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第1页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实录》何止是篡改,简直是尸骨无存!

我大明历代先王之实录,底稿没有一本存留于世,不,应该说一页存留于世的都没有。

每一朝的明实录底稿,那些无数人花费无数心血的手稿,都被有些帝王们下令,系统性、制度性的在皇宫之中太液池旁的椒园,让史官动手、宦官监督,全部烧毁,一字不留!

所留下的,只是被再次抄写的版本。可是,即使是这些“再创造”的明实录,都被深锁在机密之地,有的在古今通集库中,有的在内阁;有时在内府,有时皇史宬,历朝实录皆存与此。

为什么,明明只是对历史的记载,会让有些帝王如此噤若寒蝉?

为什么,明明只是对一些事件的简单摘抄,会让最高统治者讳莫如深?

这究竟是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来到《走进科学》,让我们一起揭秘:

《明实录》底稿被全部焚烧之谜。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历代明实录的底稿满清皇帝想烧也没法烧,因为明朝皇帝已经烧过了,一页不留。历代明实录修成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收藏,而是马上烧毁底稿,只留誊录的正副本。

在明朝,《明实录》是皇室的绝对机密,密不外传。《明实录》的修纂工作,对于历朝新帝来说都是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对自己前任的盖棺定论及相关史实梳理,并且,《明实录》一方面是作为朝代历史,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朱明王朝的家史,这也是为什么宣宗之后就只由和皇室关系最为密切的勋贵作为唯一监修官。实录修成之后,誊录正副两本,而实录的底稿则由史官会同司礼监太监在皇宫的太液池旁的椒园烧毁,一字不留。誊录的副本最初收藏在古今通集库中,后来变成了收藏在内阁之中。誊录的正本在嘉靖以前则收藏在内府之中,嘉靖十三年建成金匮石室的皇史宬。

所以,很多人说满清烧了明实录的底稿,这就很魔幻了。

另外,所谓的如今没有明代抄本的《明实录》存世,也很魔幻,国家博物馆存留十册的《大明实录》不分卷你以为是空气么:

最后,看大家对《明实录》这么感兴趣,正好借此谈一谈《明实录》编纂之依据。

实录之体裁起源于唐,明灭元后,取历朝实录藏之于南京。明朝亦仿效先朝,先帝驾崩,新帝即位之初即诏修先帝实录。有明一朝,最权威之当朝正史有且仅有《明实录》。本来在万历朝时,阁臣陈于陛欲效宋朝修三朝国史例,撰修明朝国史。但是直至陈于陛去世(万历二十四年),这项工作也没有全部结束,只完成了一部分资料准备及撰写工作,可惜在万历二十五年六月,三大殿着火,所有资料化为灰烬,由于此时陈于陛已死,后来的阁臣沈一贯因此事非己首倡,所以对此事不是很上心,修本朝史的工作就此搁置。使得《明实录》成为了研究明朝历史的唯一一部当朝官修正史,也是后世清朝官修《明史》时最主要的参考书。

与前朝相比,明朝官制最大的改变当属罢宰相、设内阁。与史而言,其最大的变化当属废弃起居注制度(严格来说是专职史官制度),给后来编纂《明实录》造成了极大障碍,奉旨修实录的官员没有第一手资料(起居注),只能从邸报、奏章等故纸堆中钩沉,即王世贞在《国史考异》中所说的: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出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

这种案牍式编修方式,给实录的编纂造成了不良影响。

起居注制度最完善的当属宋朝,宋朝门下省有起居郎,尚书省有起居舍人来执掌起居注,按《宋史·职官志》,起居官的职责为:

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曰起居注。

然后以记载的起居注交付著作郎,由著作郎修日历(注:日历即某年某日发生何事,此日历明朝开国之初、未废起居注时亦有,名为《大明日历》),有这么一套完善的程序,对照日历再修实录就方便很多,又由于日历是更为权威的第一手资料,能避免后世因实录编纂人员与历史人物的个人恩怨而导致的纷纷扰扰的公案,《明实录》这种公案尤其多。按《宋史·职官志》,起居官的职责为:元灭宋之后,在中书省下面设置了专门的时政科,专职史事。明灭元后,设起居注官,在亲近皇帝的地方记录言行,即张居正文集《议处史职疏》中所说的

