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于潜艇,单壳体和双壳体有什么优缺点? 第1页

  

user avatar   saturn-v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理解单双壳体的区别,其实从历史角度最好。公众号老都说什么美欧单壳体vs中俄双壳体,搞的好像是扔硬币的选择似的,这么说自然是为了描写出对抗性,有对抗性自然有话题性,有话题性就有热度。但如果从历史角度上看并没有那么简单,更没有对抗性,也能避免很多谣言。


首先要理解潜艇是怎么上浮下潜的。

物理101,密度比水高的下沉,密度比水低的上浮。密度是质量/体积,潜艇在水下改变不了自己的体积,只能改变自己的质量。怎么改变呢,让水进来不就行了。可水下怎么让水出去呢?答案是用压缩空气,空气把压载水舱内的水挤走,减轻潜艇的质量,就浮上来了。

理解了这个,双壳体“压载水舱多所以储备浮力生存性高”的说法还成立吗?水下要产生浮力需要压缩空气把水挤走,和压载水舱多少有啥关系?如果压缩空气装置损坏或泄露,提供不了浮力,再多的压载水舱也没用啊。


然后再说“壳体”。

潜艇需要承受水下的水压,而人类已知最能分散压力的形状便是圆形,所以理论上去球体最能分散压力。但显然球体构造不方便布置内部设施,所以潜艇的“壳体”几乎都是圆柱形的。这层“耐压壳”是所有潜艇构造的核心,简单理解为壳内无水,壳外有水。耐压壳自然是越少开口越好,减少材料结构弱点,因此让潜艇下沉上浮的压载水舱最好在这层耐压壳的外面。

早期的潜艇,比如二战时的潜艇,便是很简单的圆柱形耐压壳,左右各挂一个压载水舱。

因此这种耐压壳直接和外部海水接触的潜艇,便是常说的单壳体潜艇,倒不如说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潜艇都是单壳体的。

当然是个人都能发现,这种扁平的构造水下阻力很大,不利于水下航行。不过由于二战时电池技术的限制,本身潜艇水下的续航时间也不长,与其说是“潜艇”不如说是“可下潜鱼雷艇”,只有在攻击和躲避攻击时才会短暂潜入水下,绝大多数时间依然是水面上航行的。这也是二战时期几乎所有潜艇的艇首依然和水面舰艇一样采用破浪式的原因,毕竟还是水面航行为主。


所以双壳体是怎么来的?

简而言之,德国海军。

随着盟军大西洋反潜力量的增强,尤其是大批护航航母的加入,大量的飞机让U艇哪怕巡航时在水面航行也不再安全,德国海军于是开始研发能在水下长时间巡航的U艇,避开反潜力量。结果便是XXI型U艇,三倍数量的电池和双壳体设计。XXI型虽然不是第一款采用双壳体构造的潜艇,但它绝对是带起双壳体设计风格的潜艇。

既然一左一右的压载水舱破坏水下流线型,那干脆就把压载水舱分散开来到艇首和艇尾,整个包裹住耐压壳,然后外面再套一层外壳。由于水下时外壳内外都是水,所以没有耐压的要求,造型能尽可能搞成流线型利于水下航行。

XXI型没有能挽救第三帝国的命运,但却给了冷战早期诸多潜艇设计参考,先后在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海军中服役。

所以“双壳体比单壳体耐压”还成立吗?双壳体并不是真的“双壳体”,而是和单壳体一样只有一层耐压壳,而决定潜艇潜深的是这层耐压壳的能力,不管外面有没有一层包裹的外壳。双壳体的优势在于外壳没有耐压的要求,能塑造成最流线型的形状。

比如美国首艘测试“泪滴型”船身的大青花鱼号潜艇,便是采用的双壳体设计。

苏联的“人操鱼雷”阿尔法级核潜艇,同样是双壳体设计。

阿尔法级在这上面做的更绝,其外壳的光滑程度在潜艇史上绝无仅有,也正是因此能达到惊人的水下45节的航速。

美国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号也是采用双壳体的构造,整个拉长的外壳包裹住圆柱体耐压壳。

到这里便能看出,双壳体和单壳体的区别,仅仅是耐压壳有没有全部被压载水舱所覆盖,不管是单壳体还是双壳体设计,艇体前端和后端都是有压载水舱的。


那单壳体是怎么回归的?

和战机一样,随着制导武器的发展,速度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潜艇对高速的追求让位给了对低可探测性,及静音的追求。不再对极致流线型的追求,意味着双壳体外壳塑型的优势不再重要。其实在华盛顿号上也能发现,随着艇身逐渐拉长,外壳已经做不到泪滴型而逐渐变成了和耐压壳一致的圆柱形,既然都这样那干嘛还要外面再套一层呢?

