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韩春雨在河北科技大学这样实验环境一般、经费人员很少的条件下做出了一流的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算特例吗? 第1页

  

user avatar   ma-ping-chua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错了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术圈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山头,一个大老板带着一群人占领了某一个领域,然后共同捍卫集体利益,阻止一切其他人进入这个领域来分蛋糕。占住了山头才能有经费,有了经费才能买仪器,建实验室,招学生,甚至是收揽年轻的老师。于是有了更多成果,进一步巩固住了山头。

这些占住山头的教授,曾经牛逼过,确实也实打实地做过科研。但是后期转型成功,专门做公关,跑关系,招人才,最后形成自己的派系。所以这些大老板属于能下实验室做实验,能上饭桌去扯淡的人才。

这就是中国科研的现状了,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其实很不公平,因为单靠自己几乎很难搞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个体系对整个科研界来说也还算有效。本身科研就是一个很难真正去做价值判断的体系。必须有一些很懂科研又懂社会的人来把科研和社会需求链接在一起。这些“学术权威”存在的意义就是给科研成果定价,而他们如果只是单纯搞科研是没有足够的能力给成果做出评估和定价的。故而,转型成科研商人才能真正取得定价权。

扯了这么多就是想说,科研从来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一线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如同公司里的工程师,德高望重多年不下实验室的大老板是公司的老板。任何公司的老板对产品局部的了解都不可能比工程师要多,但是工程师只能是工程师,相当老板,要转型!而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是人人都会的!

因此呢,科研体系虽不公平,但还算合理。至于韩春雨他当然很了不起!可是大家要知道,你所看到的每个学术大牛都有过类似的,在极度恶劣情况下做出重大成果的经历!否则的话,他们是没有资格站在那里的。换句话说,韩春雨在未来如果还想再有成就,还是需要转型的。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他的黄金期已经过了,如果不能及时拉起一支队伍,难以再有建树。

——————————————————————————————————————

颜无暮

同学问我:“西方国家有这种现象吗?”

正好我知道点东西,可以回答一下。事先声明,我没有在一流的大学呆过,所以见识究竟很局限,也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没有考证,所以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好了,开始

直接回答吧,西方国家也是这样!学术圈就是这么玩儿的!

搞学术这种东西呢,其实是苦的!某个领域,全世界能懂一些的人不超过三百个,一个学术会议就一网打尽了。所以你搞得在厉害,说起来人家都不知道是啥。那种感觉也是非常寂寥的!那么世人能看到些什么呢?世人只能看到“诺贝尔奖”,再懂点行的人知道《自然》和《科学》这两个杂志,知道能发表在这两个杂志的成果就是牛逼!可是,可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自然》和《科学》这样的杂志到底是如何选择发表文章的呢?要知道每天它们会受到成千上万的研究成果,跨越各个领域,如何决定谁的文章档次低,谁的文章档次高呢?

于是,这里产生了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一套体系是专业内行评判,另一套体系则是商业外行评判。首先进行评判的是商业外行评判,这个评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评判的依据不是科研的工作量是否足够,科研的难度是否很高,科研成果是否够专业。这个评判其实是编辑们进行的,依据就是这个成果有没有什么亮点。

亮点呀,知道亮点是啥吗?亮点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类的贪欲。什么是人类的贪欲?取之不竭的能源;长生不老的生命;窥探宇宙的秘密;不劳而获的自动。大概就这么几个方面了。当然偶尔还会有对野生动物的关怀,但那个是少数。总之,拿出你的投稿,看看你的成果是否能有助于满足人类的贪欲。如果不能,对不起,科技含量再高也要说拜拜。这种筛选导致了科研工作者们,不得不给自己的论文编好故事。什么未来继续发展能够治愈癌症,什么将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量问题, 什么可能实现物质的瞬间移动...其实科研工作者都知道这些统统是扯淡,但是没办法,怎么样都要往大方向上来靠,否则绝无可能发表。

商业评判完了,就是同行评判了。同行的评判比较有趣,要知道很多领域全世界也就几百个人,而这几百个人通常也就几十个方向,每年几次的学术会议基本上一网打尽。行内人搞的东西大同小异,一交流彼此就都知道对方搞的是什么了。然后,有趣的事就发生了。当你被选为审稿人以后,你会看到一篇论文,它是匿名的,但是,但是你只要通读一遍就已经知道这是谁写的了。请问,假如你知道这篇文章恰好是你的一个师弟写的,你会怎么办?