国初设起居注官,日侍左右,记录言动,实古者左史纪事,右史纪言之制”(注:《汉书·艺文志》,左史纪事,右史纪言;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后来由于胡惟庸案,明太祖废中书省,隶属于中书省的起居注官也一并废除,一直到万历朝才有张居正大力支持翰林院编修张位的提议,重启起居注官,张居正死后,神宗先专权后怠政,中年之后基本不与大臣接触,致使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即《明史·职官志》所说的“起居注,万历间命翰林院兼摄之,已复罢”。但万历朝起居注制度的复兴依旧留下了《万历起居注》这一十分难得的史料。

除了废除起居注制度,明太祖亦废弃了专职史官。明之前,国史馆和翰林院的职责泾渭分明,国史馆掌记注修史,翰林院掌文学。而到了洪武朝,国史翰林合而为一,翰林院兼掌史事。所谓兼掌,即是基本不掌。翰林院虽然有著作郎这一职位,但是实际工作已经和起居注没任何关系了。只是在每次新帝诏修实录的时候,召集翰林院的一众修撰、编修、检讨参与其中。这种临时性的修史,使得史官并不专业。

由于明太祖废除起居注制度和专职史官,导致后世修实录时,常常会茫然无据。一般而言,实录编纂的依据有两大块:内部的案牍资料和外部的派学士到各地巡视采访本地史料

内部的案牍资料主要包括邸报、各部奏牍等,邸报是史料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邸报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但是只有事实性陈述内容,因此邸报上的内容十分客观准确,奏牍中会有风闻奏事、私人文集中会有美己恶人、神道碑中会有一味谄媚先人,只有邸报中是照实所述,因此顾炎武最看重邸报的价值,在叙述自己的史料选择原则的时候,曾说:

窃意此番纂述,止可以以邸报为本,粗具草藁,以待后人,如刘煦之《旧唐书》可也

邸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红本塘报、刑赏大政、官员进退等,邸报虽然权威,但是信息量少且零碎,并不能完全支撑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实录,因此每次修实录,还需要把将诸司部院的奏章分为吏、兵、礼、兵、刑、工等十个部分,分门别类派专人进行编纂,完成之后进呈给实录编纂副总裁修改,最后内阁大臣里的总裁来润色。这个相当于中央志。

除了从“故纸堆”中找资料,朝廷还会派遣学士到各布政使及郡县采访事实,采访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地境内的功绩可表、言行可传之人,具体便是各地的文武官员、孝子贤孙、忠臣烈士、义夫节妇等。相当于一个简略的地方志,案牍之中的中央志和采访事实而成的地方志,两者合一,便成为了各朝实录编纂的主要依据。可惜的是,在隆庆初年,由于朝廷觉得学士到各地进行采访事实比较花钱,就把这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停止了。在编纂实录的时候,地方史料往往就是让各地的提学官让境内的秀才生员等人抄录一些墓志铭搪塞过去。天启时又启用,崇祯朝由于钱龙锡的建议,再次废弃。

各朝实录编纂不同,所采用的依据除了上述的案牍和地方采访等共性,还有一些别的特性,这些特性有点客观,有的主观,对前朝实录的质量造成了不同影响。例如万历朝的《万历起居注》,天启朝时命董其昌到各地采访而成的精细笔记三百本,两者都是编写《明神宗实录》的重要依据。再例如《明太祖实录》,建文帝时已有修撰,但是到了永乐朝时,永乐帝由于得位不正,需要修改《明太祖实录》中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因此两次修改实录,造成了《明太祖实录》成为了明实录中可行性最低的几部之一。再例如《明熹宗实录》,缺天启四年、七年的部分,很多后世的史学家,例如朱彝尊、全望祖、杨椿等,认为是阉党冯铨在领修《明史》时,看见天启四年的实录对自己诋毁过甚,因此将其销毁,然无确切证据。

