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健忘的,当年72家企业骗补,骗了多少钱呢,90亿,比亚迪,上汽,北汽等等公司都在名单里。被处罚的企业有5家,国家在2013年到2015年,实际补贴了244亿给新能源企业!244亿呀!国家什么支持力度!如果大家对这个数字没概念,那用我们能看到成果的航天事业来做对比,中国载人航天,从立项到神舟6号实现载人航天,才花了国家200亿。
我们都羡慕space X拿到nasa的订单,算是一种变相补贴,我们的企业拿到补贴以后干了什么,居然还有人洗。。。说是因为政策有漏洞,所以骗补有理。。。
政策的目的是让大家弯道超车啊!让大家更容易创业,做好东西,不用顾及成本!不是让大家苟活,赚那点眼前的钱!我们的企业做了什么,2015年出的新能源汽车,有一个算一个,包括比亚迪,我也不怕怼,什么性价比大家不清楚??
不知道有没有深圳宝安的朋友,2015年深圳出租车换比亚迪新能源,那个车不知道你们坐过没有,跟司机聊过没有,不敢开快,因为车太沉刹不住,400公里表面续航,实际300续航不到,这样一辆车多少钱呢30.98万,国家补贴20万!
特斯拉是用什么样的力度在创新,那就是做行业标准的力度,这个行业现在几乎通用的卖点,包括:跑车的速度,科技感的外观,自动驾驶等,几乎都是特斯拉带头赋予这个行业的,特斯拉之外,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的国内企业在2015年之前给这个行业赋能了什么标准呢??
没有!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2015年以后,我们的蔚来,给了一个豪华内饰和服务的卖点,额,就是传闻中的高端品牌???
理想呢,很好,增程式,因为他不认可特斯拉的那套标准,认为现在的技术不足以支撑纯电车,里程有焦虑,认为应该用增程式做过度,等技术成熟,我觉得这个特别好,有自己的想法,并做出了标准。
小鹏,现在走特斯拉的路线,就智能,,他是怎么智能的,这个我们不好推论,不管是怎么来的,只要能超过特斯拉也是好的。
比亚迪,刀片电池算是个赋能吧,终于有不一样的标准了。。。
再看造车新势力,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全部都是2014年以后,做浏览器的,做汽车信息网站的,做什么什么的都可以造新能源汽车了。
为什么是2014年以后,2013年不行吗??因为2014年6月有个事件,特斯拉公布了340项专利,让大家免费使用,最核心的电池热管理技术68项专利,大家都可以免费用了。小鹏,理想,蔚来,甚至乐视汽车,都是那时候成立的。
大家可以不用这个专利,因为要绕开专利,而且只有340项是容易的,手机行业动不动上万的专利,绕都绕不开。
特斯拉不是做慈善,用心也没有那么单纯,直到2019年以前,特斯拉活的也不好,公布免费专利是为了让更多企业进来大家一起做大市场,做大了市场,特斯拉依旧是老大。。
我们不要看他的专利有没有用,要看这个动作反应出企业怎么样的愿景,特斯拉想做什么事情,我们的企业想做什么事情呢,好在后来有了新势力,总算有点盼头。
特斯拉的最能打车型m3,是2018年上市的,研发了四年,特斯拉所有车型的研发投入将近210亿美元。。平均每个车型40亿美元,小鹏新车g3用了4年,投入了多少钱,十几亿人民币,蔚来的es8量产用了50亿人民币,人才那么多吗??花小钱办大事??(此处数据有误,特斯拉投入的210亿包含了固定资产投入,也就是建厂投入,近三年上市报表的数据是研发费用15亿美金每年)
所以,特斯拉如果被赶走,中国市场是什么情况,你今天看到的这些新能源汽车,五年内不会有大的技术突破了,也不会降价了。。为啥
标准是别人的,我们的企业除了比亚迪和五菱,没有能力带动整个产业的边际成本下降,那,比亚迪有没有做蛋糕让大家吃的愿景,,,不好说,目前比亚迪还没有分享自己优势的举动,比如电池等,技术保密,也不给别人用。
