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总人口超 14.1 亿,10 年来保持低速增长,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2页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客观说,公布已经的所有数据比起之前的预测来说都好的超出预期,不是小好,不是中好,是一片大好。

打了各路悲观党的脸,这是最近10年人口政策的伟大胜利。

那些妄图用唱衰想影响人口政策大局,妄图建言发钱发福利降房价来刺激生育的境外不良势力失望了,人口红利持续(官方原话哦).......

房价还能再续一波,毕竟0-15新生人口(接盘力量)比重还上升了。

坚持人口基本政策不动摇!

赢了!


user avatar   liao-zhu-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章是昨天写的,因为知道你啥也看不出来,这里补充几句


1.所有的数字后面都有一句定性的话,基本都是好的

2.同样的数据,怎么公布,怎么解读,天差地别,有的数据,公布没公布效果一样。

3.真正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是结构、质量、分布以及新生儿

4.人口问题是个大学问,不是拍脑袋在那想的出来的。

5.科学决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6.改了那么久,就不要想有个什么大新闻了

7.量变到质变


写在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前夜,关于时代里个人的抉择


过了今晚,就是万众瞩目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时间了,如果那个时候谈论,就算是时政了,所以今天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当然什么老龄化、少子化这种我也不想说了,说的人很多,我就不赘述了。

我就想说说时代里个人的抉择。

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岳父。

为了生下他们家庭的第四位成员——我爱人,岳父很好的工作不要了,预备党员没有转正,被抄了家,手表自行车都被抢走了,老家一间房门还被锁上了,一直到交完超生的费用,才给解开封条。

如果不是他的坚持,这个世间就不会有另一个生命出生,然后我们组成了家庭,又有了沐朵和牧野。

回头再问他这段经历,他寡言少语的脸上,泛起的从来不是悔恨或是痛苦,而是一种微笑,胜利者的微笑。

父亲对女儿的那种爱溺,穿透骨髓和生命,与儿子的情感完全不同,没有女儿的人是永远感受不到的。

他的微笑,是他战胜时代的骄傲。

有时候,你很难去评判一个时代。

一来时光无法逆转,讨论缺乏现实意义。

二来评判的角度不同,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盖棺定论。

在国家困难的时候,如果不搞计划生育,会有更多的人死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看看如今的印度,去想象一下彼时完全不去控制的结果。

所以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得已的抉择,为了整个民族的发展,个人的利益是必须被牺牲的。

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来这世间就这一辈子,谁能知道有没有投胎转世呢?谁知道投胎还能不能做个人呢?

被时代轻轻一折腾,就折了。

个人于时代,于大势,真的是太渺小了。

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在时代中弄潮的人,他们并不认命,更多听从来自内心的呼唤,不愿随大流。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要赌上一生的生命。

我在家乡的时候,常见到在县政府上访的农村妇女,很多都是被强制计生留下后遗症没钱治病生活贫困的。

除了唏嘘,没有任何办法。

片面去讨论一个时代的政策如何,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你到底想要什么?

第二,你该怎么做?

特别是处于时代节点的时候,比如80年代后生育政策慢慢有松动的时候,你的抉择到底是什么,你有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且尽自己的全力?

我觉得人生来都是有命数的,有人很小的时候就想嫁人生子,有人一辈子习惯孤单,喜欢一个人生活,有人就是想要个女儿或者儿子,那都来自冥冥之中内心的召唤。

你不要听外界要不要你生,你就看看那些刚出生的婴儿,盯着看,如果喜爱,你一定会在某个深夜醒来,无眠无语。

如果就不要,就像李健,想得很明白,又不是什么优良的基因,没有传承的必要,这辈子,过好自己就很好了。

想清楚了,然后想想怎么做,智慧一点,尽可能不要被时代所裹挟。

你改变不了时代,不要说时代,你甚至改变不了你妈,所以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不要跟时代较劲,不问对错,去和解,然后做你认为正确和该做的事情。

让自己变得更强、更聪明、更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这一生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选择的权利。

选择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选择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中国有6000万华侨华人,后来选择出去的便获得了选择生育的权利。

或者就像我岳父这样,想办法没有被强制堕胎,躲过最危险的时期,然后该交罚款交罚款,钱没了可以再挣,你会发现,到了最后,

这个世界最重要的,还是人。

想尽一切办法,保住你在这个时代最想要守护的人,你就是胜利者。

同理,你若真觉得一个人行走人间就很好,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那就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毕竟他们不会给你一分钱。

怎么过都是一辈子,所以不要人生赋予那么多所谓的意义。

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

不是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而是你觉得怎么过比较能回应自己内心的呼唤。

有两点是我有感受的:

  1. 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2. 去爱让你感觉到爱的人

你看着刚出生的女儿或心爱的人,满眼写满爱意,那就是人类作为碳基生命高级的幸福。

当你能享受孤独,陶醉在自己所沉浸的事情中无法自拔,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我觉得一个人,要不断磨练自己超越时代的能力和心境。

几十年前,我们还满足于吃大锅饭,看看现在;想想那时东北的国企,看看现在。

时代是善变的,而人的一生是经不起折腾的,错过的,就很难再回来。

人群之中的安心,其实都是大众的幻觉,真正推动给社会发展的源泉动力,都在每个人。

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如果你跟着时代改变,注定被拖得血肉模糊。

人注定是孤独的,一个人来一个人走,在这个世界的时候,努力提高自己,多赚点钱,好好锻炼身体,不要靠任何人养老,也不要指望任何人,谁都帮不了你。

多问问自己的心,然后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不要在意时代如何约束你,不要到了老了再去懊悔。

这并不是什么鸡汤,而是每时每刻你自己真实的人生。

不信,问问你自己的内心。


user avatar   yi-li-li-ya-de-ma-k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瞎写一下,缓解人口焦虑有两个办法最管用:

  1. 禁止销售避孕套(或者对避孕套征收奢侈品税)
  2. 征收未育人口人头税,没结婚没生娃的,45%个人所得税率,1胎的22.5%所得税率,2胎的12.5%,3胎的给奖励。

这两个方法下去,等着人口爆炸吧


user avatar   he-shuai-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召开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会时,1956年出生的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已经66岁——按照中国人的算法,这个岁数已逾花甲,年近古稀。

当他在镜头前提及中国的“人口平均年龄”这个指标之后,声音出现了4秒钟的停顿。

然后,他报出的数字是:38.8岁。

宁局长接着立马对数据解读说:总得来看,依旧「年富力强」

他依然害怕公众对数据的含义产生误读,所以马上横向对比说:“美国刚刚公布了过去十年最新的人口普查,年龄是平均38岁。”

对于这个整体比自己年轻0.8岁的强劲对手,宁局长的解读是:“(我们)差不多”。


然而,就在这场发布会召开前1个月,合肥市政府官方微信号“合肥发布”推送了一篇名为《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对想要在合肥购房的人群实施分级管理。

其中,超过35岁的人将不被合肥市政府视为“刚需购房者”,失去优先购房资格。

因为在城市规划者眼里,35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消费能力萎缩,生产能力退化,已经失去了为城市发展贡献活力的可能。

与这条新政相对应的是中国政府的另一条古老传统:超过35岁的人,不能报考公务员。

——35岁的人生已被判决终止,38.8岁的国家公认年富力强。


然而,宁局长却没有在发布会上提及另外一组数据:整体人口的年龄段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数为2.64亿,相比于2000年的1.30亿,上涨了103%——为什么老年人口增加这么多,平均年龄却没有剧烈变化呢?

