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康震对于石壕吏的解读?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被惊到了。

第一惊是对石壕吏的这种解读,已经算是超脱天际的创新。第二惊是,康震真要想表达类似的观点,他应该选的文本不是《三吏》,而是《三别》啊!!!!

就这都能搞错吗?

比如,看一看《三别》里的《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垂老别》里,这位老人的家庭境况与《石壕吏》一家几乎无区别,都是“子孙阵亡尽”。但不同的是,这个老人是真的想去打仗报国的。他的妻子知道这件事,趴在路上哭着不让他走。而这位老人也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希望,“此去必不归”,所以让他的妻子在家里好好吃饭。

但《垂老别》与《石壕吏》的根本区别在哪儿?

《垂老别》里的老人之所以愿意上阵,一方面是因为家里的子孙尽数阵亡,他自觉活着已然没多大的价值,也许上阵也是有为家人报仇的心思在;另一方面,老人说“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这里的“忆昔少壮日”一般被解释为老人想到了少年时国家的繁盛,那么面对将国家糟蹋成这个样子的安史叛军,老人自然也是有一股怒气在的。

总之,不管怎么说,《垂老别》里的老人是自愿上前线的,他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也有自己的理解。

可是《石壕吏》里的老人,根本就不想打仗,他是被石壕吏强征入伍的。这种所谓的征兵,说白了就是拉壮丁。所谓“老太太仍愿意做出牺牲”,这特么是“愿意”么?如果她不去,石壕吏还会再过来骚扰他们的,这日子是没法过了。

从历史上说,在任何时代,都有如《垂老别》中的这种愿意上阵报国的人,也有如《石壕吏》中这种不想上战场的人。对于自愿要去的人,我们表示尊敬,但对于那些怕死的人,倒也不必太过鄙视——何况,《石壕吏》中的老人估计也已经六七十岁了吧。可一个人总不该把被迫被拉上阵的壮丁(这早已不能算壮丁了),叫做是“为国牺牲”吧?

明明有《垂老别》这样更适合的文本不用,偏偏去触《石壕吏》的霉头。看来康老师这几年被骂,也着实不算冤枉。


user avatar   qiuqi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啊?

封建统治者抓壮丁,给老百姓抓到家破人亡,这也有办法洗的?

说到杜甫,我也算是个杜学家了吧(不是),那就讲个事儿。

这事儿是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的。

杜甫有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大概意思就是,作者在异地,想老婆。今天月亮这么好,我却不能在家陪你。咱们的孩子还小,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思,也不知道思念长安(杜甫自己在长安)。你自己在家里,一定很孤独吧?说不定还在落泪吧?真想早点回去跟你们团聚啊!

这样一看,很好懂吧?

钱谦益不这么想,他对这首诗有自己的理解。

钱谦益是明末的学者,对唐诗比较有研究。当然,他出名不是因为学术造诣。如果有朋友不知道他的著名事迹,可以百度一下。关键词:水太凉。

他说:“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是讽刺唐肃宗与张皇后。

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把太子李亨留在长安顶着。太子留下来收拾局面,也就没讲什么父子情分,自己直接登基,是为唐肃宗。老父亲在四川被动退位,直到仗打完了才被接回长安,余生过着近乎软禁的生活,晚景凄凉。

钱谦益的意思是,杜甫在这里阴阳怪气了一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说的是唐肃宗两口子不孝,心里无君无父。

袁枚对此的评价是:由是知钱为小人也。

隔了几章,提起钱注杜诗,心里还是不痛快,他又加一句:穿凿附会,令人欲呕。


这种事情,怎么说呢,诗无达诂,诗写出来了,读者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

就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非要说明月和故乡是俩姑娘,你也不能说我错。但你肯定觉得我这人格调比较低下,思想比较下流。

就像这首《月夜》,正常人读这首诗,能体会到一个男人离家在外,想老婆、想孩子、想团聚,这样的很真挚很朴素的感情。可有的人他就是get不到,他觉得诗人想老婆想到一半,诶,我得在这里讽刺一下皇帝。

就,谁也不能说他错,杜甫也不能活过来给我们做阅读理解。但是这种人,你就觉得他没什么人味儿,好似理解不了正常人的感情,脑子里被奇奇怪怪的阴谋论塞满,不剩多少人性了。

就像《石壕吏》。我小学六年级学的这首诗,大部分十二岁的孩子都能体会到,百姓很可怜,朝廷很残暴。但就有的人能读出来,朝廷没办法啊,你们草民得牺牲啊,爱国啊。

你可以这么理解。那我们也能看出,你是个什么人了。


我发现还有人在纠结“程序合法性”“啊保家卫国嘛不然有什么办法”这些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太平日子过久了,同理心已经灭失了……

