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服运动人士为什么不承认清朝汉族服饰是汉服? 第1页

  

user avatar   miao-er-78-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承认是汉服让人家满族同胞穿啥?这不和韩国指这汉服说是韩服一样了吗?不那能学韩国人偷东西,否定满族同胞的历史创作。


user avatar   kuang-kuang-kuang-71-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民族的服饰是自成体系,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满清是满族,他的服饰跟汉服体系差别是很大的。虽然其在中国古代王朝有过主流的统治地位,但是它的服饰并不是同化汉服或者是在原本的主流服饰体系里面加入自身的元素(类似于元朝),而是基于暴政和屠杀。

所以大家不认可也是正常的!

历史背景:

1644年三月,崇祯皇帝自尽,清兵入关,满清侵略者入侵中原地区,随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明朝军队的节节败退,1645年,清兵杀至江南,南京沦陷,仅维持了一年时间的弘光小朝廷覆灭,满清侵略者之一的多尔衮,基于避免汉人因发式、衣冠的差异引发“华夷之辩”,产生“亡国之痛”,进而起来“驱除胡虏”,使满人重蹈蒙古人覆辙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时候颁布了残酷的剃发令和易服令,此举引发了北方及江南各地民众的激烈反抗,多地有不肯剃发而被清兵所杀戮的,还有许多激于义愤,悬梁、投水而死的。而为了贯彻剃发令和易服令,满清侵略者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针对平民百姓的大屠杀,许多繁华的大都市,皆尽毁于清兵之手,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当时,整个中国,可谓是“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1662年,南明永历皇帝被汉奸吴三桂绞死,标志着满清在中国大陆地区统治的确立,1683年,汉奸施琅率清兵登陆台湾,最后一个武装抗清势力明郑政权覆亡,满洲统治者的心愿:“誓死也要剃掉最后一个汉人的头发,誓死也要换下最后一件汉族的服装!”终于实现,在满清屠杀与民众抗争了三十七年之后,汉服最终从华夏的土地上消失。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再加一条金钱鼠尾的装束,就这么在刺刀、血泊中被固定下来。

明末清初汉人的反抗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满清统治者实际上还是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让步,发布了“十从十不从的”特令,(这条特令只在民间传说等流传,并未见官方资料的有力证明,因此这条特令的真实存在性值得怀疑)其中男从女不从一条,使得在满清屠杀后残余的汉族人群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服饰——汉服女装。为易服而来的血腥屠杀,虽然在汉服女装消失之前就已经停止,但翻阅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未经血腥洗礼”的满清汉族女子的服装,看起来却与其它朝代的服饰是如此的不同。在自然条件下,汉族服饰的存在与演化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很难辨别相隔数千年的先秦女装与明代女装,却很容易区分相邻的明清女装。(网上有中国历代女子服饰演变图,大家可以去搜索看看,明代女子服饰和清代女子服饰的区别到底有多大。)

同时,我们又很难说出满清时汉女服饰与旗女的服饰有多大区别。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虽然旗女是通体一身的旗袍,汉族女子依旧是上衣下裳的式样,但只要延长上衣,盖住脚面,汉女的这种装束,在表观上就几乎与满人的旗袍一般无二了。其中也不乏旗女穿汉服的时候和汉女穿旗装的需要。在满清汉族女装中,大量使用的立领盘扣(注意,这跟明末出现的立领不一样,明立领和清立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物,别有用心的人会有意将这两者混淆)和琵琶襟,以及紧锁的领口都是满装的主要风格。可以说,至此时,汉族的女服已经全盘满化了。(换句话说,到了清中叶,即是乾隆时期,汉服女装就正式宣告消亡。)



为什么汉族服饰中的女装,最终还是彻底的从汉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呢?