中国除了比亚迪和五菱宏光有实力跟供应链谈判,敦促产业链升级,其他的企业五年内是没有能力去倒逼供应链升级的。
开新模具要钱,有些新模需要新机器,产是可以产,但价格那是非常高,什么?赔钱配合你产品升级?大家都要养工人,养厂的。。。(更:此段表述不清,举个例子,供应链是怎么起来的,比如,我们拿大家熟悉的手机玻璃供应商蓝思科技,中国女首富周群飞的创业史大家应该都理解,所有事业的起点就是进了苹果供应链,同样现在也有很多企业进特斯拉的供应链,蓝思科技现在可以给华为,小米供货,特斯拉的供应商也可以给小鹏供货,这就是特斯拉对行业的带动作用)
再举例,特斯拉和宁德时代一起研发电池工艺,那研究好的电池工艺稍微改下可以不可以供给蔚来和小鹏,完全可以。反过来,如果让小鹏和蔚来来主导这个供应链,你们想象一下?供应链的进步速度回差几个层级。
最后,新能源现在还是不能打的,相对燃油车,要进步的空间太大了,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才占汽车总销量的2.4%,乘用车全球可是有7800万辆的市场呀。
再过十年,当新能源汽车每年销量过千万辆的时候,那时候才能看出,谁真的有技术,谁在裸泳。。
更一下哈,很多人说特斯拉没有技术。。。技术是科研投入换来的。投入不到的情况下,那不就是工程师用爱创新了嘛?能创新出什么东西来呢???黑科技??单项黑科技?
所以在研发投入就那么点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在后面,小钱办大事。。。
更1-国内为什么不出顶级品牌,就拿新能源举例吧,也是评论区一些不友好的言论让我去看了一些比亚迪的资料。
比亚迪的全产业链模式,连雨刷都要自己做,全供应链。。我觉得不是精益求精的方式,精力太分散,雨刷世界上已经有做的最好的企业了,自己再去做也大概率不会做的更好了。就跟苹果手机的屏幕一样,自己去做也大概率不会比三星做的好了。。何不用全部的资源去吧设计三电电池做到最好,做产品,苹果的供应链模式还是要学的。
从长远来看,我看到的比亚迪是一家通过压缩成本提高毛利的公司,而不是通过优质产品溢价提高毛利的公司,我会买比亚迪的股票,但是不会买比亚迪的车。。。
更~
对比亚迪和特斯拉区别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回答
更~
本来不想更了,可是今天看到了河南电视台报的那个录音事件,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怎么能故意摸黑成这样,堂堂省级电视台的媒体操守呢,怎么能跟自媒体一样去蹭流量,推波助澜,甚至制造不是真相的流量呢。。最近在看《我们与恶距离》,怕了怕了。
更~
2021年新能源卖的都很好,赛道在变大,未来十年可期!上海引进特斯拉,真的盘活了这个赛道,2019,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都快挂了,上海引进特斯拉,产能提高,特斯拉盈利,资本涌入,所有人都拿到钱了,包括要挂了的蔚来,,,这个行业所有人的融资成本都变低了,所以是一个四赢的局面。
一赢是我们的既定路线,通过新能源弯道超车,以前是通过补贴,效果不好,引进特斯拉,不用给多少补贴,直接产品也好了,供应链也好了,弯道超车变成了可能。
二赢特斯拉,盈利了,产能上去了,股价飞上天。。。
三赢行业,在2019年前,比亚迪是盈利的,卖的也是最多的,但是资本并没有投票,比亚迪股价也就那样,说明比亚迪不是龙头,大家不看他发展怎样,特斯拉盈利了,资本疯了,宁德时代飞上天,整个行业都拿到了海量投资。
四赢国内品牌,比亚迪,小鹏,蔚来,理想,广汽等等,2019年大家是不敢想可以卖那么多,现在有钱了,产品越做越好。。。竞争良性。。。
所以上海还是很有眼光!!!
先别管特斯拉会不会被赶出中国,咱们关注一下上海新能源上牌的突发状况!