所以在学术圈里,山头还是存在。只不过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审稿人受到稿件直接一个电话就打过去了:

“李教授啊,你们组是不是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了XXXX啊”

“对,我正在审阅。”

“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数据有些怪”

“奥,没法重新测呀,那行吧,还有啊图2可能有点儿小问题....”

虽然没有那么露骨,但是看在大家认识的份上,略略方便一下的事还是常有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发表《自然》和《科学》的文章那么难的原因。要知道哈弗大学一个组每年在这两个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能比整个中国还要多。原因呢,我就不再解释了。总之,如果中国人无法做到特别优秀或者跟圈内人合作,挂上认识人的名字,这个文章是很难会发出去的。

现在呢,美国高校科研的评判标准也都是文章。可以想见,朋友多,面子广对发文章的重要性有多高。而那些以美国院士为首的顶级圈子,其实是没有几个人能挤进去的。

最后呢,我还要再说一点。大家也许对科研一直都有误解。科研真的是吃青春饭的!世界上所有牛逼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专家从20岁到40岁之间搞出来的。当然,很多人一把年纪还能搞出很厉害的科研成果,但是对不起,那个呀一定是他的博士或手下的人搞出来的。实际上,在美国科研界里,为了争第一作者跟教授翻脸的博士多了去了。因为,做出一个牛逼的成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如果不是第一作者,那么就没法借此机会评上教授,申到项目,做大做强。而一旦以上条件不具备,那么未来的境况只能每况愈下。毕竟科研是要烧钱,烧时间,还要烧青春的活儿。

总结一下吧,在科研圈里,年轻人有时间,灵感和态度但是没有人脉,经验和设备。老教授有名气,经验和设备,但是却没有时间,灵感和(好吧)态度。所以这种状态决定了无论那个国家,科研都会是老带新,山头式地发展。

换而言之,无论哪个国家老教授,他们年轻时期越牛逼,影响越大,他们的成果就会被宣传的越多,学到的人也就越多。而学一个东西跟发现一个东西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其结果就是,学生在完成了一些学习以后,其实已经超越了老教授。那么老教授要如何自存?

当然,西方国家的学术风气还是比我国要好些的。可是只要搞学术这种东西的性质还是这样,那么就不可能按照商业买卖的规则,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如果那样将不再会有人继续搞科研,谁愿意50岁了去跟20岁的人赛跑?

再插几句吧,大家对科研真的误会很深!不要以为搞出一个大成果就可以靠专利一辈子吃喝不愁了。错!科研研究的都是超前三四十年的东西。这些成果是否重大是现在人说了算的,可它是否真的具有价值要等到三四十年才能知道!很多时候,当下的判断跟几十年后的现实是不相符合的。而且,就算有了专利,三四十年也基本上过期了。就算不过期,科学家也没那么多钱去每年交专利费。此外,如果申请专利那么就不能发表文章 (已经有人指出可以先申请专利再发表文章,我确实是搞错了,应该是“发表文章就不能申请专利”。不过专利这一块我确实没搞过,谬误也留在这里,算是提醒大家,因为本人水平有限,这篇文章中还有无数类似错误,请大家擦亮眼睛。),因为发表了的文章就意味着成果公开了。所以收专利费根本不可能。

科研工作者唯一的收入就是工资和一些项目,项目经费原则上是不能给自己用的。但商业合作项目是能挣钱的,只是商业合作项目研究的必然是当下的问题,没有超前三四十年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做这些项目对评教授和科研上的实质进步并无益处。如果这种项目做多了必然真正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就会做得少,那么就会影响到教授们的科研地位。如果没有了相应的学术地位,那么也不可能有太多商业项目。但是,一个悖论在于,往往越是容易取得学术突破的领域,越是鲜有人问津,越是没有啥商业项目可做。所以有些时候,某一新领域的开山鼻祖,成为大牛后,一旦该领域的应用没有跟上,也就再无风光。

那么科研工作者们岂不是很悲催?