我们知道,汉民族传统服饰(华夏衣冠)是“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换句话说,汉族服饰并非只是一类服饰简单加和,而是具有汉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有机体系。

汉民族的文化的肢体是传统的礼法制度、文学艺术、思想理念等等,而她的精神文化内核,或者说灵魂,就是对华夏民族的认同。“认同”是一种情感,也是一个方向,她指引着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事物(也包括人类),使其不脱离它们本来的归属中心。“民族认同感”则指向着全民族的心理中心,也标志着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整体性、向心性、差异性)。“认同”是汉(华夏)文化的基础,也是华夏文明的命脉,始终贯穿着华夏民族文明的发展,她使华夏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更是使华夏文明在与外界交流和自我更新中不会丧失自我的根本。在或者说,没有对华夏民族的认同,华夏文明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健康的发展。剃发易服,虽然仅仅换掉了男性的衣冠,但这却是占汉族社会生活主导者的服饰。

汉人认为“定礼之大,莫要于衣冠”,中国历来就有“衣冠之制”之称,所以衣冠是汉族礼法制度的根基,而汉服男装又是这一根基的主导。汉服男装的消失,使汉族社会原有的礼仪制度也随之解体,汉族服饰不再受原有汉族传统法度的约束。同时,满清剃发之时,杀人立威的做法着实吓倒了那些苟活下来的汉人(有“留发不留头”气节的志士仁人都被屠杀了),在人的基本生存权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汉族原有的“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理念早就被“好死不如苟活”的思想所是淹没。

最重要的是满清统治者成功的淡化汉人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情。通过剃发易服的直接而暴力的方法,制造出华夷类同的假象,利用科举收买拉拢部分汉族士绅,再配合文字狱、禁海令等等彻底断绝一切使汉人可能回忆起自己民族属性的途径。一步步消磨汉人的民族感情。汉人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坚持淡化了,更多的却是对统治阶级优越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模仿(就如同今天一些人向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一样)。失去了汉文化根基,失去了民族认同的精神内核,侥幸残存下来的汉族女装,在满清贵族统治阶级的诱导下,向满装变质实是早已笃定的结果。

有人认为满清的“十从十不从”使汉族女装没有在清初消失,所以,汉族妇女是自觉自愿的吸收了满装的特征,”进化”成了清末的样子,所以,满清的女装不是汉族的耻辱。但背后的事实绝不是如此简单。首先不能以是否被迫来判断耻辱程度。清初的汉族男子剃发易服,多是被逼无奈,蝼蚁尚且贪生,更何况是人,这种汉人我们尚能谅解;但是,象吴三桂、范文程、洪承畴身居高位的这类汉奸,为自己的一己私利、荣华富贵出卖国家、出卖民族,为讨好异族主子自动剃头,比被逼更为可耻。

其次,满清剃发易服,是用暴力手段剥夺了汉族男子穿民族服装的权利,但是清初的汉族人,心里并不认同满族服装。有些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始终怀有民族感情,怀念汉族的衣冠制度。到了康雍之际,有人还是看不惯满式衣冠,这些人鄙薄地说:“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同时感叹明朝的“衣冠文物”。这种讥讽甚至也传到了满清皇帝的耳朵里。由此可见,虽然汉族男装从形式上消亡了,但是汉服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并未立刻消亡,汉族人的“民族认同,自信、尊严、气节、廉耻等等”并未完全消亡。这种意识是潜在的,但始终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汉族人民隐藏的民族意识的折射。

随着时间的推移,剃头令的血迹也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遮盖,这种反抗情绪虽然始终没有完全消亡(一直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和革命党起事时,仍旧存在),却也越来越趋于淡漠。满清标榜的“汉满一体”的衣冠发式,不断地麻痹着广大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汉人的神经。在时间淹没了清初抗清义士的慷慨悲歌之时,更有一批批汉族士人赶往科举考场,丝毫不念及满清转战烧杀三十七载为中国留下的灾难和当年抗清义士的廉耻节义,却争着为屠戮自己祖先的人尽忠尽效。(清末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和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唤醒了已经麻木不仁的广大汉人群众。)

满清侵略者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屠戮,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当剃发易服砍下了最后一个具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汉人的头颅时,就决定了在华夏大地上葬送的不仅仅是一袭普通的衣冠。伴随失去的还是其背后隐藏着的民族意识、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