上海:五菱宏光MINI EV不能上绿牌!5月7日,有媒体报道,目前五菱在上海的销售店通知准客户退订,原因为“‘五一’以后10万元以下或者车长4.6米以内的上海新能源车都不送牌照了”。目前相关政策未正式出台,上海多个区车管所不予回复,仅透露“新政策最快将于5月10日公布”。
越来越有意思了!之前奇瑞新能源经销商就反馈小蚂蚁上牌被限制额度!这会大热的五菱也中了!这个魔都果然魔性!
魔都的魔性其实是大局观,我很好奇,如果马一龙祭出中国绿卡,并且星链计划和我国合作继续开发,又是怎么的舆论环境!
抛个头脑风暴,十万元以下和4.6米内的电动车面向魔都出租车和网约车,魔都市政是否可以消了买办之名!在我去年经历过魔都突发疫情时,魔都市的领导能力真的让人心安,我来自从来不服输的散装大省!那一刻也服气与魔都当时的有条不紊!所以我觉得,这项新能源上牌政策绝不只有禁!
以上乃是作者脑洞大开,且我只对事,不站边!
讲真,咱们的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需要竞争,但我更加相信他们不惧竞争,所以,希望赶走特斯拉的从来不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车企厂商,不是我们这些希望被尊重对待的消费者,不是魔都,不是中国,而是希望我们弯道超车趋缓,处处掣肘我们强大的那些人吧!
对汽车行业会有非常棒的好处
看到很多回答,如果特斯拉走了,就觉得跟死了爹一样,我不太理解。什么国产车就贵了,什么产业就瓦塔了,什么就回大清了,我很费解。
特斯拉最麻烦的是100%独资。而且服务器在美国。要知道,大多数电车的数据都是双备份,车厂一套,第三方监管机构上传一套(这种第三方基本背后就是国资)。出了事,两边一对比,数据就没话说。
但特斯拉不是,坚持数据只传给美国。最后提供的那个表格数据,最重要的刹车助力泵工作数据和踏板深度数据没了。。但上面的目录有,你说奇怪不奇怪?别问,问就是无法读取。
还有这么多“理中客”来分析?别分析了,去多给4S店的人送点奶茶多好。
那么,特斯拉真的被赶出中国了有什么好处呢?
就没鲶鱼了么?这不是典型的睁着眼说瞎话?
BBA都宣布进军电车市场了,BBA的电车会不会进中国,你们猜?
不出两年,没了特斯拉,未来有宝马,奔驰,奥迪的电车给你选,不香么?不高大上了?电动车行业就没法发展了?产业链就没法带动了?工人就都下岗了?笑话。
从市场来说,BBA这些老牌,一旦做出来,口碑,信任比特斯拉高的多,不香么?
而且最重要的是,美国现在天天和中国干。相对来说,德国跟中国是嘴硬,也就嘴上说说,暗戳戳的保持商贸关系,绝不站队美国。而且德国是欧洲的老大,是撬动欧洲的支点。
一旦他们进来,国企能合资,数据能上第三方,不香么?
BBA进来好还是特斯拉好?这谁都能想明白吧?
特斯拉已经宣布在上海不扩建工厂了,亚洲中心转移。评论里又一片哀嚎。。。我服了
现在的方向很清楚啊,感谢特斯拉进来,协助中国完善电车的规范和法律法规。
你特斯拉就慢慢待着,这两年能卖多少算多少,也别发展了。等着BBA进来,他们更乖,卖得更多。还合资,还给技术,还服从数据上传,还能撬动欧洲。
看着那些回答都觉得好笑,难不成,没了特斯拉就真的没爹了?放心,以后你还会有一堆更乖的爹。
马教主继续炒比特币就好啦,亚洲中心别建中国了,要不以后美国又打贸易战咋整??还是100%独资?就凭网上这一堆精神车主就能保护他那时候不被按在地上摩擦???呵呵了
请“理中客们”来反驳,谢谢。
上几个以前的图,看着好玩
这人洋洋洒洒的一大篇特斯拉苹果怎么好了,怎么带动了产业链了。说华为一塌糊涂。我就问了个问题,说既然华为一塌糊涂,为啥美国要打压一个一塌糊涂的华为呢?不太理解。然后他就来给我上课了。
我听了恍然大悟,立马虚心请教
然后我就被拉黑了。。。。我就犯愁了,这是同意他说的不对,不同意也不对,我该咋整呢???