历朝实录,先帝驾崩,新帝登基首先诏修前朝实录。实录修纂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有监修官、总裁官、副总裁官。监修官在宣宗之前没有定制,有勋贵有文臣,宣宗时以英国公张辅为唯一的监修官,从此以后成为定制,监修官皆为一名勋贵担任(嘉靖年间修《献宗实录》有文臣作为监修,特例);总裁官一般为殿阁大学士担任,翰林学士也有可能担任;副总裁一般为侍郎和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实录的修纂工作,总体来说是阁部大学士牵头,以翰林院为修纂主体进行了,由于明朝没有专门的史官,所以只有在修纂实录的时候才从翰林院中挑选精英进行兼职史官工作。

在明朝,《明实录》是皇室的绝对机密,密不外传。《明实录》的修纂工作,对于历朝新帝来说都是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对自己前任的盖棺定论及相关史实梳理,并且,《明实录》一方面是作为朝代历史,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朱明王朝的家史,这也是为什么宣宗之后就只由和皇室关系最为密切的勋贵作为唯一监修官。实录修成之后,誊录正副两本,而实录的底稿则由史官会同司礼监太监在皇宫的太液池旁的椒园烧毁,一字不留。誊录的副本最初收藏在古今通集库中,后来变成了收藏在内阁之中。誊录的正本在嘉靖以前则收藏在内府之中,嘉靖十三年建成金匮石室的皇史宬,历朝实录皆存与此。

对于《明实录》,历朝史家很多论述,虽然很多批评,但是对于明朝历史来说,《明实录》始终是最权威的史料,这也是为什么万斯同在《明史稿》的编纂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实录为宗,实录不明或模糊的地方,再旁及野史的原因。

明之实录,洪武两朝,最为简略。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褒贬殊多颠倒。莫疏于万历,而顾秉谦之修纂,叙述一无足采。而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仁、宣、英、宪胜于文皇,正德、隆庆劣于世朝,此历朝实录之大概也。(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引》)

野史易辨,而野史之原于正史,正史之本于实录,明人恩怨纠缠,往往籍代言以侈对笔:如宪宗实录,邱濬修郄于吴、陈(吴与弼、陈献章),孝宗实录,焦芳修郄于刘、谢(刘健、谢迁),武宗实录,董玘修郄于二王(王瓊、王守仁),而正史之受其欺者遂不少。弇州(王世贞)所辨,十之一二。至于洪武实录再改,而其失也诬,光宗实录重修,而其失也秽。(夏燮《明通鉴议例》)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得看版本。

实录的广本、抱本等各种本子,都不是清政府官方出的,纵有修改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版本一并修改,所以如果你认为某个本子的某个地方有清朝篡改嫌疑,那就拿其他本子校一下。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美国民主党党史就知道了,遇到不好说的事儿,不是修改,而是不说

比如民主党原党魁华盛顿,民主党党史说华盛顿要搞快速发展美国,然后就空出了几年,接着直接说在搞起来大吹大擂,什么人站在玉米上边飞之类的

直接就空掉华盛顿已经退居二线不写

因为你造假说华盛顿推崇说玉米这么大很难,搞不好后世又有人翻出来当年杰弗逊在玉米上跑的视频了不是

所以直接删掉

这样前后一对比,大家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华盛顿的错。


同样的,当年王亶望买通了甘肃所有的官员,乾隆所有的渠道得到的消息,就连密折奏事都是甘肃大旱,他也信了,结果有军队上报说因为大雨行军慢了········


同样的,西班牙人对南美洲档案不是篡改,而是一把火,加上杀干净祭司,这样没几年,南美洲印第安人最年老的老人也看不懂古代留下的东西了,更不用说还烧光了呢,只能接受,南美洲印第安人残暴、凶狠的概念了

这类似我们夏商周的时候撞上殖民者,祭司被杀光,甲骨文被烧光,然后后人只能看殖民者的记录,配上出土的青铜器里边的头颅,是吧,一个吃人的野蛮部落就出来了


比如辽宁省档案馆有一套建文帝编写的《明太祖实录》残本,但是都认为不对,问题出在那里?

