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爷你奶你爹你娘用四方经验检验过,媒婆用大数据算过,古人可你明白多了。不然现代会有那么多聪明人?
为明德新民,周公亲自制定礼仪。周公从婚礼入手,对当时男女交接混乱的状况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把男女从说亲到嫁娶成婚,分为了七个环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并且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化,作了具体细致的规定,这些合称“婚义七礼”。
敦伦即为交合之意。
复周礼行大义。
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就说过:“为什么结婚的时候要请人吃饭?就是要堵住旁人的的嘴,以此宣布可以合法性交了。”
对于古人来说,特别是儒家思想盛行的地方,只要合乎周礼,有一个公认的仪式,那么便百事可行,因为这是程序正义。
一男一女可以合法性交,并不是什么谈恋爱,什么青梅竹马,什么以身相许,这些大多数是民间故事,一些落魄文人夜来无事挑灯图一乐,闷骚一下。关键在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这七个环节有没有走完。缺一个,这场婚姻就会被质疑,而婚姻的基础在于族人的认可,没有得到族人的承认,这种婚姻是非法的,要被抓起来浸猪笼。
现代人结婚受法律保护,只要民政局登了记,那便是想怎么睡觉便怎么睡觉,任何人不得干涉。而古代不行,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也就是政府机关的权力不延伸到乡,主要实行地方自治,乡绅宗族祠堂负责管理地方。只要不是人命大案,一般来说政府不管。而人命大案只要经过祠堂定断,有乡绅作保,县老爷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不去追究。民妇要想告这种案子,那要先挨板子,也有滚钉板的,以证不是诬告。
地方自治权在王朝时期非常神圣,几乎是一个稳定的统治基础。
古代地方自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合乎礼仪,重视程序。只要这个程序走完了,即便新郎是一只鸡,一个刻有名字的木头板板,新娘子都要与之同房。
性交在古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了繁衍后代,而不是为了获得性交时的快乐。当然这非常虚伪,但是人口问题一直是古代社会的一个重点问题,所谓盛世繁华,增加出生率这是一个考核指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合乎规矩,性交就是必然的事情。拿出陪嫁时压箱底的合欢图,依图行事,白绢上点点红梅,那就大功告成。
至于说保守,这个东西未必就是古人的一贯作风,现代人也不遑多让。古代十几岁的女孩子都在奶娃娃了,现代的女青年很多长到20几岁还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滋味。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