其实也不完全是,各国的科研工作者的薪水都是中产以上,而且旱涝保收。此外科研工作者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加轻松地“青史留名”。像牛顿,法拉第,安培这样,直接把物理单位跟名字挂钩的情况在科研界非常之多。所以只要人类文明没有崩溃,这些名字就会一直出现在相应的课本和总述里。相比而言,要在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做到“名垂青史”,其难度比科研就不知道多了多少。所以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一流科研者能挣到三流商人的钱,一流商人能得到三流科研者对后世的知名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工作也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选择罢了。到底是注重现世富足还是后世之名,总之不可能事实都是你的。

———————————————————————————————————————————

谈了科研工作的性质和实际收入,下面的东西更加荒诞,大家权做娱乐了。

其实,在中国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并不知道科研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也并不充分地知道科研工作的好处(后世之名,旱涝保收)和坏处(无法大富大贵,工作一直很苦,不被人理解)。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经过权衡对比就因为各种奇怪的原因(父母觉得有面子,从小教育科学家很伟大)踏上了科研之路。而随着投入地增加,自己就越来越难以回头。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自己很无奈。

前文说过了科研是一个山头状态,山头的意思是,假如你不跟这个山头的人建立联系,几乎没有可能分得一分一毫的利益。当然任何情况总有例外,逆天改名的存在肯定是有,但那个是极其少数和特殊的。对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本,硕,博是否能够早早进入某个名门正派是关系到未来成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好的出身未必能有很大的成就,但出身不好基本上意味着没有可能在科研上有所作为。

好的出身包括了什么呢?首先,你的本科必须足够好,而且必须是保研而不是考研的。因为保研者无需花费一年或半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去准备哪些无关科研的考研考试,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直接在实验室开始工作。最后呢,博士最好也是直博,否则博士入学考试也会分心。

有了这样的背景,假如恰好跟对了导师,那么大学毕业后四到五年可以博士毕业,再加上两年海外留学的博士后经历,发表几篇上档次的文章,30岁之前就可以评上副教授,再顺利一些35岁左右就能评上教授。一旦35岁能评上教授,那么就具备了建立山头的基本要求,前途一片光明。

故而,考研的同学们,尤其是二本考一本研的同学们,如果想要搞科研真的已经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有一个可怕的事实在于,别小看保研直博的同学,他们未必就都不努力,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早早就确定了自己科研的道路,干得比谁都卖力。也就是说,如果如今你的本科不幸落在了二本,那么基本上你已经不再具备成为一流科研大牛的资格了。

韩春雨

的本科(河北师范大学学士)也不怎么好,不过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本科了。考虑到本科教育的水涨船高,今天假如不是211或985的同学去搞科研,注定一条无比坎坷的路,科研领域的等级森严足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既然科研是这么一种有派系,有垄断,有等级的地方,那么可想而知,有人想要绕过等级谋求发展自然也会有一些非常的手段。所以桃色新闻其实也是很多的。在中国,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极其不完善,再加上高科研的女性本来就少,所以有些时候,莫名地就有一些女博士,女硕士连实验室都不用去就可以毕业的情况发生。再扩展一下,更有年轻的女老师,莫名拿下大项目,发表大文章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外行人是看不明白的,因为外行人对某个特别领域不够了解,因而对于到底哪些工作是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独立完成的事情完全没有概念。换而言之,只有圈内的人才能看明白。每当这种反常的事情发生以后,圈内的人往往都心照不宣,私下里也会议论一下,但也不愿意让外人看了笑话,毕竟自己的文章和项目搞不准哪一天落到人家手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我提到,科研工作者无法大富大贵,所以万万跟他们经商从政的同学一比就会无比失落。再加上工作其实一直都是很寂寥的状态,有不少人心理失衡,会变得,那个,十分好色!