因为,2016年中国全面放开二胎,刺激了中国最后一波有生育意愿的适龄父母,勉强拉升了中国的新生人口——但是在完成这波「去库存」后,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

另外多说一句,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中,竟然没有公布2020年中国新增人口数据,但网上有各种数据测算,我看到的版本有多有少,但对比而言,2020年中国新生人口可能性的中位数应该是1200W——比去年再少260W。

但人口断崖是从2017年开始的,在此之前的6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尚可公布——这1.5亿只有0到7岁的小朋友,勉强维持了中国整体38.8岁的平均年龄。

但这个「平均数字」能说明什么呢?


BBC有一档电台节目叫做 More or Less:Behind the Stats(是多还是少:统计数字背后的世界),专门用各种案例向普通大众讲解如何通过统计数字理解世界。

其中有一个案例说的是:每天早晨当伦敦市民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在公交车和地铁上时,他们不知道——根据交通部门的统计:伦敦地铁每班次只搭载了130名乘客,而每辆公共汽车上平均只有13人(包含司机在内)。

但伦敦的公交车长什么样呢?

——伦敦的每一辆公交车都是大容量双层巴士。

实际上这是英国首都的特色。如果你还有印象的话,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预留了8分钟给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方进行暖场预告,鸟巢体育馆内一辆红色双层巴士缓缓驶入,伦敦市政府把这种双层巴士认定为伦敦的象征。

然而,你能想象:伦敦市区的每辆巴士上,平均只有12个乘客吗?

More or Less 这档节目的主持人科普说:你之所以感觉公交系统拥堵,是因为你每天使用它时,正好都是上下班高峰期,这样的时间每天只有4小时,而一天当中剩下的20个小时,城市公交系统相当空旷;其中的10小时,简直空无一人!

所以伦敦公交车平均每辆只有12个乘客,这对日常上下班的你有什么意义吗?

没有。

因为空无一人的那10个小时跟你无关,你关心的其实是上下班的4小时。

这就是「平均数据」的统计意义。​


38.8岁,看均值这个国家仿佛仍旧年富力强。

但为什么宁局长的报告里为什么不提2.64亿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8.70%,已创中国历史之最?

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将数据解读为「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家财政就要考虑养老开支的增加;但如果认定国家仍旧年富力强,那么在主观意愿上,就暗示还有更多的人可以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统计数字,会说话。



user avatar   dabai-zx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今天早上是公布了,本文会做一个全面分析,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做一个深入分析。

(1)骤降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

相比7普数据的内容,我更关心7普数据发布之后的记者会问答上,提到的2020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



结果显示,去年出生人口约1200万人,总和生育率1.3。这个跟我前天的判断相符。

2017年,我们出生人口还有1723万人;

2019年的出生人口就下降到1465万人;

2020年的出生人口则只有1200万人,同比下降18%。



仅仅3年的时间,每年出生人口就从1723万人,下降到1200万人,这是非常夸张的降幅。

这里值得注意,我们去年总和生育率居然只有1.3,这是非常低的。

按照2018年世界197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排名看,我们去年1.3的总和生育率,可以排在世界倒数第10,甚至低于日本。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平均每个育龄妇女的生育子女数量,都还不如日本这个低生育国家。

要知道,2018年我们的总和生育率还有1.69,结果仅仅只过了两年就只有1.3。

同时,在2000年之后,我们的总和生育率就没有低于1.6。



这是我们总和生育率首次低于1.5,并且就直接下降到了1.3,堪称断崖式下跌。

总和生育率是每个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数量,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长期稳定。

总和生育率低于2.1,那么长期来看,人口数量将必然持续下降。

如果总和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下,那么基本只要过个50年,人口就会减少一半。

去年7月,曾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题为《2017年至2100年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和人口情景的预测》的研究。



该研究称,到本世纪末,全球195个国家中有183个将跌破保持人口水平的替代率临界值,而包括中国、日本、泰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人口将减少一半。

到本世纪末还有80年,我觉得还是一个乐观估计,如果我们未来几十年都保持在1.3以下的总和生育率。那么可能到2070年,我们的总人口可能就会下滑到7亿的水平,会少一半。

单从总和生育率看,我们国家的整体生育水平,已经排在世界上生育率最低区间。

(2)不同的算法

另外,由于每年出生人口是每年统计局单独公布,并不是人口普查的内容,所以关于去年的出生人口,并不是在这次人口普查内容里说的,而是在今天早上的记者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

这使得网络上也有一些人基于各种算法,得出去年出生人口不一样的数据。

关于这点,我认为是这样。

正常人口普查数据就是对每年公布的人口数据做一次大修正,普查数据是每10年一次,所以跟平常每年公布的人口数据会有一些偏差值也是很正常的。

比如说2019年的统计人口是140005万人,7普数据的2020年是141178万人,增长了1173万人。

但按照2019年死亡人口998万人来计算,等于说2020年的出生人口要至少2171万人才能增长1173万人,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根据公安部之前公布的数据,2020年新生儿户籍登记人数是1003万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偏差。

除了上面这种算法,还有人把这次普查结果的0~14岁人口,扣掉2006~2019年之后的每年出生人口数据累加,来计算2020年的出生人口。

结果算出来的2020年出生人口,是2657万人。

之所以两种算法都有偏差,是因为都是基于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去跟普查数据做对比计算。

而我们每年都会单独统计人口,这个人口的统计,是基于每年的出生人口,扣掉每年的死亡人口,来计算出每年的人口变化情况。这并不是人口普查这种挨家挨户去调查统计的结果,所以二者正常都是会存在一些数据偏差,并不代表去年真的出生超过2000万人,这是过去10年每年偏差持续累积下来的结果。

