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百度专注自动驾驶多年却少有消息,华为却忽然展示出一套较为成功备受关注的自动驾驶系统? 第1页

     

user avatar   yi-er-san-si-wu-liu-qi-91-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百度自始至终难道没有明白吗?

为什么要做算法?因为面对复杂场景,需要算法来进行最优决策。所以算法重要的前提是场景复杂,需要用人工智能在复杂场景进行决策,而且这个决策一定比人的选择更加合理。

但是问题来了,为啥场景复杂?很简单,因为对场景测不准啊,正是因为测不准,才需要复杂的算法。

那么如果测得准呢?

测得准的话,那么复杂场景就简单化了,甚至可能会变成有限场景,那么说句不好听的,一旦变成了有限场景,那么算法就一文不值,随便找个大学生做穷举都能搞定。

这就是百度最大的问题,作为一个没有硬件基础的公司,过于沉迷于软件优势,却忽略了硬件变化的路线。

当然,这个路线不会让百度死,百度也可以买硬件做车,但是一旦硬件准确化,就意味着算法白菜化,那么百度就是花钱投了个寂寞。

为啥华为短时间能搞定,因为华为硬件路线选择的对啊,他选择了用更加准确的感知硬件,有效的提升了检测准确度,极大的降低的软件算法的复杂度和工作量,所以可以让你感觉别人好几年搞定的事情华为很快就搞定了。

有类似的例子吗?

有,索尼。

在MP3刚开始流行的21世纪初期,一首歌曲3-5mb的存储空间,对于当时主流的64m,128m的MP3设备,最金贵的就是存储空间。

而那时索尼开发出了全世界最先进的语音编码方法,据说能够做到在音质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把占用空间缩减到100k以内,绝对的黑科技。然而索尼并没有把这种算法商用,而是奇货可居了起来。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存储设备价格大幅度降低,存储空间不再是瓶颈,那么在存储空间足够的情况下,人们不愿意承受哪怕1%的音质损失来换取空间,于是索尼的这个技术只能束之高阁了。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百度的自动驾驶最多是商业化落地差,技术可不差,在城市里行驶的百度无人车早就有。

第二,华为可不是短时间开发出的,华为2012年就启动了智能车研发,2018年和联通合作了全国唯一的真商用化L4网络环境示范区,22019年成为世界拥有自动驾驶标准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只是才宣传而已。

第三,百度可以叫自动驾驶系统,华为则是把感知和控制等硬件全都造了。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人类从1732年发现电开始,花了200多年,无数大牛前仆后继,才最终发明了手机。你却能在淘宝上用2000元花一分钟就能买一个???

这不是废话吗???因为自动驾驶的算法是公开的论文。只要数学功底到了,就能看懂。使用的代码是开源的。只要能上网就能下载到。搞到算法之后,买点显卡就能炼丹。。找几个数学大佬调调参数,就能跑。

人工智能这个方向就这样,入行早,不等于积累多。。


user avatar   er-dong-yue-p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只有华为吹牛逼不怕翻车,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一种图腾,有信仰加成,舆论可以包容它的翻车与不足,这样的企业很可怕,因为他可以利用这种东西迅速起势,然后再利用舆论环境与信仰加成来掩盖不足,即使后来翻车质疑者也翻不了天,后面还会一点一点迭代优化,最后再用时间达成目的。说白了就是先吹牛逼然后按揭交付,每完成一个这样的案例,就会强化这种优势,然后变成一个粉丝心中没有缺点的企业。所以进入哪个行业,哪个行业会变成粉圈,以至于被业内人称为行业百草枯。所以都不用猜,华为只要造车,肯定成功,因为这种信仰营销会放大它的优点掩盖不足,只要利用好这种优势把势头起来,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说话,基本上toC里面做一个成一个,除非行业领先者特别领先或者营销不翻车又或者营销方式相似,但是没有营销不翻车的企业,华为除外。所以要在华为所在的行业生存,除非跟它一样使用这种方式打造粉圈文化,变成没有缺点的企业,从这一点看看好蔚来。