封建王朝很反动的,求求你们不要再把它跟现在的共和国当成一回事了,你保家卫国,保的也是李家的国,跟你石壕村民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逃兵役的诗有没有,我现在就给你找一首。杜学家不欺负你,这回咱换个羊薅羊毛:

白居易《新丰折臂翁》: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

白居易的诗有一个好,就是不用翻译,基本上只要识字,就能读懂。

这说的是什么时候,“天宝大征兵”,你猜怎么着,就是唐玄宗。这是唐玄宗打吐蕃、打南诏,还没安史之乱呢。

诗中的主人公折臂翁,为了逃兵役,抡着大锤子把胳膊砸折了。此后老头子我与疼痛相伴了六十年,但没有一秒钟后悔过啊,要不然我怎么活到八十八岁还有了玄孙子,“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这诗要怎么解?人民群众里有坏人?不惜终身残疾也要逃兵役,这老头子怎么这么坏呢?“户有三丁点一丁”,这比石壕村那全家死绝强多了吧,朝廷很体恤你们了,你还要逃兵役,你也太奸猾了吧!


user avatar   Jackknife19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咱们的军队在征兵”
“石壕吏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个人没有错”
“不要老是把他归类为统治阶级里面的腐败分子,不是那么回事”
杜甫在这首诗里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他两难啊。为什么呢?他很同情老太太,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怎么办呢?他只能不置一词”

康震这厮(没错我就是要用这个词)属于典型的反智文蠹,民族主义叙事和爱国主义宣传什么时候变成为专制帝制王朝的内部溃烂粉饰了?就算是搞王朝叙事的古人都知道“唐祚亦岌岌乎危哉”的阐发是放在“民不聊生极矣”之后的,这无耻老儿居然还认为老杜“不置一词”“没有做任何评价”?

再来,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咱们的军队”?什么叫“国家的公务员”?一口一个咱们,您老是白头说玄宗的宫人还是让你老子“歇息则安稳”的贤宦?我还真是头一次见拿安史之乱中的唐王室军队当“咱们军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训练都没有吗?

嗯,评论区有知友指出,康教授是“站在杜甫的立场上”,故“咱们军队”的表述没有问题。那么,试问,站在工部的立场上,“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情感表述到底是站在“为了平叛故征敛‘没错’的‘咱们军队’”一方呢?还是寄托在“仆射如父兄”、“抚养甚分明”为前提才“顺”的“咱们军队”一方?

还是那句话,古人好歹知道“致君尧舜上”,重心和注脚落在“爱民”,怎么到了康教授这里这一块儿就整个塌掉了?

再说,谁跟你扯那单一个“吏”的腐不腐败?这是腐败问题吗?老杜的视角是打算批判“吏”的腐败吗?按这厮的逻辑,杜牧写“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是在说秦后宫化妆品浪费情况严重需要搞新生活运动节约建设。

康震这厮要把唐王室军队当“咱们军队”就让他当去,毕竟把他扔回那个场景,他能如愿以偿地为“咱们军队”卖命,还能替“没错的国家公务员”省心——咱康大圣人能自己腿儿着去找队伍,不用捉!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提炼一下康老师的观点。

康震:“石壕吏是谁?石壕吏是国家的公务员,是郭子仪的军队委派的地方部门的武装干部,到村上来完成这次紧急征兵任务。这个人有错么?这个人没错。这里面表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观,三个儿子战死两个,老太太仍然愿意做出牺牲,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看吐了吗?看懵了吗?

先给康老师普及一下我国的征兵制度,我国征兵是义务制,但依据兵役法规定报名是根据本人自愿,男性征兵年龄是18岁到20岁,对于大学毕业生是放宽到23岁,女性是18岁到19岁。如果到了战时可征召36岁到45岁的男性服役。所以,即便到了战时状态,也不会征召像《石壕吏》中那位七老八十的老人到部队当兵的。把石壕吏比喻成国家公务员,真不是红到深处自然黑吗?

