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惯例,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怎么样”。你怎么就知道古代没有染发技术、不流行染发呢?
据明陆容(1436—1494)的《菽园杂记》记载:
陆展染白发以媚妾,寇准促白须以求相,皆溺于所欲而不顺其自然者也。然张华《博物志》有染白须法,唐、宋人有镊白诗,是知此风其来远矣。然今之媚妾者盖鲜,大抵皆听选及恋职者耳。吏部前黏壁有染白须发药,修补门牙法,观此可知矣。
陆容说陆展曾将头发染白以讨其宠妾的欢心,寇准曾促使胡须变白以求相位。可见部分古人是有染发的需求的,至于为什么,大约是白发白须显得人成熟老成。
陆容还提到《博物志》有染白须发的方法,唐宋之人也有相关的诗赋,说明染白须发的风气也是由来已久。具体到当下(指明朝中叶),染发取悦小老婆的人还是比较少,但因候缺补官及眷恋官位的人而有染发的需求还挺多。
既然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需求,那就形成了市场,当时在吏部衙门前面的墙壁上甚至张贴了很多小广告,售卖染白须发之药。可见当时的这种需求还挺旺盛的。
因为吏部掌管铨选,很多人来此报备侯缺。古代选官,外貌往往非常重要,身躯伟岸、成熟稳重、仪表堂堂的人会更受青睐,容易谋得一个更好的差使。而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样貌太显年轻容易给人不够成熟的感觉,染白须发也算是给自己“化妆”了。
我也查了西晋张华(232年-300年)的《博物志》,“药术”类下确实有染白须发的药方:
胡粉、白石灰等以水和之,涂鬓须不白。涂讫着油,单裹令温暖,候欲燥未燥间洗之。汤则不得着晚,晚则多折,用暖汤洗讫,泽涂之。欲染,当熟洗,鬓须有腻不着药,临染时,亦当拭须燥温之。
至于具体有没有效果、是否科学我就不知道了,但想必千百年来应该有不少人试过。
另外,元末明初士人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的《南村辍耕录》之“染髭”条也有类似染发的记载,不过不是染白,而是染黑:
中书丞相史忠武王(天泽),髭髯已白。一朝,忽尽黑。世皇见之,惊问曰:“史拔都,汝之髯何乃更黑邪?”对曰:“臣用药染之故也。”上曰:“染之欲何如?”曰:“臣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於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报效之心不异畴昔耳!”上大喜。人皆以王捷於奏对,推此一事,则余可知矣。汉人赐名拔都者,惟王与太师张献武王(弘范)及真定新军张万户(兴福)耳。
说元中书丞相史天泽(1202-1275)年老,胡须都白了,一天却突然变黑了,忽必烈见到,大吃一惊,问道:“史拔都(赐名“拔都”是对汉人的恩典,有这份殊荣的也就史天泽、张弘范、张兴福三人而已),你的胡须怎么都变黑了?!”史天泽回道:“我用药染黑的。”忽必烈不解,又问道:“为什么要染黑?染黑有什么用?”史天泽回答:“我照镜子看到自己须发尽白,感伤自己老了,恐怕没有多少时间给陛下尽忠了,所以把它染黑,就是想报效陛下之心和过去一样啊!”忽必烈听到这话自然很高兴。
从这则记载可以发现,不仅有人把须发染白,也有人染黑的。如何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大概是年少者染白以显示自己成熟,年老者染黑以显示自己尚在壮年。
和今时今日的人也差不多,都是缺什么就想补什么,中二少男少女们经常装成熟,等到了大叔阿姨的年纪就开始扮萝莉正太装嫩了,也都是根据需求而定。
其实古人的不少想法和需求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他们也很注重外貌、仪表、服饰,也追潮流,爱打扮、化妆的人还不少。
而且不仅仅是女人有这方面的需求,男人也有,纹身的、化妆的、染发的、补牙的…
对了,想起来晚明的张岱曾经说过明朝人染头发的一个方法,“染头发,用乌头、薄荷入绿矾染之。”我记得绿矾和乌头好像都有毒啊,不知道这方子靠不靠谱,长期染头发不会得癌症吧~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