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们有没有觉得《论语》其实很肤浅?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多数中国人觉得论语肤浅,是因为你是中国人。尽管在当下的生活中,传统儒家的影响并没有以前那么大,但很多传统却也仍然没有断绝,《论语》里的很多东西也许你没有专门学习过,但日常你也早就接触过了。但在那些当年第一次接触《论语》的欧洲人眼里,《论语》的价值可是非常高的。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中,作为主流的儒家和道家虽然在主张上各有差别,但二者共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信奉一点,那就是最高的道一定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庄子言“道在屎溺”也是这个意思。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他们理念中的“道”一定是具有高度的可实践性的。在他们眼里,真正的道要越简单越好,最好是那种你天天在用但你又完全不知道,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即如是也。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按照现代哲学的标准来划分的话,基本都集中于“实践哲学”亦或者说“道德哲学”这一方面。中国古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将实践哲学的价值扩大化,也就是认为只要懂了“道”也就懂了天下的万事万物,所以今天再有人拿儒家、道家的书当成至高无上的经典,你是可以一巴掌扇过去的。但是中国今天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度低估了实践哲学的价值,从而将这些经典彻底否定。

总体来说,在哲学的几个领域中,实践哲学属于“逼格”最低的那一种,因为它不像认知哲学那样会使用大量的专有名词,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很简单。比如,在伦理学领域中非常有名的《正义论》,核心论点就是两个:第一是平等的自由,第二是机会平等。这似乎是人人都会说的话,但真要做起来却又非常之难。

实践哲学的核心是“实践”,因此对于实践哲学的认知,往往跟年龄和阅历有关。一个40岁的人跟一个20岁看待一件事物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很多三四十岁的人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好好学习,这种好好学习不单单是因为后悔没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还有因为学习而带来的精神状态等的改变。但你将这话对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说,很多人是听不懂的。如果让一个中年人来看《论语》,他的评价就会跟年轻人有很大的不同。

而能够代表《论语》价值的,不是中国人如何评价他,是西方人如何评价他。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现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们开始慢慢接触到了中国的儒家经典。对于《论语》等著作,他们的态度普遍是认可的。这是因为对于当时受到宗教束缚的西方文明而言,《论语》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开放、自由且不受宗教束缚的人生观。这并不是说《论语》的价值体系没有缺点,而是说对于当时的西方来说,它能弥补当时的很多不足。是故,直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面对数千万人死亡的惨状,西方也有不少人提出可以从东方文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东西,即所谓“东方文明救世论”。虽然这一思潮始终未成为主流,但也能代表一种西方部分人看待东方文明的态度。

再回到《论语》上来。《论语》的很多道理听起来的确简单,但如果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可解释的东西却很多,而且真正做起来其实是非常难的。比如说,《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面,单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自问有几个人能做到?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对方的“不知”时是根本做不到“不愠”的,反倒让自己生了一肚子气。

再比如“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凡事先去做,不要事还没做就立flag。这句话看起来当然也是简单不过,但看一看身边,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论语》的问题是它没有像西方哲学一样严密的推理体系,而它给出的各种结论又已经完全的成为了“日用而不知”的普通人的生活。但这也是《论语》作为语录体的体裁决定的。因为一般来讲,语录体的书更倾向于将内容简化,从而让人忽略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这方面更典型,也更好理解的其实是《毛泽东语录》。比如毛泽东将游击战的精髓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如果不说这是毛泽东说的,一般人肯定会想“这不是废话吗,打不过我为什么不跑”。但回到当年的环境中,还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打不过就跑”。再比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看似也很简单,谁吃饭穿衣不是靠自己呢?但是只有了解了当年的战争形势和大生产运动,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战略价值。如果毛泽东的这些话真的如此肤浅,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他干革命了。

如同真正想了解毛泽东思想,至少也得看看《毛主席文选》、《矛盾论》、《实践论》、《寻乌调查》等著作一样,想了解儒家思想的来龙去脉,最起码也得把除《论语》之外四书五经的其他内容看一看。相比于《论语》,《大学》、《中庸》等有着相对更全的论述体系,也更容易了解儒家思想的体系性。而《论语》之所以“肤浅”,是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定位于“肤浅”的,或者说就是要用最浅显的语言,将儒家思想的核心讲出来。而如果你能觉得《论语》“肤浅”,在某种意义上也正说明《论语》的编纂是成功的。


user avatar   hai-kuo-tian-qing-ren-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言行,文笔当然不会十分优美,也确实比较浅显,当然也不需要文笔特别优美特别深刻,其实题主想超过它的文笔倒是不难。今天孔子踏青,风景优美感慨一下,弟子记下来,明天孔子和老婆吵架,发句牢骚,记下来,后天孔子觉得自己不被重用,放个炮,记下来,论语里很多内容就是如此。

