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大多数时期(包括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萨珊、白益、萨法维、阿夫沙尔、恺加)君主头衔都是“沙汗沙阿”(shahanshah,万王之王)和“沙阿”(shah)
塔希尔、萨法尔、萨曼用过“埃米尔”(emir)头衔,即王公、总督。
伽色尼、古尔、塞尔柱用“苏丹”(sultan)头衔,阿拉伯语意为“权力”
花剌子模则是“苏丹”和“沙阿”都用。
大不益、巴文德用过“斯帕巴德”(ispahbad)即“大元帅”、“总司令”、“统帅”
白益王朝君主早期的称号是“阿尔道莱”(al daula),阿拉伯语意为“国家的xx”
伊尔汗国前期用“汗”,后期用“苏丹”
帖木儿帝国用“苏丹”和“帕迪沙阿”(padishah),即“大王”、“大君”
PS:恺加王朝的创建者阿迦用过“汗”头衔
其实没什么混乱的。
首先波斯国的头就是王/沙阿(古波斯语:xšāyaθiya ,波斯语:Shah,似滴,和阿三的“刹帝利”是同源词)
后来居鲁士大帝一统天下,成为巴比伦、亚述、波斯、安善、米底等列国之王后,阿契美尼德朝众王开始自诩为天下共主,开始在上面的列国之王前加两个更吹牛啤的尊称,也就是众王之王/沙罕沙(古波斯语:xšāyaθiya xšāyaθiyānām,波斯语:Shahanshah)和大王/帕迪沙(古波斯语:xšāyaθiya vazạrka,波斯语:Padeshah)
以后安息王朝也会上这俩头衔,到了萨珊王朝的时候,大王这个头衔被逐渐弃用,伊朗与非伊朗的众王之王(šāhān šāh ī ērān ud anērān)成为固定使用的头衔。另一方面,随着萨珊王朝中央集权的推进,属国王头衔从王(Shah)变成了国主(Shahrdar),“王/沙阿”这个头衔逐渐成为众王之王专属的爱称(类似于草原民族把“可汗”爱称为“汗”那种逻辑)。
然后萨珊没了,由于封印先知曾经批评某个自称“众王之王”的银在冒渎真主神名,所以“众王之王”一度被封印,逊尼派的君主一般会假惺惺地自称“异密/埃米尔”(阿拉伯语Amir,长官)的衍生形“众异密之异密”(Amir al-Umara)或者“苏丹”(阿拉伯语Sultan,主权者)的衍生形“众苏丹之苏丹”(通常是哈里发,有时候曹公也会这么自称),即便是伊朗文化的第一个复兴者,统一河中和呼罗珊的萨曼朝也只是对内自称伊朗王/伊朗沙阿,对外依旧使用巴格达哈里发的河中异密名义。
不过信奉阿里什叶伊朗系民族答儿密人(德莱木人)崛起建立白益朝,这群异端(bushi)在当了巴格达朝廷的曹公之后开始飘了起来,居然在硬币上学起萨珊老祖宗自称众王之王。
又后来突厥人来了,虽然他们已经非常伊朗化,但是由于是比较虔诚的艾什阿里,所以除了特牛逼的雄狮王(阿尔普·阿尔斯兰沙阿)之外都不敢用众王之王的头衔,多数使用苏丹头衔。再后来突厥人衰落,花剌子模人崛起(了一代),又用了一回沙阿之后被成吉思汗端了,此后伊朗地区就是突厥化蒙古人的天下,王衔直到某个龙傲天崛起之前,一直以汗、苏丹、异密为主流。
到了16世纪,某个来自西北山区的阿塞拜疆土库曼什叶派小教主伊斯玛仪成了龙傲天,居然24岁统一了大伊朗地区,建立萨法维朝伊朗帝国,于是很威武地复活了伊朗的众王之王(Shahanshah i Iran)的头衔,以宣称自己是政教合一的伊朗正统皇帝。不过为了控制好下面的那七个土库曼红头部落,同时也自称“苏莱曼(所罗门)灵光的可汗”(Kagan i Suleyman Shan),萨法维朝衰落之后,继起的诸王朝多是红头部落背景,所以依然沿袭萨法维朝“众王之王”(爱称“沙阿”)和“可汗”(爱称“汗”)并用的传统,直到礼萨·乱臣贼子·胡拉祖宗·巴列维篡位,为了通过民族主义巩固自己的权位,把可汗系列踢开,“众王之王”(爱称“沙阿”)成为唯一使用的头衔。
btw,进入安纳托利亚的突厥人可能还是比较虔诚吧,通常不会使用犯讳的“众王之王”而是使用“大王”作为帝号(除非是要跟伊朗争胜的外交嘴仗,这个时候会自称“阿贾姆(=波斯)的众王之王”);另一边厢,虽然也是逊尼派帝国,蒙兀儿人反而会经常使用“众王之王”的头衔,不知道是不是早年与萨法维朝极为友好的关系(连国旗都是太美斯普一世送的同款金狮太阳)+印度斯坦雅利安人文化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