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餐饮文化都有不同特色,诸如法餐、日料、土耳其菜种种,大多都有能让我垂涎欲滴的特色菜。
有一次在国外吃的德国香肠喝猪肘子,我是隔了几年都想着。后来有次去上海,见到一家主打猪肘子的德国餐厅,我因为时间问题没能吃成,隔了两年心里都还觉得是个遗憾。
但是,有一说一,我觉得张维为这句话还是说得没错。
整个西方的餐饮文化,确实不如中国丰富。
越吃得多,越有如此感觉。
比如法餐把羊肉玩出了花。有次我在国外这个餐厅,这餐厅没有固定菜谱,你碰到什么菜了就是什么菜,羊排每天不带重样的。其中有一个就是面包里包着羊肉汤的一道菜,我印象深刻。
但好吃归好吃,我吃了半年,到底花样还是没中国的羊肉花样多啊,吃了不到一个月,人家的羊肉就开始重样了。
国外餐饮能讲得上多样性的,其实也就法国菜和土耳其菜。
为什么呢?
因为餐饮文化是一个文明历史底蕴的重要体现。
法国菜之所以贵为欧洲饮食文化之冠,是因为法国曾号称欧洲王室,是西欧文化的王冠。比如在法国面前,英国就像一个暴发户,也就仰望星空、炸鳕鱼几个菜比较知名了。
土耳其菜,是承接当年奥斯曼帝国的辉煌,汇聚了中西亚和欧洲的餐饮文化,最终造就了东方人吃够爽,西方人吃到位的饮食文化。
除了这两个国家以外的其他诸国,基本上除了几个特色菜之外,剩下的都是些猎奇菜了。
不要说我民族主义,我觉得这是事实。
比如我很爱吃日料,但是除了除了国内常见的一些日料品种外,其实人家本土的日料很一般的啦。就拿刺身来说,三文鱼刺身、金枪鱼刺身之类的,喜欢吃的固然觉得好吃,但河豚肝刺身你敢吃吗?马肉刺身你不怕吗?
这些怪怪的刺身,其实在中国也有啊,但为什么不流行呢?
因为怕啊。
为什么怕啊?
几千年下来,寄生虫见多了呗。
其实这个问题,不用上升得那么复杂。
就简单列比就行了。
比如说你觉得香草烤鸡好吃,咱中国的烤鸡找一个同样好吃的出来。
比如说你觉得法国羊排好吃,那你找一个羊肉的做法,咱中国这边找两个好吃的羊肉做法出来嘛。
话说法国的血鸭也挺有名的,但是中国这边鸭肉的做法说吊打法国血鸭都客气了。
比如,八宝葫芦鸭,比如北京烤鸭,比如炒血鸭——你要啥做法都能找出来。
其实,一道菜好不好吃,是个很主观的事情。
如果说,中国的菜一定比国外的菜好吃,我想这句话尚有争议。
但是要从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评价的话,那不好意思,我不是针对国外哪一个国家,我是说在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在中国菜面前,其丰富性和多样性都是渣渣。
自信点。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什么菜的做法没尝试过?