前面几次人口普查数据,都是存在这样的偏差值,比如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偏差幅度更大。

只不过前面两次是向下偏差。





而这一次是向上偏差。



也因为这一次是向上偏差,所以这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0~14岁的人口数量是比上一次增长了不少。

所以如果是基于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来跟人口普查数据做对比计算,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二者的统计口径和方法不一样。

不管怎么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每10年才一次的人口数据调查统计。人口普查数据相当于是每隔10年对每年公布的人口数据做一次大的修正,所以还是得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准。

(3)关于出生人口骤降的原因

今天公布去年的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跟公安部年初公布的新生儿户籍登记1003万人,也比较接近,在二者往年正常的偏差值范围之内。

此外,这次7普数据里“户别人口”这个数据也是比较严峻的。

本次普查数据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比上次普查的3.10人减少0.48人,给出的减少理由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但一个家庭人口少于3人,这说明“离异家庭、丁克家庭、晚育家庭、独居老人、独居青年”的数量在增多。

这其中丁克家庭、晚育家庭、独居青年是会比较大影响到每年的出生人口。

总体来说我们的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且严重程度是远超很多人预期的。

对于出生人口骤降的原因,我在过去半年的很多篇文章都详细分析过,我这里做一个总结和补充。

当前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

1、年轻人的出生意愿越来越低。

而之所以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小孩,高房价带来的巨大生活成本,包括教育资源绑定在高房价上面,包括大城市紧密的生活节奏,996的加班让人们没有时间恋爱、结婚,甚至没有精力去照顾小孩,包括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晚婚晚育成为常态,并且人们越发注重自身生活质量,更在乎自己,而不是在养育后代上,这都是现代世界,人们生育意愿越发低迷的诸多原因。

而以上这些原因,归根结底,都跟加速的城市化有关。

全球发达国家普遍的总和生育率基本都低于2.1,唯一的例外是以色列,以色列的总和生育率有3.09。

这是因为以色列是群敌环绕,强烈的危机感迫使以色列人必须多生。

这也说明,在和平年代,人类缺乏危机感的情况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普遍生育率不会太高。

并且存在越发达的国家,总和生育率越低

越穷越乱的国家,总和生育率越高。

当前世界总和生育率最高的40个国家,只有一个不是非洲,其他39个都是非洲国家。

但城市化其实也还不是根源,上世纪苏联还在的时候,总和生育率虽然在60年代婴儿潮之后,也基本能维持在2附近。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这种城市化背后,其实是资本化。

特别上述这些问题,基本多多少少都跟城市化和资本化有关,比如说996加班导致人们没时间谈恋爱、结婚,甚至没有精力养育小孩,也是被资本剥削所致。

房价高一方面有城市化人口集中的因素,但也有资本推波助澜的因素。

2、适龄生育人群数量持续下降

我之前跟大家分析过,80年代的第3波婴儿潮,是来自于第2波婴儿潮最庞大这波人口到了生育年龄所致。

但由于第3波婴儿潮里,1986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经35岁了,已经开始远离适龄生育年龄。

如下图所示,这意味着从今年开始,我们每年的适龄生育人口数量会持续下降。



我们再看一组比较直观的数据。



如上图所示,每隔10年计算的适龄生育年龄,我是按照20岁~35岁计算。

可以看到2016年是一个很关键的分水岭,2016年开始在未来十年进入适龄生育年龄的人群,是比2006年大幅度下降,从3.25亿人,下降到了2.57亿人。

适龄生育人群大幅度下降,必然导致出生人口下降。

所以,上述两个原因,我认为是导致当前每年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的主要原因。

可以预期,从明年开始,我们人口有很大可能开始由升转降。

最近关于人口未来开始下滑到底好还是不好,网络上有比较大的争论。

对此,我也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

(4)人口下滑的利与弊

首先,人口太多肯定也不太好,但太少也不行。

人口数量未来如果开始下滑,肯定是有利有弊,我们需要全面去看待这个问题。

过度强调有利的一面,和过度强调有弊的一面,我认为都是不全面的。

现在网络上在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利与弊,两方观点经常出现极端化。

我是比较希望从比较理性中立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人口下滑有利的一面,也比较直观,我们过去教育和宣传一直是在应对人口大爆炸的危机,人口过多会导致我们资源负担很重,并且也让我们内部竞争激烈。

不过很多人把我们现在的内卷化全部归于人口过多,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资本剥削的因素在内卷化里影响更大。

一些人口比我们少很多的资本国家,内卷化也没有比我们好多少。

因为人口虽然增加了竞争,但同时人口越多也会让市场蛋糕更大,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这一点资本影响因素更大。

此外,我以前在分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也有跟大家提过一个观点,在未来智能化时代,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口工作。未来很可能是一个大家互相服务来服务去的时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占比会远超过现在。

不过这是单纯从制造业的供应端角度来思考问题。

假如要思考人口因素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我们不能只考虑供应端,也应该考虑人口下滑对消费端的影响。

人口在现代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经济是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整个市场蛋糕规模大小的重要基础参数。

在同样人均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一个人口1000万的国家,跟一个人口1亿的国家,肯定不是一个体量的经济体,消费市场规模更是有巨大差别。

而且在互联网经济里,人口=流量。

如果我们国家不是有14亿人口,而是只有3亿人口,现在肯定诞生不了这么多数亿级别基数的APP,更没有那么多的流量经济可供挥霍和炒作。

在互联网时代,流量=金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路资本都在想方设法去挖掘人们的流量,占用人们的时间。

资本在给一款互联网APP估值的时候,普遍比较看重几个数据,比如日活、月活、平均每人在这款APP上面所花费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一天就是24小时的时间,不可能变成25小时,并且刨除掉正常的8小时睡觉时间,我们可供APP压榨的时间就是16小时。

一个国家如果有1亿人口,那么其一天可供互联网APP压榨的流量总时间就是16亿小时,不可能再多了,这就是这个国家的互联网经济天花板。

而一个国家如果是有10亿人口,其可供互联网APP压榨的流量总时间是160亿小时,会比1亿人口多10倍,那么这个国家的互联网经济规模,也必然就是1亿人口的十倍。

这就是人口作为一个基础参数,在现代经济里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当然经济是很多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人口只是其中一个参数,但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参数。