要说文笔优美,《孟子》《荀子》《礼记》《孝经》……的文笔比论语强得多,大段排比,酣畅淋漓。

要说深刻,朱熹王阳明将儒家思想和释道之学的哲学思考相结合,肯定要比《论语》深刻。

当然这不妨碍《论语》的地位,《论语》是儒家开山之作,是儒家后面很多思想的源头。有的话可能孔子自己确实没想那么多,但后面的人在此基础上做注发挥,没有也有了,后面中国两千年之政制都和孔子这些零散话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句话说你得品,得结合其他儒家经典,这是一本政治书,包括学而也是有政治意味在里面,不能就记住一个论语让你好好学习,孝顺爸妈。

而且论语只是比较浅显,算不上肤浅。孔子的学生大都是要当官治国的士大夫,甚至很多是已经官居要职的人,你和一个小学生讲,要好好学习,和你跟一个已经当了市长的人讲你还要好好学习,这俩“好好学习”的含义能一样吗。

儒家的政治思想,直接来自于《论语》,主要是为政,八佾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将家庭作为施政的最基本单元,立君牧民,以礼为纲,忠孝一体,《论语》里都说了,后人将他们发扬光大。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那恰恰说明了《论语》的牛批之处,他已经渗入了中国人的基础思维之中,预设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大前提。你要让一个欧洲人看,他未必会这么认为,这就是论语式的深刻,大道至简,万物基于1+1,1+1很简单,你能说1+1不重要吗

举直错诸枉,道理挺简单,但孔子这种老江湖说和小孩说是不一样的,孔子后面给的注脚是“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结合为政以德,结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结合孔子一直信奉的周制,以及这句话是对身为冉求家臣的樊迟说的,这话可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强调人要正直,里面蕴含了对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臣民关系的很深刻的思考。

儒家心法,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最终修齐治平,直接来自论语乡党篇,学而篇等孔子对修身和学习的看法与实践。

就说开篇最简单的学而时习之,你以为这是对小学生的要求?是让你考试之后再刷一遍练习册?这是孔子对立志当官治国的士大夫的要求。习,其实按四书章句集注的观点,本意是指鸟练习飞翔的过程,强调的是你在实践中一遍遍练习所学,一言一行,起立躺倒都严格进行自我约束——你以为礼教是咋来的,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就算是只讲狭义上的学习,这也是一种学习的重要理论,有哲学思考在里面,后面演化为格物致知。佛家一些派别认为感悟真理,就看你的慧根,天赋,傻子没药救,聪明人兴许做个梦咔一下就悟了,这是两种哲学的区分。

现在你还会觉得这书很肤浅吗?


user avatar   lei-ting-z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觉得你行了。

就说明孔子成功了。


如果你觉得“啊好牛逼我做不到”

才说明孔子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user avatar   liang-xiao-zh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举个栗子。

毛泽东说:“为人民服务”

腾讯,拼多多,阿里巴巴说:“用户是上帝”

腾拼巴的文笔显然更好,更有决心,更有魄力,道理也不比前面的差。so what?有的话不是用来摆到嘴上比文采的,而是要放在心里贡着的。

“为人民服务”

极简的五个字,没有什么文学色彩,连笔划多的字都没有。你随便写五个字都能比他文笔好,比他道理深。问题是,别人是要你看他的文采吗?不是的。首先人家不仅是说出来了,其次人家还做到了。别人把这五个字提出来写成书,也不是要和你比文采,是希望下面以及后面的继承者能一样做到或者哪怕是用这极简的五个字时时刻刻提醒和勉励自己。

现在你随便让一个企业领导哪怕是部门的领导,来做报告都可以写出几万字的报告,每一句都比《为人民服务》写的更假,更大,更空,笔画更多。问题是他们这么说了,但是否真的这么做了?他们是否希望他们的员工做到顾客是上帝?no,他们的要求的基点其实是考虑企业利益。如果对企业有利,上帝也不是不能收割的。

