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年轻人会因为哪些原因对科研「望而却步」,如何帮助他们安心做研究? 第2页

     

user avatar   zhangxiu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部分年轻人对科学研究的“望而却步”,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严谨的“社会科学问题”。

除了很多答案都一定会提到的“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我想扩宽一下人们的思想,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认知,去对比,去反思,去研究,去分析。

首先,除了讨论年轻科研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水平,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是否是安全的,对身体没有危害的,是舒服的,是相对吸引人的。很多年轻人偶尔会看见实验室爆炸等新闻,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击。

其次,年轻的科研人员是否可以在工作单位里得到人格上的尊重。由于近三年来,时不时的看见新闻,一些年轻的、未来有可能以研究为职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经常被导师,被领导,在人格上否定自己,并不尊重她们,这是会负面影响她们进入到研究领域的一个因素。

再次,年轻的科研人员是否得到足够的被培养的机会,有健康的,完善的,职业升迁体系。某些研究人员在匿名回答中,经常提到,某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领导的“口头承诺”,没有被落实。造成了年轻科研人员干了几年,不年轻之后,被压榨,甚至被辞退的情况。当然,这未必是普遍情况,但是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完善一下数据,和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保护年轻的、经验不足的科研人员

最后,我们对科学行业的舆论,往往是针对少数的少年明星,比如20岁发nature的人,建立起“崇拜感”~!可并不是对“科学研究”行业的本身建立起“荣誉感”。如果只是针对少数天才不断的报道,不断的宣传——其实是在给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年轻的、踏实的科研人员压力。且会给她们一种错觉,努力不重要,有天赋才重要,年轻就能发顶刊才重要。所以,我觉得舆论应该换一个行业楷模,找一些天赋一般,但是真实肯干,35-40这个年龄段,按部就班来成功的,应该树立正确的行业楷模,让年轻人意识到,踏实肯干,一样可以成功,在科研领域,不要求速成。


user avatar   ceng-yu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user avatar   joyyiyi-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排除运营商不达标,但你可以先排除自己这边的错误做法。

测速建议用speedtest.net,它也有app端。

不建议无线测速,推荐电脑千兆网线直连光猫或者路由器测速,这样能排除无线传输这一步的波动干扰。


user avatar   viaxke-yan-jia-su-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


user avatar   lengzhe19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user avatar   luyao-z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相关话题

  耳机发烧友大概是怎样的一类人? 
  牛顿经典力学中有无显而易见的漏洞? 
  未来科技水平能达到复联4中科幻科技吗? 
  理工科到底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可以那么鄙视人文社科? 
  为啥博士后这种具有临时性工作性质的工作,在国内被一些人宣传成为了一种正式学位? 
  未来的人类有没有可能不再住在天体上,而是只住在宇宙飞船和太空建筑物里? 
  中国科学家做出何种贡献可以毫无争议地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华裔科学家尹晓波的降温薄膜原理是什么?有没有希望取代空调? 
  老年人用了新科技以后,变得更幸福了吗? 
  “在测谎中,一开始问基线问题就说谎,之后是否可以骗过测谎仪?” 

前一个讨论
5 月 22 日台湾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21 例,修正增加本土病例 400 例,说明了什么?
下一个讨论
我就想知道,特斯拉这个车前前后后知道的,少说搭进去10几条人命了吧,为啥事故一直出,缺陷解决不了吗?





© 2025-04-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