刺身,咱们曾经流行过,但因为寄生虫,后来只有少数地区才吃了。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吃猪肉刺身呢,结果惹一身寄生虫。
虫子,咱们也吃过,但如今也属于一种猎奇菜了——有一说一,还是挺好吃的。
韩国泡菜,得叫咱祖宗。
东南亚的河粉,鱼露,春卷,都源自中国。
西方的牛排,不好意思,中国再宋代就进入炒制工艺,解锁了更高效,更便捷的食材制作工艺。
土耳其的烤肉?不好意思,中国古代早把烧烤玩出花来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最少再吃面前,可以自信一点。咱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不是吹的,西方文化也不是那么神,不至于我们谈个吃的,还不能鄙视他们一番了。
中国菜和法国菜谁更好吃,总体还是看个人口味的,如果中餐西餐都吃得惯的话,那这只是个单纯的口味问题。
法餐在国际上的“高贵”地位,和食物好吃本身有关,但也是有历史因素的,这点也无需回避,毕竟100多年前的世界,就是欧洲以自己的口味和审美标准评判世界的时代,法餐的“行业标准”地位,自然和法国长期的大国地位有关。
而且,法餐单从食物本身来说,大多数人也能吃得惯(这是它能流行,并成为各种非法国文化圈国家国宴的基础),只要不是硬讲究那套“逼格”操作,过分地小资“行为艺术”化那套进餐流程,实际是很友好亲和的食物,并没有那么拒人千里之外。
张维为从“文化自信”角度说八大菜系可能每一个都比法国菜更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并没有敲死说一定有“优越性”,很讨巧,但鉴于他自己的口味标准,我选择不相信他在饮食上的见解。
看地图,直观感受法国领土面积,自然比不了中国幅员辽阔和地大物博,
但它确实是欧洲主要的发达农业国,法国在农业上的地理优势称得上是得天独厚了,不同区域的法国饮食还是各有特色的,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殖民时代的世界帝国地位和经济发展支撑,也使得法餐的食材进一步丰富多样,“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不是传统八大菜系可以默认自己有优势的范畴。就像有人说“新世界”的葡萄酒(泛指美洲和澳洲的葡萄酒)比法国的葡萄酒要好,这既有个人口味的因素,也有现代工业VS传统工艺的差别。
反对用法餐说事儿,反对那套一切以欧洲文化为准定义什么是“高大上”的“崇洋媚外”审美,有其合理性,但只是通过这种讨巧的说辞建立“文化自信”踩一捧一的话,就大可不必了。
这类人现在不少,正在把相当一部分青年往台湾井蛙的方向带。是一种变异的“台湾南波湾”。
说实话,八大菜系有一些我真不觉得好吃。
你习惯哪个,哪个就是最好的,完全没有客观标准。中国有大量西餐,西方也有很多中餐,要在这方面分个胜负,完全是胡扯。就像苏俄觉得自己革命激情主义的演奏方式最好,但是完全不如西欧人的法眼。西方觉得自己的郊区别墅舒服,在我们这都喜欢去市中心住高楼。
西餐的多样性,确实不如中餐里的任何一个菜系。
首先是食材在加热之前的处理,中餐讲究刀工的,西餐呢?呵呵。
刀法我不介绍了,参见这篇回答
蓑衣花刀、凤尾花刀、十字花刀……
反正我吃过的西餐厅(在国内吃过人均300多的、人均500多的,再好的就没吃过了,在国外吃的正式一点的,一般是由公司买单,我也记不住他们点的特别长的菜名叫什么,我不结账也不知道价格是多少钱)没见过刀工给我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当年有一次我在国外中餐馆打工,有客人点了松鼠鱼这道菜,让我见识了中餐师傅的刀工本领。
然后是加热的方式,西餐基本上是油炸、油煎、烤、水煮,连蒸都比较少用。
中餐呢?烹饪28法:炸、爆、烧、炒、溜、煮、汆、涮、蒸、炖、煨、焖、烩、扒、焗、煸、煎、塌、卤、酱、拌、炝、腌、冻、糟、醉、烤、熏。
然后各位把刀工,和烹饪28法,排列组合一下,即使有些组合不到一起去,那中餐的多样性也绝对不输西餐。
中餐甜点,也不输西餐,有些餐馆能把京八件做得小巧别致。可能在冷饮、冰激凌这方面,中餐的种类相对少一些,毕竟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里,生、冷、冰这一类的东西比较少。
不是说西餐不好吃,都好吃。只要钱到位,没有花钱的不是。
但论多样性和丰富性,中餐完爆西餐。
张维为说得没错。
现实生活的常识也是这样,对比一下中餐馆和同档次的西餐馆,菜单的长度。
差不多的人均消费,中餐馆的菜单是厚厚一大本,西餐馆的菜单是薄薄几页纸,甚至只有一页纸。
评论区有人说我除了KFC麦当劳之外没见过别的西餐。我在国外生活过一年,还在国外餐馆打过工,我除了肯德基、麦当劳之外没见过西餐?