作为导师,给学生毕业论文挑刺,不让其毕业的权利还是有的。作为学生要反抗,可以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一者是放弃拿到学位,二者是把事情闹大,三者是换个导师。看似有三个选择,其实没有一个对自己真正有利。放弃学位暂且不说,换导师这种事是非常难的,同学院的教授肯定知道谁谁谁是王八蛋还骚扰自己学生,但是犯不着为了你去跟他撕破脸。一旦接受了你,那就是没得谈要彻底对立的节奏,谁都不愿意给自己惹事。至于把事情闹大更加是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当下的舆论极其不稳定,受害者反被诬陷为施害者的事比比皆是。中国大众总是抱着“一个巴掌拍不响”和“人家都没事,怎么就你有事”的态度看问题。就算最后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基本上你的名声也毁掉了,后面不会有人再把惹过麻烦的人收下,能否毕业又是未知之数。

所以被骚扰的女学生,往往只能把眼一闭,咬一咬牙忍上几年,就当自己被“狗”×了。除了女生被骚扰,其实男生也有被骚扰的,当然这种事情在中国的观念里来看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儿。画面太美不敢看啊!

在这一方面,美国确实会做得比较好。在美国,女下属(学生)只要起诉男上司(教授),那么只要两人有过关系,法律几乎毫无例外支持女下属,无论是否是女下属勾引的男上司。这个法律就是为了保证女性的利益,因为强势的一方洁身自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一般教授不敢跟女学生有任何暧昧不清,这牵扯到他下半辈子的职业生涯。但是呢,有些时候,因为是外国女生,大概也不敢声张,所以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有权利就会滋生腐败,可是学术这种东西如果不给教授审议评判的权利,那么又没人能审议得了。如何解决学术的山头派系问题,如何用一个好的机制让学术界的新人不被打压,出身不被歧视是各国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学术圈里的事依然还会如此。

再次强调一下,我所说的桃色事件都是道听途说,权算娱乐。大家不要认为所有的教授都有这种癖好。其实愿意一直搞学术的人,大都真的是不怎么贪财好色的。当然任何群体总是有败类的!写出这些也是给大家提个醒,尤其是样貌好些的女生,在选导师前一定先去好好打听一下。摊上这种事,就算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实质上吃什么亏,也够人恶心半辈子了。

至于普通本科就不要搞科研的结论,这确实是我当下的一个结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等赞超过2k之后,我还会再更新一些东西。

再插几句,本人有过科研的经历(惭愧得很,二三流水平),但是毕竟是只能看到冰山一角。文中有多东西也都是自己根据所知想象出的。以科研的态度来说,无实验,无数据,无文献,所以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因此也恳请大家仅仅把这些当作一种娱乐。科研圈到底怎么样,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体会或严肃认真的调查来下结论。我的这些废话,最多就是提供一个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再谈一个问题,也是比较严肃的一个问题。

到底是谁规定了科研的方向?

很多非科研人士认为,科学家大概是那种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向,然后不问世事,一心一意寻求突破,推动人类进步的伟人。这种科学家的状态曾经存在过,也就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受过教育的几乎只有贵族,而贵族无需担心温饱。于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儿干的外国人”(引用名言)就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癖好中去,这些癖好除了各种奢侈和挥霍,也包括科学研究。因此早些年的科学家很多都是贵族出身,因为他们从事科研的经费完全来自于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那个时代,整个世界的科学大厦才刚刚开始打地基,所以只要稍微用些心就能开创一个领域。

而时至今日,完全不同了!今天的科研工作再也不是随便搭个小作坊,凭着兴趣略略搞一下就能出成果的了(列文虎克)。如今的科研,硬件上要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上要有各种复杂的科研软件来支持。此外,除了实打实地做实验,在开展项目前,需要大量阅读已有的文献来确认你的实验方法还未有人用过。而阅读已有文献不是简简单单地泛读,很多时候需要把里面所有的细节都吃透。尤其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公式,绝不是数学物理好就能理所应当搞明白的。这些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已经不是个人能够给予的,甚至不是一个小公司能够供养的。很多项目需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持续的投入,才可能进行。

既然国家是最重要的金主,那么问题的答案就是,国家!即是说,国家规定了科研的方向。

那么我们再回头想一想,国家真正在乎的又是什么呢?造福整个人类?

