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大,是受宁波影响极大,宁波之于上海,相当于英国之于美国。
当然是江苏啊。
从旧上海移民来说,苏南(旧苏松常),宁绍,苏北(旧淮扬通)各自可以说是一份势力。从邹依仁提供的1949年上海人口籍贯来源来看,苏南,宁绍各占三分之一,苏北大概是十分之一。但是从实际感受来说,可能苏北的比例还要大一些。
上海本身的气质底色,是比较苏南的,也是肥沃平原,也产粮,也有繁荣的商业,这种气质比较绵软,比较安逸,是水乡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因为临海,有渔业,种棉花,实际上又和浙东有点相近,有海洋文化的浸染,有倔强硬气的一面。
苏北,主要是里下河地区的淮官区移民,盐阜二县最多,带来的是农耕文化里比较原生态的部分。淮东平原也是鱼米之乡,但是水患比较严重,商业不如江南平原繁盛,所以人的气质多了分小农的朴实,有时候有点粗野。苏北人还带来了船民文化,还有一点游民气。
从今天的上海文化来看,相对精明细致,看重体制,强调稳定,讲究体面的作风,基本上是苏南文化带来的,但上海人性格明显比苏南人硬气外放,人情交际能力也普遍强于后者,则大概和浙东文化,苏北文化有所关联。
从区划和经济版图来看,上海也长期属于江苏,并且和苏南共同构成长江下游沿江带,只不过在明清时期,这条河流的作用被腹地的运河分解了一部分。而到了近代,伴随着运河漕运终结,长江航运发展,则这种一体化作用开始加强。这里成为各种资本往内地倾销商品的主要通道,民族工业也随之沿江展开,上海和苏南的联系就更加密切了。
不过,纵观旧上海的华人社会上层,基本还是宁波人垄断,宁波商帮广泛掌握了金融业命脉,并且涉足的产业门类最多,而轻工业的实业家则多苏南人,主要是无锡人,地位要相对低一些。
绍兴人,苏州人从事的行业较为传统,如前者多涉足酿酒,锡箔,酱园等传统农业商品行业,后者多涉足教育,出版,戏曲等传统文教行业。苏北人的地位不高,扬州人三把刀,南通人烧老虎灶,更北的盐阜一带只能做最底层的苦力。
相对浙东,更靠近上海的浙北在沪人数则很少。这可能是因为杭嘉湖平原腹地传统的蚕桑业,相对苏南沿江的手工棉织业更晚衰落,后者晚清就开始了,而前者要延续到抗战。浙北人在上海的主要是以湖州南浔为主力的丝绸商人。
浙东,苏北人来上海则都是因为地方经济落后,浙东近代人口极度稠密,但耕地不如太湖平原多,苏北虽然耕地广阔,但水患严重,也谈不上富裕。尖锐的人地矛盾迫使他们出走家园,谋生异乡。
虽然旧上海文化一直排斥苏北,但49后,苏北文化的影响其实是加强的。由于苏北人广泛存在于上海产业工人群体,而后者在此时已经成了社会的主角,上海也从传统工商业都会转型为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苏北文化就顺理成章伴随着上海工人文化而输出了,为地方性格输入了相对粗犷,热烈,平民的气质。
不过新世纪以来,宁绍,苏南人到上海闯荡的渐渐少起来,反而是苏北,温州人打了头阵,大体是苏北人务工,温州人经商,不过苏北也有做生意的。但这些人也不是移民主流,更多的人来自安徽中北部,河南东部和山东南部,大致是中原(黄淮)人和淮西人为主。
不过,至今苏南人外出打拼,首选还是上海,浙北,宁绍则大量为杭州分流,只有在宁波。上海的优势比较明显。苏北人的选择比较各异,相对来说,南通,泰州,盐城人依然还是最爱去上海一些。
【人口】直到建国初,上海跟浙江还不接壤。(后上面要求上海粮食自给,将江苏农田划入)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当然是近的移民多。1937年(淞沪战役前),上海华界户口,江苏、浙江、本地,40%、20%、20%,还有20%人口来自其他省。1950年,48%、26%、15%,还有11%的人口来自其他省。(补:“江苏”“浙江”是爱新觉罗的分法。上海的分法是:吴人、淮人、其它。)
我在知乎潜水三四年了,第一次正儿八经回答问题,没想到还有朋友追更,根据大家在评论区的分歧,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希望不要引起更大的分歧