你看这行现在也已经饭圈化了,理性的声音已经被淹没,不是百度没搞好自动驾驶,而是华为那个视频不够真实,实现自动驾驶哪有那么容易,你以为这么多年全世界自动驾驶公司都是吃干饭的?大多数公司现在都在用90%的精力解决那5%的长尾问题,这么多公司没搞定的世界难题,华为一个连路测牌照都没几张的公司,真能吊打所有的公司,那才是违背科技规律的。如果数据和路测不重要,那这是打世界所有自动驾驶公司的脸,人家为了路测一年上亿美元的烧大公司10亿美元的烧,这些都不重要的话那这行就没有壁垒了。如果数据不重要,华为会这么着急弄出轰动效果吗?还不是想用特斯拉模式收集数据。

还有不知道相信华为营销视频的各位,有多少是理科生,你们就真没有一点逻辑思考能力吗?自动驾驶为什么一直没有到来?就是因为长尾问题和模型泛化问题啊,你们不相信牌照也不相信数据,那长尾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啊?靠人力去想象吗?兰德公司就预计过需要有100亿英里以上的数据,才能解决大部分安全问题。这也是为啥现在特斯拉模式这么火的原因,华为说白了也是想走这个模式,所以先来一个轰动效果先上车,反正舆论对其包容用户对其也有信仰加成,所以就不怕翻车,只要上了车以后有的是时间一点点优化。其实跟鸿蒙走的一个路子,利用舆论环境与信仰加成,即使翻车有质疑的也翻不了天。最后会跟鸿蒙一样一个技术问题演变成意识形态问题,翻车后别人质疑也没用,都不在一个频道,你质疑技术别人也会拿民族大义压你,所以就是吹一个牛逼,然后按揭交付,屡试不爽。

还有很多人老说的软硬一体,你们不知道华为的激光雷达现在还不能用吗?极狐现在用的是速腾聚创M1,看AI财经社的最新爆料华为的激光雷达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量产,那么现在哪来的软硬一体?

还有很多人拿两边的视频对比,以此来证明百度不行。首先华为视频中的路段已测试了1年多就在上海研究所附近,apollo那个路段就调试了一周多,这是比算法泛化能力,就是看换一个地方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百度算法泛化能力已经很强了;其次华为使用的激光雷达百度使用纯视觉,这是比成本还有算法鲁棒性,传感器越多越容易掩盖算法不足,从这个角度看百度视觉能做到这个水准那融合感知更不得了;最后华为的视频是华为工作人员驾驶百度的视频是体验者驾驶,这个比的是信心与底气,从这个角度看百度那个叫试乘华为那个叫公关。

还有指望百度出一个类似视频的,我感觉百度肯定不会出,为啥?模型虽然不够完美,但是模型可以迭代,模型泛化能力强。那种视频只有过拟合才能做出这种效果,过拟合就意味写很多规则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全写死,像百度这种领跑者早就换成模型迭代了,光靠规则在开放环境下还不得累死,那得写多少规则才能穷尽所有问题,如果百度为了所谓的演示也去过拟合,那不仅浪费人力还给自己以后找活干,规则写到最后就是一坨屎山,开放环境下规则永远无法穷尽。




我看还有人说百度急了,华为量产了百度呢,确切的来说应该是发布了交付却要到11-12月。百度不光量产了,人家一量产直接出来一窝,下半年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款搭载阿波罗自动驾驶的车出来,到时谁先交付还真不一定,还有apollo计划3到5年量产100万辆。至于车企影响力,现在就极狐绑定华为还单出个版本,长安据说就有1款车明年发布,广汽要到2024年,更好玩的是极狐的北汽还有广汽现场站台apollo,年底还有明年估计得一堆车出来。

所以说不妨拭目以待,明年4月份再来看这个问题,那时候两家的量产车估计都已上市落地,横测对比都已经有了基础,建议到时候一些汽车自媒体可以选取5到10个二线城市或一线城市的冷门复杂地段,就是专挑他们没有路测过千百回的地方,看看大家的泛化能力到底怎么样?我真希望我被打脸,我被打脸事小,但那却是全人类的幸事,因为这意味着华为解决了全世界自动驾驶公司一直想解决的模型泛化和长尾难题,到时候我第一个带着大家宣传华为。


user avatar   chachasna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核心技术的东西不是十分了解,毕竟不是干这个的,如有谬误欢迎探讨。

这事呢,应该算是自动驾驶这个领域的纯软件厂商和纯硬件(集成)厂商的一次PK。

熊厂确实是深耕多年,有各种算法的加持,其想法大概是【改造】现有的各种油车电车,通过在车身上增加少数摄像头和雷达,然后通过算法,以达到自动驾驶的目的,这个也是大部分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所建树的厂商的做法。

而菊厂这种ICT厂商,向来是不讲wooder的。车什么车,就是一台主机装四个轮子,上面给你装满传感器,算法差点多大的事,多塞几个传感器很难吗?什么雷达贵?你等着,明天就给你干到100美元一颗…

另外,传感器、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算法…你确定要和全球第一ICT比这些?