还有几个人质疑我没吃过啥好东西。怎么说呢,举个例子吧,我平时很少吃冰激凌,如果吃的话一般是Tiptop和Movenpick这两个牌子。我没有贬低哪个品牌的意思,诸位能说得上来的外国冰激凌品牌,除了哈根达斯还有哪个?评论的几位网友,有谁听说过Tiptop和Movenpick?又有几个人吃过?再举个例子,我吃牛排从Medium到Medium Rare到Rare到Blue都吃过,你们吃过几种?
这个很正常,而且也没啥可骄傲的。
法国人口六千多万,广东省人口一亿两千万,差了一倍。粤菜的丰富程度超过法国菜是很正常的,如果只是略有超过,那只能说明广东人的饮食想象力反而不如法国人。
中国有14亿人,人口总量与整个西方文明的总和相当,而且幅员辽阔。黑龙江人与广东人的文化差异,包括而不限于饮食,不会小于英国人和奥地利人。这很正常,属于不含褒贬的客观事实。
如果硬要说我们哪里更强,就是我们可以把这么多样的文明凝结成一个无比团结的单一主权国家,他们不行。至于饮食文化,只能说基操勿六。雕虫小技,何足挂齿。
不至于像 @默苍离所说,真聊起法国菜,报菜系名去堆多样性是没用的。法餐是有明确的细分菜系,但菜系是由地理环境和文化民系决定的,再细也就是几个大块,这里包括大西洋地区比较寒冷的布列塔尼、诺曼底&北部,文化靠近德国的阿尔萨斯,宫廷料理传承明确的中央-勃艮第-阿基坦地区,QB山区鲁西永,QB海边普罗旺斯等等。
八大菜系中有一半左右是内陆省份菜系,从食材多样性这个维度上,内陆省份怕是要输给法国菜。但如果说法国菜=八大菜系里多样性最强的鲁菜,基本上是不贬低的。
布列塔尼和诺曼底=胶东菜-烟台,使用低温地区海鲜居多。
阿尔萨斯菜=鲁西南菜,临近外来文化圈,口味较重感。
中央地区菜=孔府菜,不用解释了。
普罗旺斯菜=济南菜,汤汤水水比较多。
鲁西永菜=胶东菜-青岛,因为本质是用来凑数的,所以放一起了。
要是沙东带上江苏一起和法国菜拼多样性,那就是太欺负人了,允许法国带上法属圭亚那、留尼汪、马提尼克和阿尔及利亚这种地方一较高下。重点是法餐受限于法国版图的多样性,注定拼不过中国沙东带上任何一个八大名菜省的,别挣扎了,没用的,毁灭吧。
咋们中国确实有八大菜系,确实比西餐丰富的多,确实做得花样层出不穷,比那些死脑筋的歪果仁厉害多了。
但是我就想说一句,咋们中国老百姓有那个天天整八大菜系楞造啊?说实话,有人一辈子能将八大菜系的菜都吃过一遍就算牛逼了,谁家不是自己做饭做得家常菜,定外卖定的那几样?天天八大菜系,谁整天吃八大菜系啊,咋们中国还有满汉全席呢。还有宫廷菜呢,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经常吃到呢?但是你讥讽的那些单调乏味,做法朴素,不会美食的西方人可是几乎天天都能吃到张教授所说的西餐,所以我想说他对标错了,应该将中国的老百姓日常吃的家常菜和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炒米粉等对标西方人日常吃的牛排,披萨,汉堡,沙拉等。你现在还感觉你饮食丰富,西方人都是美食荒漠吗?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作为学者来说,当前活跃的嘉戎语组学者里有头有脸的人物之一。文章挺靠谱的,没有有些学者为了出结论而出结论的毛病,这说起来好像不算什么大优点,其实做起来不容易。不过好像学术成就在民科圈不太出名,可能是因为汉语文献太少,不像林幼菁一百度一大堆。
作为人和知乎用户来说,脾气、人性确实好,而且一心搞学术,不蹚其他浑水。上一个这样的好用户是 @趙瑾昀