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请问首辅是什么意思? 第1页

  

user avatar   159271025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好像回答过很多类似的问题了,这里就简单、直白地回答一下。更详细的关于明朝内阁及首辅的问题,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个回答:

1、请问首辅是什么意思?

首辅,即明朝内阁诸辅臣之首,亦称“元辅”、“首相”,皆是一种俗称,本非正式称谓,但至明中晚期,“首辅”、“首相”、“元辅”等称谓已经堂而皇之出现在明朝官方国史《明实录》中了,文武百官乃至皇帝本人也经常在书面、口头上这么称呼。

2、首辅在古代是位怎么样的官?

严格来说,明朝官制中并没有“首辅”这一官职,所以无法简单地回答“首辅”是何官何品,因为这只是对执掌内阁之人的一种俗称,它和明初中书省的左、右丞相(正一品)以及六部尚书(正二品)、侍郎(正三品)这类官职不一样。

而内阁首辅通常有殿阁大学士(正五品)、某部尚书、侍郎、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东宫辅臣(太子太师等,从一品;太子少师等,正二品)的官衔。

另外,要区分殿阁大学士、内阁阁臣的异同,二者不完全等同。明中前期,内阁阁臣不一定就戴衔殿阁大学士,也可能只有翰林院学士的官衔。

3、在朝中地位如何?

内阁及首辅的地位,在明朝各时期不一样,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越来越高,但中间也有一些波澜。

内阁首辅的地位高低,还是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时期、不同皇帝、不同首辅,都不一样。主要是看皇帝对该任首辅的信任程度,比如李贤、张璁、严嵩、张居正等首辅就权重位高,俨然当朝百官之首;万安、徐阶、申时行等首辅就远不如前者。详见明朝首辅真的只是宰相换了一个称呼么?

4、内阁首辅日常主要做什么?

各时期不一样,参见上面详细的回答:明朝首辅真的只是宰相换了一个称呼么?

5、手底下有哪些人给内阁首辅干活?

次辅、群辅与首辅共同议事,有些时期也能参与票拟,彼此是同僚,既然都是为皇帝办事,不算是给首辅干活。

另外,在内阁制度形成早期,内阁与翰林院合署办事,一些内阁阁臣并没有殿阁大学士的职衔,戴衔实为翰林学士,不过应该也不算是给内阁首辅干活。

真正算是给内阁首辅干活的是内阁的“书办”。

中书科中书舍人(从七品),一般有二十人左右,分在内阁的制敕、诰敕两房,充当书办。但书办也不一定都是中书舍人,也有一些尚宝司、司经局的官员,或者还未授官的进士、举人,根据出身、资历的不同,这些书办还分为掌房事、办事、供事。

实际上这些书办的活在明初就是由内阁阁臣干的,从宣德朝开始,内阁阁臣地位日渐尊崇,一些无关要旨的视草或例行文字,无须由阁臣亲笔,而由书办代写,减轻内阁阁臣的负担。甚至一些重要的机密文件,也由阁臣授意,书办执笔。

这些书办算是内阁属吏,标准的内阁“打工人”,可以称得上是给内阁首辅干活。但因为内阁本身权重位高,这些内阁书办也跟着水涨船高,不少人甚至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其后的仕途也非常好,很多甲科进士乐于进两房做书办。比如有名的《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就曾经于隆庆年间入内阁制敕房办事。

至制敕、诰敕两房,今为阁臣掾属,仅比唐、宋宰相主书堂后之役。然永乐初设内阁,本理制诰,其后渐以中书入直,犹唐、宋两制之意。宣德间始专设西房处之,而阁臣身居於东,因有两房之称,非专属中书官也。其後制敕、诰敕又分,而两房遂属之中书,称阁臣属吏,然其术自云文渊阁书办,或云内阁书办,专随辅臣出入,一切条旨答揭,俱得预闻,揆地亦间寄以耳目,其选本不轻,且得拜翰林典籍侍书,及司经局正字等官,与玉堂称寮采。而修实录,修书史,俱得效劳,充 誊写、催纂、收藏之役,以至东宫出阁,亦供事讲筵,他日龙飞,并沾恩典,或得荫子,俱非文华诸人所敢望。又何论武英诸君?自此遂讳称书办,改署其衔为办事。於是两房诸寮,间有甲科名士亦居之,如徐学谟以吏部主事入供事,吴国纶则出拜吏科给事中,严杰出为御史,归有光则入为太仆寺丞供事。至於乙科,非高才大力不得入。其不愿久留者,俱以郎署出为藩臬大吏矣。其以监生儒士选者,亦得积资带衔卿寺部堂以上尊官矣。穆宗朝,高新郑始建议,两房不得拜卿贰,两殿不得过四五品,上允之,命著为令。然未久已尽逾越。而两房又日以加贵,即两殿有朵愿登瀛,至倾橐罄家,求改入而不得者矣。以今日两中书相视,几有云泥泾渭之别。然成化以前,惟武英稍为猥杂,而文华之与两房,似亦不甚轩轾也。
太常少卿程洛者,即宣德间中书程南云之子,先以尚宝司丞,在内阁司诰敕,成化乙酉年,取入文华殿东耳房书办,以至今官。则中书官旧例可知矣。南云官太常卿,至充廷试读卷官。