《论语》也是一样,孔子作为圣人,作为信仰,作为儒家一把手。他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他做到了,其次,有人把这本书出成论语,其实是在勉励其他儒家学子,希望他们也能做到。因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是儒家学子是榜样。也就是说表面上它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实际上它是一本教科书。

换句话说《论语》是一个孔子的语言文集,他不是红楼梦,要你去分析文采,他记录了一个榜样语言合集,让你去看这个榜样的思哲与思辨的逻辑。其目的是让想向榜样靠拢的后代儒家弟子通过它作为参考向榜样靠拢,就像毛选和毛泽东语录。

当然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起点的人,任何一句话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先贤有可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所以不是每一句都这么使用所以应当作为参考和思考的启发,而不是盲目的崇拜。


user avatar   HuShuoBaDao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5.11更新,更新内容包括正面回答问题以及论语与圣经的异同,更新放在最后----

-----2021.4.12更新,更新内容包括我与Ving先生的探讨过程,更新放在回答后面-----

----此为原回答-------

不请自来,我曾想给一位外国友人解释论语是一部多么伟大而深奥的哲学著作,我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将近二十分钟,然而不用翻译,我仅从他的表情上就能读出不屑两个字,当时我年少轻狂地认为这都是翻译水平不行的缘故,之后我用了二十年才明白了我当时的肤浅。这二十年虽然很长,但其实也可以很短,因为这二十年间我只弄懂了两个问题,一是老外为什么普遍认为道德经是哲学书籍而论语不是,二是禅学如此简单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开悟。

一、从论语和道德经的区别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不敢说华夏文明比别的文明更有智慧但华夏文明确实比别的文明更爱思考,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年前就产生了像诸子百家这样多的的思想学术流派,然而经过时间的涤荡,沉淀下来的只有儒学和道学(道家学术,以下所用道学均指道家学术并非理学中所说道学),我们继续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被淘汰的思想学术流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多用500字就可以概括其中心思想并刨析明白,我们反观西方思想学术,其发展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早期是通过猜想预测人们的行为习惯,后期是通过现象级的行为习惯归纳总结出规律,恰好,西方人保留的正是我们淘汰的,我们保留的却是西方人不认可的,这正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西方思想学术是排除思想行为中的不确定因素来总结确定因素而形成适用万物的规律 ,我们的思想学术是在保留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去研究那些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再来看道德经和论语,这两本书分别是道学和儒学的经典著作,两本书的共同特点是无法用归纳法进行总结,区别是道德经虽然字多但至少还在讲道理,而论语连道理都不讲,只是记述了二爷的言行,让你自己感悟,与其说道德经是玄学(奇幻学术,以下所用玄学均指奇幻学术并非魏晋玄远之学),不如说论语是玄学中的玄学,道德经用了一本书也没讲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而论语提都不提我要讲仁义礼智信,西方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或总结归纳得到一个定理或公理的过程,所以论语作为一部只讲现象的著作不被认为是学术著作,我们认为论语是学术著作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研究将不确定性作为了整个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所以得到的结论不是一个简单的定理或公理,而是一种含糊不清的感觉,这个感觉是需要自身进行体会才能明白的,总而言之,西方人认同的的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可预测性,而我们认同的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讲个故事,有个博主谈到和法国人讨论中国人的勤劳,在我们看来勤劳是一种美德,而法国人却认为这是破坏规则,因为如果所有人都不加班大家就都能少工作多挣钱,但中国人觉得,即便我不加班也总会有人加班,与其我做那个被迫加班的人,还不如做第一个加班的人。但是中国人就一定会加班吗,也不是,他会视情况而定,这个情况就是那个不确定因素,这个视就是体会。