满清汉女服饰的满化,也如同男子们的参加科考和辫子的进化一样,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但是今天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满清汉女的着装比明朝之前更漂亮。所以汉族女子并非单纯是因为美丽而改变自己的服饰特征,在女装变质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对历史的遗忘和对统治阶级的心理屈从,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离弃。这是比男子的被迫剃发易服更为可耻的事实。

不过现在有些人不但不以此为耻辱,反而将其说成是民族服饰融合,将其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胡服骑射是华夏民族主动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着装便于打仗的优点,华夏衣冠的主要特征,如右衽等并没有丧失,这是华夏民族包容与自信的表现,跟满清的被迫易服不能相比)并论,说成是中国文化进步、飞跃的表现云云;更有甚者,把满族妇女学习汉女裹小脚的陋习(这里提一句,汉女的裹脚在满清时期是残忍的折骨缠,与宋明时期女子仅是为了骑马方便的缠足是不同的)当成典型代表,以为是汉人同化了外来民族文化,沾沾自喜。这种混淆是非、廉耻丧尽的奴才行径,是人类有史以来比吴三桂更加吴三桂的文化汉奸。

灵魂失去的同时,便是躯体腐烂的开始——满清汉女着装的满化,实是满清统治者对华夏文化破坏和对汉族精神全面扼杀的具体体现之一。满装的工艺,虽然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汉族文化,但是满族服饰也有着他自身的风格特征,而基于剃发易服这一点,满清服饰就已被早期汉服运动人士排除在汉服体系之外,一直至今,绝大多数懂一点历史的人都很自觉的将满清服饰排除在汉服体系之外。


user avatar   ce-da-mu-ding-su-l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是在一段时间里汉人普遍穿过的就叫汉服。

如果清朝服饰能叫汉服,那中山装,绿军装都能叫汉服了。

汉服,是,也必须是汉人首先原创的民族服饰,在这个发展过程里,可以吸收别的民族的东西,但是必须为我所用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而且这个吸收过程必须是自觉自愿的,不能是被迫的。

剃发易服明显就属于把汉服连根拔起,又换上了别的系统。汉人自己愿意剃发易服么?不愿意!汉人穿满服是汉服改良吗?不是!是汉服下场,满服上场!

不恰当类比一下:学国画学了一半,放弃,改学油画,就算最后把油画研究得炉火纯青,也不能自称国画大师。

ps:目前“满服”这个词还不是很正式的用语,正确来说应该叫“满洲样”或者“满族式样的服装”,为什么呢?因为满族是没有自己的原创服装的,他的服饰系统大部分改编自蒙古,满蒙服饰的关系类似于明朝服饰和朝鲜服饰的关系。


user avatar   fanmili1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名反对答主林鸿宇的答案

他文章里充满了偏见和攻击,反对汉服的论据看起来非常不合逻辑,而且避重就轻的不解释汉族服饰和汉服的真正区别,如果明代到清代的服饰是自然过渡倒可以称之为汉服,可是这是屠刀强迫汉族百姓剃发易服啊,这其中的历史充满悲鸣和无奈,答主为何不解释呢?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


user avatar   tian-chang-di-jiu-zhong-b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wu-shui-xi-shen-xu-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yang-fan-6-7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一帮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穿上汉服就号称文化传承? 
  为什么越南传统服饰最终满清化了? 
  怎么看待穿汉服要遵守汉服的礼节?如穿汉服的见到穿汉服的要行礼? 
  为什么圆领袍、曳撒和贴里算汉服而旗袍不算汉服? 
  如何评价网红@小豆蔻儿? 
  怎样定义华服? 
  买不起(正版)汉服,买(山)的人,你们怎么看? 
  汉服圈的人会如何看待图里这件汉服? 
  越南阮朝服饰和汉服有哪些异同? 
  汉服成人礼意义何在?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中国的嘻哈没有美国内味?
下一个讨论
周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为了什么文字,钱币,度量到了秦朝才得到统一?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