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假如法律规定「喝果汁饮料必须先摇一摇,否则罚款五十」会怎样?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脑洞问题,其实有助于我们对如何评价社会中各种立法行为建立一套思维方法,以下几点,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的方向:

可以看看立法与所要实现的目的是否相称

立法的目的,似乎是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推行正确的喝果汁方式,避免沉淀物影响口感。如果成立的话,就会遇到一个矛盾的问题:为什么只管「果汁饮料」,不管「果汁」?

两者还真不是一回事,根据主管部门发布的《饮料通则》(GB/T10789—2015)国家标准,果蔬汁(浆)和果蔬汁(浆)类饮料是不同的东西,前者指通过机械方法处理水果蔬菜获得的汁液或浆液制品,或者浓缩汁加入水分的复原品,后者则是以前者为原料,可能加入其他原材料/ 辅料的加工制成品:

其实,两者都有可能产生果肉沉淀,都存在不同成分混合不均匀的问题,为什么只强调果汁饮料需要摇晃呢?为什么蔬菜汁饮料就不需要摇晃呢?从这一点来看,立法可能无法实现其目的。

我们还可以看看立法是否清晰

试想,一家商店提供了这样的服务 -- 将果汁饮料都陈列在一台可以自动旋转瓶身的机器上,确保出售前所有果汁都经过充分的摇晃(可以脑补自动给手表上线的机器):

问题来了,店家从架子上不断旋转的果汁中拿下来一瓶,整个过程有监控录像;顾客拿回家之后,在六个小时以后喝了,应该罚款吗?

这就涉及到对法律的解释问题了:通过机械手段,使瓶身进行有规律的运动,使内容物发生位移,算不算「摇一摇」?进行这样的动作多长时间呢喝掉饮料,才算是「先摇一摇」?

诚然,法律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所有的情况,但模糊到如此程度,也不算高质量的立法。

我们可以再看看执法成本的问题。

这里有两方面成本,一方面是为了惩处违法行为所采取的执法成本,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法治信念的消耗。执法成本尚且还好说,不就是在各大商超门口让有执法权的人员带着执法记录仪,从收银台一路跟到拿起瓶子的一刻,瞅准机会开罚单。

但社会成本就不好说了,过几天在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网友开始质疑这个国家是不是被果汁饮料财阀控制,开始嘲弄一系列管理社会的法律法规,甚至开始以光明正大违法为荣,这笔社会成本就严重了。

总之,虽然题目是个脑洞,但可以帮助我们在评价各种立法时找到一些切入点:看看立法与所要实现的目的是否相称,是否清晰,社会成本究竟如何。法律想要不断完善,要靠不断评估实践中的效果,喝前摇一摇如此,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user avatar   that-i-thank-the-g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已经拎着一瓶果汁在大街上晃荡了半天。我没喝,不是因为我不渴。实际上我已经渴得不行,但我一直告诫自己,还不到喝的时候。

当一个红袖章终于注意到我,并将执法记录仪对准我时,我心说:到时候了。

我小心翼翼地抬起瓶子,从腰间直到胸口,生怕将果汁洒出——实际上,瓶盖我都未曾打开。但我必须这么做,我必须让自己的动作平稳如斯,不能跟“摇动”扯上任何干系。否则那个红袖章会立刻扭头走人。

我慢慢地旋开瓶盖,内心狂喜不止。我知道,狂喜的不止我,还有那个红袖章。截至目前,我简直是一个完美的违法者,而且我的一举一动全记录在他的执法记录仪中。我只消再旋开瓶盖,然后闷头喝一口,他便能行使他的执法权。

我遂了他的心意。旋开瓶盖后,我举瓶朝他致意,然后对着瓶口畅饮一番。放下瓶子,瓶盖还未盖上,我看见他已经压抑着笑容朝我大步跑来。

我没想过要跑。当然,如果此时我跑一会儿,效果会更佳。但我有点累,我已经在街上晃荡了半天。我等着他跑到我的身边,这辈子还没有谁向他一样,那么急不可耐地跑向我。有那么一刻,我觉得他是我的同性爱人,又或者我们是同一个地下组织亲密无间的同志。我们阔别已久,我们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再次相逢。

我看着他在我面前停下,气喘吁吁。但我知道,他是不会给我一个拥抱了。因为他已经露出了狰狞的笑。

“罚款,50元!”

“凭什么?”

“喝果汁饮料必须先摇一摇,否则罚款五十!”

“你有证据吗?”我握着瓶子问他。

“就在刚刚,”他拍拍记录仪,“我全拍下了。”

“拍下什么了?”

“你,喝果汁,前,没有摇一摇。”

“我承认,我刚才没有摇一摇。”我举起瓶子又喝了一口,接着说,“但是我不承认我喝了果汁。”

“你不刚刚又喝了么?”

“是啊,我是喝了,但这可不是什么果汁。”

我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出来,那是纯净透明的水,装在黄色颜料涂抹的瓶子里而已。

我笑了,那个红袖章却萎了。我把瓶子一丢,正要笑他两句,一个捡破烂的老头从跟前急急走过:

“妈妈的,跟了半条街才到手,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吃饱了撑的。”


——————————————

后记:

回到单位,我跟师父炫耀了一番,师父拿着保温杯听我说完,眼里只有不屑。

“这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他说,“因为你并没有突破法律。你若真有本事,应该试着突破法律而不受到处罚。那才算本事。”

“说得轻巧,您能吗?”