二、通过对开悟的理解论证王阳明的大师地位无可辩驳

最近恰好刷到烟枪老师的小视频,他讲禅宗这个悟字是没有办法翻译成英语的,它既不是inspiration也不是understanding,这个悟字不仅仅是懂得、知道、理解,而且还包含了体会、相信、实践的含义,这个悟可以说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通用工具,是放之儒释道而皆准的修行方法。惠能四句佛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将禅宗精髓阐释的淋漓尽致,这放到西方思想学术研究就应该算是个成果了,但是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能够开悟了吗,不能,所以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研究没有到此为止,还有个悟的过程。那么我们再说儒学,儒学的核心是什么,是至诚吗、是四维八德吗、是修己以安百姓吗,我似乎找不到儒学的核心,儒学大家们似乎也没有说,他们只是让你自己去悟,那么怎么去悟呢,从记录圣人的言行让你体会,到格物致知,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再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返本归初,继续体会圣人的言行,我晕,炸裂了,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去做什么不就好了,为什么反复地要我去体会呢,因为世间万物在不断变化,在人类行为学上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的,吕览察微篇里提到的子贡赎人用来解释这个问题正是恰到好处,端木赐的行为不可谓不高尚不可谓不儒家,可是孔二爷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想法,但如果卫国人都如端木赐一样高尚,孔二爷也就不必提出更高层次的想法了。

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并不由一两条定理或公理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也不一定都有意义,我们也无法一毫不差地记录一个人全部思想行为,所以,聪明的先人将圣人那些有意义的言行记录下来,让我们通过离散的思想行为去体会、去感受,这些离散的思想行为分开来单独去看,也许肤浅、也许能说出更大的道理,但这些肤浅的道理却因时而变、因势而成,当他们汇聚起来便会成为一个光辉伟大的形象,这些也许是后人美化或修饰过的,但并不阻碍我们去追求完美道德风尚的道路。

——————————————————————————————————————

----2021.4.12日更新内容------

在评论区看到“Ving”先生的评论,我本来是通过中西方思想研究的不同视角来讨论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论语》肤浅的问题,竟被人看作是否定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恶文,一瞬间热血上头,奋键疾敲,洋洋洒洒地写就了一篇2000余字的回复,前1000字引用罗织经和文字狱案例类比其险恶用心,后1000字以初中语文知识贬斥其阅读理解能力太差,但当我再看到评论区“西牛氏”先生回复他的评论的时候,我倏然一惊,也许真的是我的写作能力不佳,霎那间心情平复如初,一字一句地删除了自己的回复,然后,我决定将Ving”先生的评论贴出来,请大家评判吧。

再更,应“Ving”先生的要求,把我们的评论区对话全部按顺序贴出来。


Ving先生第1条评论:【看了回答,也许答主处于某种悟的中间状态,即否定。我估计答主还是比较年轻的,40肯定是不到,希望答主能早日突破。
要是突破不了呢,那就比较遗憾了,没有慧根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我的回复:【惭愧,虚度42载,难登虚空境界,遑论成圣,西方科学加持,心中难驻鬼神,身负家庭重任,自知成痴无望,但愿老人康健,妻小平安,偶有闲暇读书得趣。
慧根世人皆有,只是少人浇灌,菩提树常在,根扎明镜台,细看清净界,何曾有尘埃】

Ving先生回复:【看到"西方科学加持,心中难驻鬼神"我就知道你不服。唉,中国先贤的学问什么时候成了“鬼神”?
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一体,特别在方法论的层面与西方哲学/科学迥异。公平地说,这两者应该是人类于不同地区独立发展出的不同文明,都是人类的瑰宝。
你的回答里面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以西方哲学/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一个是主一个是客。令我想到晚清时候,我们的先人以孔孟之道去衡量西方文化,直接斥之以奇技淫巧等等。现在不过是主客异位而已。其实我各人觉得两者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这里我讲一个例子,是我个人的一个理解,学问浅薄,仅作参考。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发展到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知能力的不足、理性的极限,却又附带了一个问题,就是往往搞出不可知论。我觉得这是逻辑演绎的方法论造成的。从某个点开始演绎,一脚油门下去就是千里之外,该踩刹车的时候没踩或是踩慢了就容易极端化,然后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我们的哲学则没有演绎(说缺少也没问题),一上来就是将答案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然后就问你认不认。姑且不说这么干的好处和坏处,至少做演绎的刹车是不错的。我觉得一动一静,是一个很好的互补点,你觉得呢?】