很多人喜欢拿现代官僚系统对比古代官僚系统,比如刺史等于省长,太守等于市长,这种比喻私下说一说开个玩笑可以。在课堂上还这么说,就误人子弟了。另外百度百科对"公务员"一词的描述:公务员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人民的公仆。以这个定义来看石壕吏,石壕吏怎么都配不上公务员。

其次,康老师混淆了“人民史观”与“封建帝王史观”概念。石壕吏不是国家的公务员,国家的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而石壕吏是封建阶级压迫剥削人民的爪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按照康老师逻辑,以下文章都变味了。

长城监工是国家公务员,是为了国防建设而召征老百姓。这个人有错么?这个人没错。范喜良为了国家的安定,毅然挺身而出,他妻子孟姜女不远千里而来到前线关爱丈夫,感谢国家给了丈夫为国效力的机会,这种价值观值得表扬。

永州的税官是国家公务员,为国聚财,为国收税,这个人有错么?这个人没错。永州捕蛇者,为了国家的税收稳定,子孙三代冒着生命危险为国捕蛇,子曰:不入虎穴,怎能爱国?这种价值观值得表扬。

皇宫内的太监是国家公务员,为了抗寒保暖,在大冷天走访民间,不辞辛苦的到处收碳,这个人有错么?这个人没错。卖炭翁为了国家的抗寒战略计划,分文不拿的捐出自己刚刚挖出来的薪炭,寒冷一个人,温暖全国家,这种价值观值得表扬。

因为混淆了“人民史观”与“封建帝王史观”,把对人民的压迫者,解释成了为人民服务者。把被压迫的人民,解释成自愿为国家奉献的爱国者。这是对历史的误读,这是对人民的背叛。

最后,康老师缺乏一颗“历史同情心”。想要与历史共情很简单,代入那个历史人物就可以。如果康老师把石壕村的那对老夫妇,代入成自己的父母,把“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代入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你还会说出这样无耻的话吗?

杜甫有这一颗同情心,所以他写出了《石壕吏》。白居易有这一颗同情心,所以他写出《卖炭翁》。柳宗元有这一颗同情心,所以他写出了《捕蛇者说》。从古至今无数读者听者也都有这颗同情心,所以孟姜女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绝唱。至今山海关城头还竖立着孟姜女庙,为一名不知名的妇女建庙立碑,这是古代劳苦人民为自己发声的唯一办法。

清代诗人袁枚读到老杜这首《石壕吏》时,写到:“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谁?是李隆基、杨国忠为首的封建势力,为了自己的奢靡享受,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不要再为马嵬坡的悲剧爱情故事为掉泪了,石壕村里的老夫妻,这才这场灾难的真正受害者。

几百年前诗人袁枚都明白这个道理,而作为当代的大学教授康震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也许他明白,只是故意装着不明白了。

按照康老师的诗词水平和道德境界,也许他会这么写诗——

霓裳羽衣盛世逢,民间亦自有孤忠。

石壕村里夫妻别,为国征兵最光荣。


user avatar   li-xiu-y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一句“当国家和民族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为什么“国家和民族遇到重大灾难”?

不是因为外敌入侵,当时的大唐是世界第一强国。也不是因为贫穷,毕竟当时距离“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全盛日”也就一二十年。

这个灾难的爆发,是因为李隆基用人不当,盲目自大,宠信狼子野心的安禄山,将唐廷半数精锐交到了他手里,否则借安禄山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掀起一场不可能成功的反叛;

是因为李隆基放任李林甫、杨国忠两任奸相败坏朝纲,排挤忠臣宿将,让原先开明的唐廷日渐奢侈朽败,否则的话,有像王忠嗣这样既忠诚又有威望的军界大佬压着,安禄山也不会如此放肆;

是因为李隆基晚年昏聩,在安禄山野心昭然若揭时仍然不相信安禄山会反叛,结果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时候,唐廷毫无准备,否则安禄山也不可能秋风扫落叶般地席卷整个河南河北;

是因为李隆基面对叛乱时惊慌失措,大犯疑心病,听信谗言,先杀封常清高仙芝,又强逼哥舒翰出战,坑死了自己最优秀的一批宿将,还丢了战略要地潼关。当时颜真卿已经率领河北诸郡县举义,郭子仪李光弼带兵威逼安禄山老巢,唐廷仍坐拥河西陇右精锐,要是没有李隆基送来这份大礼,安禄山恐怕要在反叛的第一年就困死在潼关了;

是因为接替李隆基的唐肃宗李亨,不信任大将,派外行宦官节制十路大军,结果在手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史思明一举击溃,否则安史之乱会在爆发后第三个年头被扑灭,而不是拉锯战般地打了八年……

这场灾难,完完全全是以李隆基为代表的唐廷一手造成的,是他们的内部倾轧、争权夺利、举措失当,才让一场完全不可能的冒险变成可能,让一个癣疥之疾变成心腹大患……

值此国难当头,“老百姓毅然挺身而出”之际,这些首要责任人干了些啥呢?