特别是考虑经济的天花板上限的话,人口因素就更加重要。

我们国家为何发展潜力比美国要强很多,因为美国只有3亿人口,而我们有14亿人口。

所以假如我们的人均GDP能够达到美国一样的水平,我们的GDP总量将至少是美国的4倍。

我们的人口数量,决定了我们的发展天花板上限,是美国的4倍,所以我们的发展潜力比美国强。

不过,按照《柳叶刀》去年那个研究预测,在本世纪末,我们的人口估计会下降到7亿的水平。

假如到时候,美国仍然还是3亿多的人口,那么我们的发展天花板也就比美国多了一倍,就不是差距那么大。

很多人说,美国也才3亿多人口,消费市场仍然那么大,经济那么发达,所以我们是没有必要维持这么多人口,我觉得这种看法对,但也不对。

人口少,并不是说一定不好,但人口少必然会限制我们的发展潜力,让我们的发展天花板下降。

人口多的国家,不一定就能发展起来,但人口多,也意味着发展潜力强,这个发展天花板的上限会比其他国家高。

这本身也是一种优势。

而且有一些观点认为,要保持一个全工业类目、产业链齐全的国家,至少是需要10亿的人口规模。

当然,随着工业智能化的时代来临,我认为可能只需要7亿就够了。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足够庞大的人口规模,是这个国家突破科技瓶颈的重要基础。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人口越多,可能性就越多,激烈竞争也会导致更多的天才脱颖而出。

在教育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只有1亿人口的国家,高素质人才,肯定没有一个10亿人口国家,来得多。

印度那种教育和不把低种姓当人看的环境,是不具备讨论价值的反例。

所以,人口太多肯定不好,但人口太少也不行。

像韩国那种,本世纪末人口会从现在的5130万人,下降到1700万的国家,并且超过80%人口集中在一个大城市里,基本就没有什么前景可言。

韩国当前已经是发达国家,意味着他们已经触碰到了他们发展的天花板。

这使得人口的下降,就会导致其天花板不停的下降,会导致其国家经济不断地萎缩,这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和矛盾。

我举个例子。

我们住在一个200平,楼层高度有3米的大房子里,会感觉很宽敞,生活得很舒适。

但假如我们生活在同样200平的大房子里,但楼层高度只有2米,我们就会感觉很压抑,甚至楼层高度突然下降到1.5米,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天天面对“穴居生活”,那么即使这仍然是一个200平的大房子,我们也会生活得很不舒服。

所以天花板的持续下降,是必然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一个已经触碰到天花板的国家来说,会更严重。

我们当前人均GDP才刚迈过1万美元大关,距离当前发达国家普遍的人均GDP为3万美元的天花板来说,还相距甚远。

所以,我们的人口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实际上还没有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已经触碰到人均天花板的国家大。

因为我们还可以在触碰到天花板之前,继续挖掘现有存量人口的发展潜力,不会像日本和韩国面对人口危机时,感觉到更加的“逼仄”。

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可以完全无视人口危机所带来的冲击。

这包括我们当前急速转变的严重老龄化社会,已经天花板急剧下降所带来的冲击,都是不可忽视的。

所以,我的观点很明确,人口数量下降,不一定就是坏事,甚至可能是好事。

但人口数量下降速度太快,特别是新生儿数量下降太快就肯定是坏事。

我也是赞同,在智能化的时代里,在不需要这么多就业人口的情况下,我们整体的人口数量的确是不需要保持在超大规模的水平,我认为可能本世纪末我们人口数量保持在7亿左右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

但问题是,我们是花80年的时间,把人口稳步下降到7亿,还是只用了50年的时间,就人口快速下降到7亿。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对经济的冲击是完全不同量级的。

并且,如果新生儿人口数量下降太快,很容易让人一眼看到30年后的天花板下降高度,这相当于一头在狂奔而来的“灰犀牛”。

这同样也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5)要避免出生人口快速下降

上世纪60年代的第二波婴儿潮里,年龄最大的也已经60岁了。



所以当前我们人口结构里,45岁~60岁是占比最大的。

这意味着,在未来20年里,我们将急速进入到一个严重老龄化社会,并且每年死亡人口也将从当前的每年约1000万,持续上升到2000万人。



根据一些研究测算,2050年我们60岁以上人口会接近5亿人,而这次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是2.6亿人。

等到了2050年,老人数量是现在的两倍,这意味着到了2050年,我们每年的自然死亡人口数量也将是现在的两倍。

我们每年的死亡人口最近这20年一直在持续上升,这是因为我们老年人口数量在持续增加。



与此同时,每年出生人口在持续下降,此消彼长之下,我们进入到人口下降阶段的拐点,很可能是高于很多人预期的。

去年的出生人口在1200万人,那么即使死亡人口为1000万人,那么二者相差已经只剩下200万人。

虽然2020年我们人口仍然保持增长,但可以预期的是,我们人口从增长到下降的转变,会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提前很多。

在前几年,人们普遍预测我们人口要等到2030年才会开始下降。

但从现在的趋势看,我认为我们人口可能会在2022年之后就开始下降了。

这个我们同样可以看一组数据。



上图是有专家在2017年对未来3年的一胎数量的乐观预估,他认为2020年一胎数量仍然可以保持800万的水平,但实际呢?

根据去年初公布的数据2019年出生人口是1465万人,其中二孩及以上的占比是59.5%。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2019年一胎数量是只有40.5%,也就是只有593万人。

这个数字远低于专家在2017年预估的801万人。

过去这些年,我们每年出生人口,基本都是靠最后一批80后生二胎撑起来的。

但在当前最年轻的80后,也已经超过30岁了,再过两年基本都超过最佳生育年龄。

可以预计的是,从明年开始,二胎数量应该会大幅度下降。

因为,当前的90后年轻人,连一胎都不大愿意生,就更别说生二胎了。

当前二胎数量超过一胎数量,是因为我们2016年放开二胎所致的非常态现象。

正常二胎数量是要少于一胎数量。

一个总和生育率为1.5的国家,二胎数量应该是一胎数量的一半,而去年的总和生育率却只由1.3。

我们假设2022年开始我们的二胎数量也是一胎数量的一半。

那么即使按照2019年一胎数量的593万来计算,2022年的二胎数量可能只有300万左右。

这意味着2022年的新生儿数量是有很大可能跌破1000万人,有可能只在900万人左右。

那么即使按照我们当前每年死亡人口近1000万人的数据来算,几乎可以说,明年开始我们人口就会下降,我认为是大概率的事情。

虽然去年我们人口仍然保持增长,不过相比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这已经不是太重要的事情。