NO,国家的核心利益是让这个国家在竞争中胜出!这才是国家最大的需求,那么与之相对应,国家所主导的科研也是以此为主要目的的。换一种表述,科研是为政治服务的

这样表示也许大家还是会觉得没什么,我再换一种表述,当前科研的状况就是文科生来指挥理科生做项目。

这种状态的坏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得不浪费大量的科研资金,去做一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科研工作。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早些年的“物联网”,那是国家总理温家宝明确支持的一个科研方向。结果国家自上而下,所有的基金项目都疯狂地往“物联网”上靠,结果生产了一大堆论文,却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我前面提到的《自然》《科学》判定文章的外行商业评审也是一种文科生指挥理科生的方式。世界上大笔的科研经费都浪费在了一些看似吸引眼球,但其实完全无法实现的科研项目上。如果在考虑世界各国在军事和国家安全层面上的科研封锁,每年各国重复研究的项目又不知要挥霍多少资源。

虽然我无法想到更好的办法,但是科研上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触目惊心。无论中美,一个教授发表了几篇文章,做完一个项目,然后就把组建的工程或仪器拆掉或闲置十几年都是常有的事。几十万的仪器,放在那里无人问津也是非常正常的。

科研从解决实际问题慢慢变成了编造故事,由推动人类进步逐渐成为了政治博弈工具。总之,当前的科研体系确实是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现实当中反应出来,那就是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所谓人口红利。当然如果考量到大清朝四亿多人口所占世界人口比例其实比当前中国人口所占世界比例要高。那么人口红利似乎也不完全是决定因素。非说全部归功于我党的伟大功绩,这个可能也有些夸大其词。目前还有一种说法,我比较认同,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停滞了!

当然停滞,并不意味着毫无建树,只是说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如以往那么强劲了。正因如此,中国才有可能,有机会追赶欧美。否则按照正常的推演,先进的经济更利于先进的科技,而先进的科技又能极大推动经济。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下,中国很难有可能缩小与欧美的差距。

可那么问题就出在了“先进的科技又能极大推动经济”上面。为啥这几十年这一条好像疲软了呢?

这其实无形地反映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那就是科研和实际应用的全面脱节!

克强总理说过,“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想一想,中国每年成千上万的博士生,那么多的教授,院士,难道真的是这些人差劲到连一个生产“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的生产线都搞不定吗?错!他们的能力绰绰有余,问题是,研究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发表优质论文,从而无法据此建立山头,所以他们宁可花掉几百万去研究一种早就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治疗癌症的药物,也不愿花一丁点时间去研究这些真正实实在在的需求。

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西方也一样。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高冷,越来越偏离现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越来越多,可是公司却完全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这些做了十多年科研工作的人,当离开科研圈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多年研究的东西必须要全部扔掉,没有任何积累下来的优势。(除了学习能力)

其实中国的科研体系是全面学习美国的。而这个体系似乎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新的评判标准,让科研工作者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应有的尊重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未来需要解决地大问题。没有一个体系是可以一直都完美的,科研体系也已经越来越缺少活力了。但科研体系的创新和改革究竟何时发生,我依然不清楚。可是如果还是以论文来论英雄,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那么其活力会越来越低,对经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当前需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把科研人才真正的潜能激发出来。但究竟如何去做,我真的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我对当下的状态也保持着谦卑,毕竟它是目前来看最合理的。

当然,我的见识非常浅薄,毕竟只是管中窥豹。到底全局是否如此,还要专业人士来调研,统计,分析。

——————————————————————————————————————————

前文中说了一句话“宁可花掉几百万去研究一种早就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治疗癌症的药物

这句话可以展开来说一下。

真实的场景是这样的:一群顶级的学术专家建立了一个山头后,发现了一个无法攻破的难题。而这个难题如果不被攻破,那么这个领域就完全没有任何可能取得下一步的发展。举例说,比如一种治疗癌症的药物被发明出来,实验室观察其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个药物有个问题,就是它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而这一点成为了一个硬伤。研究这种药物的大牛可能有四五个,大牛们又有一大堆弟子,正在迫切地渴望着发文章。于是大量的文章涌现出来,该药物对乳腺癌的损害研究,该药物对膀胱癌的研究,该药物快速合成的研究,该药物与某其他药物交叉治疗的研究....所有的大牛和他们的弟子们都知道当前最重要地是把该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消除,如果这一点没有达到,那么这个药物没有任何前景,可以说是死路一条。但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大牛们轻巧地避开这个问题,或者用一些其他的研究来回应,比如该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该药物对肺的毒副作用....然后呢,一大票研究该药物的博士,硕士被培养出来。一大堆的文章被发表出来,但不幸的是,这个科研方向根本就是一条死路。