潼关陷落之后,李隆基作势要御驾亲征与叛军决一死战,实际上他只是带着心腹一路向着四川跑去,把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长安,以及上至皇亲国戚下到百万庶民留给了叛军……

唐廷因为自己愚蠢与内斗送掉了自己的精锐,无力平叛,于是乞师回纥以收服京师,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是的,一手造成灾难的人,在灾难来临时跑到了后方,克服京城之后又作为太上皇被请了回来享清福;而“挺身而出”的老百姓,就是在逃难时丢给敌人的累赘,就是谈判时用来交易的资源。

我相信,康震,作为一个至少接受过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的人,不可能读不出来杜甫想在《石壕吏》《兵车行》背后想表达的意思。不过在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大背景下,指望居于庙堂的人去忧民可能不太现实。杜甫毕竟有个诗圣的名头在这里,康老师不好意思直接给他扣上“污蔑天宝盛世的伟大成就”与“给安史叛军递刀子”的帽子,只能在解读上动一动歪脑筋了……

突然想到,普通人说话一般都是以“我们老百姓”自居,康老师的表述是“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这多了一个“的”字的感觉就有点奇怪了……


user avatar   ji-xuan-y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批判也要批判到点子上,我觉得康教授这段话的重点并不是否定了杜甫,也不是为封建王朝的暴政说话。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家天下的封建王朝,是随时可能饿死人的那种时代(高宗,武后时期都经常有人饿死。)

就在唐朝最稳定的永徽年间,江南女英雄陈硕真就带领人民反抗过唐朝的暴政。

然后康老师怎么看这个时代呢?

康老师认为这个时代和共和国是一样的。康老师认为唐朝的酷吏就是现在的干部,郭子仪的军队就是现在的军队。

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唐朝普通人对于征兵这件事才是理解的,支持的。

只有在这个逻辑前提之下,康老师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太太愿意做出牺牲。”

所以康老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啊?

是口头复辟帝制。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石壕吏的本质,是阶级压迫,是统治阶级强行抢夺人力资源。

强行抓丁这种事情,最后还是国民党在干。

本身你拿今天的社会制度硬套古代就是不对的,更何况你套得还缺乏常识,非驴非马。

古代的石壕吏,就算套到今天来,这个吏也顶多是个事业编,谈不上公务员,跟城管一样,哪里有抓人的权力?

而且在当时,唐朝已经实行了募兵制,强行抓人怎么都是执法犯法。

老百姓对执法犯法的官吏难道还不能哼哼一声了么?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坦率讲,凡是主动出来做“明星学者”的人,我都习惯性先对其个人考虑打几个问号。

真正的学术,往往很难亲民。

反之亦然。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诗学诗喜欢风花雪月很正常,

搞学问做人还停在风花雪月,人就废了。

康震一点也不风花雪月,论水平不如叶先生千分之三,甚至都不如成名日久的汉学家,

但是攻讦康震也得有点理由啊,

很多回答根本就是为了黑在黑,隔着屏幕在扯淡吧,

学术上归学术,人品上归人品,屁股上归屁股,

康震既往的诗词研究就走的是文学史加古代政治制度加情节描摹的一路,非常好走也非常讨巧的路子,

比如某某诗人,哪年中的进士,在中央做了什么什么官职,放到今天相当于什么什么部委,第几把手,被贬去地方,又变成了什么什么官,

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

不会出大错,也没有大营养,学术成就真心有限。

但已经说到诗人在今天相当于个什么部委或者什么省的书记了,没法不接着往下说,

康震梳理文学史脉络的精力要远远大于他对诗歌本身的观照,他根本不会写诗,更谈不上个诗人和诗词鉴赏家,

光顾着描述从古到今,

正因如此,就不可能不选择性解构一些古代的诗歌图景,用来干嘛呢,用来达成史观的一致性,并且这个过程就展现出自己的三观和屁股,

太多文学教授和史学家根本就不把古带到今天,极力避免现实关照,

说古代诗人绝对不会跟你扯相当于今天的什么什么官,

在他们嘴里,周家就是姬姓的古代死人,李唐王朝就是少数民族血统的军事贵族联合,人家不跟你扯要不要保家卫国,

我见过太多夹带私货的老师,一上课就404,不等到下课就开始喷,要多公知就多公知,再不就巨犬儒,除了课本那点事,没别的,背地里你也不知道在搞特么啥,没几年原配老婆离婚了娶了女学生,