我再次回复:【咦,我看到您这篇回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这篇仓促写就的回答未能正确表达我本来的意思,以至于被您丢进了国学爱好者的对立面,事实上我作为一个肤浅的国学爱好者是和您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然后我仔细重读了3遍,并没有找到明显以西方哲学/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的部分,还请明示,以便我改正。
至于“难登虚空境界,遑论成圣,西方科学加持,心中难驻鬼神”是讲自己难进儒释道三教之门,虚空在释、成圣在儒、鬼神在道,成痴无望是指自己没能刻苦钻研
至于中西方思想学术研究方法,我并不认为有什么对立或者统一的关系,我把他们看作两种不同的工具,在对付不同的问题上各有各的用处,就如筷子和刀叉,我也不认为牛排就得用刀叉好,我牙口好直接抓起来硬啃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您说的互补性,我也赞同,筷子+刀叉在对付多样性食物的时候当然更管用,但是我不认同黑格尔说的论语里没有思辨哲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等等,这样的思辨例子还能够举出很多,只是我们的思辨哲学更繁琐,不想西方思辨哲学“A则B、B则C”那样直接。
若所言有误,还请斧正。】

Ving先生再次回复:【首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1、将儒、道斥之为“奇幻学术”。任何学术的目的都是求真,一个“幻”就是彻底否定的态度了,"不真"的东西还能是学术吗?然后你还来了个"奇","奇"有"特殊、稀少、奇怪"的意思,煌煌中华文明什么时候有这些特征了?科学反倒是兴起了没有多少年,历史中的大部分时候才是"奇"的(我可没有说人家是"幻")。另外,你应该知道"正奇之辩"吧,用了"奇"这个字就等同于说儒道"不正"了。这种"一字定性"的写作手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春秋笔法"。
2、"淘汰的学术流派用500字就可以概括"无非就是三个字"太简单"。把这句话反过来推就是"太简单所以淘汰了"。从表现的特征来说,西方的哲学的特点是复杂精巧,而中国的哲学信奉的是"大道至简"。两者本身是不分优劣、各有所长的,但是套上"太简单所以要淘汰"这么个隐含"规则",那么褒谁贬谁就不言自明了。拐了2个弯,其中一个弯还是隐含的,可是思路是清晰的。
3、你讲"道德经没有讲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德"。我凌乱了,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去正面理解啊。再看你后面提到"西方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或总结归纳得到一个定理或公理的过程,所以论语……不被认为是学术著作",你又讲"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研究将不确定性作为了整个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所以……不是一个简单的定理或公理,……一种含糊不清的感觉"。我觉得你应该是很推崇"公理演绎"这种数学方法论,当然我也很推崇。可是你用这个方法论给《道德经》和《论语》下判断就纯属耍流氓了,本来就是不同的体系,方法论也完全不一样,有个好就怪了。当然,我猜你一定会讲"我只是比较差异啊",那么拜托把"没有讲清楚"、"不被认为是学术著作"、"含糊不清"这类的负面表述去掉,代之以中性表述。而且把结论改掉:《道德经》讲得很清楚,是经典。讲法不同不代表没有讲清楚。
4、你还提到"道德经和论语……的共同特点是无法用归纳法进行总结"。这句话可以证明你确实使用了科学方法论来衡量/判断儒道了。这种衡量/判断的行为本身没有问题,而且还得提倡,比较研究是个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么。但是结合上述3点,那么给我的感觉不对头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你在回复里面讲"没有找到明显以西方哲学/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的部分",真的令我感觉很奇怪,真的没有找到吗?】

Ving先生接连回复:【接上个回复:
结论:初步就找这些吧,你的回答的第一部分基本已经达到"字字诛心"的程度了。考虑的你讲这篇回答是"仓促写就"的,那么我姑且认为你只是"笔力有限,表达不清"吧。
建议:如你所言"西方科学加持"。我也觉得你对科学方法论有着不同一般的执着,无论涉及什么都要下意识地去套一套,评一评。但是,我不得不提醒你,科学方法论虽强,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方法论,有它的局限。你看传统文化的时候要抛弃掉它,要沉浸在儒、道本身,用智慧去提炼东方文化的方法论,这样也许就是一个寻求突破的契机。
其次,我有3个问题想请教您:
1、您提及"西方思想两个阶段,早期是通过猜想预测人们的行为习惯,后期是通过现象级的行为习惯归纳总结出规律"。我看了没有什么头绪,能告诉我前后期的代表观点分别是什么吗?
2、您提及"西方人认同的的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可预测性,而我们认同的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我理解你所指的"可预测性"是指形式逻辑系统的演绎的可靠性,而"不可预测性"是指没有形式逻辑。我的理解对吗?
3、您提及"鬼神在道"。这个我是真的不理解了,道家什么时候是涉及鬼神的了?他讲的是天道和人道。西方哲学在构建初期反倒是依赖"灵魂不灭"的,换而言之,西方哲学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鬼神"之上的。我想知道您的论据是什么?
另外:传统西方哲学的目的一直就是还原论,以求世界之本源,此为本体论。现代则转入认识论,虽然涉及人本身了,但是讲的还是"人看世界",世界并未退席。"人类思想和行为"似乎从来不在哲学范畴之内。西方处理这个的是心理学。
最后,我觉得我们的思辨哲学一点也不繁琐,西方的才是异常繁琐。你比较一下《道德经》和黑格尔的《逻辑学》,阅读的难度不是一个级别的。《道德经》是煌煌大论,直达根本,以心契合就好,哪有什么繁琐的空间。而《逻辑学》则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概念和逻辑进行演绎,跟得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么多细节不叫繁琐还叫什么呢?】