因为建文帝时候,已经不叫燕王了,叫“燕庶人”,他已经把他叔叔的王位给废了···

可这里边提到朱棣,还是叫燕王····

所以现在通行的看法这是朱棣修改时候留下的草稿·····


南炳文先生就说啊:在明中叶以前,史籍研究者很难接触其书,因而无法对它加以研究。一直到明中叶以后,由于对《明实录》进行重抄,再加上有其他若干机缘,《明实录》才开始在民间广泛传布,于是对它的利用和研究也才随之兴盛起来。


民间一传播,一散播,篡改就很难了······

更不用说,日本还喜欢一船一船的运书了


这有点类似杰弗逊肆意篡改华盛顿,可架不住华盛顿文选当年满地球的发·····最后还是直接就不发了··········还是孔夫子留下的春秋笔法最好用·······


比如刘翊,成化年间的大学士,用电脑搜索查找了一下,英宗实录里,提到他7回,宪宗实录里,提到42辉,孝宗实录里,提到7回,到了嘉靖时候,还提到了1回····

同时期的人物几十上百个

怎么能确保修订的都完整无缺?

还是烧了靠谱···



当然

明实录编写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比如当,“今上”对“先帝”不满时,史臣们便乘机实录“先帝”的恶行。如世宗对其堂兄武宗十分嫉妒和不满,《武宗实录》的修纂官们便就一点也不客气了,就坏事多说,好事不说······

明朝中期,文人黑明朝皇帝就黑后来的乾隆都看不过去····

大概类似于2020年全球大疫,如果过个几十年我们美利坚和中国的对抗中输了,那么美国著名作家圆圆写的美国日记,就成了美国抗疫的真实史料了啊·······

你看隔壁美利坚,不就把写美利坚日记的蓝蓝给撞死了么,哪怕蓝蓝是在夸美利坚,但是总会漏出破绽,还是死了最好,不写就好·····


这就是我说的,烧比改好

清朝修订清实录,“把明帝的诏谕为“敕书”,叙述时“语多卑顺”,但康熙迄乾隆间所修《高皇帝实录》“已尽删对明敬词”

但是还是被庄吉发老先生都扒出来了

还有乾隆的身世,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次公开发布了一件清宫密档,披露乾隆生母姓钱,这一原始文献的记录与《清实录》记载的乾隆生母是钮祜禄氏完全不一样··········


但是,清朝对清实录,采取的就是孔夫子的削书大法

比如。《太宗实录》初纂本还载,“正黄旗厄里克淫其父婢女生子,又满洲壮丁十七名,止编兵三名”。重修本《太宗实录》只留下了“正黄旗额尔克,所属满洲壮丁十七名,止编甲三名”的记载。

至于多尔衮上皇太后,我以为能看到十万字小黄文,更是被删除的啥都没了·····



综上,题主啊

明实录,清朝可能会删,但是不一定会改

因为难度太大了······

搞不好你什么时候一个墓志铭就发现不对劲了···

就全国识字率百分之五的这么一个可怜的情况,调一大批人啥都不干,专门删改古书····


user avatar   zhu-g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穆斯林把共产党消灭了,会不会篡改共产党历史?会不会污蔑其开创者、继承者?

日本把中国占领了,会不会篡改汉族历史?会不会把整个古代中国历史名人都黑一遍?

答案自然是会的,否则就失去了自己执政合法性的根基。

清朝作为在东北吃雪的少数民族,依靠明朝内战从中取利,如何统御主体民族汉族?

换种不现实,不然费这九牛二虎干嘛?那就只能换思想。

什么思想?

明朝很坏,很糟糕,你们吃不好、睡不好,还卖儿卖女。朱家太恶心了,不管你们死活,尤其是明太祖朱重八,手段残忍,性格爆烈,动不动就诛人家九族。他的后代就更可怕了,明成祖朱棣造了自己侄子的反,这是无耻之人。明武宗更垃圾,整个一荒淫无度、下流无能之辈。还有什么嘉靖,家家净也,万历皇帝?死宅,还娶了大自己好些岁的老娘们,心理变态至极!

也就明朝皇帝崇祯好一些,他好就好在,是末代皇帝。

所以,你们汉族看看,明朝历史中有一个好皇帝吗?

既然没有,俺们大清那就是天命如此,老天爷给的还不够臭屁的?

