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诸葛瞻和姜维不应该关系很好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诸葛亮病逝到蜀汉内部分裂,中间有将近三十年时间,你现在倒退到90年代做对比,政治关系网跟也大不相同。从前不觉得他执政有什么好,现在回忆起来对比,发现从前还不错,我是说诸葛亮呀!

姜维与诸葛瞻关系恶劣是蜀汉政治环境恶化所导致。我认为诸葛瞻初期与姜维有点关系,诸葛瞻出任射声校尉、侍中的时间有大概率与陈祗掌权时间重叠,陈祗是侍中兼尚书令,姜维的政治朋友,亦由费祎所提拔。如果诸葛瞻曾与陈祗同期出任侍中,立场大概是一致,甚至有可能诸葛瞻于257年时就已经是尚书仆射,作为陈祗的副手。他也可能是陈祗死后,被刘禅连同樊建一同提拔进尚书台。

段谷之战前,蜀汉仍以北伐为主要方针,陈祗一向迎合刘禅,说明这时候刘禅、陈祗、诸葛瞻还没有打算“制约”姜维。段谷之战后,蜀地反战舆论高昂,谯周递上《仇国伦》跟陈祗吵架,自此姜维的军事行动才开始受到重重质疑。

257年是矛盾爆发的转折点。

即使一向被认为迫害姜维的费祎,两人也只是政见不和,费祎一方面在军事上约束姜维,一边却把姜维拉进录尚书事,晋升为卫将军。没有这层关系,姜维就真只是武将,跟王平、马忠没啥区别,只是并列三镇大将军,费祎此举让姜维实权凌驾于马忠、王平之上。就是说257年以前,即使费祎与姜维政见不和,对姜维都还相当倚重,可称的上费祎嫡系,与陈祗在一个政治团队,自然是彼此扶持。

可陈祗到258年便去世,蜀汉中枢行政内部破碎,刘禅让樊建、董厥、诸葛瞻重组尚书台,再引入黄皓对国政进行干预。其实黄皓做什么事,多少夹带着刘禅本阿斗的意思,从那时始就酝酿着对姜维夺权,姜维感到不妙上奏要杀黄皓,被刘禅、黄皓糊弄过去,于是姜维跑到沓中避难,示意着姜维退出尚书台。

姜维由成都往东北方向往返,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姜维有可能经常经过成华二仙桥公园.......

可见,诸葛瞻和姜维间不存在什么私人矛盾,完全是政治上因素,自刘禅起到诸葛瞻、董厥、黄皓中枢机构都不希望姜维继续执掌兵权,期望收回姜维实权,对蜀汉全国战略进行调整。连老同志廖化都打算约上宗预去拜见诸葛瞻,探一探新的政治风向,这两位与董厥、樊建一样也都曾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按说他们应该无条件对诸葛瞻示好才对,可宗预劝廖化平躺就好。

张翼虽是赵子龙的副将,也受到过诸葛亮的夸赞和提拔。张翼此前因反对北伐,当庭跟姜维吵架。这又不难看出问题,诸葛瞻作为少壮崛起,对姜维、廖化、宗预一堆老同志存在威胁,说不好听点,你们这些老同志该退休了。这也是为啥即使张翼与姜维吵架,仍是姜维核心战友的原因。诸葛瞻和黄皓要制约姜维,可诸葛瞻也打算除掉黄皓。正如诸葛亮不满法正作风,为了国事还是与法正合作。杨洪和张裔私交甚好,为了公事频频作对。

政治就是如此复杂,与你政见相同,但不一定是朋友。与你政见相背,仍旧是你战友。

廖同志对此比较消极,他一方面和姜维立场一致,不想被退休。另一方面,他知道形势不妙,让姜维别执着北伐。那时期蜀将老年化严重,诸葛瞻做为新上台的中年人,或可能打算实施一次大整改,从罗宪当时45岁年龄推断,阎宇大概也在40多岁范围,他们一群中年人自认为是中坚力量。

诸葛瞻自上台以后被寄予厚望,蜀汉但有什么善政,人们都说是诸葛瞻所为。诸葛瞻本人大概想再造诸葛亮的辉煌,诸葛亮当年能让蜀汉在夷陵之战后起死回生,他诸葛瞻怎么就不行呢?可惜因为蜀汉灭的太早,现已难知晓诸葛瞻全部意图。

诸葛瞻、董厥等人的做法只是让姜维回蜀出任益州刺史,并交出兵权,这场政斗因魏国入侵而终止。如果情况持续发展下去,也许能和平解决,问题是政治这码子事,不要轻易相信:“投降输一半”的鬼话,上一位叫曹爽的人就是信这话........

所以姜维只能依靠持续战争来维持兵权,《华阳国志》记载姜维在魏军打到成都之际,他的态度是:“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姜维甚至期待通过魏军逼近,让刘禅、诸葛瞻、黄皓等执政者知道他的难处。(为什么没有董厥,因为董厥当时在姜维旁边)

以刘禅对姜维的深厚感情,想来也不至于要弄死姜维,只是让诸葛瞻好好劝劝维叔放下兵权,开心快乐做益州刺史就完了,干嘛一定要去跟魏国PK。维叔却认为:“瞻子,你还太年轻你不懂。兵权这玩意水很深,你把握不住,我可是身经百战了”因而双方相持不下。

拿诸葛亮的关系去维持蜀汉众臣和睦不可能,当时的核心成员里几乎找不出不是诸葛亮故吏,董厥、樊建、杨戏、宗预、胡济、马忠可全是丞相府的人,要顾着丞相府关系,姜维为啥还让诸葛亮相当赏识的杨戏丢了官?