按照我个人预估,可能今年我们的出生人口,能维持在1000万~1100万人之间就不错了,这只能勉强保持人口增长。

而假如明年我们出生人口继续下滑到900万人的话,那么明年总人口就会开始由增转降。

当然,这仍然只是我的个人预测值,具体还是得以实际为准。

其实比起人口数量下降,我认为每年出生人口这两年快速下降,问题更严重。

由于当前人们寿命整体要提高很多,所以新生儿数量快速下降,是很可能被掩盖在人口缓步下降里。

所以,新生儿数量快速下降的问题,更有可能被人们忽视。

2016年,出生人口还有1786万人。

但假如明年就下滑到900万人,那几乎是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直接下降一半。

这个过程速度太快了,时间太短了。

所以才会有问题。

我还是那个态度,我认为我们可以允许人口数量在一个更长周期里持续下降,最终至少保持在7亿人左右合理数量。

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人口数量出现在较短周期里的快速下降,特别是新生儿数量不应该下降过快。

要知道,新生儿的数量,就代表着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说白一点,新生儿的数量,直接决定未来这个国家的接盘力量多寡。

新生儿越少,那么这个国家未来可供接盘的有生力量就会越少,那么经济萎缩的概率就会越大。

这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难题,是我们当前肉眼可见,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头“灰犀牛”。

仍然还是以韩国为例,1973年韩国每年有100万人出生,1991年就下降到70万人,2016年下降到36万人,到了去年就只剩下28万人出生。

这意味着什么呢?

91年出生的70万人,现在差不多是30岁了,刚好是买房成家立业的时候,韩国现在还有70万人去买新的房子。

等到30年后,2016年出生的人可以买房子了,却只剩下28万人。

新生儿数量的锐减,意味着经济活力将持续下降,因为未来给经济提供增量来源的青壮年人口会持续萎缩。

这首先必然导致整体经济总量会持续衰减,日本之所以长期保持经济停滞状态,跟其人口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人口下降并不可怕,关键是新生儿数量骤减,这个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太大了。

要不然,最近这段时间,也不会那么多“地产经济专家”都纷纷跳出来高呼要放开生育并且鼓励生育。

因为他们背后的地产经济都开始着急了,面对当前肉眼可见的新生儿数量骤减,20年后如此庞大的房地产市场找谁接盘呢?

韩国现在5100万人口,首尔是1000万人口,只集中了20%的人口,其他80%分散在其他城市。

但在本世纪末,韩国人口下降到1700万,首尔是1400万,集中了82%的人口,这意味着其他城市的人口将寥寥无几。

到时候大量现在还繁荣的中小城市,将在本世纪末变成了空空荡荡的鬼城,这会进一步加剧人们疯狂朝着大城市聚拢,来抱团取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座城市假如都空空荡荡的,你们觉得这座城市还要怎么发展?当前高高在上的房价还找谁接盘?

这几乎是肉眼可见的超级“灰犀牛”。

按照我们当前的总和生育率看,等到了30年后,一二线城市可能人口还会进一步集中,但三四线城市可能就会出现人口锐减的情况,一些三四线城市30~50年后人口少一半,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三四线城市可能面临“生育率下降+大城市虹吸”效应。

只不过这样的灰犀牛,至少得30年后才会开始显现出来,所以人们现在等于是被温水煮青蛙,还没有什么感觉。

但当前这些地产经济学家如此着急地呼吁放开和鼓励生育,其实也没有什么用。

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是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必然导致的时代趋势。

日本、韩国、俄罗斯这些出现人口危机的国家,都已经绞尽脑汁去鼓励生育,但却完全不能缓解人口生育率下滑的趋势。

所以,我也一直希望我们还是赶紧放开生育,甚至鼓励生育。

其实,因为地产经济学家也在呼吁鼓励生育,说实话我是很讨厌与这些地产经济学家为伍,因为他们只会为了房地产利益发声。

所以,每次看到地产经济学家呼吁降息,我都是气不打一处来。

不过这次没办法,我也只能呼吁国家层面尽快放开生育,鼓励生育,这有几个原因:

1、从现在低迷的一胎数量看,即使放开生育、鼓励生育,估计也没有什么用。不存在鼓励生育导致人口暴涨的可能性,所以不需要担心这方面问题。

2、人口未来持续下滑的趋势是难以扭转的,但鼓励生育至少可以给有想生二胎想法的人,多一些动力,能稍微缓解一点人口危机压力,是一点。

3、当前每年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太快了,这个势头要稍微缓解一下,尽量降低人口下降对未来经济产生的冲击。

(6)如何应对

我们必须面临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的人口会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快速度进入到从增长到下降的转折,并且我们每年出生人口数量大幅度下滑,在未来给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是要有所准备的。

既然人口危机的问题,是时代趋势,是很难扭转,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躺平?

当然不是。

这种消极应对,一直不是我提倡的,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应对。

我们需要客观认清这种现实的难题,也是为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应对。

我个人认为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下滑所带来的压力,可以有以下一些措施,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1、我们可以借助未来人口下降的压力,逼迫我们自己加速经济转型,其中包括集中力量推进工业智能化,也就是当前至关重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

工业的智能化,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少人口来生产更多的东西,这某种程度可以对冲人口下降所带来的冲击,日本实际上也是依靠这种方式,来对冲人口持续下滑,要不然日本就不是维持经济停滞,早就开始持续萎缩了。

2、遏制资本肆无忌惮的剥削势头,特别是996加班这种饱受人抨击的社会现象,要尽快纠正。让人们可以在大城市里生活得不要那么焦虑,连谈恋爱、结婚的时间都没有,就别说生小孩了,要避免走入日本当前这种“低欲望”社会模式。

3、我们还应该大力度推进我们这里独一无二的“乡村振兴”模式,这种逆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也是只有我们一家,别无分店。

在当前发达国家都普遍出现大城市病的情况下,要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不要那么大的压力、不要那么焦虑的生活,乡村振兴模式也算是我们尝试的一种解决办法。

由于当前全球化和城市化是主流,所以也没人知道乡村振兴这样的逆城市化能否成功,但总归是一种尝试,让我们多了一种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持续大力度去推进。

本身,我们当前也是在整体仍然在城市化的过程里,去尝试乡村振兴模式,这就是典型的多种尝试,摸石头过河的状态。

只有多多尝试,我们未来才会多更多的选择和出路,这种可以通过顶层规划来做各种尝试,本身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在数据出来之前,就很明显看出国家为了应对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在出招了。

大家多结合下过去一阵子的新闻,我来说下个人揣测:

1.开始整治校外教育市场乱象

直接目的:尽可能缓解家长鸡娃焦虑,减少不必要教育支出

最终目的:多生娃

2.宣传无痛分娩

直接目的:让准妈妈们享受更好体验

最终目的:多生娃

3.大力打击互联网领域存在的垄断现象以及劳资矛盾

直接目的:进行行业治理

最终目的:尝试给996的年轻人松松绑,同时让困在算法里的基层劳动者松口气,然后有心思生娃

4.推出各种策略控制房价

直接目的:保证交易市场理性

最终目的:让年轻人有钱买房生娃

5.要求学校给家长减负,延长孩子放学后在校时间

直接目的:让家长不至于太累

最终目的:降低育儿成本,多生娃

6.强基计划

直接目的:提升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储备水平

最终目的:生产力突破了,才能对目前人口问题进行“治本”