看到此处时,出现了本更开头的那些剧情。

在评论区看到“Ving”先生的评论,。。。。。。然后,我决定将Ving”先生的评论贴出来,请大家评判吧。

然后,我忍不住对Ving先生的倒数第二条回复进行了回复:

1:以西方科学研究方法来看,道家学说就是奇幻科学,儒家学说未定论,这是西方科学研究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
2:请不要以“哲学”这种西方分类方法来侮辱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研究,“太简单所以淘汰了”不正说明我们研究的更复杂、更广泛、更深入吗,而您以一句“大道至简”来概括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研究,那么褒谁贬谁就不言自明了,并且“大道至简”的含义说的可不是越大的道理越简单,请不要把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污蔑的那么浅薄
3:我虽然不能说很推崇“公理推演”,但确实认为它很有用,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研究常用的方法,请不要把老祖宗的东西包装成西方特有的,这样会蒙蔽孩子们的双眼,迫使他们崇洋媚外,这一段同(1),是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观点,不是我的,您把它硬安给我就纯属耍流氓了,另请您说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4:因为您把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方法强行包装给了西方,又把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理解错了,所以您的感觉不对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如果您试着把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方法还给我们,再认真理解一下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您就不会奇怪了

接着,我又对Ving先生的倒数第一条回复进行了回复:

1:早期如苏格拉底、如柏拉图,后期如黑格尔、如勒庞
2:不对,可预测性指排除干扰因素的理论研究,不可预测性指实践研究
3:我说的虚空在佛、鬼神在道、成圣在儒是指“教”而非“学”
另外:我用了“思想学术研究”就是为了避免与“哲学”的混淆,从而将中西方分类法强行混一
最后:如果您以西方科学的方法来看,当然《逻辑学》比《道德经》“异常繁琐”,但中国传统思想并不是“表面上看懂了”就达到目的,阳明心学最反对的就是这种假“道学先生”(这里的道学指的是儒学和理学所说的道学)

于是我收到了Ving先生的再次回复:

