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第四纪冰川末期就已经开始环球陆地探险了,那么抵达亚欧大陆东端最好的路径,很可能就是后来的茶马古道。一路高山深谷,边走边散,终于抵达一马平川,就有很多部落定居下来了。
后来冰川消融,古丝路走来另外一些人,进入关陇、黄河,演化出我们早知道的主流故事。
远古传说里有各路人马的踪迹,炎黄很可能最后形成了两大集团的争斗与融合,上古三朝更像部落联邦制度,春秋到战国再到归秦,是文明的融合过程,到汉武帝以后汉文明就淬炼而成了,此后的周边游牧只剩下侵扰颠覆与融入的机会了,无法伤其大雅。
持续两个千年的农耕,终究遭遇工商业文明,跌个大跟头,还是站得起来,昨天就是稳住脚的某一刻。
那么回溯三星堆,应该就是早年的边远优势部落之一,与大西洲、良渚差不多吧?
在考古学诞生之前,中国的古史系统,在西汉司马迁时期就已经奠定了基本框架,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王统史观。这种表达有两个意思:在考古学出现之前,古史系统中的中国(指目前中国之地理范围)历史,在地理范畴内或多或少地偏向描绘中原地区,在视野上则或多或少地偏向与王朝兴废、帝王将相有关的历史事件。
比如,在距今 3600 年至 3000 年前的这 600 多年的时间中,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大多是发生在中原地区的、从成汤克夏到武王伐纣的这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正如司马迁在《殷本纪》中所描述的,无外乎是从简狄如何感生商人始祖契开始讲起,历经契的儿子昭明,昭明的儿子,昭明的儿子的儿子...... 一直到汤、盘庚、武丁、帝辛这些我们所熟悉的名字。这种古史,自然不能说是不真实的,但却是不完整的——这是因为,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 3600 年至 3000 年前的这段历史中,中国大地上至少就并存着四个灿烂的区域性青铜文化:它们分别是位于中原地区,见于古史系统中,以二里岗—殷墟为代表的商文化、以及不见于古史系统中,以湖北黄陂盘龙城为代表的盘龙城文化、以江西新干大洋洲为代表的吴城文化,以及以四川广汉三星堆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
当然,鉴于主流观点认为中原商文化对同时期的其它诸文化具有强烈的统摄性(所谓青铜时代的「多元一体」),我们或许不能说此时中华大地上的青铜文化是「四分天下」;但是,我们至少能够知道,除了长久存在于古史系统的商王朝之外,中华大地上还存在着其它灿烂的青铜文化。如此,如果要理解三星堆的历史意义,就必须把它放在距今 3600 年至 3000 年前中华大地上的青铜文化「国际体系」中去。这个问题展开来看或许过于庞大,但我们用几句话就可以简单概括:从目前来看,无论是盘龙城、大洋洲,还是三星堆的青铜文化,无一不受到商文化的深刻影响。如最近三星堆新发现的大型青铜容器,就不是本土燎祭性质的祭器,而明显是商人礼制的产物。此外,在这个「国际体系」中,次于商文化的其他青铜文化,自然也同样互相影响,例如三星堆的青铜冶炼技术,就使用了一种来自长江流域的高放射性铅;其青铜容器的形制,也受到长江流域的影响(吴城文化)。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参见 @徐成 的回答,请大家为他点赞。
鉴于大家对盘龙城和大洋洲可能不是很熟悉,这里放几个青铜器:
关于大洋洲(吴城)和盘龙城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