另外从数据来看,城镇居住人口比例已经远超农村居住人口。这10年农民进城数量明显增加,也造成了城市资源更加紧张,必然进一步内卷。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90199 万人,占 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50979 万人,占 36.11%。与 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3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16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4.21 个百分点。

到底是走城镇化路线,还是乡村振兴路线,恐怕是决策者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其实呢,任何国家都有自身巨大内部矛盾存在,犯不着今天火箭上天就星辰大海,明天人口数据出来就哀鸿遍野冷嘲热讽。

对国家来说,在改革深水区能不能啃动硬骨头,能否让既得利益者把蛋糕吐出来,决定了未来长期发展的可行性。

对个人来说,好好研究这些数据变化,看对于自身所处行业有何利弊,是否有必要选择更适应数据变化的行业,也是一种理性而明智的选择。

各位,都准备好了吗?


user avatar   cao-hao-peng-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说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口增长和生育政策的变化,另一个就是可能的应对措施。

一、人口增长和生育政策变化

虽然生育表面上是个伦理问题,但实质上则是一个绕不开的经济问题。

在谈及计划生育时,我们是不该忽略其背后时代背景的;

因为究其根本,生育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和社会资源所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的,而这种动态调节也在历史的不断演绎中被不断展现,纵观历史,往往混乱过后的朝代会大力鼓励生育,比如说汉初,而饥荒年代又会存在一定限制,但究其根本,都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我国生育格局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在1970年前,我国整体是处于一个人口激增阶段的。

虽然说最早也有一定“适当性节育限制”,但很快就被当时后续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所带来的前景和蓝图所打倒,人口也在这个时期迅速激增。

但在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出现首次不正常的人口负增长,而这也可能是后续资源限制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就在“三年困难”之后,我国对节育的态度就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了。

1963年10月,卫生部下发《关于修改人工流产及男女结扎手术条件规定的通知》,取消人工流产和绝育手术的限制条件;1964年1月,国务院设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但于1968年11月被撤销,计划生育工作仍由卫生部承担。

当然,从印象流来讲,60、70后差不多正好是现在80、90后的长辈,那一带普遍家里四五个孩子都是挺正常的,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时代背景吧。

截止1964年,中国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全国总人口接近7.23亿,而截止1969年中国人口超过8亿

1970-1978年应该算是一个过渡时期。

可能是有介于当时我国人口过快社会负担加剧的现状,亦或是困难时期所带来的教训,人口政策在这一时期是有明显转向的,但更多地也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面。

1970年代初期,,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
1977年8月12-18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的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1978年3月5日,新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虽然在这一时期控制人口数量逐渐成为共识,但限制政策还没有具体得到落地。

而从1979年开始,我们所熟悉的计划生育也就来了。

1979年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全国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会议,讨论了争取1980年把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的具体措施。此次会议第一次将计划生育作为政府倡导的一项活动,改变成为一种需要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才能够推进的工作,要求在全国性法律颁布之前,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先行制订地方的计划生育试行条例。

而当时做出“计划生育”决定也是考虑到生产力因素的。

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
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

就人口政策的几次转变来说,人口问题实质都是生产力问题,是现有资源约束下一种妥协。

生育是源于传承的渴望,而节育则是由于生存困难带来的恐惧所做的妥协。

但原有逻辑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是又有了很大改变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激增后,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但却又陷入了不敢生的泥潭之中。

而20世纪后,由于完全工业化带来的影响,千禧年之后的人民受到各种现代思潮影响后再也不复当年老一辈“多子多福”的心态了。

再加之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大家便变得更加不愿意生育了,所以即使我们在后续进行了一些放松政策,但效果可能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2011年11月,河南省调整生育政策,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经批准可以生育两个子女。至此,中国大陆31省份均已放开“双独两孩”(双独家庭生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3年11月,中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单独两孩),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4年,各地陆续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但当年申请数仅106.9万,大大低于官方预期。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全面实行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

就现有的数据来看,我们过往估计的16亿人口峰值可能是永远达不到了的。

二、从放松限制到鼓励生育的预期。

就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来看,接下来可能我们对于人口政策的态度是会有一个较大转向的,也即从宽松到鼓励。

但现在的问题也就来了,这个转向是会以什么模式进行的呢?而这个鼓励生育的钱又从哪里来呢?

调控政策的实现大概率会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

首要的应该是风气的转变,关于晚婚晚育的宣传可能会成为过去,适当地降低法定婚配年龄,以及对节育和人工流产做出全面限制,比如说限制药房出售相关药物以及限制医院进行相关手术。

这些措施是相对很容易做到的,但估摸着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是简单的一刀切。

当然后续立法和经济上的进展也应该会相应推进,首先我们会从立法角度对“计划生育”进行相应展开,但在走程序的过程中先推行一些暂行办法,也即不对“超生”进行处罚,并探索部分地区进行全面放开的试点。

虽然大家对全面鼓励预抱有强烈的期待,但从放宽到鼓励,可能我们要走的还很长。

鼓励生育,鼓励谁,在哪做,如何做,谁出钱,这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问题。

如果说鼓励生育成为共识,但在哪鼓励就是一个很值得考究的问题了。

说一句话很现实的话,大城市是不具备鼓励生育条件的,很简单的道理,不管是从居住成本还是生育意识来说,指望大城市居民多生育是不现实的。

但小地方是不具备条件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没钱。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育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但对地方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不管是支付幼儿的医疗资源,而是加大投入育儿的教育成本以及其它配套措施,对于地方来说,这都是一种支出。

而由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具大差异,这些由地方承担代价生育的幼儿在成为劳动力后,他们会倾向于涌入大城市,而这种劳动力外流的现象也必然会使这些承担生育的地方得不到回报而持续衰弱。

而这就是目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了,北京上海确实没有多少新生儿,但他们的人口是净流入的,而且这个净流入数据是被严格控制的,如果说不加以限制,这些人口流入速度可能是更快的。

简单来说:

对于大城市来说,鼓励生育太难,但吸引人口易,反正有人愿意来,所以缺乏动力。

对于小城市来说,鼓励生育没钱,也限制不了人口外流,担心自己承担代价给别人做嫁衣,所以不敢鼓励生育。

这就是目前人口问题最尖锐的地方。

有钱的地方不需要鼓励生育,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外来人口,没钱的地方也不敢鼓励生育,因为他们无法限制人口外流。