你贴我的回复我没有意见,可是你不按次序贴,不贴全。你自己的回复也补贴。算什么呢,断章取义?
太糙了吧。

于是我再次更新,按照Ving先生的要求把我俩截止到目前的对话按照顺序全部贴上来

——————————————————————————————————————

----2021.5.11日更新内容------

没想到一篇急就的回答能得到这么多赞和评论,并且发现自己全文没有正面回答问,所以在此正面回答,同时为论语与圣经相似的评论给出我的一点点想法。

一、我认为论语并不肤浅

这里我先指出一点,浅显不等同于肤浅,浅显是简单且显而易见,肤浅是浅薄而无内涵。我同意论语的道理是浅显的,甚至我也能赞同所有现有的思想学术结论都是浅显的,同时我也必须指出,晦涩不等于深奥,当我们把一长串复杂逻辑通过一个简单的总结表述出来的时候,深奥的理论就变得浅显了,同时,当你的理论基础足够高深的时候,别人看来深奥的道理,对于你来说也是浅显的。我举一个西方哲学的例子,“存在即合理”你觉得浅显吗,“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理性),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你觉得深奥吗,如果这两句表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你觉得他是浅显还是深奥呢。再举一个论语的例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觉得浅显吗,“理解及其过程是一种能够打破稳定态的行为,突破稳定态在积极的认知方向上可以定义为进步,当这种进步符合自身精神追求时必然带来愉悦感”你觉得深奥吗,如果论语全文都用这种晦涩难懂的语句表述,我怀疑它是否能流传至今。然而,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论语浅显呢,甚至觉得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都很浅显呢,在儒学、理学、心学这个传承序列中默认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道理我们都懂”,那些大道理是根扎于我们的本性中的,即便是一个大恶人做大恶事,他也是知道是非善恶的,而不是西方那种认同有人“行恶事以为大善”的思维(参见好莱坞大片),所以论语更偏向实践观而非方法论,(请注意,我用了偏向)。论语在教我们如何追求结果正义的同时,还要教我们追求过程正义和细节正义,所以尽量用最浅显的表达进行叙述,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本普及读物,如果我们把论语和传习录做个比较就会发现这一点,传习录是写给那些在儒学上难再突破的顶层儒士的书,它默认的是读此书的人已经贯通儒学,不再追求细节正义,内容也不再浅显,而大学和中庸作为入门读物,也是同样的道理。好,现在让我们抛弃那些大家都认同的大道理,仅就现象来品味论语,我还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这个例子,学习真的快乐吗,反正我上学的时候觉得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为什么论语说学习快乐呢,我们得读到后面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才能有所悟,这两句离了这么远,虽不一定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但恰好给了我们体会的时间,如此,你能说论语肤浅吗?

二、论语和圣经

这个我有点儿不知从何说起,两本书除了体裁相似外几乎没有共通点,如果把论语和佛经相联系我觉得可能更恰当一些,问答与叙事是宗教典籍惯用的体裁,圣经、佛经、古兰经都是,但这两种体裁并非宗教典籍专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地读过圣经,上帝的话几乎全部是祈使句,论语里面孔子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祈使句,几乎各种句型都用过了,这就有了本质的差别,论语是在启发读者如何做正确的事,而圣经是在改造一个人的思想,大量使用祈使句是奴化一个人基本手段,是一种PUA的惯用手段,这根本无法与论语相提并论。圣经既非方法论也非实践观,更不能称为哲学著作,整个神学体系虽可以看作是哲学,但其理论支撑也不是靠圣经,圣经充其量只能算行为规范的一部分。

题外话说一点,评论看到非常多的真知灼见,如有需要,请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会把您的内容贴出来,无论赞同的或反对的,谢谢。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说的浅一点咱听得懂么。

人家是为了教育和传播,在那个年代,论语几乎就是大白话了。类似老而不死是为贼这种快骂街的词都有了。要孔子说的艰涩难懂,估计身边也就一个颜回能跟着了。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道至简。

有本事的人把一本书说得像一张纸,没本事的人把一张纸说得像一本书。


user avatar   zhi-hu-zhe-ye-25-6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句实话,

圆周率、万有引力,我都能写出来,公式可能没那么好,道理不会比他们差。


user avatar   haljwkpp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有时候学完不想再看书了,特别是不需要考试的时候,好马不吃回头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也需要看啥朋友,借钱的先缓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许是个笑里藏刀的大老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工作累了躺倒就睡,还有空三省?澡都来不及洗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不过吃个七分饱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少得代谢性疾病和三高。住的一张床,一个大学寝室的床也是床,大别墅里的床也是床,但是大别墅里的床还是不容易睡得腰酸背痛落枕,工作摸鱼一定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倒是对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去找有道之人一同,得了吧,谁有道谁没到我都不知道我上哪里道去?好学和吃饭睡觉有关,第一次听说,大师不愧是大师,连吃饭睡觉都能联系出好学,我看再加个上厕所好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是那孔夫子庙能修得如此富丽堂皇,好比网红大佬说我不想红,土豪说我不在乎钱,年轻人说我日子还长,哈哈。怕不知道别人,知道别人干嘛呢,人不是相互体谅和理解吗?为什么我要如此卑微,为什么我只能做点赞人,不能做被赞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现在人和古代人寿命差距太大,您老人家的时间轴应该多延点,好多三十大几的单身狗,如何而立。先把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想明白了,再聊聊四十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说的是各类考研名师吗?张什么雪,雪什么风?刘什么,贺什么,成啥,我记性不好,抱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在考试太多了,没空思考,学得太累,干脆不思不学,躺倒就睡!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什么迷茫危险,除非地球炸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我也要说,我就是不懂装懂,而且让外行感觉我很懂的样子,这才叫本事,而且也有专家大佬这么操作的。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月星辰吗?为啥没有小时,周,季度,年的计算单位呢?学习就为了记住吗?我记得根号四是2,我记得ATCG,我记得减数分裂,我记得啥啥啥,有几个能用上的?如果再让我选择,我宁愿不要语文高考那背诵题的几分,985照样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何为义何为利,不要利君子喝西北风能生活不?什么事君子什么是小人,我不太理解,但是义可以广义于每个人的底线,顺便问一句:孔子老师您需要名利吗?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者好比历史英雄,历史塑造贤者和英雄,孔子老师来今天也许不是贤能者吧,就算您语文满分,高考能几分?那我该不该和您看齐呢?我跟姓马的一些贤者思齐,思了半天,我最后还是姓刘,不能认个马爸爸就改姓;见不贤的人我还要反思自己,岂不是一天一路上都要不停反思?すみません

