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莱布尼茨的普遍语言是否可以实现? 第1页

  

user avatar   ban-zhi-lian-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实说,个人还不太清楚莱的普遍语言的真正功用含义,还是做日常交流么?如果说是文字,超越现行日常文字的普适文字或许易经算一种,数学符号公式体系算一种,不能算语言,都可以用日常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一些共同意义而沟通不同国家文化。

作为莱氏问题背景,转一些网上资料做参考,可以看出西方历史上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想实现文字中国化,近代国人倒有不少还喜欢走汉字拼音化或表音化的死路,

西方哲学,最初(17-18世纪之交)是被用汉字概念构建的。正如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所言:“在莱布尼茨的项目里,中文是理想的哲学语言,……汉字‘表意’起着西方哲学的基石的作用。”

《牛津辞书指南》(Oxford Handbook of Lexicography)写道:

(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威尔金斯(John Wilkins)的《关于“真正的字”与哲学语言的论文》(1668年)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其目标乃任重道远,即开发出一种类似于中文的全新的概念表达系统,它可以在各种语言中确立标准词义。威尔金斯是众多的相关思想家之一(包括莱布尼茨、弗雷格和罗素),他们认为,像英语这样的自然语言(或表音文字)原本不胜任于表达科学概念;所以,他们希望获得较精确的思想媒介,以此来改进西方的语言文字。威尔金斯反对纯粹的字母书写系统,因为它所表达的,只是声音,而非概念;他热衷于建立一个独立于语音、而表达概念的书写系统,这要归功于中国表意文字。

《易经·系辞上》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复杂深奥),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符号)。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历经变故),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既有了“以简统繁、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语言文字,也不可僵化或公式化;所以才会在千百年、千万里中,应变自如,游刃有余”。《易经·系词下》曰:“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借喻:不拘泥于公式或语法。

现代早期,上述的源于《易经》的知识系统和媒介工具均被西方所分享,而莱布尼茨在这方面的贡献则最为关键。欧美学者指出:

莱布尼茨是个狂热的中国学爱好者和伟大的思想综合者……。他探求全部的人类知识,并通过寻找通用字符和语言来完成这项任务。为此,他被《易经》所吸引。莱布尼茨正是从这部古代经典中,发现了关于神与创世的证据,包括二进位数学。〔美国宾州大学的Frank J. Swetz〕

因此,他认为《易经》可能包括“数字形而上学”。……但是,莱布尼茨要的不只是数学语言,更是通用语言。为了把表音字母变成“知性文字”,就必须使符号摄取思想的实质。……莱布尼茨指望从中国表意文字中获得符号标识,……而《易经》机制则提供了这样的钥匙。〔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Rossella Lupacchini〕

作为早期的普遍主义者,莱布尼茨希望能够构建基础数学和逻辑模式;他相信,中国经典对此已有初步表达,那就是反映《易经》阴阳原理的符号。莱布尼茨还认为,中文书写系统是表意的,是未来的通用语言和文字的理想选择;它不会受制于任何特定的语言,而是基于可被普遍共享的思想……。他主张,中国思想之融入欧洲,可以帮助确定一个理性模式;最终,汉字概念将成为实现全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澳门大学的Hans-Georg Moeller〕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哈里森(Peter Harrison)写道:

“人类的原初语言被保存在地球的某个部分”这样一种可能性,激发了17世纪欧洲的想象力。有一个假设是:操此种古老语言的民族保存着人类先知的宗教、文化和科学。像我们所知道的,法国耶稣会士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即中国人已继承了完好无损的原初语言和宗教。……中国牵动了17世纪英国人的心灵,部分由于自然神(宋明理学),部分由于中国人的独特的书写方式。后者吸引了弗朗西斯·培根……。他注意到,……中国人写的是“真正的字”,其所表达的不是声音或土话,而是事物或概念;结果……各地区乃至国际间都能够通过一种超越语言的文字,达成彼此理解。培根很感兴趣这种“真正的字”,因为它是通用语言的关键,是促进知识传播的交流工具。

现代早期,以培根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精英曾有如此共识,即汉语应该是全球通用的语言文字的模式,其理由似乎“荒诞不经”,那就是:在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之伊甸园里,原本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无限沟通的语言,却因人们妄造巴别塔(通天塔)而激怒上帝,遂被打乱口音,分散隔阂,彼此很难交流;相比之下,中文则是原创于巴别塔之前、而逃过此劫,“赫然贯古今,伟哉通遐迩”,所以它是一种与《圣经》的普世恩典相关的“神性语言”。

培根建议参考中国语言文字的模式,开发出一种新的通用语言(universal language)。他在其所著《学术的进展》(Advancement of learning)一书中指出:汉字所表达的不是声音和俗语,而是事物和概念;各地区、各国家间都可读懂其文字,而相互理解。(《剑桥哲学百科全书》)

到1980年代,即在“字母优越性”如日中天之际,美国语言学家德范克(John DeFrancis,1911-2009年)提出:“(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开发出一种新的‘通用语言’或‘通用文字’,这是基于‘真正字符’;总的考虑是,它由对书面汉语的重要原则的改造而来;那就是,此种字符是表意、而非表音,一字指一事,具体或抽象。”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指出:

创建一种独立于世界任何语言的书面媒介,它依赖于高深哲学、复杂政治和科学交流所必需的概念。当然,我们已有许多这些半人工语言,像现在的阿拉伯数字系统,像在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里的图表;但是,对于这种新型沟通形式来说,我们已有的最完整的模型,则是那独立于特定语言的古汉语……。

牛津大学出版社介绍尤金妮娅的书《中国品味与英语的主体性……》(2014年)称:(18世纪)“中国物质文化的概念浸淫于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决定着新认识论和主客关系,最终重新定义英语的意涵。”“……英语文学依靠中国概念而产生了它的‘自我模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Eun K. Min教授的书《中国与英语文学的现代性》(2018年),称:“18世纪的英文和英语文学以及不列颠的‘现代性’,都是通过参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讨论来定义的。”“现代英语文学身份是被其他传统和历史——尤其是中国的——所塑造的。”


莱布尼茨对朱熹的“理一分殊”用自己的单子论加以理解:个别的理是一个更大的理的表现,不是一种破碎的表达,而是一个整体。就像单子论中,每一个单子自身是整体,又反映着整个宇宙。而单子是上帝的反映,正如理是道或太极的反映。

且不说莱布尼茨对朱熹的“理”理解得是否正确,单单就理解的深度而言,莱布尼茨对朱熹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与他通信介绍中国的神父,甚至比很多中国人对朱熹的了解都深刻,这也许是同为哲人的惺惺相惜吧。

莱布尼茨对汉字的喜爱,也基于他的哲学思想。


《圣经》里,有巴别塔的故事,说是在巴比伦城,人类想建造一座通到天际的塔——巴别塔,又叫通天塔,神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敬重,于是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人们彼此之间无法沟通,就无法建造高塔了,从此世界就产生了民族、种族的分化。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现,引起了欧洲的震动,这是完全不同于欧洲的文字的一种文字,欧洲人很好奇,这是一种符号还是巫术?那些道道圈圈组成的图形,是欧洲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但欧洲人认为这种象形文字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文字,而记载《圣经》的希伯来语是上帝和亚当的语言。

莱布尼茨也认为有神创造的语言,需要在词与对象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但莱布尼茨不认为这种语言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声音是留不住的,因为声音在历史中,只能模拟相似,但无法达到语言最原始的“隐喻”,无法给出语言最确切的含义,所以莱布尼茨认为这是“语言的堕落”。拯救语言的堕落,需要找到神传授给人的原始语言。但莱布尼茨不认为这种语言已经存在,他认为需要人自己建立和神共同拥有的语言,这种完美的哲学语言,能达到普遍的理性。

这种语言里,词与概念的联系是单意的,词是一个符号,对应一个已经确定好了的观念,复杂的观念,就由复杂的词构成,而操作这些词的,就是语法,语言需要遵从逻辑。


汉字的特点,引起了莱布尼茨极大兴趣。

当时的传教士认为,汉字的学问在于书写,在他们眼中,中国人似乎有两种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其实这种理解大体不差,想想那些文言文,在我们自己眼里,恐怕跟口语也是两种语言。一个传教士认为,中国口语的词用一千多个单音词就足够了,这些单音词又一起组合成更多的词。

​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比,汉字更抽象,更像是一种哲学语言。

“在我看来,埃及文字更大众化,太拘泥于像动物之类的感性事物……而中国文字更具有哲学性质,显示着奠基在理性基础之上,这样的理性是由汉字中的顺序、数量、关系给予的……”——《莱布尼茨与中国》

在莱布尼茨看来,正因为汉字不局限于发音,而更字形更具有稳定性,任何人书写,即使读音错误,也会是同样的笔画,不像拼音语言,因为读音不同,字母组合就不同。莱布尼茨认为汉字不通过发音,而是通过字形,更直接对应事物以及含义,直指事物的本性。

说来有趣,在我国,很多人对汉字不能根据字形直接读音这一点颇为诟病,才有所谓汉字拼音化方案,认为音形不同是汉字的缺点,与莱布尼茨的观点正好可以做个对照。

​莱布尼茨认为,汉字固定的笔画和笔顺,让所有人都能理解,所有人都能用这一点指向同一个事物,这一点可以作为普遍语言的基础。

不同的民族可以根据自己的读音不同,但写就同样的字,莱布尼茨举例说,“大”这个字,其他民族都可以有不同的发音,但同样的写法,就有同样的理解。






莱布尼兹通过发展数学符号的设计部分实现了其目标,更一般的普適文字发展也是有效训诂學的一个项目,更多参考




  

相关话题

  读懂《易经》的人是否真的可以预测未来? 
  怎样判断简单命题的真假? 
  为什么我会感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很low?而用其他证明方法就显得很高大上? 
  从易经中你得到的体会是什么? 
  在数学证明中,假设一个微元epsilon的思路是怎么来的? 
  我们古代哲人留下的《道德经》《论语》《易经》《史记》等举世闻名的著作,怎么迄今未能普及? 
  如何简单清晰地解释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简单概括一下语言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或者介绍相关书籍)? 
  怎么看「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这个思想实验? 
  周易术数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的认可? 

前一个讨论
牛顿力学是如何过渡到热力学的?
下一个讨论
数学史上有哪些问题是通过构造出一套新的理论才得以解决的?必须要构造新的理论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 2024-06-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