但最矛盾的一点还在于这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均匀,但如果让地方出钱的话,以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财政现状来看,这些钱大概率还是出自土地财政,这种拿土地财政的钱来鼓励生育的做法是很魔幻的。

所以从现实考量,后续从放松到鼓励,不管是网传的社会化抚养还是其它措施,都应该是由国家统筹规划,从大局考虑的,不然按照现实情况来说,应该说没有几个地方是没有意愿去做这些的。

写在最后

其实很多人会就这个问题夹带私货地去分析一波其它现象,比如说地产价格还有其它各种资产的前景,但其实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情都是在一个潜移默化过程中慢慢体现的,也就是随着矛盾的不断积累而爆发的,人口的增长和减少自然是有一个相对周期的,即使说周期的变化部分有超出我们原本意料的,但总归是可以做出调整的。

这就是“太阳照常升起”的逻辑,功在千秋自然很好,但我们也必须利在当下。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致评论区的更新:

2016年之后,2017年1725万,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2020年1200万。连着四年出生率下降,可以说是断崖式的暴跌。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是不是中国人口增长是不是没救了。这样分开来看。

如果诱发断崖式下跌的是长期的、根本性原因,比如社会内卷、根本制度问题等等短期内看不到解决方案的事情,那人口下滑的确没救了。

但若原因是短期的、技术性问题,比如政策、外部因素等等在可见的时间内能够处理的问题,那么人口断崖式下滑就是暂时的,可逆转的。

到底是什么导致2016年之后出生人口断崖。这里卖个关子,先来个数据:

天猫数据显示:女性用情趣器具销售较去年增长11倍,震动棒16年销售量较15年翻了51倍。

列位,看出什么了吗?

女性不找对象了。或者说,不结婚了。

另一个数据可以印证:以90后为主的育龄年轻女性,在2016年之后明显推迟了结婚与生育时间,主要结婚年龄从20~29.推迟到25~34岁。

下图也能印证。

其实,那么可以问问身边未婚的90后女性甚至回顾下自己,结婚或者恋爱的心态,有没有在2014年 特别是2015年之后发生剧烈变化。

为什么呢?

很简单,从2014年开始,全国房价从一线到三四五六线,经历了几轮大涨,其中2015底到2016年初那叫一个疯狂。很多人的恋爱、结婚计划,由此被打断,而被打断的后果只有一个:

推迟婚育年龄。

这就能直接解释为什么出生人口四连降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房价。

房价是根本制度问题吗?不是。

房价涨之前,没有内卷吗?也有。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房价,是一个短期的技术性问题。

因为那一年房价要涨得那么猛,与内外部大环境有关。

2008年,美国印钞救市,中国买美债支撑美元,结果中国依靠内部基建、外部贸易,经济起来了,美国却还是靠印钞输血。于是,美国资本对中国用出了对付东南亚的招数。

2014年下半年开始,美元指数暴涨,造成美元紧缩回流的现象,导致中国掀起了一轮疯狂的牛市,让大量外资蠢蠢欲动,想要等到股市涨到最高位的时候迅速抛出外逃。

但中国赶在美联储加息钱,搞“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从牛市直接变成股灾,彻底打乱外资出逃的计划;随后启动汇改,在恐慌形成之前就对汇率进行有序贬值,成功遏制住下滑趋势。

说白了,就是全面降低系统性风险。

但风险只能分散转移,是指处于可控状态,而不能完全消除。毕竟,暴涨一波热钱还在国内,总要有个地方去吧?资本市场已经砸下来了,除了生活消费品之外,就只剩房价了。

涨哪个很难选吗?生活消费品那种能有消化这么大的资金体量,绝大多数中国人能忍受财迷油盐酱醋茶翻了倍得涨?那可比房价上涨要命多了。

毕竟中国人大多数都有房,但家里可没屯财迷油盐酱粗茶。

所以只有房价了,就把过热的资金往房地产赶。

2016年8月27日,“限外令”松动,有资格的境外机构和个人可在中国境内购房。

什么叫请君入瓮啊。就是这个。

后来的重重房价冻结、严控措施,那就是用长期的经济成长来消化这一波房价带来的金融系统性危机了。

等于说,中国用一波股灾和房价暴涨与冻结,定向瓦解了一次中国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这一场国运之战,不是没有代价的,而且很尴尬。

那就是2015年之后,与房子相关的人口、生育、婚姻问题被连带杀伤了,才有了出生人口的四连断崖式下降。

梳理完了。

对比2015年与现在的中国,关于人口这件事,我是长期乐观的。

下面是原回答:

比起挨家挨户跑断腿的普查工作者,有人张一嘴就开了上帝视角。

我最关注的是二孩政策的效果。

(五)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比起2010年的数据,0—14岁的比例,可以说从悬崖式下跌彻底翻转了。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占16.6%,下降6.29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会让一些人比如前面那位张口就鉴数据的哥们感觉别扭。

此前,人七普查数据还没出来,就因为推迟发布,毫无证据下就各种风言风语,唯恐数据出来不够惨,提前渲染数据造假。

这种对人口的悲观,排除阴谋论的话,更多源自于现实舆论氛围。

因为很多一二线大城市工作生活的80、90后的感觉是:房价、996等等压力下,年轻人没时间恋爱不敢结婚生不起孩子。

加上这批人在网络舆论发声量大,发酵出了一种好像85后、90后已经普遍主观结扎的绝望情感,进而渲染出很多了男女对立、婚姻恐惧、家庭焦虑等等冲突社会情绪。

但就个人在北京与周围人观察交流的感觉,特别是联系自己以前老家村镇、小县城、四五线城市的朋友、同学,感觉在老家的他们早早结婚、生完一胎生二胎甚至三胎、四胎,儿女上小学的不在少数。

不知不觉间,那些在互联网上以生育、人口问题为理由,宣泄房价、收入、工作压力、竞争内卷的这一批一二线城市青年,就已经慢慢沦为少数了。

不断下沉的母婴行业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次统计的数据来看,对在一二线打拼的青年男女说句残忍点的话:

农村青年、小镇青年多得是,你不生,有得是人生

也有人认为,这一次是因为二胎开放了,很多原本隐匿的人口就出来了。反正要削弱人口政策改变带来的人口机构改善效果,继续为自己的焦虑找慰藉。

虽然没有关于隐匿人口的数据直接反驳,但2000年人口普查随机事后质量抽查漏登率是1.81%,随着第二代身份证的普及,2010年只有0.12%,到了这一次社会各系统已经全面互联互通,漏登率只剩下0.05%。