要说北伐兴汉是诸葛亮的志向没错,可诸葛亮走的也是汉代霸王之道,不可能只讲霸道而不兴王道,治国安民也是诸葛亮的志向。况且,陈寿给诸葛亮评语有八成是评价治国,关于军事只有一段话。姜维履行的顶多是诸葛亮一部分志向,而董厥、诸葛瞻等人履行的是诸葛亮抚国安民的志向,他们政治产生分裂,恰恰是不能完全履行诸葛亮全部思想的结果。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瞻还是诸葛亮的亲儿子,不应该天然支持北伐么?

对于诸葛瞻试图解除姜维兵权的动机,史料记载非常明确:

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诸葛亮虽然五次北伐,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都属于持续时间很短的有限军事行动,真正大规模北伐都需要准备三年左右的时间。姜维掌权后却是连年大规模北出,甚至春季刚回成都,马不停蹄又大举用兵。

无论是姜维的老同事们,东吴的旁观者,抑或是后世史家,都将姜维的穷兵黩武列为蜀汉衰退甚至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须知,延熙十六年乃至十七年姜维开始大规模北伐之时,蜀汉朝廷并未见异议,甚至还有张嶷这样的宿将名臣鼎力支持。但到了十七年冬撤兵,十八年春姜维又要发动大规模远征,反对声音才开始出现。

维议复出军,唯(张)翼廷争,以为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一个“唯”字,充分说明张翼形单影只,恐怕诸葛瞻并不在北伐反对派之列。随后洮水大捷,矛盾被胜利所掩盖。

但到了十九年姜维再度大规模北伐,并轻兵冒进大败于段谷,积累的问题开始总爆发,标志就是谯周作《仇国论》,并与主战派廷争。

从客观条件看,姜维时代的蜀汉国力相较于诸葛亮时代已有明显下降,北伐的频率却远有过之,消长之间,姜维无节制的用兵当然会导致国家危机。

到了二十年出骆谷之后,估计姜维也意识到了这点,抑或反对派声浪之大让他不得不有所让步,遂在成都消停了四年。期间,姜维以大将军之尊留在朝廷,同时诸葛瞻的政治地位稳步上升,似乎没有证据证明二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景耀四年,诸葛瞻与董厥共平尚书事,开始执政。五年,姜维再一次发动北伐,亦未见此时已执掌尚书台的诸葛瞻强力制止。

问题是,此次北伐又败于侯和,这下盖子彻底捂不住了。

从“召还”看,诸葛瞻与姜维矛盾激化是在侯和战后,此时停止北伐已经成了朝野共识。忍无可忍又岂止诸葛瞻一人?台阁执政的董厥、老牌反对派张翼,乃至宿将廖化都持有相同观点:

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诸葛瞻和姜维此前关系再好,位列台阁,于国家大事也必须先公后私,如果面对朝野汹汹物议而无所作为,那才叫奇哉怪也。

虽然姜维的军事才能出类拔萃,但这位掌握兵权就要一条道走到黑,如此下去不折腾死蜀汉也得折腾死自己,咋办?后世人看着都很绝望,估计诸葛瞻也得抓狂。召还为益州刺史的妥协方案已然是上佳的和稀泥方案,须知蜀汉本就是一州之地,益州刺史掌握地方大权,是重中之重。此前出任过此职或类似此职的是谁?刘备、诸葛亮、蒋琬、费祎。这台阶给的也不算离谱,可惜妥协还未达成,强敌已然杀来,诸葛瞻、姜维的关系遂定格在了历史的最低点,奈何奈何。

总结一下,景耀五年之前,看不出诸葛瞻与姜维关系恶劣;景耀五年之后,二人政见对立,关系恶化,也没法不恶化,摊手。

顺带一说,刨去谯周这号嘴炮人士,有实力的姜维反对派如诸葛瞻、董厥、张翼、廖化、阎宇等在史书上的评价都相当不错,蜀汉就在一群忠臣义士的对立中完犊子了,这真是个令人忧伤的故事,而且相当的政治不正确。

所以,大家开心得决定了,死太监,全都是你的锅。

就酱。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三国时期曹魏有那么多军师谋士,而蜀汉只有一个诸葛亮? 
  姜维真的是私心作祟才不救诸葛瞻的吗? 
  刘备是否怨过失荆州的关羽?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从出山到去世,能力是不是一个逐渐下滑的过程? 
  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进而一统三国,刘禅的评价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你处在诸葛亮的位置,当魏延提出分兵一万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建议,你会采纳吗? 
  《出师表》为何最终没有对刘禅起到规劝作用? 
  为什么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 
  马谡是真有大才还是言过其实? 
  诸葛瞻和姜维不应该关系很好吗? 

前一个讨论
20-21 赛季欧冠决赛切尔西 1:0 击败曼城,时隔九年再度夺冠,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最后毁灭魔戒的是人性的贪婪而不是爱?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