因此,谁敢说明朝好话,必遭极刑,这是恐吓,也是恐慌。为了更大力度的整治这些「不法分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洗脑后代。

如何做?

修书。

年轻人自小接受清朝修正的历史,且踏入仕途就两种方式,要么你武力过人,要么你就读书。无论哪种,你都是为清朝效力,必然要被这种文化熏陶。

一代人不行,那就两代,两代不行,那就三代。通过不间断的大棒+红枣,年轻人被驯化了。

所以我们说,篡改是手段,驯化是目的。


user avatar   he-liu-hun-2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凑个热闹,删改应该是有的,但不用担心,现存《明实录》校勘也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各个版本加起来也算是五花八门

比较早的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原藏北平图书馆的红格钞本为底本,校对整理的《明实录附校勘记》,这也是所谓台本《明实录》(详情可以去看 谢贵安先生的《 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 》 )

现存的一手《明实录》都是抄本,没有刻本,因为明官藏的《 明实录》在清初修完 《 明 史》 后就被下令焚毁,本来实录在嘉靖朝就被烧了一部分,在清代存留的正副官本也基本上被烧了。 所以上述馆本勉强能用

除开馆本,广本和抱本算是比较好的,虽然广本缺了六卷,但其实史学价值也较高,所以经常用来进行对照,当然对于校勘的工作者来说馆本不如广抱本

因为馆本错漏删改确实不少...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为灭《明史辑略》,人头滚滚,光凌迟就十几个。这《明实录》能够活下来,到底有多实。


user avatar   you-shan-yong-hu-chuan-dan-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乎只要一天还有人题这种问题,就没有任何嘲笑抖音快手历史水平的资格。

让我更感到无语凝噎的是,怎么回答的大手子们也在故意钓答主的鱼啊......

话说《四库全书》甚么时候收录过《明实录》?

@李梦阳 师亲自“比对”的是哪个次元的《四库》本《明实录》?

咱也不知道他老是真的不懂还是装糊涂坑害题主?

总之斗胆请各位先回忆一下这两个问题:

第一,明内府旧存的正、副、大、小四本到哪去了?

第二,现存的《明实录》有到底都有甚么版本?

明内府旧存的正、副、大、小四本,在《明史》修成后就被清政府一把火烧了。

官方理由是“腾出内阁大库储存其他的档册”。但用屁股想一下,这欲盖弥彰之举也是为了维护新修《明史》历史话语权的问题。在明修《元史》后默默消失的《元实录》、《经世大典》、《大元通制》(条格外部分)、《后妃功臣传》等等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明实录》从未收入《四库全书》

《明实录》从未收入《四库全书》

《明实录》从未收入《四库全书》

清政府根本不想让《明实录》再被人看到

清政府根本不想让《明实录》再被人看到

清政府根本不想让《明实录》再被人看到

何谈什么“篡改《明实录》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存留的抄本过多,最终让毁绝《明实录》的方针告吹了。有明一代,国史《实录》就曾大量外泄,私人抄本众多(以万历年间制作副本时为甚)。清开明史馆,也曾经誊抄了多个副本以便于工作。其中不少流传至今,使《明实录》的全貌基本得以保全。

今日我们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由《北平国立图书馆藏红格抄本》、《抱经楼本》、《广方言本》三个残缺不全但总体较为完整的明、清抄本而来的。

《北平国立图书馆藏红格抄本》,通称“馆本”。内容为太祖至熹宗,目前一般认为,馆本是清修《明史》时因参与人员过多,明正、副、大、小四本不敷使用而誊抄的副本之一,在《明史》告成之后,明四本及其他工作用副本均焚毁,阁本是唯一一套侥幸留存的。在被移交学部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之前一直扔在内阁大库里吃灰。馆本的幸存,是因为销毁者粗心大意,还是有人刻意保护,我更倾向于后者。

至于馆本有没有被“篡改”过,答案是基本否定的。因为内容与诸本雷同,学人甚至一度还拿捏不准馆本到底是不是明内府副本之一,后来依据抄本中少数的避玄为元字等时代痕迹才得以坐实是清抄本无误。馆本在誊抄之后出现的流失极其严重,以晚清庚子等国难时尤甚。其存世部分固然残缺严重,但已然是所有明实录抄本中最为完整的一个。“中研院史语所”点校本《明实录》就是以馆本为底本的。