美国在第一型采用泪滴型船体的核潜艇鲣鱼级上便舍弃了完全覆盖艇体的双壳体,而是采用一前一后压载水舱,凭借耐压壳的建造工艺完成整个艇身的泪滴型构造。

而后潜艇逐渐拉长变粗,后部的压载水舱移到了艇尾,不需要“瘦身”的耐压壳更方便整体建造和维持结构强度,最终雪茄型的美系核潜艇诞生了。

顺带一提英系核潜艇自敏捷级开始便常被称为“鲸型”核潜艇以和雪茄型区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设计,但核心的区别是在艇首的构造上,艇身依然沿用了船尾压载水舱的单壳体设计。

到这里可以的看到,同样的艇身直径,单壳体潜艇因耐压壳直接和外部海水接触,艇体内部空间要更大,更利于布置减少噪音的各类型设备。同样耐压壳直径,双壳体潜艇因需要额外的一层外壳,排水量会更高,惯性更大不利于水下机动。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弹道导弹潜艇,为了能放下弹道导弹一般都会在导弹发射筒上面再套一层非耐压壳保护发射筒。由于在耐压壳外这部分会和水接触,但和压载水舱不同这部分为流水,及水可以自由进出,浮上水面时水会自动流出。

比如美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横截面,耐压壳周围并没有压载水舱包围,属单壳体潜艇。

苏联的667B“德尔塔”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横截面,同样有发射筒的突起,区别在于耐压壳外还有一层压载水舱包裹,属双壳体潜艇。


那为啥苏俄还保留了双壳体的构造?

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苏联/俄罗斯造习惯了,单壳体潜艇对耐压壳的建造工艺要求很高,外围不能有非流线型构造,结构强度需要内部维持。相反双壳体潜艇因耐压壳不与外部海水接触,可直接在耐压壳外部添加维持强度的结构。

比如基洛级潜艇的耐压壳外部有突起的金属圈,用于在外部加固耐压壳的强度。比较反常识的是虽然单壳体潜艇少了一层“壳”,但建造难度反而更大。

第二是苏联有专门的反舰导弹潜艇,带大量的巨型反舰导弹参与对北约水面舰队的饱和攻击。这些巨型导弹根本放不进鱼雷管内,只能“挂”在潜艇外携带,结果便是只有双壳体构造能够满足。

比如K-222带的10枚巨型P-70导弹,55厘米的直径让导弹发射筒只能放在艇首两侧耐压壳外,耐压壳横截面也从圆形改成了双圆形,节省两侧空间。

前段时间又双叒叕上新闻的949A“奥斯卡-II”型巡航导弹潜艇,24发花岗岩导弹在耐压壳一侧各挂了12发,造就了改型19400吨的水下排水量,甚至超过了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的水下排水量。

从库尔斯克号的残骸上能清楚的看到苏系巡航导弹潜艇耐压壳-导弹发射筒-外壳的构造


那混合壳体又是怎么回事啊?

这也是一个因为名字而搞混的概念(怎么好像涉及潜艇的都是),混合壳体指的是艇身前端为单壳构造,后端为双壳构造,耐压壳在艇身中部有一个“瘦身”。但单就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还记得之前双壳体的定义吗?

“双壳体和单壳体的区别,仅仅是耐压壳有没有全部被压载水舱所覆盖。”

也就是只有耐压壳被压载水舱覆盖的部分,才可以说是双壳体。而“混合壳体”中只有俄罗斯的“亚森”级才是后半段艇身真的双壳体由压载水舱覆盖。

其他混合壳体的常规潜艇,比如苍龙级“瘦身”段放的其实是柴油储箱。

德国的212型“U艇”,“瘦身段”外面装的是给燃料电池供电的液氧和含氢化合物储箱。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苍龙级和212型都是单壳体潜艇,这点在212型建造时最为直观。不仅能看到单壳体潜艇在耐压壳内部加强强度的结构,还有德国特有逼死强迫症的鱼雷管布置。




  

相关话题

  突击炮和坦克的定位不是重合了吗? 
  如何评价五爷六爷七爷八爷九爷这五位老爷? 
  中国的 052D 跟印度 P15B 哪个更强? 
  突发奇想,俄罗斯海军有没有可能购买075? 
  为什么中国可以买苏27改造成歼11 而不能买f22改造成歼20? 
  如何评价中国陆军呢? 
  坦克集团军群是什么样的编制? 
  以现在的知识看,F-19战斗机有哪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美国海军司令和海军部长谁的官职大? 
  贫铀怎么样?贫铀穿甲弹和贫铀装甲呢?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组装电脑总是 CPU 比显卡差好多?
下一个讨论
C++中,自定义函数写在main之前更好,还是之后更好?





© 2024-11-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