下面又冒出来一个
可惜美国没把华为整死。。。可惜没整死。。。没整死。。好可惜。。。
然后我又被拉黑了。。。
你说这些人咋都这样呢?想不明白。
我这是听他们的呼吁买也不对,不听他们的说不买也不对。。。就拉黑一条路。。
挺服气的
下面逐一回答一些评论的特斯拉就是爹的代表性的问题:
一,如果特斯拉走了,用谷歌和百度举例,证明百度有多差。劣币驱逐良币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
汽车行业我不懂,但我是医疗行业的,恰好也在接触智慧医疗和大数据建设。用医疗给你举例子。
医疗数据,每个医院都是内网,要建立数据传输,必须过三级等保。当时因为管理不太规范,导致现在好多医院的数据建设过不了三级等保。有一大堆的安全指标。
刚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国外公司想建立这个大数据库,在国内提供服务,投入了不少。后来所有外资都没法做。就连阿里,开始做了一堆,因为股东的外资背景,实际上也被排除。但并没有明文规定。是潜规定。这个没有文件规定,但是不会有医院会用外资云。
为啥?因为医疗大数据是整个14亿中国人的病理,生理特征,属于国家机密。如果被外资拿到数据,谁能说得准会不会用来研发生物武器?
搜索引擎,直接大数据能表达中国人的购买习惯,查找习惯,各种行为习惯,能引导性的给你推对方想你看的东西。
这个算不算管控范围?虽然也没有明文规定。算不算潜规定?
谷歌地图,通过测量,精细表明每一栋建筑的位置,功能,这个会不会最后让外资来做,结果不用说了吧?难不成,最后制导炸弹掉你家了,你认真的看着你被炸掉半截身子的爸爸,给他普及:这是高科技,这是文明世界,这个是80%的国产设备,不能没有,没有了中国就会回到清朝了。爸爸您忍一会就不痛了。
特斯拉最大的麻烦,就是100%独资,还有街景建模功能,服务器还在美国。这个希望你们去劝劝马教主。在知乎上嚎实在没啥用处。
第二,说特斯拉降价,导致国产车便宜,这个也有点。。。
往小了说,各位还记得当年的摩托罗拉大哥大?1.5万一台(那时候的币值)
爱立信,诺基亚,4000-6000一台(那时候的币值)
主动降价?不存在的,国产不起来永远别想。
往大了说,汽车。建议看看泰国汽车市场(泰国没有国产汽车工业)
泰国的车贵的一塌糊涂。比国内还贵近一半。对,你没看错。他们买一台车=我们买一套房的概念。全家贷款,买了车基本等于要庆祝了。
国内汽车电动业不是被特斯拉拉低了售价,而且他们起来以后,导致特斯拉降价打击国产。说的特斯拉跟雷锋一样。
第三,说骗补。老生常谈了都。
请走出门,别只会在网上被洗脑。看看现实。大家去街上数数电动车数量,10台里面有几台特斯拉?不超过2台。大部分是滴滴运营,货运车辆(对,现在很多货车都是电动)这就是你们说的“骗补”的后果。这个后果你不满意?你希望跑滴滴的都是特斯拉?拉货的也是?好吧。这是你的幻想。不知道马教主会不会带你去火星。
一句特斯拉占领市场多少多少就没了?你们就看不到满大街的公交车和货车了?和滴滴运营车了?这些都不是车对吧???这些车都是“进口零件?”我很费解。是滴滴运营的车辆量大还是特斯拉?