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说相声的,歌手,演讲家和培训讲师上哪吃饭呢?我也不想当君子怎么办呢,我就要当一个大宝球,滚啊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老师挺喜欢“敏”字,不知道您的爱妾有没有敏字在名字里,不耻下问是您对其他人的侮辱,什么叫不耻?什么叫下问?你去问别人问题,人家就是你的老师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好学和迁怒他人及其不再次犯错有直接联系吗?挺多有性格的好学的老师也经常迁怒他人:这个同学,你给我出去;有些好学的生物化学老师读:枸橼酸钠(gou狗 chuan传 suan na)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都知道了学会了,还存在什么好之乐之?学以致用,我学习是有目的的,不是嘻嘻哈哈过娃娃家。再者,填鸭教育如何可乐,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路边流浪汉,热爱山水,能静能动,挺happy的,长不长寿我不知道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我不能放声朗读吗,我学厌了不能不学吗?我想开网约车,开网店,当网红有错?为啥要教育别人,我自己都没把自己教育明白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家都明白了,还去启发个啥,嫌唾沫太多?其实我不怕对牛弹琴,最怕一堆牛对我弹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最知名的但是最bug的论语句之一,也许百人行都不见得有我师,哪怕有,我为啥就要学习呢,我一个学医药的,和你们美术生怎么搭嘎,难道人体艺术解剖学?不善者改啥,和我有关系?别人身上的毛病我无权动,别人身上的毛病我身上不见得有,改啥呢?改空气?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呵呵你懂的,我就不细说了,只给句呵呵,否则容易违规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老师您是不是生下来就饱腹诗经呢?难道不是学习知道您还能像USB一样拷贝吗?困了就该睡觉,等清醒了再学,再者,生活上的困难,说白了,就是穷,缺钱,请问学习能帮助我解决生活困难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我不是士,我是車,士只能走个田字格一步斜线,老铁,加油,慢慢当士吧,保护好您的老将和老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除了不分昼夜,还不分人呢,想想我的日子比马爸爸们长多了,就欣慰。


user avatar   neopeking1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学习经典的方式不是只读某一经典的文字,而是要阅读经典和相应的注解(commentary)。你觉得肤浅,实际上恰好没有意识到《论语》与其他经典的联系,以及支撑起《论语》那些看似零散的语录体背后的注解体系。

只读经典,而不看其后的传统注解和经典体系,反而实际上是一种受到基督新教“唯独圣经”庸俗版本影响下的方法论。




           

相关话题

  人到底是为什么要活着啊? 
  敢问:一部中华史,五千年的历程,到底在讲述着什么?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考古乌龙事件? 
  日媒称「日本申请将两份佛教史料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唐朝史料」,此举具有哪些意义? 
  为什么让一些网民承认中国有些地方不如西方这么难? 
  明朝真的有国旗吗? 
  哲学和科学能让人活的通透吗? 
  如何评价电视剧《长河东流》(原名《谁主沉浮》)? 
  中国错失了几次能够强大起来的机会? 
  如果因为要炸死一个特高课课长麻田,而要三十个中国人陪葬,中共或是飓风队还会继续执行任务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总有人说二战中日本和德国的普通百姓是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在杨笠代言intel后,intel的11处理器全部拉跨?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