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化学科普中,印象深刻的有两本。第一本是较为纯粹的“知识”讲解,作者为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理论化学家,Roald Hoffmann。我特别荣幸在高中2000年左右读了他写的书之后,于2015年在北京开会跟Roald老先生见了一面,还愉快的聊了天。老先生还用Star Trek里的经典台词祝福我: May your career prosper in China。(感谢 @任浩 提醒,Roald也是 @袁岚峰 老师的博后导师)
在该书中,Hoffmann老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手性分子、化学品的功用和滥用的危害。功用记得不太清楚了,危害的例子是一种药物沙利多迈可以使孕妇的胎儿畸形。因为有一张配图,我至今记得这段。这本书以前是大陆翻译版,不知道为啥新版用的是一位台湾人的翻译。
第二本则有一些politics。这本书叫《完美的对称》,讲述足球烯的发现历史。原来是在星际里发现了一种-(C=N)n-长链,地球上没有天然的这种分子。科学家们想要在地球上制备一些,设计了一个半球形的反应器。结果这种长链没弄出来,倒是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的全是碳的化合物。当他们绞尽脑汁解析完其结构时,有个合作者立即说:这是个足球啊!就这样,足球烯横空出世。而且,参与发现足球烯的有五个课题组之多,最后只有三个人得了诺贝尔奖。科研实际上充满了竞争,不亚于奥林匹克运动会。我们看奥运赛事的时候,总会产生“这个错误也能犯?我上我也行”这种错觉,实际上自己可能连赛区赛也无法出线。但没得奖的也拿到了专利,钱这方面不吃亏。但是这里边有个博士,觉得没得奖也没拿到专利,被不公平对待了。但是这位博士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浪花。这段故事还是拿到专利的那位PI主动提起的。
看了这本书十七八年之后,我居然也做了一个星际分子的研究。太神奇了:
还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化学小故事,不是化学科普。是福泽谕吉在自传里回忆,他们年轻的时候学“西洋学”,实际上只要是外文书,里边啥知识都学。有一阵子他们得到一本化学书,就立即自己动手,尝试复现,制备书里的化学品。第一个尝试是硫酸。结果做的人为了防止别人误拿,放在一个很高的柜子顶上,被一个倒霉蛋碰到,硫酸泼头,速度冷水冲洗,小命保住了,但立即变秃子。第二次尝试制备氨水。他们之前还开会研究:这东西气味很重,要怎么办,才能保证做出来之后不被人打死呢?最终决定弄一条船,在船上制备氨水!他们立即租来一条船,买了牛骨头等必需品,最终果然做出了氨水!结果迎风臭十里,招来河两岸居民一片叫骂。
上述两个例子让我对化学产生兴趣之外,也生动的教育了我化学品要慎用!我在初中买了一批化学仪器,本来准备在家里做做小实验的,看了上述故事之后,在家里就一律用清水做实验,纯锻炼我的实验技巧了。用化学品的实验一律去学校实验室搞。
(福泽谕吉自传还是看商务印书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