这就是我所说的“科研上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触目惊心”。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这种“僵尸课题”我并不知道,我只是亲身见过几个。这就是利益集团形成之后,大家都会把保持利益作为首要目的而非解决问题。这也即是当下科研体系问题的一个反应。我见过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因为前期对某个领域不够了解,结果被忽悠上了一条科研死路,然后不得不绞尽脑汁地绕开关键点,以求毕业。幸运的人在该领域尚有大量资金的时候,捞足了本钱。不顺利者,陷入了极度无奈和压抑地境地。

所以各位有志于科研的同学一定擦亮眼睛,科研方向其实比导师的名头还重要。所有的教授都会告诉你他们研究的东西多么多么有价值,多么多么有前景。但是你一定要读一读文献,先看看卡住这些东西发展的难点究竟是什么,这些难点到底有没有可能被克服。如果没有,不要贸然选择这一方向,否则日子可能会难过地很。

不过呢,若非对某一领域十分了解谁又能看得清呢?所以呀,无论再小心,被引上死路的人还是少不了的呀。

———————————————————————————————————————————

再谈谈中国这些年科研的大发展吧!

既然说了科研是山头体系,搞研究不如拜大佬。那么中国这些年学术上的大发展其实也是如此。诚然,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可是不进入他人的体系几乎不可能有一流的文章。08年经济危机,导致很多美国的科研经费被消减,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投入了一大笔钱在科研上。于是,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国的教授们,用自己的经费不远万里跑到外国的实验室给外国的教授打工。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啊!

外国的教授对这么一群不用发钱还工作勤奋,并且素质很高的中国访问学者表示极大的欢迎。有了这些访问学者,教授们纷纷表示,他们近几年不再招收博士生了,因为博士生还要发工资。囧Z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外国教授终于被我们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大无畏西天取经精神所感动。终于在文章上署下了中国人的名字。

真的好心酸呀!为了进入山头,中国学者真的被逼得好惨!有很多教授表示,其实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的工作态度,甚至我们的水平都不输于这些美国人。但是没办法呀!不这样人家就不带你玩!我国的科研评判就只看这些外国的期刊,被逼的,都是被逼的。

我的见识浅薄,总觉得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有些不对劲。但不管怎么说凭借这种精神,他们到底略略进入了山头,至于这是否有用我就说不上了。也许这是建立国际山头的第一步吧——总是要在人家的体制里玩转了,才有可能自创一派吧。

——————————————————————————————————————————

再谈一下中国科研的特色吧。

中国科研跟美国科研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治因素。在中国如果不挂上一个院长,书记的头衔儿,项目是不好申请的。美国不存在这个问题,学院院长的职责是向各个教授要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干。囧

因此你到中国的大学里一看,院长,校长往往科研水平最高,发表论文也最多。但你真的跟这些人接触一下就发现,这帮人整天忙着开这个会那个会,甚至都没时间下实验室,那些论文嘛,显然不是他们写的,即便很多他们是第一作者。

官僚科研可能是中国科研界最大的毒瘤。尽管科研大牛们可以通过“杰出青年”,“长江学者”,“院士”的头衔绕开行政权力体系,自搞一套。但这些人实属少数,无数的老师都只能默默帮院长发文章. 我曾听说一个院长嚣张地跟手下的老师说:“今后你所有的文章都要署我的名,否则你看你还想不想在这个学院混了。” 然后呢这个家伙用了两年就攒够了文章,评上了教授。

这一点跟美国大不相同,美国的山头固然存在,好歹是大牛靠本事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山头还可以用这条权利路径来建立起来,而这些依托权利成为山头抗把子的人,内心深处对科研其实无比鄙夷。他们对科研的危害才是最大的。