第三,有拿国产化来说事的。说特斯拉目前国产零件供应占30%,达到80%和100%是目标。请注意,只是零部件。被你一口就说成100%国产。浑水摸鱼的能力挺不错。
特斯拉到中国建厂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不就为了获得最便宜的供应业链和人工。东南亚更便宜,不过他们的产业链不配套,会导致进口零件被加税。特斯拉到中国建厂,就是为了获得不加税的国产化零件,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是正常的商业操作,能被这些人说得和慈善一样,也算挺能。
国产化零件也改不了他100%独资,和服务器在美国的核心。这个国家是喜欢呢,还是不喜欢呢?你猜?
这种事实都能被你们颠倒了来说,还独立思考?没独立思考能力的就别思考了好不?自己被卖了还帮人数钞票。真有你的。话说,马教主说买比特币的时候你咋就不买呢?现在他又开始抨击比特币,大跌了,等他吸够了以后,又放话说比特币真香。不信我把话放这。
能把资本家洗成雷锋?看着都想笑。
欢迎讨论,请各位同学别扣个帽子就把我拉黑都不给我说话的机会,谢谢。
另:知乎上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挺多的啊,长见识了,其实,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用来劝劝拜登老头,真心话,在这里嚎没啥用处。
我不知道这些答案里面对 tesla 的轻视,底气都是哪里来的?
tesla 是目前所有电动车企业中,唯一一个设计并且落地了针对自动驾驶的自研芯片的品牌。
tesla 的两个 arm 核心没什么新鲜的,但是实时视觉分析的 nnp 核心,带来了极高的图像分析能力。
tesla 基本上全面定义了电车的基本形态和所有核心技术路径。并且,都走在了最前沿。
他目前的出货量以及所有试错投入背后,可以支持起一个最基本的电车产业链,以及和这些产业链竞争的供应商。
而这个产业链如果在中国,会大大降低中国电车企业的产品演进风险以及制造整车的难度。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 tesla ,中国的汽车品牌说服资本支持他们砸具有 nnp 能力的芯片,就没那么容易。
我坚定的支持中国产品和品牌走向高端,最终做到全球最nb,也是这么在实践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无知来耍nb就能达成目啊……
保持 low ego 。学习,竞争,超越是我们必经的过程。键盘这个小小的品类,彻底搞明白并且超越,需要两年。电车说不定要五到十年吧。反正,不是现在。
有真正的自信,和尊重对手并不矛盾。
要求他尊重消费者,重视消费者的生命没问题,但是这和尊重对手,谦虚的学习,竞争,超越也不矛盾啊。都是二极管脑袋嘛。。
反而基于无知的自大,背后的自信倒有些可疑。
谷歌被赶出中国,对百度有什么影响?
网飞进不了中国,对优酷腾讯爱奇艺有什么影响?
答案当然是没有影响。他们是自己不行才逃走的!
请问恒大喊了多少年了?
车呢?
蔚来,比亚迪这些最起码实实在在的电动车在地上跑?
恒大的车呢?
你不让特斯拉把这池子水搅浑
你指望这些玩意造出好车?