师父把保温杯放在桌上,又示意我去看看杯口。

钢制的保温杯中,原来装着果汁。


user avatar   da-tou-44-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一句话不说,就消失十天。被辞退,是不需要赔偿的。你请了假,公司不批,你强行休假,公司辞退,是需要赔偿的


user avatar   chun-po-de-ai-xiao-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好这几天看到了海南自贸港新的政策。全是大件商品的利好。

真正的大头还是动辄万元起步的各种化妆品手机手表之类的大件,相比之下餐饮的那点收入真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为了这点餐饮的小钱,坏了海南发展路线的名声,那真是得不偿失。


不得不说云南的旅游业是屡屡整顿无果,希望海南这方面能有所成效吧。毕竟都给了这么多政策礼包。


user avatar   darkma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题主认为的恰恰相反,工业也需要很多很多水


迁到甘肃河西走廊,一个交通成本问题,和一个工业用水问题,就可以把工业干死!


工业是很耗水的。


所以历来工业都在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势平坦的地方。要发展甘肃河西农业,从成本上,还不如从南方调水,然后在甘肃河西推广滴灌喷灌这些农业!


农业所占的产值在现在国民经济里比例已经非常低了,完全可以靠巨额补贴和投入来维持。


但是你要把整个工业体系都迁移到交通不便,水源缺乏的地方,导致整个工业体系的成本都大幅度上升,就是灾难。同样的例子,毛子的寒带地区工业就是在成本上干不过温带地区的工业!所以毛子就是有核弹的沙特。


中国的工业品之所以可以碾压西方,就是体系性的低成本。不可否认中国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代价。但是在我们没有技术,没有品牌的情况下,廉价是唯一的优势!



没搞明白题主这种,不会计算成本的思维方式是哪里来的,成本就是产业是否可以发展的生命线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user avatar   zhrla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事情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现在还不好说。

但好欢螺的这个官方回应显然是不够专业的。

比如说,回应的第二段,商家一直在说「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的生产工艺很高端,所以不会发生虫卵问题」。

但这些工艺其实只能「在加工过程中尽量保证不混入虫卵」。如果原材料中本身就有虫卵的话,虫卵还是会一直保留到最后的。

「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假设原料中就混入了虫卵,这一步只能保证虫卵在烘干步骤中被杀死,你还是会吃到虫卵,只不过是死虫卵。

「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这里有歧义,到底是「巴氏消毒处理」还是「灭菌处理」?这两者采用的温度完全不同。

  • 「巴氏消毒」处理温度比较低(65 摄氏度~ 90 摄氏度),可能无法保证灭活全部的虫卵,细菌的芽孢也可能存活。通常巴氏消毒过后的食物需要冷藏保存,保质期一般不会大于一个月。
  • 「灭菌处理」温度比较高(121 摄氏度以上),一般可以保证杀灭食物中所有细菌,包括细菌的芽孢。在这种处理下,虫卵会被完全灭活。(当然还是能吃到死虫卵)

上他们淘宝店看了一下,大部分产品都是常温保存的长保产品。因此它们使用的应该是「超高温灭菌处理」。说「巴氏消毒」也是不专业的表现。

「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十万级指的是洁净度,也就是空间中每立方米尘粒的数目。GMP 指的是「良好生产规范」,是一套标准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厂房采用「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可以尽可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不出问题。但还是那句话,如果原料有虫卵的话,生产过程再牛X,也不能把这些虫卵排除掉。


后面两段,商家有意想引导大家往「商业诋毁」和「假冒伪劣产品」上面想。

这两种可能性存不存在?当然存在。而且类似的事件也出过很多次。前段时间农夫山泉矿泉水里生蛆,就是典型的「从生产工艺看完全不可能,几乎可以肯定是商业诋毁」的情况。

但这次螺蛳粉这个,光按照现在的信息,还真的判断不出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老老实实向公众说明情况

比如,可以说「目前还不确定是商业诋毁/假冒产品,还是真的质量问题。有商业诋毁的可能性。会深入调查,给大家一个交待。如果是商业诋毁,或者假冒产品,会坚决维权。如果真的是质量问题,会严格自查,改进原料/工艺,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像现在这种回应,不仅不专业,还直接暗示「肯定不是自己问题」。说实话,很坏路人缘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某公务员公考头名却因第二名「更适合」落选,该女子起诉省保密局? 
  如何评价使用WiFi万能钥匙连接网络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游戏账号被封之后,在法律上有何救济途径? 
  如果你拥有读心术,将有什么样的体验? 
  历史上有哪些神预言? 
  如果你是西游记的唐僧,为了助力你去西天取经,大唐王朝将赞助你一辆汽车,请问你会选什么汽车? 
  丝袜奶茶为什么叫“丝袜”? 
  当代中国写得最好的司法判决有哪些? 
  假如有一个按钮,按一下「地球人的智商将会达到300」,但是你的智商将会变成-300,你会按吗? 
  优胜教育回应跑路称「疫情期间坚持不裁员不降薪致资金链暂断,但不会放弃」,优胜教育该如何起死回生?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影视作品或动漫里描述未来的的时间线,我们已经在经历了?
下一个讨论
口头答应理发办卡,现在后悔了怎么办?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