我是独生女,为什么会找我老公非独呢,我从上大学开始我爸妈就开始给我灌输找男朋友的标准,其实都不算标准,我爸说必须人品好,家风正,当时十八九岁,哪里懂得什么家风正不正,感觉接触不了这么深层次的东西,当然他家里家庭教育是正常的,我跟老公是高中同学,就是高中三年没说过几句话,见了面只点头打招呼的同学,当时不知道他家什么情况,当然他也不了解我家,后来高中毕业同学聚会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他高考失利,我上大学,他留在县城复读,平时也是有一句无一句的聊,越到高考越焦虑,那种自己察觉不到的焦虑,我就很少再跟他联系,怕影响人家学习,反而他有时间会主动联系我,就是普通的打打电话,给他加加油什么的,我当时觉得换作其他同学我可能也会这样,但是他不这么理解的,他觉得我陪他走过了考前最焦虑的时间,哈哈哈哈哈,他非说是我先喜欢他的,陪他聊天,给他加油,后来他上大学,时间宽松了,联系就频繁了,平时聊天知道他有一个哥哥,他也知道了我们家的基本情况,没有什么独生和非独生的分歧,相反平时他有什么事都是我替他想着,他有点大男子主义,更多的时候是引导我这件事怎么做,用他的话说,在他家轮不到他当家做主,哈哈哈哈,所以我跟他性格和处理方式上很契合,我不喜欢操心,都是他拿了主意我去执行
恋爱三年半,结婚七年,都是我俩之间的小摩擦,我不跟公婆一起生活,所以没什么大的婆媳矛盾,刚结婚的时候不管什么事他都向着他父母,他哥嫂,所以我有时候会刻意避免跟他讨论他家的事,慢慢的,到现在他觉得他父母说的不对的地方他会主动反驳,我有时候会替公婆说他几句,让他不要脾气这么大
关于房产,钱,他们家看的比较死,我们结婚一两年里,我爸经常跟他说,一家人不要争啊抢的,尤其是亲兄弟,不能让外人看了笑话,他哥哥家还是俩儿子,我妈说,你们自己如果困难,可以不给家里帮忙,但是也不能在给我公婆哥嫂添负担,所以我们结婚我公婆出了首付之后家里的其他房产我们就主动放弃了,家里还有两套房,一套六间两层的门面楼,家里一些看热闹的邻居亲戚什么的,每次回家过年聚一起的时候就有意无意的说,你俩真是憨,一个首付才多少钱,家里这些房产得付多少首付,我们就当说笑话,一般不接话
后期我婆婆和嫂子知道我一不为他家钱,二不为他家房,才不防着我,有时候往回想想,其实挺寒心的,好在我只为这个人,他对好,对我父母好就行了,这也是有什么问题我不跟他家争执的原因,我会自己开导自己,我公婆养了一个好儿子,拱手让给我了,这些小事就算了吧,无所谓了吧,在他家邻居亲戚眼里我一直是个缺心眼的形象,整天嘻嘻哈哈,大大咧咧
有时候我老公会莫名其妙的蹦出一句,你真是个缺心眼,我都会开玩笑说我这叫不忘初心
本来就是只图他这个人,人好就行了,不能有太多要求,患得患失容易啥也得不到
祝好~
以下是原答案
我是独生女,目前妈妈退休,爸爸还有两年退休,以前小时候邻居亲戚总说,她现在还感觉不到有兄弟姐妹的好处,长大了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就知道了,我现在31岁,看过了有兄弟姐妹的,鸡飞狗跳的家庭关系,我很感谢当年的政策,当然肯定还是关系和谐的多,这种比较就是糟糕的无比糟糕,好的也没比我好到哪去,就我观察我妈退休后的生活,我觉得我妈可能也感谢当年的政策,退休后简直快乐到飞起,哈哈哈,如果我还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估计我妈这会子得在家练习怎么当端水大事呢,我也没有感觉到童年孤独,成年无助,相反我很独立,8,9岁就学会自己做饭了,因为父母工作忙,有时不能按点做饭吃饭,毕业之后在外面工作也把自己照顾的很好,我也不用顾虑父母的房子多分我还是少分我,相反我鼓励妈妈退休之后享受生活,不用想着存养老钱,没人惦记她的退休工资,相反我老公家有个哥哥,我们每次带孩子回他们家,嫂子都有意无意的说我没负担什么的,其实我对公婆明面上还是暗地里在物质上帮助她都装作不知道,我也不想在这事上费心,感觉没必要,一家人开心健康就行,这是我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安全感,我不需要他们家的物质和精神上因为一碗水没端平带来的空缺,刚结婚的时候一家人防着我,好像我图他们钱,时刻要分他们东西似的,时间长了知道我心思根本不在这,才对我像自己家人,我根本不在乎,我只图人好就行了,感谢政策