个人认为,特斯拉在五年内不会被赶出中国。
反而会借助特斯拉的刹车门事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魔都突发的上牌新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插曲。
特斯拉如果要离开中国,也是其自己离开的。
核心在于数据的控制。
100%肯定的是,特斯拉不会放弃数据的控制权,也不会允许中国检查其数据。
同样可以肯定是,美国不会允许中国的特斯拉,在美国享受同样的待遇。
前一段时间找了7家上市公司,对他们的业绩进行估算,然后和公布的半年报进行对比,对6错1,错的那个是宁德时代。
而比亚迪的数据我也没能算的很细,我当时的文章中说了,算的各种自我冲突,没办法精算,最后大概的估了一个,区间给的很模糊,最后差不多勉强算对了吧,但并不代表能精准算清。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是新能源车领域的,偏偏这两个的数据都算不出稳定结果,于是我当时说,我要对新能源采取回避措施,因为感觉看不清这个行业,掌控不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原因,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搜集了更多的数据,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
我试图算同比增速,但整个新能源领域的同比增速,都有巨大的问题,算出来不稳定是正常的,要是算的稳定了那才是不正常。
我从工信部网站上截取了过去3年全国新能源车的产销量数据,放在一起看之后,越看越别扭。
2017年1月,新能源车月产销量是0.7万辆。
2017年12月,新能源车月产销量是16.3万辆。
看起来很棒对吧,一年之内新能源产业翻了20多倍,而且是逐月递增。
但2018年1月,新能源月产销量降低到3.8万辆,整个行业的产销量直接打2~3折,膝盖斩。
2018年12月,新能源车的月产销量,又上涨到了22.5万辆。
2019年1月,这个数据又掉到了9.6万辆。。。
换句话说,每年的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就特别低,而下半年就产销两旺。
尤其是每年的12月份,产量和销量都会比1月份暴涨2~20倍左右,平均大概5倍。
每个月,新能源车的产量和销量都是差不多的,我一开始统计的是销量,所以下面写的是销量异常的证据,但实际上产量也异常。
这数据,极其诡异。
等我把数据统计完之后,我一度以为这个数据是累积销量,但反复核实后,发现这确实就是月度销量。
在工信部网站上截几个图给大家看一看。
2018年11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是17.3万辆,销量是16.9万辆,产销基本均衡。
而下面的柱状图,也和我上面的表格对应,每年都是年初产销量特别低,年尾产销量特别高,柱子的高度呈现逐月增长的趋势,然后第二年年初再掉下来。
数据对不对,先不管,继续往下看。
2019年1月,全国新能源产量9.1万辆,销量9.6万辆,产销基本均衡。
但就在2个月前,产量还是17.3万辆。
在所有年份里,这个数据已经是最正常的,只打了5折而已,其他年份都是直接2~3折。
只有2021年的数据,还算正常,前面几年统统不正常。
如果正常的生产经营真的是这样的,那就代表这些汽车制造公司今年底的时候有10条生产线,明年初的时候先关闭7条,过半年再打开。
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很荒谬。
难道汽车行业就是这么奇葩?大家一起年底冲产量?宁可在大部分时间里让生产线闲置?
你宁可闲置生产线,只在年底造车,这就算了,消费者也跟着你这么买?
上半年不买车,下半年狂买车,几倍十几倍的人去抢购?
工信部网站上同时也有整个汽车行业的产销量数据,大家可以看一看下面的图,柱状图极其稳定,每年每个月的产量和销量都差不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我框起来的这个柱状图,大家看一看,大部分柱子都是一样长的。
这种图才是正常的产能图,把昂贵的生产线充分利用,正常的工业都应该是这样的。
行业兴旺时,产能可以大增。
行业衰退时,产能可以大减。
但新能源车这种抽风式的大增大减,而且是有规律的抽风,这就太诡异了。
把工信部2016~2020年新能源车的数据拿出来摆在一起,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数据都很漂亮。
月度同比增长数据,年度同比增长数据,甚至月度环比数据,全部非常正常。
2018年1月的产量,同比2017年1月,同比增长,增长率很正常。
2018年2~12月的产量,同比2017年2~12月,每个月都是同比增长,且同比增长率非常正常。
2018年全年的产量,同比2017年全年,这个年度增长率也很正常。
甚至绝大多数月份的环比增长率,也就是环比上个月的产量,增长率也很正常。
所有的数据,都很正常,放纸面上看非常美观,赏心悦目。
唯独你把所有的数据列在一起,把年初的数据和去年年尾的数据比一下,会发现怎么都对不上去。
对于数据洁癖者而言,好像吞了个苍蝇一样恶心。
怎么会出现这么奇葩的数据。。。
我第一反应,这是不是在骗补?