基于上述原因,某菊也很难和传统的大车企们合作这个事,只能找北汽这一类白板素人,因为按照“车就是一台主机加四个轮子”这个理论,与某菊合作的车企,只剩下装几个沙发、敲个外壳这种活能干了…

最后,这个谁输谁赢,取决于某菊是不是真的横下心来非要在这个行当搞事。如果就是吹个牛13就算,反正终端这帮人闲着也是闲着就当个副业玩玩,那样的话,没事发生大家该干啥干啥。

但如果是某菊就冲着城市智能交通这个维度去的话,拼着亏个三五年,把全车的雷达和传感器降到几万就能搞定…那么很抱歉,直接就是全行业洗牌,没几个能活下来的。

你可以不信,最近的一些例子,可以了解下光伏行业的阳光电源它们,是怎么被ICT企业降维打击的。


对了,熊厂的愤怒也可以理解,你好不容易拿到一本绝世武功秘籍,千辛万苦练到第四层,眼看就要神功大成称霸江湖了。这时突然跑出来一货,左手扛着镶满宝石的等离子护盾,右手拿着把神器级的加特林,然后说和你比试武功…我去你xx的这也配叫武功?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其实,主要取决于你的团队,以及商业模式。

我假定你一个便携小工具是没打算赚大钱的,只是顺带附送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不可能专门为了这个项目去培训或者招聘」。

那么结果就很显然了:你的团队成员会什么技术,那就用什么技术。什么方法能立即上手就用它。——其它的因素都是次要的。因为理论上,现在任何技术,都可以用来写桌面应用。所以技术本身不是痛点,痛点是你的团队成员懂什么,最喜欢用什么,那就赶快用上

我很难相信为了一个便携小工具你们会专门让团队学习培训新技术或者专门招一个懂新技术的人来带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参考其它回答。


user avatar   yishui-zhe-x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lao-lang-52-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实从事ic行业的人都知道。海思真的就是独一档,剩下的叫其他。

很多公司得hr一边骂着海思华为的人做的太窄了,这不好那不好,另一边又使劲挖他们的人。

至于小米之流,如果真的是搞制造,芯片这种硬实力,就是个笑话。人家明明就是个投机商人。

oppo和vivo真技术研发都比他强得多。oppo的芯片子公司都是超1000人规模的大公司了,挺看好的。


user avatar   vincent-qq-sm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实从事ic行业的人都知道。海思真的就是独一档,剩下的叫其他。

很多公司得hr一边骂着海思华为的人做的太窄了,这不好那不好,另一边又使劲挖他们的人。

至于小米之流,如果真的是搞制造,芯片这种硬实力,就是个笑话。人家明明就是个投机商人。

oppo和vivo真技术研发都比他强得多。oppo的芯片子公司都是超1000人规模的大公司了,挺看好的。


user avatar   boub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实从事ic行业的人都知道。海思真的就是独一档,剩下的叫其他。

很多公司得hr一边骂着海思华为的人做的太窄了,这不好那不好,另一边又使劲挖他们的人。

至于小米之流,如果真的是搞制造,芯片这种硬实力,就是个笑话。人家明明就是个投机商人。

oppo和vivo真技术研发都比他强得多。oppo的芯片子公司都是超1000人规模的大公司了,挺看好的。




     

相关话题

  华为自动驾驶业务原负责人苏箐离职,对华为造车意味着什么? 
  除了百度,国内还有哪些无人驾驶公司? 
  小米宣布开始造车会对五菱汽车带来冲击吗?小米的优势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驾驶辅助系统的主动探测设备是如何防止互相干扰的? 
  人工智能退潮期来了吗? 
  如何看待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在广州疫情的表现? 
  如何看待四川南充双福街的重大特斯拉车祸? 
  政策会成为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主要阻碍么? 
  这么多行业都在跨界造车,能给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技术突破么? 
  如何看待马斯克称特斯拉自动驾驶安全性是普通车10倍?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水平如何?你信任自动驾驶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小米因广告链接触碰即下载被判赔偿用户 1 元?
下一个讨论
特斯拉 8 月销量打破双项纪录,这意味着什么?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