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美国今日没有从阿富汗撤军,新冠也已经完全被控制,那么拜登就是拉的到处都是,也依然会有人跪舔说他这就像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有大将之风,可当美国撤出阿富汗,新冠病死七十万之后,哪怕他这位总统日日正襟危坐,我们也总会怀疑,他屁股底下,是不是粘着什么不雅的东西。
这,就是今日的世界,就是美国从“谁也打不过”到“谁也打不过”之后,所必须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