但仔细核实后,我觉得这应该不是骗补。
新能源车骗补是一个老话题了,很老很老的话题。
早在2016年的时候,央视就大规模曝光了新能源骗补的问题,随后国家进行了一轮严厉的打击。
当初的新能源车骗补,猖獗到直接左手倒右手,只在账面上造车卖车,产出来的车压根就不流入市场,卖出去的车没多久就拆了,然后回来重新组装,属于赤裸裸的骗。
那段时间全国号称有500家造车新势力,以前干啥的都有,半路出家造车,胆子特别大,路子特别野。
但这些企业在2016~2017年就已经都被收拾了。
我上面那些异常数据,是2017~2020年的。
虽然数据异常,但是在国家重拳打击后,还敢明目张胆骗补的,已经很少了,把数据做的这么离谱那更是不可能,这不是找收拾么。
工信部能把这些数据公开发布出来,这么多年都没改,说明这些数据没有问题,你怎么查,产销量都应该是这么多。
这可是数百亿的国家补贴资金,四年来无数人反复质疑,要有问题早被揪出来了。
既然不是骗补,那是为什么?
新能源车和传统车企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巨额的国家补贴,产销量出现如此异常,理论上也应该只和补贴有关。
我也猜不到真正原因,但咨询多位朋友后,大家觉得大概率是和国家的补贴政策退坡有关。
自骗补事件爆发后,国家对新能源的补贴逐年滑坡,每年降低一个档次,而且每年都会对新能源车的技术要求提高一个档次,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不再给与补贴。
因此,新能源车的产销量出现了严重的头轻脚重现象。
每年的年底之前,行业内大概就知道明年会执行新标准这个消息了,一批老旧标准的新能源车将失去补贴资格。
因此,每年的年底,大量的新能源车企都会抢装车辆,把手头上所有的东西清空,把能造的车全部造出来,这就是年尾产量激增的原因。
至于第二年的年初产量突然骤减的原因,第一个可能是在升级新标准,一时半会产量上不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去年年尾的时候突击造车,很多收尾工作没做完,需要一点时间处理掉。
这种行为不能称之为骗补,因为他们确实是在造车,突击造车确实是奔着补贴去的,但你不能说这是骗补。
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是均衡的,年初年尾有差距,不可能突然买这么多车,但可以让第三方公司先把这些车买下来,把补贴拿到手,然后再慢慢卖,回收一点资金是一点,卖车给第三方公司,这也合法。
这么做的目的,能在合法的框架内,多拿一点点补贴。
虽然打了擦边球,但其行为的恶意也不算大,因此就不管了。
第二年的年尾,又收到风声,明年又要降补,又要提升技术标准了,于是大家又突击造车。
这样年复一年,玩了好几年,最终弄出来了一个奇葩的产销量数据。
从账面上看,年初的时候没人造车,没人买车,年尾的时候造车量狂涨,消费者也疯狂买。
这数据明显不对劲,但账面上确实是合法的,你怎么核查都是真的。
虽然合法,数据也真,但这种行为明显不符合资源最优化的原则,也给国家资金造成了浪费。
但是这事无法解决。
首先,国家补贴是有必要的,在燃油车领域中国很难弯道超车,落后外国一百多年,太难追了,新能源车是中国超车的最佳机会,绝不能放过。
国家给与补贴,能极快的加速行业的成长,这一点毫无疑问。
补贴肯定是正确的,但把补贴给合适的人这太难了,500家造车新势力,国家无法分别谁是最有潜力的那个人,谁是最需要补贴的那个人。
2016~2017国家严打了一波骗补的,结果2017年的新能源车产销量数据还是严重的头轻脚重。
国家颁布的所有规定,这些车辆都符合,几万辆车送审,只能刷掉几辆,十几辆,不符合国家要求的极少,其他的都得发补贴。
咋办?