此外,那些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的人,最终不得不在各式各样的会议中消磨棱角。在中国一个山头建立之时,往往就是扛把子再也不做科研时。因为想做也没时间了!可是难题就在于,不当官没有经费,当了官没有时间。最终大家还是去当官,因为经费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中国科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学生比较傻!其实在美国,大家对教授也是尊敬的,但没有人会觉得读了博士,搞了科研你就高人一等。恰恰相反,美国人看来都是那些聪明而怪异的人才会去搞科研,心智正常的人都去经商了!因此,学生进入科研圈的时候往往是真的就是喜欢某个领域,也从来没有“老子光宗耀祖了,老子高人一等啦”的优越感。

相反,中国的学生就比较可爱了。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要多多读书。一旦考上研或者读了博,一家人都莫名其妙地有了优越感。父母跟亲戚说话的腰板儿都更直了。

而进入科研界的这些学生,大都对科研一脸懵逼。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莫名地觉得自己从此命运就翻盘啦。呵呵。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怀着对科研的无比热忱,怀着对远大前程的无比信心,祖国的大好青年兢兢业业,早出晚归。不仅做实验甚至还帮导师看小孩儿,那真是上进啊。

接下来呢,等到博士毕业,突然发现自己除了一个土博士的文凭啥都没有了。班里那些一毕业就工作的人都已经付了首付,娶了老婆。而你快三十了却除了继续做博士后似乎再无更好出路。去找工作发现,卧槽我搞了五六年的研究完全都用不上啊。(完全不是一个体系,而且忒超前)

接下来的版本有三个,一个是学生跟对了人得以传承衣钵,在科研界如鱼得水。我见过的某个大哥三十一岁已经是某985高校的正教授,博导,开始带博士了。

另一个版本是,没有跟对人,科研上没有太多建树,半死不活地做博士后,期望遇到合适的老板能搞出点东西。业内称这种人为“老千”。也就是千年博士后!老千可能不仅在中国做博士后也去外国做,许多年后阴差阳错地找到一个机会,就在二流的大学里安定下来。我认识一个老千,做了五年博士后,挺帅的一个大哥,才三十多岁头顶就已经秃了。老板对博士后从来不客气,就是往死里用的。博士后们则为了那点可能转正的机会,耀出千分光,万分热。而这样的坚持不知道还要多少年!

第三个版本是,老子不干了,转行!从头再来,然后多年研究的东西就丢在一边了。这个种人算是有蛮有魄力的,不过多年的科研工作大部分算是白做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最最有趣的还是父母的态度。从一开始觉得高人一头,到后来唉声叹气。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娶妻生子其乐融融,真心感觉自己的孩子好惨。但有不能输了气势,因此腰板还是挺得直,“我孩子是博士。”

Hyacinthus Tom

在评论里说:

二本,我想打破答主的结论:二本无法成为一流科研者。”


我很喜欢这份志气,但是规劝一句,如果情况真的不顺利请不要拿自己的青春去赌。输掉当初一句话是小,让自己深陷泥潭是大。

我见过太多苦逼的科研狗。无知的家长乐观地以为万事OK,而自己发现情况不妙,从头来过前期投入都报废,继续前行根本看不到出口,进退维谷又被工作压得要死要活。唉!怎一个惨字了得。

——————————————————————————————————




  

相关话题

  为什么没有生物直接以 DNA 为模板来合成蛋白质?中间加一个 mRNA 有什么好处? 
  做科研应该坚定“真相只有一个”还是“真相不止一个”? 
  等60后70后老去,80后90后占社会主导地位,掌握社会资源的时候,中国社会是否会变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 
  历史上有哪些事件曾经给一个国家/民族的民族性或风气造成了不可逆的永久性负面影响? 
  如何看待中国核聚变获得重大突破? 
  天赋不够的人可以做数学科研吗? 
  有哪些很爱国的港澳台明星? 
  韩春雨在河北科技大学这样实验环境一般、经费人员很少的条件下做出了一流的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算特例吗? 
  自私的基因理论是不是现在生物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 
  何以这两年产生了「民国热」?民国果真有那么好?以及为什么是「民国」? 

前一个讨论
中共军队(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是最优待战俘的军队吗?
下一个讨论
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