我不知道这帮人危难关头到底能干点啥,

觉醒年代正热播呢,

我还没去看,但是我知道起码的史实,胡适那种的就是靠不住,指望他们就全完了,

都不要求他们自己上战场或者把孩子送上前线,那是痴心妄想,

甚至连一句,我们抗争绝对必要,我们不惜代价,我们要血债血偿这样的话他们都不说,觉得那样就是脏了自己的舌头,有损文人风骨,

就是要在世界级别的文学奖上,讲日本鬼子一颗糖的故事,就是要讲小河弯弯,就是要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拿着基金会的钱,子女都在世界富庶安全的犄角旮旯里享福,等着炮火硝烟都散尽了回来接着当婊子立牌坊,

这一群人就是这样的,要认清他们。

过去一百多年了,大部分还是那个样子,

今天起码里面出了个康震,在说,

李唐王朝需要保卫,国家的统一和安宁需要不惜代价来维护,

这就比一掰扯鬼子的一颗糖到底有多甜要强百倍。

郑强说,谁他妈说科学无国界,科学为谁服务的时候,有很深的民族烙印的,

文学和诗歌当然也有国界,文学和诗歌为谁讲话的时候当然有现实关照和民族利益在其中,

叙事的角度就是民族的利益,不在这个利益上叙事,这个角度就是私人的,是不考虑民族利益的,甚至和民族国家利益相悖。

石壕吏的视角是私人的,是同情的,更是节制的。在叙事中并未如白居易那样在诗歌结尾抛出一个掷地有声的诘问或者暴露诗人自己的价值判断,

什么时候杜甫开始有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开始不节制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字子美,

他这辈子最美的一天,就是听到了官军收复了失地,八年叛乱结束的那天。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我把后一半丢到开头了,往后不愿意看可以跳过。


——

知乎抽风了放不上图片。

此处有纪念碑——保卫祖国边防的烈士永垂不朽,


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北京市民,还是一个“通告艺人”。

康震就是高配版的黄国伦,

赚个奶粉钱。

《石壕吏》背景是安史之乱,不用赘述了,

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唐王朝腹地被叛军打过来,

当下我们也是腹地,邻居印度,

网民戏称印度是10亿牲口2亿人,

把嘲讽拉到满点了。

印度如果平a过来呢?

非要跟我们换家呢?

潮水一样涌过来,你要不要保家卫国,

要不要挡?

戍边牺牲的战士,哪个不是爹生妈养的,独生子女参军入伍的还少吗?

有没有深圳北京家里有N套房的,上市公司董事的独子去中印边境站岗的?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讲了什么故事,天下承平日久,孩子娇滴滴的,打起仗了女老革命表示儿子不能丢了性命,

唐国强老师贡献了极其陡峻而流畅的人物弧光,娇滴滴的少爷成了保家卫国的汉子,

当下更是太平年代,富庶程度远超建国,更别提封建王朝,

年轻人的血性是可以激发,

但小市民阶级的舐犊之情,小资产阶级财产的诱惑力更是巨大的,

真打起仗来,

一线部队打光了,

需要中大城市年轻人顶上,需要独苗们扛着炸药包火箭筒的时候呢?

有没有小孩说,我家里深圳5套房子,爸妈就我一个,我去了,家里上亿的房子谁来继承?

国家能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少爷们真的不上战场,也是可以预见的,

让富士康的工人们组装无人机,让农家的小孩入伍,抓鬼火少年去当兵,

给少爷家征个房产税咋样,

假如2035年,真的要打台湾了,弹丸之地也没有那么多地方抢滩登陆搞武装泅渡,

就大家出钱买导弹吧,

一枚远火七十多万,

一炮一套二线房,五炮一套学区房,二十炮一套深圳房,

你家产能打几发,能捐几发?

工资有几千,要不要拿出三分之二?

石壕吏太残忍了,我们尽量不死人,三男邺城戍,少有三胎家庭了。

工资分三份吧,两份支援邺城戍。

好吗?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什么好评价的?黑红也是红。

某些无行文人为了流量已经到了无耻的地步。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唐朝在安史之乱和安史之乱后也有国都六陷,天子九迁这样的屈辱,这和晚清时期的屈辱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平民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为什么共产党对日宣战快十年后国民党才对日宣战? 
  明粉为啥都这样? 
  如果明朝不是被满清取代而是另一个汉族政权,中国能避免被西方宰割或减轻被压迫的程度吗? 
  如果王敦晚死十年,天下大势会怎么发展? 
  清兵入關之後對明朝皇室是趕盡殺絕嗎?八大山人作為明朝皇室後裔為什麼仍然与縣令、百姓來往,也敢為畫揚名? 
  有多少考古事实被人为地掩盖了? 
  如何看待仇圣和《大中华民族复仇主义宣言》? 

前一个讨论
人为什么要往大城市跑,小县城为什么不好?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作家阎连科?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