2017年10月,中国开始和特斯拉洽谈,准备引入这头鲶鱼,好好给国内这群只为了补贴造车的企业上上课。
为了能让特斯拉愿意来,中国开了超级优惠的条件,为特斯拉打破了很多规则禁忌。
全中国所有的车企都是中外合资的,这个规矩几十年来都是红线,但为了特斯拉,这个规矩被破了,就为了特斯拉独资建厂这一条,不知道送审国务院多少次。
除此之外,土地近乎于白送特斯拉,还以很低的利息给了特斯拉大量的贷款,等于上海市出钱出地帮特斯拉建厂,只要特斯拉承诺以后每年交合同约定的税就可以了。
特斯拉承受的风险极低,但收益极大。
这么好的条件,任何一个资本家都不可能忍得住诱惑,于是特斯拉来了。
2018年7月10日,特斯拉落户上海。
2020年1月8日,特斯拉中国工厂第一辆车下线交付。
2020年下半年,鲶鱼效应开始出现,大量混日子的新能源车企混不下去了,以前拿补贴的老招数玩不转了。
中国的新能源车产销量数据,突然就正常了。
2020年10月,中国新能源车的产销量上升倒了16万辆,年尾也有突击造车的嫌疑,12月升到了24.8万辆。
但2021年的1月,产销量居然没有断崖式下跌,而是拿出了17.9万辆的成绩单,从3月开始稳定在20万辆以上,只在2月因为春节员工放假减少了一点产能,这和正常的汽车工业的波动率已经差不多了。
为什么我算同比增长数据老是出问题,多处互相矛盾,致使模型混乱,因为2020年1~6月的数据是不正常的,而2021年1~6月的数据是正常的。
所以这两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同比,算出来的增长率就会异常的奇怪,怎么都奇怪,多处矛盾。
理论上,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其增长应该是有迹可循的,而新能源车的数据感觉就是在蹦极,差异大的离谱。
这种条件下,你能根据历史数据算出精确的模型那才算见鬼了。
不止造车企业如此,电池企业也是如此,因为造车企业的电池都是买的。
所以宁德时代的历史数据,也有问题。
我把近三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产能数据搜集了一下,发现宁德的产能数据也有明显的头轻脚重现象。
2019年12月的产能,是2019年1月的2.5倍。
2020年12月的产能,是2020年1月的5倍。
但是2021年,宁德的产能就比较稳定,稳步增长,比以前正常很多。
这个时候,你拿2021年1~6月和2020年1~6月的数据进行对比,其结果自然和你根据过往数据模拟的结果有巨大的误差,完全对应不上,你算出来的结果会处处矛盾,导致你觉得自己完全看不清。
大概粗算一下还行,精算,把数据框在一个非常窄的区间,这就别想了,错误的概率太大。
新能源车在过去几年为了补贴,年底突击造车的行为,对整个行业的数据造成了巨大的扰动,导致这个行业的多项数据看起来异常奇怪,不符合经济常识。
2020年10月之前和之后的数据,可以说是在两种规则下产生的,完全不能进行对比,只能各算各的。
对于我来说,这就等于新能源行业它没有历史数据,我只有最近一年的数据能用,之前的数据只能作废。
这么少的数据,想研究点啥精确结果出来,怕是难了。
不过这个不重要,算不出来也只是我少玩了一个数学游戏而已,我只希望突击造车这种乱象不要再出现了,害人害己。
中国的车企,不应该为了补贴造车,而应该为了消费者造车。
国家宝贵的补贴资金,不应该被你们拿去这么浪费。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简单谈两点影响
特斯拉在国内的作用,根本就不是什么“鲶鱼”,而且带动整个电动车行业发展。
当生产特斯拉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由中国制造的,都能在国内找到可靠的供应商后。
国内电动车厂商跟特斯拉之间的差距,就只剩“组装技术”了[1]。
此外,引进特斯拉来华建厂的意义,除了带动行业发展,还有让世界见识到中国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类似的企业来华建厂。
。。。。。。
如果特斯拉被赶出中国(大概率不会),那一是会影响到国内电动车行业的发展,二是也会打消其他公司来中国建造世界工厂的念头。
为啥要把特斯拉赶出中国?这不符合我们一贯改开的风格。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要求特斯拉提升服务品质,对待投诉客户不能拉拉扯扯,拉高客户满意度。
可以要求特斯拉提升产品品质,有质量问题必须召回,否则退全款。
要求特斯拉把收集到中国用户所有信息都留在中国,不能传回美国,确保中国国家安全。
对特斯拉进行改造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