《抱经楼本》,通称“抱本”,内容为太祖至神宗。从本版《太祖实录》的题批来看,这个本子的最早部分是万历年间重抄国史《实录》时被参与的词臣偷偷抄出的。但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流失,后来藏者也以其他抄本进行了补充。在归于清人卢址藏书楼抱经楼时,已经变成了至少数个抄本的组合,《正统实录》、《世宗实录》来自一个抄本、《神宗实录》来自一个抄本、剩余部分为万历年间词臣偷录出的原版。还有一些细部的残缺,来自历代藏者补抄的不知名抄本。

《广方言本》,通称“广本”,内容为太祖至光宗。因为其上有“广方言馆藏书印”而得名。广本是一部明抄本与清抄本的凑合本。藏书人恐惧于清代肃杀的文化管制氛围,还对明抄本部分中的“奴”、“虏”等字眼做了涂抹或挖去。一般认为,广本的一些部分比阁本措辞更繁,略接近复制祖本的原貌。

藏于其他地方《明实录》残本都更加零碎一些,篇幅大多只有未必完整的一两个皇帝的实录,甚至更少。时间上既有明抄,也有清

总之对于题主所言“现存的《明实录》都是清朝的抄写本”的说辞,至少以明抄本为主的抱本、广本真是要哭晕在厕所了.....


说一个又令我愈加费解的事,从 @李梦阳 师及其粉丝的对话中,我感觉他老似乎把红格抄本《馆本》误解为《四库》本了。而他的粉丝,又没有分清和前面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抄本》(通称“馆本”)和《内阁大库旧藏红本》(通称“红本”),梦阳师说的明史馆保存下来的曾藏于内阁大库的“比较全的”的清抄本指的明显是“馆本”。仅剩《成祖实录》的两卷而已的“红本”,一般认为来自某个嘉靖以后时间不详的抄本。同时,《馆本》的《太宗实录》近乎完整。

还是希望梦阳师分享一下“永乐七年大部缺损的四库本《太宗实录》”是从哪里看到的。不然我只能理解为您老揣着明白装糊涂,刻意给上图中那种根本啥不明白的网友制造信息茧房了。您装糊涂的时候,您的粉丝们是真糊涂,您可以假装不懂历史文献学,他们是真的不懂。所以,不要辜负他们的信任,谢谢。


然后呢,建议题主自己去读谢贵安教授的《明实录研究》等等,免得被大手子们有意无意的忽悠。

同时,希望答主读毕后具有一定的文献学概念,首先搞清楚雒于仁上书以“酒色财气”抹黑“尧舜之君”万历大帝(我笑了,你们呢),是不是清代文献中才出现的“莫须有”。

明万历刊《四箴封事录》一卷,现存国家图书馆,其书影已经提供在线预览。

在线阅览地址:


补充个彩蛋,最答非所问的那个回答(问的《明实录》他给你扯一通《明史》),拿了本问题下的最高赞,而且遥遥领先中。


user avatar   li-meng-yang-8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果然凭记忆写回答太容易出错了,以后咱得记住,写回答前先查阅好了再写。既然川丹丹指出我写错了,那我就改正,我可不学你错了死缠烂打不承认的套路。咱脸皮薄。

至于你说哪个版本缺失嘛?你自己去对比呗?反正我懒得指出来,永乐七年到八年,常用的比较容易复制粘贴的那个文字版本,缺少了一大段文字。其它皇帝的实录也有同样问题。我是把这个版本误记为四库了。

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实录是比较全的本子,只不过只有影印本。

至于卖弄明实录版本嘛?本话题下谁也别装了,随便百度都能搜到,我是没搜索罢了


user avatar   xiao-sa-man-bu-qiong-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修改的东西很多,例如诗词

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语汇。《四库全书》捏造出一句不伦不类的新词:“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寄奴”是词人对刘宋皇帝的亲切的称呼。被改成“人道宋主曾住”


篡改文化

题主举例的四库全书,毁书造书,古书被毁灭十之五六,据传达到十之六七。对清朝,异朝有不好描述的全部剔除,只留下清朝满意的东西,乾隆修建四库全书,全国搜集古书书籍,禁止私藏,抓到砍头。

就是说,如果你看了四库全书,那么你就得接受满清篡改,夹杂在里面的思想。

例如“中日血仇”改成“中日亲善”

这样被篡改过的书里面读出来的人,还能对清朝有什么恶感,当清朝毁书造书那一帮最精英的读书人吃干饭的?