在误差连续数量级递减下,能左右最后结果的的空间基本没多少了。

无论是主客观的侧面印证,还是数据本身的连贯性,无论怎么看,关于人口结构的优化“加速度”,这次普查结果是很乐观的。

所以说,大城市的90后特别是95后,当你还在把反婚姻、生育当成同龄人普遍价值观的时候,对大数据、大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嗤之以鼻的时候,小心只有自己沦为孤家寡人。

但在这次人口普查报告里,个人感觉不太满意的一点,是关于结构改善的理由太肤浅了(当然我没看更详细的报告):

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生育不是水龙头,一打开就有水,好像一个政策就解决了。

实际上,与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一起出现的,是配合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国家新一波扶贫大战略的启动,包含新农合等一系列社保体系的铺开,带动整个国家的资源向被忽视的村镇、县城、四五线城市倾斜。

为什么阿里、京东、苏宁一直没能打开农村市场,最后被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抢了先,看似好像是靠下三滥的手段得逞了,但不管有意无意,拼多多背后真的还踩中了节奏。

这才是下沉市场的底层逻辑。

其实说到底,无论是小城镇也好,一二线也罢,人口增长的真正动力其实还是“公平”两个字。若是简单归功于“人口政策”,反而真是傲慢了。

所以说,人口问题真正的开关是:


user avatar   chen-cai-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等了好久,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姗姗来迟。

对比下三次人口普查跨度20年的主要人口数据:

这里面我比较关注的数据包括60岁以上人口占比(养老问题)、城镇化率和流动人口(影响房价)和家庭人口数(生育和投资相关)。

当然最为关心的2020年出生人口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也可以根据历史已有数据进行进一步深挖。​

有句话说的好,数据和历史一样,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很多时候需要对表面的数据进一步深挖,才容易发现更为深刻的真相。

已经公布的每年全国出生人口:

近十年的人口走势大家已经十分清楚,从18年开始大家明显感觉到出生人口在下降,全网尤其是知乎大批网民深入关注人口话题。

但如果拿全面开放二胎的生育巅峰2016年来看,出生人口从1786万降低到2019年的1465万,也就降低了17.80%

如果是从2010年开始算,十年时间才下降7.8%,似乎没什么大问题。

记住这个感觉,咱们再来看一张图:

身在大城市,身为同龄人,催婚vs单身是常年的热度话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之后,大家也有来越来越多的理由不结婚。

于是,全国结婚登记数据从2013年的高峰1347万对,降低到2019年的947万对,降幅为29.70%

这个降幅好像要比出生人口数据厉害不少?

这还只是结婚登记的数据,包含了离婚又再婚的;而对于广大适龄生育青年来说不够准确,我又重新找了“初婚”的数据:

从2013年1190万对,降低到2019年699万对,降幅为41.26%

这个降幅可以用可怕来形容了,那又有什么后果呢?

如果年轻人都没有结婚,那他们会生育吗?当然不会。

和欧美不同,中国社会即使是当前,未婚生育的比例还是非常非常小的,所以想要年轻人生育,首先就得先结婚。

那么一个差距就出现了,前面我们看出生人口最大的降幅也才17.80%,而初婚降幅最大有41.26%,这多出来的新生儿从哪来的呢?

答案就是二胎及以上的英雄父母们。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2013年二孩及以上新生儿只有588万,到了17年增加到999万,一路释放到现在,2019年也还有872万呢。

而一胎新生儿呢?

从2013年1052万,一路头也不回降低到2019年593万,跌幅达43.63%,甚至比初婚人数的降幅还要恐怖。

同期,一胎新生儿在全部新生儿的占比,从2013年的64.15%,降低到2019年的40.48%,也就是说6成的新生儿都是二胎、三胎们。

如果拿一胎新生儿和头一年的初婚数量来比对,会发现比值相对稳定在80%左右,但整体趋势向下。

2014年一胎新生儿比上2013年初婚对数,为82.02%,到了2019年一胎新生儿比上2018年初婚对数,是74.22%。

这里面的差距,主要是来自年轻人初婚到生育之间的推延,这五年时间里,年轻人结婚后生育得越来越晚,随便多花点时间打拼物质基础,就足够覆盖这8%的差距了。

回过头来,在没有看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之前,我们通过分析过去几年人口和结婚数据发现:

最紧迫的问题不是出生人口暴跌,而是年轻人不结婚了。

不结婚可能有两种原因,相对可怕的是年轻人不愿意结婚,选择不婚至死;另一种是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不断往后推延结婚的年龄。

结合我自己和身边人的情况,尤其是大城市里,后者的概率非常之大。

拿我自己来说吧,在北京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们,大部分和我一样今年28或者29岁,已经结婚的不到一半,结婚的里面大部分也都是最近一年办的婚礼。

另外这十几个样本里仅有一位明年当爸爸,其余已婚人士暂无生育计划。

就写到这里,期待后续更多的七普数据细节,也看看国家和社会环境会不会有相关后续调整。

:)

公众号:陈才源


user avatar   lin-xiao-6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2016年放开二胎(实际上是放开汉族二胎)、

各省全面取消民族加分(北京2017取消、辽宁2026取消等)的背景下,仍然下跌0.4%,

说明如果没有这些,就会跌更多。

另外经查询,吉林伊通、前郭、长白、延边州,黑龙江的杜蒙,加分政策取消仍然没有时间表。这里头伊通全境通行东北汉语,应该取消加分;朝鲜语和蒙古语地区的几个县在普及双语小学(一年级20%国语=>六年级50%国语)、培养流利双语小学生的基础上,中学应该全面国语教学,高考全部用中文考试、取消民族加分。同时,希望东北汉语地区的小学增开乡土文化课、介绍东北方言和民俗文化。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庆安火车站疑似抢枪者被击毙」? 
  如何看待2023年全球人口将达80亿,2027年印度人口或超中国? 
  如何看待本世纪末尼日利亚人口将赶超中国 ? 
  如何评价美国总统拜登打算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释放了什么信号? 
  在中医的保护下,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没有延长? 
  如何看待帝王学,今天是否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怎么看待澳大利亚中国移民吴维「辱华」事件? 
  如果中国和印度地理位置换一下,中国能比现在发展的更好吗?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地缘?印度的表现会怎样? 
  有哪些东西是中国首创而不是山寨? 
  我国大陆第3个证券交易所会设置在哪个城市? 

前一个讨论
消灭了美帝,人类地球是否就会彻底和平了?
下一个讨论
22 省份公布「五一」假期旅游总收入,四川排第一收入 388.32 亿元,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