中途岛战役……
怎么说呢,法学本科,月薪500元就别去了。真丢不起那人。你得有点傲气不是。
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年毕业的,原来叫中南政法学院,湖北是二本,外省算一本。后来政法与财经合并,变成211。中南政法学院原为五大政法学院之一,在南方厉害,广深司法系统好多师兄都是中南政法一脉。02年底,班主任劝我在本校保研,我当时不肯读书了,主要是心思不在课本上了,想去大城市发展。
我老家在苏州,跑去苏州人才市场,本来投了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法务岗,结果人事负责人说,我们这里清华北大人大的法学生简历有很多,还有研究生呢。
我心想,HR的嘴,骗人的鬼。北大和人大就算了,03年的清华法学算是个什么东西,清华文科恢复才几年,也来苏州抢饭吃?清华呢能有几个法学毕业生在苏州?心里骂归骂,牌面上打不过,在中国,清华两个字砸死人呦。
当时苏州人才市场上,我还投了一个张家港国泰外贸公司。我是国际经济法系毕业,专业极其对口,国际贸易术语通则是熟练的,再加上刑事民商各类法律护航,还是很香的。人家外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说了,张家港和苏州一样,都是苏州。本乡本土的,做外贸来钱快。
我对他后半句存疑,将信将疑,于是去张家港一看,待遇还是不错的。第一年保证不低于3万元,保证月薪达到2500元。公司有单身宿舍,可以选择住公司,我在张家港还有亲戚,可以选择住在亲戚那里。这个价位在2003年应届本科生里面,大概算是顶着天花板了。国泰里面的人还说,外贸系统来钱快,据说开单以后,还有按单提成,乖乖,算起来钱景可观。但我那时还是想去大城市发展,一门心思想去北京。
04年,我就去了北京,当北漂。我北漂第一份工作是1900元,转正后2200元。还不如苏州老家辖下——六线城市张家港的外贸公司的水平。我想,既然北漂了,就忍忍吧。人生地不熟,咱还得奋斗。
05年,老家在北京发展的发小先买了房,叫我去看。我看了眼馋,销售也机灵,发展我跟着发小一起买。于是,我家里出首付,在北京南二环买了一套房,我还贷款,月供2000元。这时候钱就不够用了。巧了,公司涨薪,涨到2700元。我心里还是不满意,我还得打魔兽不是。80后年轻的时候,还是挺看眼前的,这样是不对的。我那时候就开始想办法找工作,跳槽。
06年,最终还是跳槽了,谈了个月薪4000元的工作。好,这下和我父亲供我读大学时候的薪水同一区间了,他一个处长03年才4000元一个月。我出道不过3年,我也4000元一个月。于是,人飘了,志得意满。我父母都是民航系统的,我们民航子弟,去天津民航学院,分配到南通兴东机场,一个月才能拿到900元。后来航油系统被中石油和中石化给并购了,他们又托了关系,挤破脑袋进了中石化。
后面一切就比较自然了。反正03年出道那会儿,起步比不上97级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包分配,我是99级,里外里就差了两年,就得自己找工作。
但是,但是严肃的说,我们那一届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干什么都能干成。同学里面检察官居多,文科女生多嘛,女生都喜欢进检察院;不管男女,做法官的都很少。考公务员的也有,工商、税务、海关、边检、城管……都不乏其人。
还有一个大的方向是进银行,我们班在银行系统的,比去公检法司的加起来还多。那时候刚开始发展股份制银行,民生华夏汉口一大堆同学在里面。金融系统里面,做股票证券也是一个方向。还有同学去搞煤炭和钢铁贸易的。
还是应了那句话,我们各有各的工作岗位,我们都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