消灭历史

对于清朝不利的书籍历史全部毁灭,实在毁灭不了的,就假惺惺的把锅丢给其他人。

扬州十日史料,在扬州间XX了七十万人,但是扬州十日记本纪,是在日本找出来的,因为国内根本找不到这种记载。

禁止谈论,私藏,私下编撰明朝历史,抓到就是杀。

清朝修建明史,花费了九十五年将近一百年,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砍得人不计其数,等到明史修建完成,距离明朝灭亡已经九十六年,其中经过数百次残酷的某狱。

顺治17年:刘正宗诗集案,山东安丘刘正宗诗集出版,张静彦做序,诗文中包含“将明之材”一句。

结果:刘正宗绞死,张静彦腰斩

康熙二年狱:庄廷鑨明史案,庄廷鑨从同乡学者处买到《皇明史概》及《列明诸臣传》等书稿,并写了崇祯史和南明史

结果:包括卖书,排版,刻板,地方官员等七十余人死亡。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康熙时期翰林编撰戴名世撰写明史文章,学生集结为《南山集》出版,使用南明年号。

结果:戴名世凌迟处死,家族十六岁以上者斩立决,女子以及十五岁以下者分给八旗贵族做奴仆,提供资料的同乡方孝标被开关戮尸,给书做序的汪X,方庖,王源等人被判斩刑,此案牵连者三百多人。

清朝连文化,流传甚光的诗词都篡改了,流传几百年的文化书籍都毁灭了自己造书,明史的编撰修改解释权全部都在清朝手中,明史修建四代皇帝整整九十五年,中间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某狱,而且这几个皇帝都是清朝最出色的那几个,胆敢私藏,讨论明朝的都是砍头流放,现在的明史,都是清朝流传下来的,你看的明史,都是被清朝修改了一百年,在某狱的高压下,普通人连一个明字都不敢说不敢写,就算是这样,专门掌管修建史册的翰林编撰都砍死一个,几个皇帝亲自审查以后才放出来给汉人看的,

一群人还信誓旦旦说是对的,对明史的描写深信不疑

我不知道有些人哪里来的脸,说明史一定没有被篡改过,梁静茹给的勇气?

另:贴一个另一位答主的回答,算是我这个回答的扩展,不过比我的要详细多了,可以去看一看。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 吃芒果的大魔王的回答 - 知乎

满清编造了哪些明朝黑历史?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03


user avatar   yang-fan-6-79-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我大清的文字狱为什么会如此优秀

我再加一句日本匪帮一直在干的事情:篡改历史书。侵略者都一个样子




        

相关话题

  明朝灭亡后,明朝王爷的结局如何? 
  可否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 
  为什么史学界将从临安失陷到崖山海战这段时期并入南宋,却不将南明政权并入明朝? 
  为什么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很多外国人把满洲人视作鞑靼人入侵中国,而不是一场正常的改朝换代? 
  袁崇焕满文老档通敌信数量是毛文龙2倍,而且没有一封上报,这还不是通敌吗? 
  为什么清朝人口暴涨的那么厉害? 
  如何评价「历史上任何一个亡国之君遇到崇祯登基时的情况,他做梦都能笑醒」这句话? 
  为什么南明史很少人来讨论和涉及? 
  明成祖那么不喜欢仁宗,为什么在位的时候没有易储? 
  明末火枪兵如有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军队的严明纪律和心理素质,还会惨败于八旗铁骑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推特给反华网络水军团「奶茶联盟」站台?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北京正式超过纽约成为全球亿万富豪(资产十亿美元)最多的城市?作为中国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