关于“书办”:

书办为筦文书者通称,以故秘殿内阁,凡带衔中书科,俱以入衔,本不足讳。如辅臣大拜,奉旨则曰入阁办事;甲科各衙门观政期满,未授官者,曰某部办事进士,盖俱以政务所自出也。若两殿各有侍直房,内阁又有制诰两房,所司不过笔札。今两房久次者,忽自尊其衔曰掌房事,其次则曰办事,至效劳者亦称供事,以自别于书办,两殿官亦因而效频焉。而书办之名,遂专属于大小曹署之掌案胥吏矣。今胥吏书办之权,已超本官之上。而吏、礼、兵三部之权,又超诸书办之上。恐带衔中书官,无此炙手也。

6、见到内阁首辅要如何称呼?

看题主的意思,“见到”应该是指当面称呼了。一些史料有直接称作“首辅XX”、“首相XX”的记载,比如“白首相庄”,“首辅费宏”,但多用于书面;

如果是当面称呼,那称为“阁老”的比较多,官方的《明实录》中就有这么记载的,比如“刘阁老”、“王阁老”、“申阁老”等等。

一些官员士大夫私下的信件、笔记,也有“相国”的称呼,比如“王相国”、“叶相国”等等。

或者直接称为“某相”,比如“华亭徐相”,指的是徐阶。

对了,明朝特别重视地域,经常以地名(一般是县名)代作称呼,比如“张江陵”、“江陵”,指的是张居正;“华亭”指的是徐阶;“分宜”指的是严嵩。不过一般人恐怕也不敢当面这么称呼。

其实很多时候直接称为“某公”、“某丈”就可以了,比如“张公”、“徐公”。

另外,的确也可以直接学现代影视剧里的那样,称内阁首辅为“大人”,就是有点谄媚的嫌疑,如果你官微年轻,这么叫倒也没太大问题。

但要注意,这不是满清,没有见官就叫“大人”的习惯,更不太可能同僚之间互称对方“大人”,这是互相认作对方爹的意思吗?

“大人”本指的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尊者,有时候为了表示谦逊,也会称自己特别敬重、推崇的人为“大人”,或者是称自己家里长辈为“大人”,如父母、祖父母等。如果随便见到一个官就叫“大人”,大概率为士人所不耻,以后前途堪忧。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

【内阁称大人】先大父以今上初元之冬,从四川少参,服阕谒补。时,江陵公新得国,以位业自矜重,对客不交一言。先大父随众谒于朝房,张忽问曰:“那一位是沈大人?”先大父出应曰:某是也。江陵因再揖,更无他语而别。盖素昧平生,不知何从见知而有此问。先大父寻补山东,转陕西而归。江陵始终在事,别无他留意也。近问之藩臬诸公,则政府款洽深谈,呼公呼丈者多矣。更不闻有大人之称。

万历元年,作者沈德符的祖父,四川参议沈启源(1526~1591),服阕后进京待选,当时张居正刚掌权,为人很谦逊谨慎,少言寡语。这时沈启源同一众待选侯缺的官员在朝房里等候,张居正突然问:“哪一位是沈大人?”沈启源大吃一惊,因彼此素昧平生,自己比张居正还小一岁,不知他为何叫自己“大人”,忙出列答应。张居正只朝他作了一揖,也再没说什么。后来沈启源平补山东参议,再转陕西,后致仕归乡。张居正对沈启源也没有特别留意。

张居正突然叫沈启源一声“沈大人”大概算是一件稀奇事,沈启源可能后来就把这事当个趣闻讲给了自己的子孙们听,或许还将其当做吹牛逼的资本炫耀了一番,“看,连内阁首辅都叫我沈大人呢!”

所以沈德符后来还专门就此问过地方上的藩臬诸公,是否有“大人”这种称呼,但都说朝廷官员彼此交谈,多称呼“公”、“丈”,从没听说有叫“大人”的。

但既然张居正都能叫沈启源一声“沈大人”,晚生后辈叫当朝内阁首辅一声“大人”也未为不可,注意分寸别太滥就好。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相关话题

  明清时代如果中了进士,但是名次不理想,可不可以在下次再考?有没有人这么干过? 
  为什么明朝粉与清朝粉之间的怨念那么大呢? 
  朱元璋和朱棣用内阁制置换了丞相制对于明朝来说是个对的选择么? 
  你若是崇祯,杀不杀袁崇焕? 
  有明末抗清文吗? 
  “精神朱家人”这个词是谁发明的?目的是什么?又造成了什么? 
  崇祯为什么宁可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 
  假设没有元和清两朝,中华是否能改变国运衰败或者在19世纪挤入列强之流? 
  崇祯死后的南明为何只存续了十八年? 
  明朝的于谦是不是诛三族,满门抄斩了? 

前一个讨论
明朝有酷吏吗?
下一个讨论
如果染髮这项技术在华夏封建王朝时代就存在,那么会对历史意义和人文艺术有什麼影响?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